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CPI数据大超预期引发美股大跌之后,PPI(生产者物价指数)数据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美国4月份PPI环比增长0.6%,同比增长6.2%,高于预期的0.3%;同比增长6.0%,年度增幅是2010年11月以来最高。PPI核心环比增长0.7%,同比增长4.1%,高于预期的环比增长0.2;,同比增长3.1%,年率创2014年8月以来最高。
近日,美国公布的各项经济数据指标在市场上出现了明显的分歧。其中,在CPI数据大幅高于预期之后,市场绝大多数的共识为“经济有过热迹象”。更是有人惊呼通胀就此一发不可收拾;但也有分析认为,通胀指标过热只是暂时的,并且将目光都投入到PPI数据上,以此寻找更大的通胀压力迹象。
很多人都担心PPI会重蹈上个月数据推迟发布的覆辙,还有传言说提前泄露的4月PPI数据出现了下降,然而这些传言全部都大错特错。

美国劳工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4月整体PPI同比增长6.2%,创该机构自2010年开始有跟踪数据以来的最大涨幅。此前市场预期也仅为5.8%,而剔除波动性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之后,核心PPI同比上涨0.7%。核心PPI在剔除掉贸易之后的同比增幅达到4.6%,同样创出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高于市场预期的3.8%。推动4月份美国PPI上涨的主要因素是,反映钢铁产品价格的分项指标中跳涨了18.4%。
PPI指数跟踪着生产成本的变化,新冠疫情复苏带来的供应瓶颈和短缺已经导致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同时劳动力成本也开始上升;除非公司转嫁成本并提高生产率,否则利润率将面临威胁。
对此,贝莱德全球固定收益首席投资官Rieder就表示“在PPI数据公布后,未来几个月市场将会看到令人印象深刻的通胀指标,市场将出现难以置信的物价压力,美联储需要缩减购债规模,直至逐渐减少系统中的流动性”。
也有分析表示,PPI数据短期内飙升,并不一定预示着未来通胀就会大幅上升。企业提高价格或者降低价格有很多原因,他们并不总是想将更高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但是这次不同了,PPI从去年开始大幅上涨并延续至今表明,更广泛的通胀即将到来。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通胀将会持续多久?美联储或许不得不在计划之前就提前加息,如果通胀不能如期的消退,美联储的经济复苏计划也将会同样面临受阻。

关于近期CPI和PPI都录得大幅高于市场预期,在刚刚过去不久的美联储五月政策会议纪要发布后,鲍威尔被记者问到了两个非常尴尬的问题。一个是“现在通胀预期看起来这么猛,万一通胀比就业先达标了,你咋办”。第二个就是“你怎么就那么有信心,这次通胀就不会失控、不会像上世纪70年代一样”。对于这两个问题鲍威尔都表现得不太高兴,因为记者问到了美联储尴尬的痛点,如今痛点开始在数据上显现。

5月12日周三晚上八点半,美国劳工部公布4月份CPI数据显示,(不光是美国的整体CPI还是核心CPI)4月份增速都创出了惊人记录。其中,美国4月整体CPI同比大增4.2%,增速创2008年9月以来新高;4月核心CPI同比大增3%,创1996年1月以来最大增长。
短期内飙升的通胀可不是长期2%平均通胀可以忍受得了的,(美股暴跌就是最好的见证)除非5月份数据降下来,以此证明4月的数据只是虚惊一场;但是下个月能大幅下滑的可能性目前看来并不大。而市场也通过价格传达了这样的预期,2022年加息的可能性在数据公布后已经高达100%。这反过来佐证了因为4月非农就业数据大幅不及预期而推迟缩减QE时间又再次被“提前”。
在这种因为“同比、环比”而被大幅拉高的数据下,美联储也是显得相当无奈;一方面,不能直接说;另一方面,还要安抚市场。但就像之前说的,难道美联储就真的不担心通胀会失控吗?不见得。其实,这也是美联储最害怕的情景(即:通胀爆表、就业萎缩)。而市场确越来越不相信美联储的说辞,市场更愿意相信它们所看到的。

早在数据公布之前,市场就已经对美联储所谓的长期通胀保持2%的说辞表示出怀疑态度。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公布的4月消费者调查显示,随着经济从疫情引发的危机中复苏,美国未来一年通胀预期中值为3.4%;这是2013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对于未来三年通胀预期维持则维持在3.1%不变。
美联储之所以这么在乎通胀民调,是因为通胀最可怕的一点是,当通胀在市场上形成共识后螺旋上升,乃至出现滞胀。而滞胀向来就是美联储最害怕的天敌,在滞胀出现时,美联储政策就会失去主动权,进入完全被动的状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收紧政策虽然可以控制通胀,但经济确受不了。而如果放松政策救经济,通胀可能就会失控;所以只能硬扛让时间来慢慢消化,就像上世纪70年代一样。
虽然一个月的数据在理论上只是加剧了市场的担忧,但不至于产生恐慌;毕竟去年4月份美国确实是处在通缩的状态。美联储所说的基数效应也确实存在,如果5月份的数据可以回落到让市场可以接受的3%左右,那么通胀预期就还有得救,如果下个月还是维持在4%左右,那么美联储很可能就需要赶紧“放鹰”控制一下通胀预期了。
4月CPI数据虽然令市场感到震惊,但是不是属于个案还需进一步观察;市场的预期根据最新情况进行调整也是非常正常的,百分之百加息的概率也不代表着就一定会发生,因为距离2022年底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期间会有很多变数也会再次更改概率。尽管如此,市场仍会将5月的CPI数据作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焦点。
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文内容来自汇查查(https://www.hcchk.org/),观点仅作为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美国4月份PPI环比增长0.6%,同比增长6.2%,高于预期的0.3%;同比增长6.0%,年度增幅是2010年11月以来最高。PPI核心环比增长0.7%,同比增长4.1%,高于预期的环比增长0.2;,同比增长3.1%,年率创2014年8月以来最高。
近日,美国公布的各项经济数据指标在市场上出现了明显的分歧。其中,在CPI数据大幅高于预期之后,市场绝大多数的共识为“经济有过热迹象”。更是有人惊呼通胀就此一发不可收拾;但也有分析认为,通胀指标过热只是暂时的,并且将目光都投入到PPI数据上,以此寻找更大的通胀压力迹象。
很多人都担心PPI会重蹈上个月数据推迟发布的覆辙,还有传言说提前泄露的4月PPI数据出现了下降,然而这些传言全部都大错特错。

美国劳工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4月整体PPI同比增长6.2%,创该机构自2010年开始有跟踪数据以来的最大涨幅。此前市场预期也仅为5.8%,而剔除波动性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之后,核心PPI同比上涨0.7%。核心PPI在剔除掉贸易之后的同比增幅达到4.6%,同样创出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高于市场预期的3.8%。推动4月份美国PPI上涨的主要因素是,反映钢铁产品价格的分项指标中跳涨了18.4%。
PPI指数跟踪着生产成本的变化,新冠疫情复苏带来的供应瓶颈和短缺已经导致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同时劳动力成本也开始上升;除非公司转嫁成本并提高生产率,否则利润率将面临威胁。
对此,贝莱德全球固定收益首席投资官Rieder就表示“在PPI数据公布后,未来几个月市场将会看到令人印象深刻的通胀指标,市场将出现难以置信的物价压力,美联储需要缩减购债规模,直至逐渐减少系统中的流动性”。
也有分析表示,PPI数据短期内飙升,并不一定预示着未来通胀就会大幅上升。企业提高价格或者降低价格有很多原因,他们并不总是想将更高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但是这次不同了,PPI从去年开始大幅上涨并延续至今表明,更广泛的通胀即将到来。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通胀将会持续多久?美联储或许不得不在计划之前就提前加息,如果通胀不能如期的消退,美联储的经济复苏计划也将会同样面临受阻。

关于近期CPI和PPI都录得大幅高于市场预期,在刚刚过去不久的美联储五月政策会议纪要发布后,鲍威尔被记者问到了两个非常尴尬的问题。一个是“现在通胀预期看起来这么猛,万一通胀比就业先达标了,你咋办”。第二个就是“你怎么就那么有信心,这次通胀就不会失控、不会像上世纪70年代一样”。对于这两个问题鲍威尔都表现得不太高兴,因为记者问到了美联储尴尬的痛点,如今痛点开始在数据上显现。

5月12日周三晚上八点半,美国劳工部公布4月份CPI数据显示,(不光是美国的整体CPI还是核心CPI)4月份增速都创出了惊人记录。其中,美国4月整体CPI同比大增4.2%,增速创2008年9月以来新高;4月核心CPI同比大增3%,创1996年1月以来最大增长。
短期内飙升的通胀可不是长期2%平均通胀可以忍受得了的,(美股暴跌就是最好的见证)除非5月份数据降下来,以此证明4月的数据只是虚惊一场;但是下个月能大幅下滑的可能性目前看来并不大。而市场也通过价格传达了这样的预期,2022年加息的可能性在数据公布后已经高达100%。这反过来佐证了因为4月非农就业数据大幅不及预期而推迟缩减QE时间又再次被“提前”。
在这种因为“同比、环比”而被大幅拉高的数据下,美联储也是显得相当无奈;一方面,不能直接说;另一方面,还要安抚市场。但就像之前说的,难道美联储就真的不担心通胀会失控吗?不见得。其实,这也是美联储最害怕的情景(即:通胀爆表、就业萎缩)。而市场确越来越不相信美联储的说辞,市场更愿意相信它们所看到的。

早在数据公布之前,市场就已经对美联储所谓的长期通胀保持2%的说辞表示出怀疑态度。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公布的4月消费者调查显示,随着经济从疫情引发的危机中复苏,美国未来一年通胀预期中值为3.4%;这是2013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对于未来三年通胀预期维持则维持在3.1%不变。
美联储之所以这么在乎通胀民调,是因为通胀最可怕的一点是,当通胀在市场上形成共识后螺旋上升,乃至出现滞胀。而滞胀向来就是美联储最害怕的天敌,在滞胀出现时,美联储政策就会失去主动权,进入完全被动的状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收紧政策虽然可以控制通胀,但经济确受不了。而如果放松政策救经济,通胀可能就会失控;所以只能硬扛让时间来慢慢消化,就像上世纪70年代一样。
虽然一个月的数据在理论上只是加剧了市场的担忧,但不至于产生恐慌;毕竟去年4月份美国确实是处在通缩的状态。美联储所说的基数效应也确实存在,如果5月份的数据可以回落到让市场可以接受的3%左右,那么通胀预期就还有得救,如果下个月还是维持在4%左右,那么美联储很可能就需要赶紧“放鹰”控制一下通胀预期了。
4月CPI数据虽然令市场感到震惊,但是不是属于个案还需进一步观察;市场的预期根据最新情况进行调整也是非常正常的,百分之百加息的概率也不代表着就一定会发生,因为距离2022年底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期间会有很多变数也会再次更改概率。尽管如此,市场仍会将5月的CPI数据作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焦点。
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文内容来自汇查查(https://www.hcchk.org/),观点仅作为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