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吧 关注:490贴子:2,760
  • 6回复贴,共1

反对 巴赫金美学理论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论文


1楼2010-03-26 09:56回复
    郑润良:去“独白”的绝断与暧昧
    巴赫金“对话”理论中国化的启示


    2楼2010-03-26 10:0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那么,是不是说“复调小说”与“独白小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呢?并非如此,只是我们或许要稍微修正一下巴赫金对两者的解释。“复调小说”的作者并不是如巴赫金想象的不介入作品中的人物的话语,反过来,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渗透了作者的痕迹。或许应该这样解释,“独白小说”与“复调小说”的作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自信的作者,他自以为真理在握,因而采取了一种牧师宣教的姿态;而后者则是一个犹豫不决、内心冲突的作者,他不知道什么是真理,不知道呈现在自己内心的多种声音中哪一种更有理,更接近世界的真相。事实上,“复调小说”中的多种声音并不是巴赫金想象的与客观世界的矛盾状况直接对应,毋宁说这些声音本质上来自作者内心冲突的声音,是作者主体思想的矛盾以多元的面貌在作品中展开而已,作者绝不是超然独立于这些声音,而是深深卷入了每一个声音的漩涡之中。正如冯川在《忧郁的先知:陀斯妥耶夫斯基》中指出的,“这样说并不是要否认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内心冲突;相反,在我看来,内心的冲突始终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写作的巨大动力。在一封给冯维辛娜的信中,陀斯妥耶夫斯基自己就承认过自己内心尖锐的冲突和矛盾——
      我向您谈谈自己,我是时代的孩子,直到现在甚至直到进入坟墓(我自己知道这一点),我都是一个没有信仰和充满怀疑的孩子。这种对信仰的渴望使我过去和现在经受了多么可怕的折磨啊!我的反对的论据越多,我心中的这种渴望就越强烈。……
      一方面作为时代之子而始终没有信仰和充满怀疑,另一方面却出于至深的宗教情怀而对基督笃信不疑,这就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内心的尖锐冲突。”(19)
      可以说,“独白小说”以自信的口吻向我们宣示作者所想象的“总体性图景”,而“复调小说”则是犹豫不决的作者从写作中寻求救赎,向我们展示一幅分裂的图景。自从利奥塔号召“向总体性开战”以来,处在“后现代知识状况”中的我们或许对一切“总体性图景”都有一种深切的警惕,而在精神上更信任“复调小说”犹豫不决的作者,毕竟“复调小说”更像罗兰·巴特所说的“可写的文本”,读者的参与空间与自主性更大。然而,在巴赫金的理论构想中,“复调小说”却以有机整体的艺术形式迂回地展示了时代的“总体性图景”。在巴赫金看来,陀斯妥耶夫斯基以“狂欢式”世界感受为基础,构筑了“复调小说”的有机整体,“如今我们可以说,把所有这些异类因素融合为一个有机的完整的体裁,并使其顽强有力,这基础便是狂欢节和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就是在此后欧洲文学的发展中,狂欢化也一直帮助人们摧毁不同体裁之间、各种封闭的思想体系之间、多种不同风格之间存在的一切壁垒。狂欢化消除了任何的封闭性,消除了相互间的轻蔑,把遥远的东西拉近,使分离的东西聚合。这就是狂欢化在文学史上巨大功用之所在。”(20)这一“有机整体”无疑与时代直接对应,“而从他的长篇小说来看,这里形成的并不是这种由相互和解的声音构成的复调,而是由相互斗争、内部分裂的声音构成的复调。这相互斗争、内部分裂的声音,已经不是来自他观念上的狭隘期待,却是来自当时的现实生活。”(21)这里,巴赫金提供了与卢卡契稍有不同的另一版本的“总体性”神话。在卢卡契的“总体性”想象中,历史的走向明白无误;而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中,虽然有多种声音,但历史的走向也并非复杂莫名,“在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一切都在向往着尚未说出的而且尚未获得的“新意”,一切都在紧张地期待这个‘新意’,作者不以单一而又简单的严肃性,堵塞通向‘新意’的道路。”(22)天才式的作者、“复调”和“对话”向读者保证了深度、保证了时代的所有实质、保证了历史的可能向度,一切历史的谜底都可以在这里寻求,也只能在这里寻求。这种艺术与时代有机整体的对应或许更像是一种过时的“理论想象”,相反,今天的后现代作者更倾向于用“拼贴”的方式展现“碎片化”的“真实”。巴赫金之所以将“复调小说”有机化无非是为了将其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仿佛艺术家只要把握“复调小说”的伟大秘方,就可以穿透历史迷雾,看清生活本质,为读者清晰展现特定时代的总体意识形态图景。但事实上,所谓的“复调小说”也只是伊格尔顿意义上的“审美意识形态”的一种,是出现于特定时代背景的一套表意系统而已;它并非所有历史症候的解答,而只是历史症候中的一部分。不管是浪漫主义美学的“有机整体论”,还是卢卡契的“有机论”、“总体论”,这些理论更多地呈现为一种“理论幻觉”。文本的裂缝是内在的,因为文本中交织着多种意识形态的冲突矛盾,包括作者的意识形态也不是完整统一的,这就决定了文本不可能如一个浑圆的苹果一样是一个“有机整体”, “‘文本总是不能把自身统一起来,否则它就无话可说。’文本正是在全力描述一种完整性时显示出它的内在断裂。”(23)巴赫金对“复调小说”的这种“有机化”无疑不能排除独白主义色彩。
      


      3楼2010-03-26 10:13
      回复
        郑润良:去“独白”的绝断与暧昧时间:2009-06-24 22:57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25次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巴赫金的复调小说论虽然极力抨击独白主义,但他对复调小说的理想化、有机化却最终使其话语不能逃脱独白主义的窠臼。同时,对巴赫金的某些理论观点的质疑并不意味着对其理论价值的全盘否定,毋宁说,任何理论大师的每一个理论主张都需要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巴赫金的“复调小说”论虽然极力抨击独白主义,但他对“复调小说”的理想化、有机化却最终使其话语不能逃脱独白主义的窠臼。同时,对巴赫金的某些理论观点的质疑并不意味着对其理论价值的全盘否定,毋宁说,任何“理论大师”的每一个理论主张都需要得到更加审慎的、扎实的辨析与探询,否则我们永远只能处在疲于奔命、不知所谓的“理论跟风”中。
        【关键词】 巴赫金、复调小说、质疑

        巴赫金研究在中国可谓常盛不衰,八十年代巴赫金所引发的热潮就不说了;二十多年过去,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以巴赫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论文数量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对此,有研究者这样解释,“从复调到狂欢,中国对巴赫金的兴趣在于其理论激发了对克服专制主义的强烈冲动。”(2)这一论点确实道出了巴赫金在八十年代以来“新启蒙”的中国历史语境中不断激发理论激情的重要原因。然而,巴赫金的理论逻辑确实是完全反专制主义的吗?作为一种在相当程度上赢得理论霸权的话语,巴赫金理论还有反省与批判的空间吗?巴赫金的理论面目丰富庞杂,有学者称之为“难以定位的巴赫金”(3),这既说明了巴赫金这一理论大师的风范,但也提醒我们对其理论不能简单地全盘接受,而要认真辨识,做到批判性接受。当然,中国学者对巴赫金的接受并没有采取一股脑吸收的粗陋作风,早在八十年代末围绕巴赫金诗学中的诸多问题,比如复调与独白的界限问题,陀斯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的异同问题,巴赫金早期与晚期的思想变化问题,尤其是“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问题,钱中文、黄梅、宋大图、张杰等人展开了激烈争论。(4)“在作者和主人公的关系中,主人公的独立性到底能达到什么程度?”(5)“如果主人公是一个独立的和作家处于平等地位的个性,那末作家在创作中处于什么地位?”(6)可惜,这场争论没有得出什么实质性的结果,学术界对巴赫金的兴趣又转移到了另外的理论热点上去了。事实上,回过头来看,这种围绕国外引进的新理论所展开的理论质疑与辩驳对于中国的文艺理论建设是极具裨益的。可惜,对理论热点的追逐,出于不断的理论引入竞赛和新理论代言人文化资本的争夺等不正常心理往往使这种建设性的理论探讨和消化被无情遮蔽,并在客观上形成了对国外新理论的盲目崇拜心理和不分语境的生搬硬套新理论的各种中国特色的理论症候。
        庆幸的是,仍然有一大批学者没有放过这种对新理论的梳理和批判性吸纳工作。对于巴赫金的对话美学,近年来也有了一些认真的质疑的声音,张杰的《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非对话性》(7)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本文无疑也加入了这一声音,其目的正如张杰在其论文摘要中所表述的,“我国学术界在解读巴赫金的理论过程中,更多的是褒扬和赞叹,却很少进行批评,其实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西方学术界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对巴赫金的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评析……”

        瓦季姆·利涅茨基在《反巴赫金——一本关于伏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好书》中明确指出,“巴赫金的哲学美学从根本上说属于独白主义的经典文献。”(8)一贯被视为反专制主义先锋的巴赫金为什么被归入了他自己极力反对的独白主义阵营呢?在我看来,这正是历史的吊诡之处。要深刻理解这其中的奥妙,或许得从巴赫金对复调小说与独白型小说的区分开始。
        


        4楼2010-03-26 10:25
        回复
          《“复调小说”及其理论问题——巴赫金的叙述理论之一


          11楼2010-05-17 11:46
          回复
            陕西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在独白与虚无之间:巴赫金的生存美学
            姓名:周军伟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美学
            指导教师:刘恒健;陈越
            20040501
            。巴赫金明确的认识到基督离去的世界无法使用理论的、历史的和审美的方法把握,但是遗憾的是此时的他根本没有意识到我无法把握世界的整体。人的有限性这一事实被他置于脑后,他雄心勃勃的要建立自己的第一哲学。对于深受康德哲学影响①的巴赫金来说这样做是一件极其怪异的事情,好在现实世界和他的理论基点这两方面都控制了他的行
            为,使他没有在这方面走太远。实际上,也就是在《论行为哲学》中他站到了危
            险的边缘。
            从内在脉络


            12楼2010-07-21 09:43
            回复
              反抗、罪感与臣服——论狂欢文化的虚弱性
              反抗、罪感与臣服
                                                   ——论狂欢文化的虚弱性
                                    
              【摘     要】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忽略了主体承载文化的复杂性这一基本事实。民间这一承载着权威文化和狂欢文化的主体是充满着自我冲突、自我压抑以及罪感的。在文化整体中,狂欢文化只是一个次要的功能性的部分,其自我理解是卑微自处的,即使有颠覆性的想象,它所建立的秩序,依然是原有秩序的翻版,甚至是原有秩序的纯粹化,最后达成的是对既有权威文化的加固。另外,巴赫金把民间文化概括为以笑谑为主的狂欢文化也是片面的,它忽略了民间文化中与狂欢共生的恐惧、自欺、粗浅等要素。这些结论可以在《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文本中得到证实。所以,狂欢乃至民间文化无法完成超越、更新既有权威文化的重任,寄望于民间只是又创造了一个不可实现的乌托邦。
              【关键词】巴赫金 狂欢理论 民间文化 《西游记》 《水浒传》
              


              14楼2010-07-23 12: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