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意识培养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习惯意识。
教师可充分
利用课内外一切有利时机,
让学生明白,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知识
的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头脑中形
成“原来做什么事都得有个规矩”的意识,即形成“习惯意识”
,使
之成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内部动力,
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
惯打好基础,提供前提。
2
、兴趣激发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学生年龄小,生活
阅历少,
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很强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应力求激发
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例如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具、
丰富多彩的
活动、循循善诱的启发、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学习。这样
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增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效果。
3
、学法指导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索、
获取知识的过程,
也是学生形成能力、思想品质、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但是,很大一部
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没有养成,
这就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
导。
比如:
要培养学生上课记笔记的习惯,
就要教给学生怎样抓重点、
记难点等记笔记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好习惯,
可把比较科学的
读书步骤编成口诀,让学生熟记下来,切实照着做。
“凡是好的态度
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
。学生一旦熟练掌握了好方法,就
会将这些方法灵活运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会逐渐养成。
4
、强化训练
习惯是由多次重复逐渐形成的。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大,期望
一两次就培养起好习惯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在开始阶段,可用一定
时间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按要求进行督查、
指导。
经过课内若干时
间的反复练习,
学生初步养成一些良好学习习惯后,
可有课内发展到
课外,并在学科间迁移。如培养一边阅读一边圈点的习惯,教师可让
学生明确圈点的具体要求,
并且有意识的进行分布训练,
因为一次要
求、一次训练,是不能形成习惯的。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要有意识
的训练,使之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
5
、权威激励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态度容易受到权威效应影响。
在对学
生学习习惯施加影响时,可以告诉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作家的学
习态度和成长经历,让学生时时向“权威”学习,从中汲取力量,在
自我教育中发展良好习惯。
例如:
毛泽东
“多思”
的习惯与潜心研究、
开拓创新的独特性格;
鲁迅
先生“随便翻翻”的读书习惯与看书
着迷的个性品质;
华罗庚
教授的“刻苦自学”的习惯与“勤奋出天才”的伟大气质„„用这些伟人、名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生自然
明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使人终身受益。
6
、以身示范
小学生习惯未定,
行为准则、习惯养成不仅需要教师的言传,更
需要教师的身教。孔子说:
“其身正,毋令则行”
。对学生学习习惯的
培养,
教师不能只在口头上提出一些要求,
还要在行动上成为学生的
楷模,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例如教师写教案整洁详细,上课时板书
整洁美观一丝不苟,
藏书都留下圈点划记的痕迹,
都会给学生留下深
刻的印象。
“无声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
,学生看在眼里,自然效仿在
行动上。
7
、师生平等
“不要把孩子当孩子,而你自己要成为不是孩子的孩子。
”教师
用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学生会
乐意与
老师合作,
尊重老师的劳动。
学生一旦与老师有了感情基础,
上课就能认真听课;
课间就愿意与老师一起玩一起游戏,有事
和
老师讲,有心里话
向
老师说。
在取得孩子的信任后,
教师可利用这些机会把学生的不
良习惯善意的提一提,这样学生既乐意接受也不厌烦。
8
、自我督促
教育心理学表明,
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克服缺
点,改正错误,强化行为,印象既深,效果又好。例如,高年级阅读
习惯的自我督促就可以一边读一边想,注意圈、点、批、注,朗读正
确、流利、有感情,做好读书笔记,然后在阅读文章时对自己的阅读
习惯全面考察评价,
发现不良习惯自我纠正,
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
学生与同伴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理解、掌握所学内容及能力、习
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
了解同学的
学习习惯,既能发现同学习惯的不良,又能及时提醒、帮助、督促同
学纠正不良习惯。如发现同学修改习作不认真,随心所欲,有同伴给
他指出比老师指出其接受性要好得多。
互相纠正时,
学生如果把存在
的问题和改正的措施等进行反思,
又便于更有效地改正不良习惯,
巩
固和提高良好习惯。
10
、家校协同
成功的习惯培养,
需要家校协同。否则,就造成学校教育的苍白
无力。
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还必须教育他们自觉的与自己
已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作斗争,
并用新的良好行为来代替它。
如果家
校教育协同,不断提醒、督促、检查,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行动中的
具体困难。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
有其发展过程。
良好
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学习自觉化,提高能力,健全心智,张扬个性,
成就特长,
都具有重要作用。
学习习惯培养应成为课内外教育教学指
导工作的重要任务。
、意识培养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习惯意识。
教师可充分
利用课内外一切有利时机,
让学生明白,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知识
的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头脑中形
成“原来做什么事都得有个规矩”的意识,即形成“习惯意识”
,使
之成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内部动力,
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
惯打好基础,提供前提。
2
、兴趣激发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学生年龄小,生活
阅历少,
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很强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应力求激发
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例如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具、
丰富多彩的
活动、循循善诱的启发、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学习。这样
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增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效果。
3
、学法指导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索、
获取知识的过程,
也是学生形成能力、思想品质、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但是,很大一部
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没有养成,
这就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
导。
比如:
要培养学生上课记笔记的习惯,
就要教给学生怎样抓重点、
记难点等记笔记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好习惯,
可把比较科学的
读书步骤编成口诀,让学生熟记下来,切实照着做。
“凡是好的态度
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
。学生一旦熟练掌握了好方法,就
会将这些方法灵活运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会逐渐养成。
4
、强化训练
习惯是由多次重复逐渐形成的。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大,期望
一两次就培养起好习惯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在开始阶段,可用一定
时间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按要求进行督查、
指导。
经过课内若干时
间的反复练习,
学生初步养成一些良好学习习惯后,
可有课内发展到
课外,并在学科间迁移。如培养一边阅读一边圈点的习惯,教师可让
学生明确圈点的具体要求,
并且有意识的进行分布训练,
因为一次要
求、一次训练,是不能形成习惯的。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要有意识
的训练,使之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
5
、权威激励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态度容易受到权威效应影响。
在对学
生学习习惯施加影响时,可以告诉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作家的学
习态度和成长经历,让学生时时向“权威”学习,从中汲取力量,在
自我教育中发展良好习惯。
例如:
毛泽东
“多思”
的习惯与潜心研究、
开拓创新的独特性格;
鲁迅
先生“随便翻翻”的读书习惯与看书
着迷的个性品质;
华罗庚
教授的“刻苦自学”的习惯与“勤奋出天才”的伟大气质„„用这些伟人、名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生自然
明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使人终身受益。
6
、以身示范
小学生习惯未定,
行为准则、习惯养成不仅需要教师的言传,更
需要教师的身教。孔子说:
“其身正,毋令则行”
。对学生学习习惯的
培养,
教师不能只在口头上提出一些要求,
还要在行动上成为学生的
楷模,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例如教师写教案整洁详细,上课时板书
整洁美观一丝不苟,
藏书都留下圈点划记的痕迹,
都会给学生留下深
刻的印象。
“无声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
,学生看在眼里,自然效仿在
行动上。
7
、师生平等
“不要把孩子当孩子,而你自己要成为不是孩子的孩子。
”教师
用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学生会
乐意与
老师合作,
尊重老师的劳动。
学生一旦与老师有了感情基础,
上课就能认真听课;
课间就愿意与老师一起玩一起游戏,有事
和
老师讲,有心里话
向
老师说。
在取得孩子的信任后,
教师可利用这些机会把学生的不
良习惯善意的提一提,这样学生既乐意接受也不厌烦。
8
、自我督促
教育心理学表明,
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克服缺
点,改正错误,强化行为,印象既深,效果又好。例如,高年级阅读
习惯的自我督促就可以一边读一边想,注意圈、点、批、注,朗读正
确、流利、有感情,做好读书笔记,然后在阅读文章时对自己的阅读
习惯全面考察评价,
发现不良习惯自我纠正,
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
学生与同伴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理解、掌握所学内容及能力、习
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
了解同学的
学习习惯,既能发现同学习惯的不良,又能及时提醒、帮助、督促同
学纠正不良习惯。如发现同学修改习作不认真,随心所欲,有同伴给
他指出比老师指出其接受性要好得多。
互相纠正时,
学生如果把存在
的问题和改正的措施等进行反思,
又便于更有效地改正不良习惯,
巩
固和提高良好习惯。
10
、家校协同
成功的习惯培养,
需要家校协同。否则,就造成学校教育的苍白
无力。
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还必须教育他们自觉的与自己
已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作斗争,
并用新的良好行为来代替它。
如果家
校教育协同,不断提醒、督促、检查,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行动中的
具体困难。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
有其发展过程。
良好
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学习自觉化,提高能力,健全心智,张扬个性,
成就特长,
都具有重要作用。
学习习惯培养应成为课内外教育教学指
导工作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