杜甫吧 关注:14,073贴子:112,761

回复:叶嘉莹丨我的诗词中之杜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叶嘉莹:心怀信仰的人,无惧命运的洪流
我是洛子帅
发布时间: 2019-06-03 07:30
如果一个女人少年丧母,一边坚持求学,一边抚养和教育两个年幼的弟弟;
青年时期,相亲闪婚,放弃了爱情的自由,坦然接受“被安排”的命运;
婚后没几年,丈夫被捕入狱,她与女儿寄人篱下,饱尝艰辛。丈夫出狱后,她一边辛苦养家,一边还要应对丈夫易变的情绪;
到了晚年,丈夫去世,女儿车祸丧生,九旬高龄的她孑然一身。
那么,你是否认为,她即使活着,也必然是孤苦凄凉,心如死灰?
然而,所有的这些,在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的眼里,都只是生命不同的展现形式。
“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
无论命运的风雨如何,叶嘉莹先生始终怀着一颗简单的诗心,淡看人生的起起伏伏,超脱凡尘的得失悲喜,致力于传道授业解惑,使生命的质感得到升华,把自己活成一首隽永深刻的诗。

少年失怙 坚韧不屈


叶嘉莹出身书香门第,祖上属于满清贵族叶赫那拉氏,与慈禧太后、纳兰性德同宗。父亲叶廷元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职于国民政府航空署。母亲亦受过良好教育,曾在女子职业学校任教。
叶嘉莹幼承庭训,很小就开始诵读四书五经,学习作诗填词,后来考取了台湾辅仁大学古典文学专业。
家人对叶嘉莹灌输的教育观是“新知识,旧道德”,让她接受新式教育,但以中国传统思想约束她的行为。
这直接导致了她后面的婚姻悲剧,却也造就了她“敏于心而钝于外”的性格,使她今后即便面对挫折,也能拥有强大的抵抗力。
七七事变爆发后,叶嘉莹的父亲随国民政府南迁,与家中断了音信。祸不单行,叶嘉莹的母亲腹部被查出肿瘤,做完手术后,在坐火车的途中因败血症而亡。17岁的叶嘉莹只好带着两个弟弟投靠伯父伯母。
这是叶嘉莹人生中第一个重大打击,她写下了八首《哭母诗》,真可谓字字读来皆是泪。
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黄叶满山黄草白,秋风万里感啼鹃。诗句吟成千点泪,重泉何处达亲知。
而远在异地,好不容易通上音信的父亲,还在书信上问候母亲平安:
“昨夜接父书,开缄长跪读。
上仍书母名,康乐遥相祝。”
此时此刻,她的悲伤、孤独、彷徨、辛酸、肩上的担子,又有谁人知?
幸有诗词陪伴,使她的情感得以抒发,痛苦得以疗愈,内心得以慰藉,让她顺利度过这段黑暗的日子。
诗词无用,只是能在你最低谷的时候,把你拽离深渊,给予你向上的力量。

青年动荡 心境恬淡


在接受《鲁豫有约》的采访时,叶嘉莹先生坦言,自己这一生都没体会过真正的爱情。
大学毕业后,以前的中学老师要把自己的弟弟介绍给她,她同意了。认识不久,对方想及早订婚,叶嘉莹又同意了。
“命运把我放在哪里,我就落在哪里,就在哪里开花”。虽然不是自由恋爱,但叶嘉莹先生始终用坚定的责任感去履行婚姻的职责,用包容的胸怀去坚守婚姻的承诺。
1948年,叶嘉莹随丈夫赵钟荪移居台湾。一年后,赵钟荪因政治原因被捕入狱,叶嘉莹也丢了教职,而当时他们的大女儿才4个月大。
叶嘉莹只好带着女儿寄居在赵钟荪的姐姐家,每晚在走廊里铺一张草席过夜。
“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
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寄人篱下的日子里,唯有诗词能抚慰她的心灵。
半年后,叶嘉莹终于谋得一份私立女中的教职,与同事挤在狭小的宿舍,为了方便照顾女儿,她不得不承受他人异样的眼光,带着女儿上课。
3年后,丈夫被释,可叶嘉莹母女的日子并没有苦尽甘来。出狱后的赵钟荪变得暴躁易怒,也没有稳定的工作。叶嘉莹一边四处兼职养家,一边应付丈夫的坏脾气。她累出了哮喘病,一度抑郁到想自杀,但想到年迈的父亲和两个年幼的女儿,她还是扛了下来。
即便生活再苦,婚姻再难,叶嘉莹也没想过要背弃丈夫,她用王安石的一句诗来开解自己:“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
她理解丈夫的性情突变,但这并非逆来顺受,而是在历尽千帆后选择了谅解和包容。
看似柔弱顺从的她,面对磨难从不怨天尤人,而是默默扛起命运交予的一切,保持着诗一般恬淡平和的心境,做到真正的放下与释然。

晚年淡泊 坚守诗心


1976年,叶嘉莹的大女儿和女婿因车祸去世。2010年,丈夫赵钟荪去世。小女儿已经六十多岁,与子孙定居加拿大。
目前,叶嘉莹独自住在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但她有诗词作伴,以传承古典文化为己任,便不觉孤独。
诗词,赋予了她柔软的内心,也给予了她坚硬的铠甲。
从50年代开始,叶嘉莹就以教授古典诗词闻名。她先在台湾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任教,后又去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等名校任客座教授,更获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一职。
改革开放后,叶嘉莹申请回国教书,先后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多家大学讲学。
叶嘉莹的课极受欢迎,教室常常人满为患。后来,甚至有学生用胡萝卜刻章混进教室,只为一睹名师的风采。就连白先勇、席慕蓉等名家,也被她的学识所倾倒。
最难得的是,她一直保持着一颗简单朴实的诗心,过着“一担食,一瓢饮”的朴素生活,每顿只吃简单的菜和米粥,晚年腿脚不便,才雇了一位保姆做些简单的打扫。而她把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讲课和写稿上。
就是这么一位对个人物质需求极低的老先生,却多次为了教育慷慨解囊。2016年,她变卖祖上的房产,在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去年,她拿出自己多年积累的工资、稿酬和退休金共1857万,全部捐给迦陵基金。近日,她又给南开大学捐赠了1711万,支持古典文化研究。

她是“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她跳脱小我的名利得失,看淡个人的荣辱沉浮,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中国古典诗词事业。
叶嘉莹先生一生以诗词为毕生追求,看似柔弱,实则坚韧,即使身陷沼泽,也依旧幽雅、从容、通透,活得诗意又高级,正如其恩师顾随先生的赠言所道:“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以无生之觉悟过有生之事业”。

*作者简介:
一米阳光,一枚四线城市小文案,菜鸟编辑,**运营,期待以文字遇见更好的自己。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楼2021-06-20 17:20
回复
    名家笔谈:
    叶嘉莹:在诗歌里感受“不死的心灵”
    叶嘉莹
    2013年08月30日08: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的古典诗歌,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精神和兴发感动的生命不会中断,中华文化的长流也一定能够绵延不绝,沾泽未来的世世代代
    曾经改写过前人所作的一首《浣溪沙》小词,写为断句,说:
    “师弟恩情逾骨肉,书生志意托讴吟,只应不负岁寒心。”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情谊,有时甚至比骨肉更亲近。因为骨肉是天生的,是血缘关系,在个人的精神、思想上并没有一种自我的选择;而师生的情谊,则是他们理想和志意的一种传承。所以很多人都觉得师生情谊更为可贵,是“师弟恩情逾骨肉”。
    书生志意托讴吟”,我们讲授古典诗歌,我们的理想和志意都寄托在其中,也透过古人的诗歌,把他们的品格、理想,他们的志意、怀抱,他们的情操、修养,传递给学生。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曾有人问我:现在没有人喜欢古诗,大多数人也不赞成吟诵,那么中国诗歌会灭亡吗?我以为不会。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所以说,中国诗歌绝对不会灭亡。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生命的感动,这种感动是生生不息的。
      真正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价值,并不是由眼前物欲的得失所能加以衡量的。上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过分重视物质的结果,也已经引起了西方人的忧虑。在我看来,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也就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如果把中国古典诗歌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中看,更会发现中国古典诗歌是以这种兴发感动为其特质的,所以《论语》说“诗可以兴”,这正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宝贵传统。
      中国古人的修养并不是向外张扬的。你看中国古代的音乐,像古琴、瑟,在大庭广众的演奏厅都并不合适。我们中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都是内向的,是你自身的、正心诚意去修身的,是内在的追求。所以中国的古典诗歌是吟诵,在夜深人静、清风明月之夜,拿一本古诗,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而且,不仅是从理性、知识上打成一片,更是从感性上打成一片。李杜诗篇也是带着吟诵的声音作出来的,为什么用这个字不用那个字,有时候是因为意思的关系,有时候是因为声音的关系。而当你做这种斟酌的时候,不是纯粹的理性,是你吟诵的时候结合着声音辨别出来的。那是一种很微妙的区别,所以吟诵才重要。
      我从事古典诗词的教学工作已近70年,不仅仅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更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对生命的感发,令我感动,召唤于我。这一份感发生命,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所以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我一生历经许多苦难不幸,却一直保持乐观、平静的态度,正是与我热爱古典诗词有很大关系。现在,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不再能认识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提升的功用,是件极遗憾的事情。我之所以回国教书,讲授诗词时特别重视诗歌中感发之作用,这也是一个主要原因。我坚信,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精神和兴发感动的生命不会中断,而中华文化的长流也一定能够绵延不绝,沾泽未来的世世代代。
      (作者叶嘉莹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静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3年08月30日 05 版)
    ======================================================
    叶嘉莹
    叶嘉莹先生介绍
    叶嘉莹,别号迦陵,出生于1924年,1945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为加拿大籍华人。现任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1991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2016年3月25日,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她一生漂泊海外,2015年10月,“迦陵学舍”的正式启用,标志其定居于南开大学。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楼2021-06-20 22:27
    回复
      【续3】
      一个人,你的家庭出身的环境,你的才能的禀赋,那是你生来之所得,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但是当你遇到事情的时候,你的持守,你的承受,这是对你品德的考验和衡量。
      这首《房兵曹胡马》是非常写实的诗,可是从写实之中我们能够看到杜甫的精神和杜甫的志意。这里边,就有了一种“理念”。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到,杜甫在写这匹马的时候投入了他自己的精神和志意,但那是一种自然的投注,不是用苦苦的思索找来的,也不是靠查一些典故的类书来拼凑造作上去的。他之所以能够如此自然地投注,那是因为,他的感情比别人深厚,他的理想比别人执着。
      下边,我们再看他的一首五言律诗《画鹰》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素练,是指画卷的白色丝绢。画家一下笔,那画卷上就起了一片风霜之气。为什么白色的素绢上有了风霜?因为这个画家画的鹰真是与众不同。他画成什么样子呢?是“耸身思狡兔”。“”,是高耸的意思。你看猫要捉老鼠的时候就把肩端起来,老鹰要去扑一只兔子的时候把两个翅膀也端起来,那是一种马上就要有所动作的姿态。然后它“侧目”,还“”。这杜甫真的是妙,他说你要从旁边看这只鹰的眼睛,它是凹进去的,眼框上边的骨头很高,很像胡人的眼睛。因为,外国人的眼骨一般比较高,眼睛凹进去,就有点儿像皱眉的样子,所以说“似愁胡”。然后他说,“绦镟光堪摘”。就是丝绦,这只鹰是人家所养的鹰,所以是用一根丝绦把脚绑起来的。这丝绦绑在什么地方呢?“”是一根铜柱子,这个老鹰就被一根丝绦绑在一根铜柱子上。而那闪亮的铜柱是“光堪摘”。这画家画得真是好,那丝绦的颜色,那铜柱反射的光影,都被他画得像真的一样,使你觉得都可以过去把这只鹰解下来。这是极言画家画得逼真。“轩楹势可呼是说,把这张画挂在窗前,那姿态让你觉得好像你一叫它,画上的鹰就会从那里飞下来。所谓“呼鹰”,是古人打猎把鹰放出去捉拿猎物,然后吹一声口哨,这鹰老远地就飞回来了。你看,这两句锁定了画上的鹰,写得多么有精神。但还不只如此,结尾两句他说:“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如果有那不成材的鸟,他说它们都将被这老鹰打败,不但打败,而且把它们都咬碎、撕烂,是“毛血洒平芜”!那些凡鸟的羽毛和鲜血,都将洒在平野的草地上。 为什么杜甫会写出来这样凶恶和鲜血淋漓的诗句?所以我说啊,你要读杜甫的诗,必须了解他这个人才行。
      刚才不是说过杜甫写了三篇大礼赋吗?那是在玄宗的天宝十年。然后不是皇帝就在集贤院的中书堂召试文章吗?召试文章之后就让他等着,这一等就等了三年没有消息。于是杜甫就又献了一篇《雕赋》。雕也是老鹰的一种。杜甫为什么要献这篇《雕赋》他说雕是代表一种正直不屈的、有勇武的精神的人,他说做为一个谏臣就应该如此。谏臣所抨击的就是朝廷里的那些小人,所以要“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这是谏臣之喻,朝廷的谏臣应该有这种不屈服的战斗作风。因此,在《杜诗详注》仇兆鳌就赞美说,杜甫“每咏一物,必以全副精神入之,故**苍劲中,时见灵气飞舞”。他说杜甫不管是咏什么,都把全部的精神和心灵感情投注进去,所以他写得那么老练,那么有力气,而且中间还有灵气飞舞,写得与众不同。
      我们已经讲完了杜甫《房兵曹胡马》和《画鹰》,这两首咏物的诗都是有象喻性的。杜甫也写现实的情事,在现实的情事之中如何看杜甫的象喻性?下面我们再讲他的一首《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作者】杜甫
      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诸公,是杜甫一些朋友。“慈恩寺塔”就是西安市的大雁塔,据说是唐高宗为纪念他的母亲而建造,所以取名“慈恩”。这首诗有一个原注说,“时高适、薛据先有作”。其实,当时登塔而且写过诗的除了高适、薛据,还有岑参和储光羲。岑参的“参”字,有不同的读音。由于孔子的学生曾参的“参”读作“深”,所以西方很多人在翻译的时候都把岑参的“参”也拼成“深”的读音。可是根据考证,这个字不应该读作“深”而应该读作“餐”。因为岑参曾写文章说他的祖先有很多人都参与公卿之位,他们家里希望他也能够参与公卿之位,所以取名岑参。这是我们顺便提到的。岑参、高适都是唐代有名的诗人,他们每个人都写了登塔的诗,所以你就要比较了。同样写山,王维写什么样的山,杜甫写什么样的山,更妙的是陶渊明写什么样的山。陶渊明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诗》),
      于是后来辛弃疾就写了一首《水调歌头》的词说,
      岁岁有黄菊,千载一东篱。
      悠然政须两字,长笑退之诗。
      唐朝的韩愈韩退之写了一首《南山诗》,共两百多句,押的是上声“有”韵,用的都是希奇古怪的字,全诗都在描写都在堆砌。可人家陶渊明也是写南山却根本就没有那一大片的描写,人家就是抓住了“悠然”两个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得多么好!每一年都有黄菊花开,但千载之中把黄菊和南山写得如此悠然的,不是只有一个陶渊明吗?
      山涤余霭,宇暖微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那种生命,那种自然,不像杜甫这样逞气使力,而自有一种精神上非常高妙的境界。所以这诗人与诗人之间真的是大不相同的。那我们现在说的是杜甫的诗,我们说他在写实之中有“象喻”的意思。就是说,他的诗不像那“鱼跃练川抛玉尺”只写耳目的知觉,他的诗里边有他的志意和理念,是他整个儿的人格、心灵的涌现,因此就有了那更高一层的“象喻”的性质。《杜诗详注》在这首诗的后边引了清朝钱谦益的评论说:
      “同时诸公登塔,各有题咏。薛据诗已失传;岑、储两作,风秀熨贴,不愧名家;高达夫出之简净,品格亦自清坚。少陵则格法严整,气象峥嵘,音节悲壮,而俯仰高深之景,盱衡今古之识,感慨身世之怀,莫不曲尽篇中,真足压倒群贤,雄视千古矣。其实就登慈恩寺塔而言,岑参的诗写得也是不错的,比如他的开头是: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他说这慈恩寺塔从平地涌出来,孤立直耸,好像一直插入了天宫。他说我登上慈恩寺塔向下观望,就像是在尘世之外临望尘世;循着塔的阶梯一层一层向上走,觉得似乎走在虚空之中。他说这座高塔压在大地上,那种峥嵘的样子简直是鬼斧神工,人怎么有力量造出这样的塔来!他说这塔四面的四角,好像把太阳都可以阻止住;这塔七层的塔顶已经接近了天空的苍穹。我们在地面上要仰视那高飞的鸟,可是到了慈恩寺塔上一看,那些高飞的鸟都在你脚底下。我们低下头来,就可以听见高空中大风的声音。总而言之,岑参这首诗写得也很有气象,但他通篇所写的,只不过是夸说这塔的高大神奇而已。
      【本篇未完】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2楼2021-07-03 22: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