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479,205贴子:16,759,916

回复:我们生存的时代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五章:成人的两大使命之一——种族繁衍
在经过自发的行为模仿和试探,以及来至外部规范的约束下,形成的行为理念在经过实践成败的反复修正后,成为日后再难改变的成熟秉性指导着你们如何作为。不管是信仰我还是偏向我的冤家天使,配合着接近人生顶峰的身体素质,你们终于获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完成了人生的两大使命中的一个。而另一个也接踵而至,那就是繁衍后代。
其实早在你们刚进入青春期时,这颗种子已经在你们心里萌芽。但是那时候的你们,身体尚未成熟,还不适合繁衍后代,于是我们在你们的心里设置一种“异性疏远期”。顾名思义,这个时期的你们对异性产生一种羞涩心理,促使你们回避、远离异性。防止这个时期的你们与异性结合生育后代,这样既会伤害你们的身体,也不利于后代的健康。
短暂的异性疏远期结束后,你们的心理生理都产生了一种对异性强烈的向往。这种仅次于求生欲的渴求,促使你们追求与异性结合,将种族繁衍下去。
关于如何完成这项使命,让生命种族得到更多更好地繁衍生息,我和我的冤家一如既往地意见相左。我认为应该像黑猩猩一样,随机拥有不同的伴侣,随心所欲不加限制地交配,那样就能繁衍出最大限度数量的后代,种族得到最好的发展。而我的冤家却天真地认为,长臂猿才是理想的榜样,它们一生只有一个伴侣,厮守到老死,固定稳定的伴侣才能给后代更多更好的专心照料,使它们能够躲避危险获取充足的食物,健康茁壮地长大成年。


IP属地:广西92楼2021-08-18 20:08
回复
    在公元前9500年以前的几十万年里,你们靠着采集狩猎生存的时代,你们人群的数量还很少,爪牙天生不够锋利,智力还没获得压倒性进化,工具还是太简陋,在冷酷的丛林中,你们面对百兽并无太大优势,随时可能丧命死去。所以在身体成熟后,你们急于繁衍后代,因为你们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会先到来。在这种情势下,我的理念成为你们的不二选择,毕竟如果连数量都没有还谈什么质量。
    于是我主导了你们自诞生起的几十万年,从完全不分对象的杂婚,到同代相亲的血缘婚,再到族外群婚,甚至流传至今的对偶婚。我所获得的压倒性优势一直持续到一万一千多年前,人类进入农耕定居时代,才开始发生了动摇。
    公元前9500年,世界各地开始相继从采集狩猎进入农耕定居,生活资料开始有了剩余,社会制度也从氏族公有制转变为个体所有制。家庭经济需要稳定固定的伴侣,加上人类已经战胜了百兽,安全有了保障,有条件对繁衍后代的质量进行考虑。我冤家的主张在这时重回你们的视野,并陆续在一些地区被采用,替代了我的主导地位。最开始获得突破是在公元前五千多年的尼罗河沿岸的古埃及王朝,接着是古罗马、古希腊……,其中基督教在推广我冤家的主张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因为亚当和夏娃的结合,一夫一妻作为教义随着传教播向了欧洲大部分国家。而你们国家在这方面就比较落后了,直到距今一百年前,一夫一妻制才被写进律法。
    我冤家的主张被你们写成律法,成为被强制执行的明文规定,貌似她已经取代了我获得压倒性的胜利。但是我能够统治过去的几十万年也绝非巧合,单凭一百年、几千年的领先,就以为已经将我打倒永世不得翻身,那就显得太草率了。在我冤家的主张备受你们推崇时,我避开锋芒,让她表面上成为主流,而悄悄地潜入每一个人的内心。就像是冰山模型,显露出来是我冤家的领地,虽然显眼但是地大却不过一角,水下隐藏的庞然大物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是我随时兴风作浪的资本。


    IP属地:广西93楼2021-08-19 22:52
    回复
      历史的巨轮带着巨大的惯性,仅凭几千年的时光就想牵引它转向,力量显然是不足的。从公元前五千多年到600万年前,你们跟黑猩猩分道扬镳更早的以前,你们都是我忠实的信徒,这几百万年留给你们漫长的记忆是不会轻易遗忘的。
      就像是弓杯蛇影,即是你们从未被毒蛇咬过,并且你们明知道面前是一条无毒的蛇,对你们人身安全构不成任何威胁,如果你们愿意还可以一脚结束它的生命,但是你们还是对这种条状曲线爬行的物体有着深深的恐惧。这是因为在过去的几百万年间,你们凭借着团体协作和工具可以战胜所有的猛兽,但是被看似弱小的毒蛇咬一口就会丧命。在不知道蛇毒致命原理的年代,你们很容易被毒蛇弱小的外表所迷惑,在不知不觉中丧命。为了让你们远离这种风险,经过几百万年无数人付出生命为代价后,终于在你们的DNA里写进了一条世代相传的本能,遇到像蛇状的物体心理就产生一种促使你们逃离的“恐惧”情绪,避免了蛇咬丧命。而“滥情”也像是这种对毒蛇的恐惧,已经写进了你们的DNA,成为你们世代相传的一种本能。
      当我的主张已经成为遍布在每一个人内心的本能,光靠“律法”这种外部行为规约来限制显得力不从心。我的冤家又再生一计,指引着她的使者使用艺术熏陶的方式试图斩杀“心中贼”。她的使者通过小说、影视等文艺作品,捏造出一个个美丽动人可歌可泣的故事来宣传她的主张。故事的情节各有不同,但是主角形象和结局都千篇一律。用情专一的男女主角在历经千难万险,拒绝了N个男(女)配角的挑拨离间和百般诱惑后终成眷属,过上了幸福和快乐的生活。为了堆高艺术落差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作者往往将故事推向极致,比如相守一生不够就来个三生三世,为了突出情比金坚就来个“有情饮水饱”……。但盲目的极致就会转为极端,最后作为现实“摹本”的文艺作品严重脱离现实,我再用现实狠狠地给观众一个响亮的耳光,等他们“哭着对我说童话里都是骗人的”时候,就会对我冤家的主张心如死灰,转而成为我虔诚的信众。


      IP属地:广西94楼2021-08-20 00:32
      回复
        “理性”与“智慧”是你们这个时代引以为傲的文明,但是却也被我所利用。你们用这两把凶器杀死了“上帝”,驱散了自以为的愚昧。没有了上帝的牵制和约束,你们人性得到了极大的解放,“自由”成为时代的特征。“自由”这个由来已久,你们痴痴追求的目标,终于在这个文明的时代得以实现。但是限制住自由除了有无法违反的自然规律和得不到充分满足的客观条件外,还有我冤家天使制定的律法、道德等作茧自缚的行为规则。你们对自由的极致追求,促使你们去打破遭遇的各种约束,包括伴侣家庭方面的律法和道德约束。现在在一些“自由度”发展靠前的国家里,开放式的理念已经在小范围被容纳。
        这个时代物质文明的巨大成功也间接帮助了我宣传理念,现代经济是以“满足需求”和“利己”为导向,在这种市场经济制度的推波助澜下,你们追求着极奢穷欲的生活。虽然我的冤家制定了“律法”和“道德”两种行为规范,但是律法的范围太小,道德的力度太弱,并不能制止你们追求更多更好的行为。你们追求着更高的职位、更多的收入、更大的房子、更豪的车子……还有更多的伴侣。
        山珍海味吃多了也会腻,高楼大厦住久了嫌冷清,四海漂泊时渴望安定,平静地生活又觉得乏味。无论伴侣有多优秀,在七十多亿人里总会遇到比他更加优秀的,只是路途长短的差别;在一起的激情无论有多强烈,总会被柴米油盐漫长的时光冲淡,只是时间的快慢不同。一面是风的追求,一边是树的不挽留,树叶从枝头掉落随风飘散是早就设定好的结局。待与这阵风双宿双飞,随着岁月的变迁,又会遇到另一阵风另一片叶,又重复着相同的故事,至死方休。
        于是在经历了几百万年的时光后,来到这个文明的时代,我的冤家以为终于压倒了我走到了舞台中心。但其实她只是获得了表面的胜利,她以为已经将我逐出舞台,其实我只是潜藏入每个人的内心里。随着个人年龄的增加,角色的转变,那道约束我的防线会越来越弱,我不时地挣扎欲出。在这场繁衍后代的主张之争里,她赢一生才算赢,而输一次就是输,占着天时地利的我,还是以输少赢多的战绩赢得了这个时代。


        IP属地:广西99楼2021-08-24 23:55
        收起回复
          第六章:成人的主要课题——物资的获取
          到了25岁,在你们这个时代,大部分人都会走出校门踏入社会,真正完成成人角色的转变——独自面对、自力更生。自成年以来至此的几年间,你们经过试探和外部的影响,已经形成自己认定的行为理念,你们想要依此而行,但因受到家庭长辈的约束而不得。而今随着人生角色的转变,你们终于脱离了这种与生俱来的管束,你们迫不及待地想去践行自己的理念,突显自我存在对他人及周遭的影响,这种强烈的欲望便是独立意识的强化。
          独立意识其实在你们年幼时候就已经诞生,但一直受到依赖意识不同程度的压制。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独立意识持续地被强化。不同的个体发展的进度略有不同,但绝大部分会在25-35岁之间完成对依赖意识的反压制,这时的个体便成为了一个完整的生命体。
          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个体都会顺利到达目的地,亿万众生,总有一些迷途脱离了轨迹。比如在采集狩猎时代,你们离开了族人的庇护,从身后走向前线,面对着要展开厮杀的凶猛野兽,你们害怕了。又比如现在的你们,离开了温暖的家庭,面对着繁重的工作剧烈的竞争和世态的炎凉,你们退缩了。而回头看来时的路,是那么天真无邪无忧无虑,这巨大的落差终让部分人裹足不前,甚至掉头逆行,这种心理便是彼得潘综合症——不想长大。
          你们这个时代,相较于物质文明的发达,精神文明的发展相当落后。虽然像自然科学那样,学校也开设有思想品德课,但是由于“律法”和“道德”这两种行为规范自身稚嫩发展不足,没有发挥足够强大的引导作用。而且部分智力落后的个体,没有在生活中对外部的试探形成完备的行为理念,致使他们到了而立之年还是显得幼稚无知。他们掌握的知识无力解决遇到的问题,甚至迷茫不辨前进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心理——从众心理。即在一个群体里,看见大部分人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去做什么,不会思考自己是否应该需要去做,只有跟大部分人站在一起才有安全感。
          不过这却正中我下怀,这种类型的人更容易受我诱惑,把“利己”当作自己的行为规则,所以你们有句老话说“学坏容易学好难”。并且这部分人一旦学会了一种行为理念,就像是在汪洋中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更容易深信不疑奉为真理推向极致。除了从众,他们还会对自出生以来一直的向导言听计从,也即所谓的妈宝男(女)。在这个以“文明”自诩的时代,“从众”和“妈宝”的个体还随处可见,真是一种讽刺。


          IP属地:广西104楼2021-09-12 00:11
          回复
            要想成为一个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的生命体,在这个和平的年代,你们只需要从自然界和社会结构中获取到足够的生存物资。在一万多年前的采集狩猎时代,物资是氏族公有制,大伙一起基本公平地享用采集狩猎到的食物。而到了公元前9500年左右开始,人类相继进入农耕定居时代。起初,人们还像采集狩猎时代一样,以氏族为单位在肥沃的河床边一起耕种,一起收获,共同享用。但是随着剩余物资的积累,食物来源的稳定,氏族成员在稳步增长。剩余物资的增加和成员的增长,导致分配变得复杂,矛盾开始显现。最终,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私有制取代了氏族公有制,每个家庭内部就像是小氏族共同享用,家庭之间等价交换。
            但随着氏族的兼并,部落的兴起,直至后来国家的产生,出现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同时也出现了第一个人为的分配制度——税收。再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18世纪第一次科技革命后,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提升,生活物资的数量和品种极大丰富,随之调节生产资源的制度市场经济也在更多区域得到了普及,按劳分配制度也一同被推广。
            “按劳分配”制度并不新鲜,公元前9500年前,你们刚踏入农耕定居时代时,同一氏族的几十、几百人来到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的河流岸边,以家庭为单位在荒野上开疆翻土,播种耕种,自家收获的粮食归自家所有,这是最朴实的“按劳分配”制度。一万多年后的今天,同样的“按劳分配”,可是内容却已经面目全非。
            “我们这个时代也是多劳多得、不劳不得,跟那个年代并没有多大区别呀?”我不解地问道。
            “这里面的区别可就大了”魔鬼先生继续说道。
            在那个年代,生活物资的种类少得屈指可数:果腹的粮食、御寒的毛皮、耕种的工具、储物的窑器。几个家庭成员可以分工生产制作出所有的品种,多余剩下的可以通过物物交换换来缺少的。可是在这个时代,支撑人们衣、食、住、行、医、乐的物资种类数不胜数,一个人不要说生产制造出所有种类的产品,单是一个产品也是经过很多道工序,经很多个人手里才被制造出来的。那么生产出来的商品不同生产环节的人各自占有多少?自己生产获得的产品,又各以多少比例去跟其他不同的商品交换?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人们发明了一般等价物——钞票。以钞票来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以钞票来声明每个人对商品占有的数量。
            这个一举解决了两大难题,使经济的产生成为可能的伟大发明看似完美,实却漏洞颇多。它要在一个完全自由竞争市场,凭借那只“无形的手”才能发挥出它的使命作用。但是这个时代虽说世界贸易是主流,推崇市场经济自我调节,但是距离完全自由竞争还路途遥远。各个国家为了自身利益保护本国经济,设置了汇率、关税、补贴、配额等人为的贸易壁垒,再加上部分资源的稀缺,产品的差异性,信息的不完全,需求的不合理等客观因素,导致了完全自由竞争市场只是一个不会存于现实的理想模型,钞票作为一般等价物公平地衡量一切劳动和商品价值也便只是美好愿望。
            最直观的感受是,同一个人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事同质等量的劳动,收获的报酬却差别甚大。在同一个国家里,不同的行业工资水平也不同。在同一个行业,不同企业的职工待遇也不同。甚至在同一个企业里,不同岗位收入也差别巨大。


            IP属地:广西105楼2021-09-13 23:13
            回复
              当然导致收入有差别,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量是一个原因。但是一个影视明星拍戏几个月,或者球星踢球一年,就能收获上亿的报酬。这个收入要是换成月薪两万的科研工作者,他要工作几百年,要是月薪五千的体力劳动者,更是需要几千年。这时候还说通过“市场经济”那只“无形的手”,使劳动者公平地得到“按劳分配”,显然是令人难以信服的。
              我的冤家在看到所谓的“按劳分配”不公正之后,还理想化地提出了“平均分配”。而这个“大锅饭”成就了人类历史上最低的劳动积极性,这个天真的想法就如同昙花一般,在绽放的瞬间便枯萎。于是这个时代的经济制度便无可奈何地停留在“按劳分配”。
              那么如何在这样的经济制度下创造和获取更多的财富?我的冤家主张通过提高自身的劳动素质和劳动量来实现。所谓提高劳动素质就是提高知识水平,身体素质等,比如一个高学历的博士,在就业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取胜概率,能够出国到富裕国家,从事更好的行业,更大的企业,更高的职位。也就获得施展更大的手脚的空间,创造更高的价值,获得更多的收入。而提高劳动量就容易理解了,就是你们的传统美德“勤劳致富”,鼓励人们克服惰性,刻苦耐劳,积极参与社会劳动,以便收获更多的财富。
              但是在我看来这是在大放厥词,理由如前面所述。吃苦耐劳的农民,肩负百斤重担,在烈日当空的田野上挥洒汗水,从清晨忙到日落,一辈子的收入却不如某个球星踢一天球所分得的报酬。一个上班996制的高学历码农,徘徊在猝死的边缘敲一辈子代码获得的报酬,还不及企业老板在市场上一次投机获得的回报。
              我有更加有效的方法让你们获得更多的财富。比如可以造假贩假,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冒充良品出售,攫取高额利润。利用暴力手段强买强卖,欺行霸市,垄断获利。舍弃诚信,不按事先约定兑现承诺,食言而肥。权力寻租,利用不公正方式取得竞争优势,暗箱操作打压对手,获取暴利。
              此外我还有更加直接的方法,比如四处逡巡,看到财物无人看守时,偷偷占为己有。潜伏在夜深人静人迹罕至处,待身娇体弱的路人携财走过,趁人不备,抢夺占有后逃之夭夭。或者直接使用武器,以生命相威胁,逼迫对方交出财物。还有其他更多的方法,那日益增厚的《民法》、《刑法》记载着我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也是我对你们深沉的关怀……


              IP属地:广西106楼2021-09-14 23:49
              回复
                第七章:成人的主要课题——精神界的困扰
                一个完全的生命体,必备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包括避免来自外部伤害保存生命,还有从外部获取生活物资维持个体生命运转。在你们这个和平文明的年代,有律法的保护,绝大多数情况是生命无虞的,但是生活物资在所谓的“按劳分配”制度下,不同个体的获取量差别巨大,贫富不均非常突出。
                在物质争取的竞争中,对手是自己的同类。这与一万多年以前的采集狩猎年代不同,当时你们是对手的自然界中的百兽。你们与对手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想方设法利用一切优势将对手置于死地,方能免遭死亡和获得生存物资。在公元前9500年左右开始,你们进入了农耕定居时代,在刚开始的那几千年,你们还保留着采集狩猎时代的思想,氏族与氏族、部落与部落、国家与国家之间不时爆发着血流成河的歼灭战,那是我战绩最辉煌的时代。
                也怪我太得意了,激情燃烧了仅仅几千年,你们就被残酷的战争吓坏了,你们开始怀念起以前与同类和平共处相濡以沫的日子。我的冤家又从我的脚底下重新崛起,带领你们在某个地域内建立起个体之间不得互相伤害的群体,如果违反将遭到群体的一致处罚。而处罚的规则以“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这样的地域群体叫做国家,国家的地域和数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时至今日,世界上大约形成了约二百个左右的国家。
                国家的形成,已经不允许你们通过消灭对手取胜来获取生活物资,你们要遵循并受限于律法、道德、按劳分配等行为规则。你们的竞争对手当条件发生转变时又是你们的同伴,同伴也会转变为对手。就是这个每天相处、关系密切、既熟悉又陌生、才是朋友转头又为敌人的个体,作为要被你们研究认知的对象,他远比自然界复杂。
                回想你们是如何认知自然界的,我给你打过的比方“3D建模”认知过程。你们对自然界的某一对象进行认知,就是在人的精神界建立起对象模型,通过对认知对象信息的收集,包括对象的形状、气味、运行轨迹、变化及条件等,分析总结抽象出其“一”成不变的规律,将这些规律归纳存储便完成了对对象的认知。你们将对自然界万物的认知经验,以文字符号记录,便发展成为物理、化学、地理、医学等自然科学。而经过几千年的积累的知识,已经丰厚到以个体百年生命终其一生也学习不完的程度。而以人类为研究对象积累的知识也不少,如生物学、心理学、伦理学、医学、思想品德学、律法、道德等。但是相比自然科学,它切实有效指导实践的能力却很弱,究其原因有诸多方面的缘由。
                首先是这方面的学科知识虽然不少,但对本质的认识还是肤浅,也没有正对核心话题,你们需要一门切实可行的学科——社交学。其次,你们积累成书的知识错对参半,导致知易行难,比如道德为何难以践行,就是因为理论与现实不符。再次,是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重视不够,虽然在小学里就开设有专门课程——思想品德,大学里也有哲学课,而且核心价值观也写满了大街小巷和社区宣传栏。但是相比种类繁多,作为升学优胜劣汰标准的自然学科,还是没被重视,已近乎无立锥之地。最后是认知对象的复杂程度不同,知识的验证差距巨大。比如水在标准大气压下气温降到零摄氏度会结冰,这条自然知识可以重复验证无数次得到相同的结果。但是换成社交方面,同一做法,面对不同对象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比如“乐于助人”,有时候换来“涌泉相报”,也可能换到“斗米养仇”。
                相较于“自然界”,你们在面对的认知对象为“同类”时,知识水平较为低下。但是随着百兽被关进动物园,在这个社会分工协作的时代,你们每天都要面对同伴并与之发生着合作又对抗的关系。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如何处理与同伴的关系,在这个生存竞争日益激烈而相关知识又相对匮乏的时代,成为很多个体困惑一生的难题。
                人的认知形式是根据现象界里对象的信息,在精神界内建立起对象运转模型并储存,在现实中遇到该对象时,根据自己想要达到的结果,结合模型运转规律,选择相应的实践行动触发事件的变化发展,实现预期的效果。而如果对认知对象的知识匮乏,没有建立起健全的认知模型,在面对对象时,所选择采取的行动就可能不会达到预计的结果。经过多次的失败后,精神界的对象认知模型就会混乱不堪,导致认知错误,最终发展成精神疾病。


                IP属地:广西110楼2021-09-15 23:39
                回复
                  精神疾病病因除了认知错误,还有另外另外一种原因——生理缺陷。由于精神文明发展水平低下和竞争的激烈,精神疾病在这个时代普遍存在数量繁多,已经发展成十大类,一百小类,共400余种。
                  先说生理缺陷导致的精神疾病。人的头脑作为精神界的物理容器,由大脑、小脑、间脑、脑干组成,各部位之间又通过总长数千公里的神经细胞连接通信。如果人脑存在物理缺陷,必定影响精神界的正常运转。人脑的物理损伤可能由于先天发育不足、外部打击、药物损害、自然老化等。
                  生理缺陷导致的精神疾病有阿尔茨海默病,即老年痴呆症。是由于人脑老化退化所致,症状是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
                  药物损害则是导致人脑生理缺陷的重要原因,药物被滥用的情况在这个时代在持续恶化加剧。不良药品会伤害中枢神经系统,同时伴有机体其他器官功能失调和组织病理变化。从而导致精神界异常,出现幻听幻觉、偏执意念、被害妄想、夸大妄想、精神萎靡、感觉迟钝、运动失调等,导致人格发生改变,变得冷漠、残忍、过分冲动等严重后果。
                  再回到认知错误导致的精神疾病,又可细分为欲求分解不合理和实现障碍两种类型。人生而有欲,欲根据本质到表象,又可以从深到浅分为多个层次。比如人的求生本能为第一层次,分解到第二层次则分为免遭外部伤害和获取生存物资两种欲求,其中的获取生存物资分解到第三层次又分为渴望更高的职位、获得飞来横财、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等细项,第三层次的欲求又可分解到第四、五……层次。而有些层次的某些分解项目被你们制定的行为规则划分到不合理范围,比如第三层次的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则被你们定义为精神疾病。
                  人有求生和种族繁衍两种本能,在对求生本能的分解错误导致精神疾病方面,比较有名的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又称为人质情结。是指被害者对于犯罪分子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分子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错误地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性、甚至协助加害人。病理是被害人的生死因被操控在犯罪分子手里,犯罪分子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因此被害者与犯罪分子结成共命运关系,被害人把犯罪分子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犯罪分子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于是,被害者错误地把解救者当成是敌人,而把犯罪分子当作恩人同伴对待。
                  而在种族繁衍本能分解错误导致的精神疾病方面,则有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同性恋、恋童癖等,都是对结合对象选择错误导致的疾病。虽然世卫组织早就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里删除,世界上的许多主要国家,包括你们国家也已删除。


                  IP属地:广西111楼2021-09-18 22:31
                  回复
                    此外还有恐惧症,比如恐高、幽闭恐惧、深海恐惧、巨物恐惧、动物恐惧、幽暗恐惧、广场恐惧、社交恐惧等。恐惧症是对人类亿万年的进化中经验积累的遗传和继承,在这个理性开化的年代,却没能被理性所把控,而流露显现出来的本能。
                    还有强迫症,患者明知道不必要,但还是不可违逆地去做的重复的动作或事情。如果不去做便会产生严重焦虑的情绪,只有去做了,才会获得如释重负的满足感、轻松感。比如害怕染上疾病,强迫自己不停重复地洗手,又比如刚从家里出来下到一楼,又忍不住回去看门锁好没有。
                    如果说这些精神疾病只是在少数人身上发生,那么尚未被你们发现重视的广义精神疾病,则在你们大多数人身上或重或轻地存在着。广义精神疾病是由于对认知对象认识不足导致,形成错误甚至畸形的观念。比如对“国家”概念历史认识不足,产生的谄媚外国诋毁本国的心理。对“父母”责任与义务认识不足,养成的“啃老”症。对“子女”教育认识的不足,犯下的“宠溺”病。对“伴侣”定义认识不足,形成的“支配”执念。


                    IP属地:广西113楼2021-09-20 11:08
                    回复
                      第八章:壮年——人类社会的掌舵者
                      到了35-65岁,身体素质到达巅峰期,加上几十年积攒的丰盈富足的生存技巧,处于生命力最旺盛时期的你们成为群体里的主力担当。比如在采集狩猎时代,壮年时期的你们总能捕获到最多的猎物,农耕时期也承担着最繁重的体力劳动。凭借着获取食物来源绝对主力的地位,你们靠着分配生活物资的权力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成为群体里规则的制定者。我和我的冤家与你们一路相伴,从幼年、少年、青年、再到壮年,终于在这个你们成为主力的时候,通过你们这支杠杆对整个群体发挥了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壮年是以年龄为定义的概念,往上面对的是老年,向下承接着幼年、青少年,两者都是群体里的弱势群体。他们的身体素质孱弱,无力从外界猎取食物,只能在群体里从事辅助性工作,依赖壮年得意存活。
                      对于老年,我的主张是遗弃,毕竟这样做才符合我“利己”的定义。老年已经不能再给群体或他人带来利益,是群体的累赘。我的主张具有无从反驳的说服力,你抬头看看这世间万千物种,为救幼子不惜牺牲自己者多,为卫蜂巢献出个体生命者有,但是反哺父母者绝无。所谓的“乌鸦反哺”不过是你们傻或装傻,将鸠占鹊巢的杜鹃幼子当作鸦类父母,看见小鸟衔虫归巢喂养大鸟,就敷衍出一段美好的愿望。
                      我的主张所具有的强大说服力,还从我的冤家的主张被反面映衬出来。我的冤家一如既往地与我意见相左,她主张对待老年不仅要尽心赡养,而且顺从意志。她的主张“孝顺”,要求壮年对老年的屈从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
                      首先在文化上,她的许多优秀使者都强调要“孝道”。比如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则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从儒家经典《孝经》里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再到“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最后“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要求后代对待老者要倾尽所有,包括身体、生命,甚至在老人逝去后还要守孝三年。
                      其次是在行为规范上,将赡养老人写进了强制约束执行的“律法”里。比如在你们这个国家,远在三千多年前的夏朝,就将不赡养、欺辱老人写进刑罚里,并且是重至死刑的重罚。而后的周、春秋、汉、唐、清等都对赡养老人设置了许多优待规定和政策。比如周规定50岁以上老人要养以细粮,60岁以上需配以肉菜。而春秋和汉朝均对老人和赡养老人者,有免除赋税和徭役的优惠政策。南北朝和南宋时期还有专门收养孤寡老人的“养济院”。而到了你们这个时代,除了宪法、婚姻法、刑法都对赡养老人作出规定外,还专门单独颁布了一本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IP属地:广西114楼2021-09-23 22:59
                      回复
                        此外对老者之孝还上升到治国的高度,如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儒家也有类似仁政主张“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在选拔国家治理人才时,待选人员是否孝顺亲长被作为一个重要的考察点,并且这样的考察标准被沿用了千年,到了明清时期,“孝廉”更是直接变成举人的代名词。
                        终于在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和发展后,“孝”一马当先成为最重要的传统美德,有句老话恰好用来说明“孝”的地位,叫做“百善孝为先”。不过正所谓“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合,有孝慈”。你们大力倡导的,正是你们紧缺的,宣传的力度有多大,稀缺的程度就有多深。“孝”之所以能够一马当先,恰恰说明了它是百善中最稀缺的。
                        按照定义,善应该是无差别的,不应有大小先后,但是现在“孝”却一马当先了。这看似矛盾,我却从中发现了你们暗藏着的小心机。壮年作为群体中规则的制定者,为了自己即将老去的未来作打算,制定了保障自己年老力衰时生存有所依靠的规则。原来你们在光鲜亮丽的讲坛上,正气凛然地大谈孝道的时候,心里却在打着利己的小算盘。
                        “不是这样的”我急忙说道,“魔鬼先生,你听我狡辩……”
                        魔鬼先生不听,完全不顾我“亲疏有别”、“伦理同心圆”、“由内至外”等辨辞,自顾自地放肆大笑起来。
                        而对于幼年,攻守之势却恰恰相反,我的冤家占着与生俱来的先机。正所谓“虎毒不食子”,像老虎这种独居的动物,尚且会在虎崽年幼时相伴左右,保护其度过一生中最脆弱的时期。其他群居动物对幼崽的爱护更是达到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哺育中的鸟儿明知不敌还是奋不顾身,与攀上树枝猎食幼崽的天敌毒蛇性命相搏。大章鱼为了保护幼卵顺利孵化,不顾一切代价,守护整整一月不去觅食,饥饿难耐到甚至以自己的触须为食,等到幼儿破卵而出,大章鱼已经极度虚弱,随时成为他人的猎物。
                        对于后代幼儿的保护心理,是大自然物竞天择选择的结果,那些没有这种特性的物种已在演化历史中被淘汰。而自命“高等生命”“万物之灵”的你们,更是将这种特性发挥到极致,正所谓“痴心父母古来多”。战国时期的邹国人仉氏,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地抚养幼子,为了让幼子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从处处坟莹的墓葬之地、讨价还价的交易集市搬离,定居到书声琅琅的学宫旁,成就了儒家亚圣孟子,留下“孟母三迁”的美谈。日本战国时期,“侠盗”石川五右卫门失手被捕,被丰臣秀吉处以釜煮之刑。行刑时,石川五右卫门站在滚开的油锅中,双手将儿子高高举起以免受煮,自己则伸长脖子、咬牙切齿地在忍受着无比的痛苦。
                        这样的历史典故不胜枚举,而环顾你们四周,爱子心切的现象也是随处可见,甚至到了极端的程度。1986年在信阳市罗山县朱堂乡诞生了一名寒门“贵”子,以务农而生的杨氏父母为其取名“锁”字,意指将其锁在身边。这对父母对其极其宠爱,虽家境贫寒,但不让其干一点农活。杨锁八岁出门,父母为了不让其走路,还将其放到担子里挑着。学校老师因其不写作业,严厉一点批评,杨氏父母第二天就会到学校找老师理论,溺爱让杨锁养成了极其懒惰的性格。十八岁那年,杨氏父母因病相继去世,孑然一身的杨锁惰性不改绝不劳动。为了果腹将家里值钱的物件全部变卖,家里能燃烧的东西随手点着了取暖,连床都给用来烧完了。家徒四壁后,饿了只能去村里乞讨,吃饱一顿睡上两三天。最后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活生生将自己饿死了,死时房梁上还挂着乡亲们送来的菜肉,他却懒到把自己饿死也不做来吃。


                        IP属地:广西115楼2021-09-25 22:54
                        回复
                          拥有自我意识的人类,能够强烈地确切地感知到自我个体的存在,认为“我”是生命的主体,并在这个范围内考虑存在的意义。而没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体,即除人以外的其他动物,都没有个体的概念。它们个体融合在种族里,种族存在的意义就是个体存在的意义,种族存在的意义就是DNA的存在和延续。而这种延续是连绵不绝永恒存在的,不会因个体的消亡而消失,因此其他动物的生存秉持有永恒不灭的意义,不会陷入迷茫。
                          个体与种族不同,个体的生命是极其短暂的,它不像种族拥有永恒不灭的意义。个体无论对将来追求什么,现在拥有什么,都会因生命的结束而失去意义,所以个体的存在最终都会毫无意义。找不到存在的意义就会陷入迷茫,迷茫带来空虚,空虚带来了痛苦。如果个体还在为求得生存物资疲于拼命,无暇估计存在的意义时,尚且还可以远离这种痛苦。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物质文明发达让越来越多的人们拥有了更多的剩余时间,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们陷入了空虚的痛苦。
                          如何寻找个体存在的意义,摆脱空虚的痛苦,首先由宗教作出了解答。宗教通过构造彼岸世界——天堂或西方极乐世界,让个体的生命得到永恒的延续——灵魂不灭,从而获得完美的答案。但是近代,你们用理性和科学两把凶器杀死了宗教,否定了这个答案。
                          关于个体存在的意义这个命题,我和我的冤家在辩论时,既有难得的共识,也有尖锐的异见。我们都认为个体生命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根据这个生命的本质便可以追寻到答案——幸福和快乐是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
                          并且个体是种族的部分,种族的存在意义是DNA更大范围和更长久地存在和延续,而要达到这个目标,需依赖于个体取得更好的存在。而生命有一种奖罚机制,如果个体生命得到好的发展,个体便会感受到快乐,相反遇到了生存危机便会感受到痛苦。因此,从这个角度也证明了上述答案的合理性。
                          但是在如何获得幸福和快乐这个问题上,我们意见相左了。我认为应该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来实现,比如追求更高的职位、更丰厚的收入、更大的房子、更豪华的汽车、更多的伴侣……,自己获得愈多幸福愈强。
                          而我的冤家却天真地认为,应该以赋予他人幸福的方式来获得快乐。比如尽心赡养父母,让他们颐养天年便感到快乐;用心哺育子女,看着他们健康成长便感到幸福;专一地与伴侣相濡以沫,看着他(她)每日与幸福相伴便会感同身受;对待朋友讲义有信,换来朋友投李还桃便心怀欢喜……直至每一个陌生人。他人无限多,获得的快乐也便无限止。
                          我和我的冤家也有难得的共识,我们都认为可以通过满足五种感官来获得快乐。比如在闲暇时候品尝美食满足味觉,听听动人的音乐满足听觉,欣赏美丽的风景满足视觉,闻闻花朵的芳香满足嗅觉,吹吹凉爽的夜风满足触觉,便能使人心情愉悦。
                          此外还有生存技巧的提升训练也能获得快乐,比如来一场激烈的运动,玩一把吸引人的游戏,观赏一场精彩的电影,开始一段纵情山水的旅行……


                          IP属地:广西117楼2021-09-26 22:32
                          回复
                            第九章:老年——有机生命的消散
                            到了65岁,已年迈衰弱的你们走到了人生的最后阶段。这段时光过后,你们人生的帷幕将落下,生命迎来终结。生命力强盛时,有机体吸收聚集无机物壮大其身,而到了这个阶段,生命力由盛减衰,无机物开始挣脱有机体的束缚回归自然界。
                            “为什么所有个体都会消灭?按照生命的起因,个体生命的永恒延续才应该是必然的选择,难道衰老是自然铁律?”我十分疑惑地问道。
                            自然界可没有衰老这一条规律,魔鬼先生回答道,其实我们也曾创造过永恒的生命,不过那样的生命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已经被大自然淘汰怡尽无一幸免。而有限并极其短暂的生命才珍贵被珍惜,反而能像夏花般绚丽,迸发出如喷薄朝阳般强大的生命力,延续了数以亿年的长久。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种族个体的增多,会相互抢夺空间食物等生存资源,为了让位于更具活力的年轻个体,必须让年迈的个体从哪里来就回归到哪里去。
                            在采集狩猎的时代,由于野兽、疾病、自然灾害的侵袭,人类平均寿命不过十几岁。农耕时代,也不过二十多岁。即使在三百年前所谓的文明时代,也只是三十多岁。直到了二十世纪,才获得突破性进步,达到六十岁左右。而在这个时代则达到了七十岁,预计三百年后有望达到百岁。
                            年过花甲后,生的本能减弱,死的本能抬头,人生进入丧失期,幼儿时的追求、壮年的拥有在这时逐渐失去。强壮的体魄变得衰弱,健康的身体被疾病侵袭,与此一同丧失的还有权力和地位。孱弱的身体素质已经不足以支持其在群体里主力担当的地位,已经无法再带领氏族成员在原始社会里狩猎野兽。而到了现代社会分工协作的时代,也到了从工作岗位上退休的年龄。无法再像从前创造价值,只能依附壮年而生存,被社会认同感也在减弱,希望被他人尊重的心理日重。


                            IP属地:广西120楼2021-09-27 21:33
                            回复
                              老者在经过壮年时期背负的责任历练和在老年时期受到后辈赡养,这两种不同角色的扮演后,更加明白责任和团结的重要性,在处理与他人关系时表现得谦和、忍让、合作、理解、互助、负责等特性。这些特性会在老者照顾孙辈后代时有意无意地熏染,是我冤家思想的重要传播者和传播方式。
                              老者在照顾孙辈后代,享受绕膝承欢之乐时,将其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这份归宿感将伴其走到生命的终点。正所谓人生如燃灯,油尽万事休,也就无畏生死了。
                              而我则敏锐地看到老年的空虚孤独是因为欲求不足,是由于生本能的减弱导致。所以我主张通过激发老年的欲求来追求快乐。比如追求更多的金钱,虽然老年体弱力衰已经无法与壮年竞争,但也不是毫无途径,比如碰瓷就不失为一个扬长避短的好方法。或比如追求权力,有条件的可以干涉操纵以前既有的社会权力,退而不休,没有条件的可以利用道德绑架,管控家庭话语权。又比如追求更多的伴侣,虽老益坚、壮心不已……每次欲求得到满足实现,便获得无差别的快乐。
                              而对于死亡,我通过宗教描述了一个彼岸世界,让生命获得延续,于是老者便能坦然赴死,消除了死亡带来的恐惧。而为了让自己在此岸世界有一个好的长眠之地,我还怂恿他们发明了风水之说。
                              风水学原是古人在建造房屋选址时的堪舆术,是真的只是关于“风”和“水”的研究学说。毕竟在古代社会,砖瓦混凝土还没被发明出来,房屋以木构为主。木头不如砖瓦牢固,难以抗拒大风暴雨,所以选择一个地基稳固远离风口的地址,对房屋的建造尤为重要。而水作为生命的必需品,在没有自来水的古代,生活住所必须靠近水源以便取用,但是古代也没有河坝等蓄水泄洪设施,太近水源又容易遭受洪涝。于是在这个事关重要又灵活有度的事情上,古人经过不断揣度总结,形成了最初的科学之一——风水学。
                              但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我怂恿我的信徒们扩大了风水学的范围,融入了葬书之中。被改造后的风水学认为,将先人葬在山清水秀藏风聚气之地,便可福荫后人,抵抗灾难,人事兴旺,富贵显达,吉祥如意……
                              此外,死者已没有任何自我防护能力,为了避免生人扰动保存长久,我还利用死体是危险信号这一原始认知,发展出鬼魂之说……
                              “够了”我不耐烦地打断了魔鬼先生的话。


                              IP属地:广西122楼2021-09-28 22:2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