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家埠镇,有一个叫“十六户”的村落。作为姚西北平原上的红色堡垒村,十六户村曾是浙东革命根据地与杭州湾北岸根据地之间的重要海上通道。十六户村党总支书记王建锋说,上世纪20年代,这里的棉农不畏强暴,积极开展抗争。抗战时期,十六户在1942年成立了党支部,1945年余姚县民主政府在黄家埠镇韩夏村成立后,十六户就是一个重要活动据点,并成为浙东抗日根据地与杭州湾北岸根据地的重要联络通道之一。解放战争时期,十六户的党员在余上特工队的带领下,先后配合部队参加了岑仓缴枪、横塘战斗等多次行动。1948年5月15日,十六户的三位船老大前往浦东,迎接浦东人民解放总队和南汇大团自卫队共300余人南渡杭州湾,经中共余上县工委接应,在十六户湾登陆。谢飞等多位革命前辈都曾经在这方热土战斗过。“这些都是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十六户美丽乡村建设的不竭动力。”王建锋说,“2011年,我们在黄家埠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筹资400万元,在当年浦东部队登陆点——原十六户湾附近兴建了红色通道十六户纪念园。”走进如今的红色通道十六户纪念园,记者看到纪念园内有牌楼、红色通道纪念碑、纪念船、红色记忆馆、民俗记忆馆、十六户民俗灶等,还有十六间仿古草房,其借助实景和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真实还原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姚西北革命斗争。当前,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热潮的到来,这里不但是全镇党员群众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好去处,更是余姚市的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越来越多的党员群众前来开展“初心之旅”。“近年来,红色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来我们这里的游客也不断增多。为了满足更多游客的需求,我们正在进行一系列的景区环境提升工作。”王建锋说,“初步预计投资100万元,主要用于植被环境改善和仿古建筑修缮。”据了解,设计工作经过多次修改,如今已处于最后定稿阶段,一个更加完善的红色通道十六户纪念园在不远的将来将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录自《余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