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0拉力轮到手也有近两个月了。
从拿到手的第一天起,感觉是加速迅猛,巡航极度舒适。
到后来我有意和手头驱动最好的轮组xlr专门做了AB对比,
大概是各骑200-300km,主要是市郊通勤和紫金山里面的起伏路。
现在扔个结论吧。
对比条件如下:
mftp 230w,
体重75kg;
轮组fulcrum racing light xlr圈刹版,马牌competition 22mm管胎,重量 1260g+230g*2
0拉力轮是钢条碟刹版,久欲花鼓,前后45mm框高,27mm宽圈,corsa石墨烯25mm开口+普通丁基内胎,重量大概是1400g出头(没有上称习惯,大概估计),(外胎250g+120g内胎)*2
1、舒适性
舒适性的感受比较主观,影响的因素也很多,比如体重、框高、胎宽和胎压等,所以结论仅供参考。0拉力轮在100psi以上时,我的感受是120psi的xlr更胜一筹,在80+psi情况下0拉力轮的舒适性和120的xlr差不多了。但是0拉力轮的舒适性和手头另一对42mm框高+真空胎比明显更好。
2、平路加速
0拉力轮在轮上重量明显劣势的情况下,对比xlr红绿灯起步或者35以内加速非常轻快,无明显差距。加速反应甚至比xlr更迅猛,所以我一直不太习惯用它来摇车……主要是节奏不太适应,坐踩巡航实在是太舒服了(手头宝来50太久没骑,但凭印象巡航是更舒服的)。
3、爬坡
0拉力轮这个配置和xlr比爬坡明显是差了太多的,但是结果却出人意料。
0拉力轮对踩踏的反应比xlr有过之而无不及,主要在大坡度时(超过8%)表现出来,踩踏时往前窜的反应比xlr略大。所以我一开始觉得0拉力轮比xlr爬坡还好,但是后来从码表数据看骑xlr时的踏频反而更高,(路段是南京车友比较熟悉的环陵路停车场到范墓前面那一段,最后有个长度不到200m坡度8%的陡坡,最大坡度超过10%,功率300w左右)所以最终结论是xlr爬坡更胜一筹。
我分析原因就是0拉力轮得益于结构优势,踩踏时的体感相对xlr反而占优,主要就是踩一脚窜一脚的感觉更明显。当然了,这明显也是越级挑战,轮上重量和框高都差距太大。
目前很期待碳条圈刹版的0拉力轮,配上并专门针对超低拉力优化减重后的管胎圈,40以下框高专攻爬坡,估计会有非常惊艳的效果。
从拿到手的第一天起,感觉是加速迅猛,巡航极度舒适。
到后来我有意和手头驱动最好的轮组xlr专门做了AB对比,
大概是各骑200-300km,主要是市郊通勤和紫金山里面的起伏路。
现在扔个结论吧。
对比条件如下:
mftp 230w,
体重75kg;
轮组fulcrum racing light xlr圈刹版,马牌competition 22mm管胎,重量 1260g+230g*2
0拉力轮是钢条碟刹版,久欲花鼓,前后45mm框高,27mm宽圈,corsa石墨烯25mm开口+普通丁基内胎,重量大概是1400g出头(没有上称习惯,大概估计),(外胎250g+120g内胎)*2
1、舒适性
舒适性的感受比较主观,影响的因素也很多,比如体重、框高、胎宽和胎压等,所以结论仅供参考。0拉力轮在100psi以上时,我的感受是120psi的xlr更胜一筹,在80+psi情况下0拉力轮的舒适性和120的xlr差不多了。但是0拉力轮的舒适性和手头另一对42mm框高+真空胎比明显更好。
2、平路加速
0拉力轮在轮上重量明显劣势的情况下,对比xlr红绿灯起步或者35以内加速非常轻快,无明显差距。加速反应甚至比xlr更迅猛,所以我一直不太习惯用它来摇车……主要是节奏不太适应,坐踩巡航实在是太舒服了(手头宝来50太久没骑,但凭印象巡航是更舒服的)。
3、爬坡
0拉力轮这个配置和xlr比爬坡明显是差了太多的,但是结果却出人意料。
0拉力轮对踩踏的反应比xlr有过之而无不及,主要在大坡度时(超过8%)表现出来,踩踏时往前窜的反应比xlr略大。所以我一开始觉得0拉力轮比xlr爬坡还好,但是后来从码表数据看骑xlr时的踏频反而更高,(路段是南京车友比较熟悉的环陵路停车场到范墓前面那一段,最后有个长度不到200m坡度8%的陡坡,最大坡度超过10%,功率300w左右)所以最终结论是xlr爬坡更胜一筹。
我分析原因就是0拉力轮得益于结构优势,踩踏时的体感相对xlr反而占优,主要就是踩一脚窜一脚的感觉更明显。当然了,这明显也是越级挑战,轮上重量和框高都差距太大。
目前很期待碳条圈刹版的0拉力轮,配上并专门针对超低拉力优化减重后的管胎圈,40以下框高专攻爬坡,估计会有非常惊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