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成人的主要课题——精神界的困扰
一个完全的生命体,必备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包括避免来自外部伤害保存生命,还有从外部获取生活物资维持个体生命运转。在你们这个和平文明的年代,有律法的保护,绝大多数情况是生命无虞的,但是生活物资在所谓的“按劳分配”制度下,不同个体的获取量差别巨大,贫富不均非常突出。
在物质争取的竞争中,对手是自己的同类。这与一万多年以前的采集狩猎年代不同,当时你们是对手的自然界中的百兽。你们与对手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想方设法利用一切优势将对手置于死地,方能免遭死亡和获得生存物资。在公元前9500年左右开始,你们进入了农耕定居时代,在刚开始的那几千年,你们还保留着采集狩猎时代的思想,氏族与氏族、部落与部落、国家与国家之间不时爆发着血流成河的歼灭战,那是我战绩最辉煌的时代。
也怪我太得意了,激情燃烧了仅仅几千年,你们就被残酷的战争吓坏了,你们开始怀念起以前与同类和平共处相濡以沫的日子。我的冤家又从我的脚底下重新崛起,带领你们在某个地域内建立起个体之间不得互相伤害的群体,如果违反将遭到群体的一致处罚。而处罚的规则以“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这样的地域群体叫做国家,国家的地域和数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时至今日,世界上大约形成了约二百个左右的国家。
国家的形成,已经不允许你们通过消灭对手取胜来获取生活物资,你们要遵循并受限于律法、道德、按劳分配等行为规则。你们的竞争对手当条件发生转变时又是你们的同伴,同伴也会转变为对手。就是这个每天相处、关系密切、既熟悉又陌生、才是朋友转头又为敌人的个体,作为要被你们研究认知的对象,他远比自然界复杂。
回想你们是如何认知自然界的,我给你打过的比方“3D建模”认知过程。你们对自然界的某一对象进行认知,就是在人的精神界建立起对象模型,通过对认知对象信息的收集,包括对象的形状、气味、运行轨迹、变化及条件等,分析总结抽象出其“一”成不变的规律,将这些规律归纳存储便完成了对对象的认知。你们将对自然界万物的认知经验,以文字符号记录,便发展成为物理、化学、地理、医学等自然科学。而经过几千年的积累的知识,已经丰厚到以个体百年生命终其一生也学习不完的程度。而以人类为研究对象积累的知识也不少,如生物学、心理学、伦理学、医学、思想品德学、律法、道德等。但是相比自然科学,它切实有效指导实践的能力却很弱,究其原因有诸多方面的缘由。
首先是这方面的学科知识虽然不少,但对本质的认识还是肤浅,也没有正对核心话题,你们需要一门切实可行的学科——社交学。其次,你们积累成书的知识错对参半,导致知易行难,比如道德为何难以践行,就是因为理论与现实不符。再次,是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重视不够,虽然在小学里就开设有专门课程——思想品德,大学里也有哲学课,而且核心价值观也写满了大街小巷和社区宣传栏。但是相比种类繁多,作为升学优胜劣汰标准的自然学科,还是没被重视,已近乎无立锥之地。最后是认知对象的复杂程度不同,知识的验证差距巨大。比如水在标准大气压下气温降到零摄氏度会结冰,这条自然知识可以重复验证无数次得到相同的结果。但是换成社交方面,同一做法,面对不同对象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比如“乐于助人”,有时候换来“涌泉相报”,也可能换到“斗米养仇”。
相较于“自然界”,你们在面对的认知对象为“同类”时,知识水平较为低下。但是随着百兽被关进动物园,在这个社会分工协作的时代,你们每天都要面对同伴并与之发生着合作又对抗的关系。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如何处理与同伴的关系,在这个生存竞争日益激烈而相关知识又相对匮乏的时代,成为很多个体困惑一生的难题。
人的认知形式是根据现象界里对象的信息,在精神界内建立起对象运转模型并储存,在现实中遇到该对象时,根据自己想要达到的结果,结合模型运转规律,选择相应的实践行动触发事件的变化发展,实现预期的效果。而如果对认知对象的知识匮乏,没有建立起健全的认知模型,在面对对象时,所选择采取的行动就可能不会达到预计的结果。经过多次的失败后,精神界的对象认知模型就会混乱不堪,导致认知错误,最终发展成精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