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实验的内涵与价值
实验对于自然科学来说,是科学认识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任何实际的实验都是感性物质活动、感性认识活动。科学家、仪器设备、考察对象、环境条件都是感性存在与感性直观的对象,构成了现实的科学实践与认知系统。一切物化实验都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仪器设备的操作等限制,因此,就会使所要考查对象的有关因素不能达到绝对的简化、纯化,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为了克服、超越物化实验的各种限制,科学家在自己的认知活动中常常利用思想实验来解决问题。
(一)思想实验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1.思想实验的内涵。
思想实验是科学家在头脑中设计和构造出一套纯粹的、理想化的仪器设备和研究对象,并对它进行纯粹的理想化的实验操作和控制,使与实验对象的某些因素以绝对简化、纯化、被设定、限制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通过对这种理想化对象的感知和描述,发现和获取科学事实与自然规律的思维活动。思想实验在爱因斯坦那里得到了高度综合和充分发展,被叫做思想实验和理想实验。后来,有人把它称为“抽象实验”、“假想思想”、“思想实验”和“理想实验”等等。
思想实验早在古代就已经有了萌芽,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在研究面积和体积时,总是先作一种思想上的“实验”。“想象把用均匀材料切成一定形状的平面物体通过称量,以测量它的面积,这样就对它们的关系有所了解,然后再从数学上进行证明。”([英]斯蒂芬·F·梅森.自然科学史.上海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编译组.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0-41)公元前5世纪,芝诺用思想实验论证了“阿基里追龟”、“飞矢不动”等命题。思想实验在中国也有人作过,在古代庄子的《天下篇》中,就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样的例子,来论证物质的无限可分。思想实验最初主要从物理学中发展起来,这与物理学主要始于研究宏观物体的运动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研究大都是思想实验([奥]恩斯特·马赫.认识与谬误.洪佩郁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69)。到了近代,它逐渐从思辨的形式转变为科学的思想实验。科学的思想实验从伽利略开始,可以说17世纪是科学的思想实验的发源时期。到了现代科学时期,因科学探索更广阔更深入,思想实验更加不可或缺。
理想实验与思想实验的区别:理想实验与思想实验虽同属抽象的思想实验,但它们之间又有着不同,若混淆两者关系,客观上势必会造成科研的盲目性,使研究者无所适从,甚至会给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科学史上,对思想实验的两种情况不加区分不乏其例。如超导问题,在未实验以前,普遍认为电阻为零的现象是不可能实现的一种理想化状态。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一度影响了对它的实践探索。又如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德曾构想了一个“单电子衍射”实验,并且认为这是一个理想实验,事实上不可能实现,但这一构想后来被前苏联科学家通过物化实验做成功了。
理想实验是指将实验对象、实验过程理想化,将逻辑思维与直觉、形象思维有机结合突出事物、条件的理想状态,但它在实践中并不存在。这种理想状态无法在物化实验中表现,理想实验的结果只是对客观事实极限的近似值描述。理想实验有别于理想模型。理想模型是通过高度抽象建立起来的描述理想客体的模型。自然科学领域所探讨的现象,有不少是理想化的客体,如质点、绝对刚体、绝对黑体、理想流体、理想溶液等等,这些理想客体模型可以回归到原型。理想实验排除了物化实验中无法排除的干扰,使得研究的问题达到高度的理想化。理想实验的结果虽然可以无限接近客观事实,但在实践中永远无法实现。卡诺热机循环实验,爱因斯坦设想的“双生子佯谬实验”等,都是理想实验。
思想实验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依靠科学原理,通过逻辑推论在头脑中实施的实验活动,它按物化实验的格式展开,主要过程和结果均以逻辑的形式表述。马赫说:“思想实验的基本方法和物理实验相同。”([奥]恩斯特·马赫.认识与谬误.洪佩郁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73)它是在物化实验无法进行的情况下采用的一种特定的科学研究方法。虽然其结果是未经证实的认识,但在物化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能得到科学实践的检验。伽利略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落体定律之后,斯台文作了一项实验,证实了这一见解。斯台文写道:“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实验是这样的:让我们拿两只铅球,其中一只比另一只重十倍,把它们从三十尺的高度同时丢下来,落在一块木板或者什么可以发出清晰声响的东西上面,那么,我们看出轻铅球并不需要比重铅球十倍的时间,而是同时落到木板上,因此它们发出的声音听上去就像是一个声音一样。([英]斯蒂芬·F·梅森.自然科学史.上海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编译组.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40-145)
思想实验的本质在于以理论原理为依托,但也须借助于经验表象,它通过概念和逻辑与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联系,表明它以逻辑推理为主,但也包含经验的内容。因为它揭示着获取自然信息的途径,引导人们产生新的发现。思想实验经常被当作理想化的产物,如讨论一些东西如何在没有摩擦力的平面运动,根本不需要实验就可以得出,因为它只涉及到计算。伽利略曾经提出:“没有实验,我确信结果也会像我所告诉你一样发生,因为它必须以那种方式发生。”伽利略的意思是:思想实验可以产生一个无须通过物化实验得到的结果。(Christopher Hitchcock.Contemporary Debates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Blackwell Publications,2004.47)著名的法国科学史家,亚历山大·柯瓦雷要求我们承认伽利略的功劳,是他使我们认识到利用思想实验,从而省去做实际实验的麻烦。
实验对于自然科学来说,是科学认识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任何实际的实验都是感性物质活动、感性认识活动。科学家、仪器设备、考察对象、环境条件都是感性存在与感性直观的对象,构成了现实的科学实践与认知系统。一切物化实验都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仪器设备的操作等限制,因此,就会使所要考查对象的有关因素不能达到绝对的简化、纯化,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为了克服、超越物化实验的各种限制,科学家在自己的认知活动中常常利用思想实验来解决问题。
(一)思想实验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1.思想实验的内涵。
思想实验是科学家在头脑中设计和构造出一套纯粹的、理想化的仪器设备和研究对象,并对它进行纯粹的理想化的实验操作和控制,使与实验对象的某些因素以绝对简化、纯化、被设定、限制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通过对这种理想化对象的感知和描述,发现和获取科学事实与自然规律的思维活动。思想实验在爱因斯坦那里得到了高度综合和充分发展,被叫做思想实验和理想实验。后来,有人把它称为“抽象实验”、“假想思想”、“思想实验”和“理想实验”等等。
思想实验早在古代就已经有了萌芽,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在研究面积和体积时,总是先作一种思想上的“实验”。“想象把用均匀材料切成一定形状的平面物体通过称量,以测量它的面积,这样就对它们的关系有所了解,然后再从数学上进行证明。”([英]斯蒂芬·F·梅森.自然科学史.上海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编译组.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0-41)公元前5世纪,芝诺用思想实验论证了“阿基里追龟”、“飞矢不动”等命题。思想实验在中国也有人作过,在古代庄子的《天下篇》中,就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样的例子,来论证物质的无限可分。思想实验最初主要从物理学中发展起来,这与物理学主要始于研究宏观物体的运动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研究大都是思想实验([奥]恩斯特·马赫.认识与谬误.洪佩郁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69)。到了近代,它逐渐从思辨的形式转变为科学的思想实验。科学的思想实验从伽利略开始,可以说17世纪是科学的思想实验的发源时期。到了现代科学时期,因科学探索更广阔更深入,思想实验更加不可或缺。
理想实验与思想实验的区别:理想实验与思想实验虽同属抽象的思想实验,但它们之间又有着不同,若混淆两者关系,客观上势必会造成科研的盲目性,使研究者无所适从,甚至会给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科学史上,对思想实验的两种情况不加区分不乏其例。如超导问题,在未实验以前,普遍认为电阻为零的现象是不可能实现的一种理想化状态。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一度影响了对它的实践探索。又如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德曾构想了一个“单电子衍射”实验,并且认为这是一个理想实验,事实上不可能实现,但这一构想后来被前苏联科学家通过物化实验做成功了。
理想实验是指将实验对象、实验过程理想化,将逻辑思维与直觉、形象思维有机结合突出事物、条件的理想状态,但它在实践中并不存在。这种理想状态无法在物化实验中表现,理想实验的结果只是对客观事实极限的近似值描述。理想实验有别于理想模型。理想模型是通过高度抽象建立起来的描述理想客体的模型。自然科学领域所探讨的现象,有不少是理想化的客体,如质点、绝对刚体、绝对黑体、理想流体、理想溶液等等,这些理想客体模型可以回归到原型。理想实验排除了物化实验中无法排除的干扰,使得研究的问题达到高度的理想化。理想实验的结果虽然可以无限接近客观事实,但在实践中永远无法实现。卡诺热机循环实验,爱因斯坦设想的“双生子佯谬实验”等,都是理想实验。
思想实验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依靠科学原理,通过逻辑推论在头脑中实施的实验活动,它按物化实验的格式展开,主要过程和结果均以逻辑的形式表述。马赫说:“思想实验的基本方法和物理实验相同。”([奥]恩斯特·马赫.认识与谬误.洪佩郁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73)它是在物化实验无法进行的情况下采用的一种特定的科学研究方法。虽然其结果是未经证实的认识,但在物化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能得到科学实践的检验。伽利略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落体定律之后,斯台文作了一项实验,证实了这一见解。斯台文写道:“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实验是这样的:让我们拿两只铅球,其中一只比另一只重十倍,把它们从三十尺的高度同时丢下来,落在一块木板或者什么可以发出清晰声响的东西上面,那么,我们看出轻铅球并不需要比重铅球十倍的时间,而是同时落到木板上,因此它们发出的声音听上去就像是一个声音一样。([英]斯蒂芬·F·梅森.自然科学史.上海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编译组.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40-145)
思想实验的本质在于以理论原理为依托,但也须借助于经验表象,它通过概念和逻辑与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联系,表明它以逻辑推理为主,但也包含经验的内容。因为它揭示着获取自然信息的途径,引导人们产生新的发现。思想实验经常被当作理想化的产物,如讨论一些东西如何在没有摩擦力的平面运动,根本不需要实验就可以得出,因为它只涉及到计算。伽利略曾经提出:“没有实验,我确信结果也会像我所告诉你一样发生,因为它必须以那种方式发生。”伽利略的意思是:思想实验可以产生一个无须通过物化实验得到的结果。(Christopher Hitchcock.Contemporary Debates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Blackwell Publications,2004.47)著名的法国科学史家,亚历山大·柯瓦雷要求我们承认伽利略的功劳,是他使我们认识到利用思想实验,从而省去做实际实验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