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挖掘整理安丘市古代军事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楚汉“潍水之战”的古战场遗址和一些零星资料。此次战役牵扯古历城县、古临淄城和古齐的安丘、高密、诸城等县。《史记》、《汉书》、《杞纪》及《安丘县志》等均有记载。遗憾的是记叙过略,战场、韩信壅水之坝的确切位置及战役的背景、全貌皆不清楚。
这个战役,韩信以数万众歼楚军二十余万,斩楚将龙且,生擒楚将周兰,为以后的全部占领齐地,围楚军于垓下,逼项羽自杀,赢得楚汉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其规模、声势虽稍逊于“赤壁”、“官渡”、“垓下”三大战役,却是用水攻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的食客陈留高阳人郦生“请得奉明诏说齐王”,至齐都临淄。韩信“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故驻军怀州,停止向齐地进军。是时,范阳辩士蒯通劝韩信说:“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毋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郦生一生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下余城,将军将数万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韩信从蒯通计,遂率兵数万渡过黄河,“袭齐历下军”。继而挥戈东进,直逼齐都临淄。时,齐王田广、丞相田横正大摆宴席,与郦生纵酒,并以汉齐王的名义为汉守御齐地。这时,传来了韩信攻下历城县,直逼临淄的消息。齐王田广“以郦生卖己”,“乃烹之而走高密”,并“求救于楚”,项羽“则使龙且、周兰(徐广曰一作简)往击之”,“将号称二十万救齐”。“齐王广龙且军并军”。是时,韩信已定临淄,正向高密进军,闻龙且到,于对岸扎营,故龙且“与信战未合,”两军“夹潍水而阵”。
大战前夕,龙且的谋士将敌我双方的战斗力作了透彻地分析:“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挡”,“齐楚自居其地,战,兵易败散”。其原因在于“近其室家怀顾望也”。并根据这一结论提出了战斗方案:“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其王在,楚来救,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其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这一见地非常英明,如果龙且行谋士之计,深沟高垒,避而不战,汉军将会不战而败。但龙且自恃兵力强大,骄纵轻敌,说:“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于耳,寄食于漂母,无资身之策,受辱于跨下,无兼人之勇,不足畏也。且救齐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何为而止?”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戊戌冬十一月,龙且倾其兵马,欲涉水与韩信决战。时,韩信成竹在胸,决计水攻,亦在对岸列阵,摆出决战的架式,吸引对方的注意力。是日夜,“令人为万余囊满盛沙,壅水上流”,“明日夹水战龙且”。“引军半渡,佯不胜,还走。”龙且果然上当,说:“固知信怯也”,“遂追渡水”。此刻,韩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军大半不得渡”,淹于水中。韩信令骑将灌婴追杀越河之敌。“韩信曹参破杀龙且”,“大破楚军”,“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田广南逃城阳。韩信一鼓作气,“追至城阳,虏齐王广”,“皆虏楚卒”,“破楚二十万”。至此,“潍水之战”以楚军败北告终。
“韩信壅水坝”与“战场”考:
韩信壅水坝在何处?众说纷纭。归纳史书中的有关记载,不外乎三种意见。
(一)清乾隆《诸城县志》载:“自己山之北五里曰上坝。《水经注》云:'旧凿石竖柱断潍水,广六十许步。掘东岸激流,通长渠蓄以为塘,溉田也'。又北十里为中坝,又五里为下坝,今皆名'韩信坝'”。这段文字很明显地告诉我们,诸城境内的三座坝皆为灌溉田地而筑,并非韩信壅水之坝。从军事需要看,潍水之战正值隆冬,潍水水量不会很大,作为深通谋略的军事家韩信,既然决计水攻,决不会视水量大小于不顾,在其上游的诸城境内筑坝。假使韩信无视潍、浯二水汇流处,或者因其它原因,不便在此筑坝,也不会兴师动众连筑三坝,惊动楚军,贻误战机。三坝皆称韩信坝又作解释呢?是否可这样解释:潍水之战后,韩信名声大振,受人仰慕。三坝皆称“韩信坝”,以示对韩信的崇敬与纪念。
这个战役,韩信以数万众歼楚军二十余万,斩楚将龙且,生擒楚将周兰,为以后的全部占领齐地,围楚军于垓下,逼项羽自杀,赢得楚汉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其规模、声势虽稍逊于“赤壁”、“官渡”、“垓下”三大战役,却是用水攻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的食客陈留高阳人郦生“请得奉明诏说齐王”,至齐都临淄。韩信“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故驻军怀州,停止向齐地进军。是时,范阳辩士蒯通劝韩信说:“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毋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郦生一生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下余城,将军将数万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韩信从蒯通计,遂率兵数万渡过黄河,“袭齐历下军”。继而挥戈东进,直逼齐都临淄。时,齐王田广、丞相田横正大摆宴席,与郦生纵酒,并以汉齐王的名义为汉守御齐地。这时,传来了韩信攻下历城县,直逼临淄的消息。齐王田广“以郦生卖己”,“乃烹之而走高密”,并“求救于楚”,项羽“则使龙且、周兰(徐广曰一作简)往击之”,“将号称二十万救齐”。“齐王广龙且军并军”。是时,韩信已定临淄,正向高密进军,闻龙且到,于对岸扎营,故龙且“与信战未合,”两军“夹潍水而阵”。
大战前夕,龙且的谋士将敌我双方的战斗力作了透彻地分析:“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挡”,“齐楚自居其地,战,兵易败散”。其原因在于“近其室家怀顾望也”。并根据这一结论提出了战斗方案:“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其王在,楚来救,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其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这一见地非常英明,如果龙且行谋士之计,深沟高垒,避而不战,汉军将会不战而败。但龙且自恃兵力强大,骄纵轻敌,说:“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于耳,寄食于漂母,无资身之策,受辱于跨下,无兼人之勇,不足畏也。且救齐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何为而止?”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戊戌冬十一月,龙且倾其兵马,欲涉水与韩信决战。时,韩信成竹在胸,决计水攻,亦在对岸列阵,摆出决战的架式,吸引对方的注意力。是日夜,“令人为万余囊满盛沙,壅水上流”,“明日夹水战龙且”。“引军半渡,佯不胜,还走。”龙且果然上当,说:“固知信怯也”,“遂追渡水”。此刻,韩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军大半不得渡”,淹于水中。韩信令骑将灌婴追杀越河之敌。“韩信曹参破杀龙且”,“大破楚军”,“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田广南逃城阳。韩信一鼓作气,“追至城阳,虏齐王广”,“皆虏楚卒”,“破楚二十万”。至此,“潍水之战”以楚军败北告终。
“韩信壅水坝”与“战场”考:
韩信壅水坝在何处?众说纷纭。归纳史书中的有关记载,不外乎三种意见。
(一)清乾隆《诸城县志》载:“自己山之北五里曰上坝。《水经注》云:'旧凿石竖柱断潍水,广六十许步。掘东岸激流,通长渠蓄以为塘,溉田也'。又北十里为中坝,又五里为下坝,今皆名'韩信坝'”。这段文字很明显地告诉我们,诸城境内的三座坝皆为灌溉田地而筑,并非韩信壅水之坝。从军事需要看,潍水之战正值隆冬,潍水水量不会很大,作为深通谋略的军事家韩信,既然决计水攻,决不会视水量大小于不顾,在其上游的诸城境内筑坝。假使韩信无视潍、浯二水汇流处,或者因其它原因,不便在此筑坝,也不会兴师动众连筑三坝,惊动楚军,贻误战机。三坝皆称韩信坝又作解释呢?是否可这样解释:潍水之战后,韩信名声大振,受人仰慕。三坝皆称“韩信坝”,以示对韩信的崇敬与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