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批发吧 关注:139贴子:699
  • 0回复贴,共1

南京麦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有哪些你只要有机会就会强烈推荐的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KnowYourself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0883846/answer/45368765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就是我们反复推荐的书。这本书是当代精神病学大师欧文·亚隆的力作,围绕每个人都会思考的重要人生问题而展开:死亡、自由与责任、孤独、无意义感。亚隆逐一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本质,论述我们该如何面对。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9.5分,零差评哦。
看到书的主题,你可能会担心过于抽象。但其实关于“死亡、自由与责任、孤独、无意义感”这些问题都来自具体生活。比如,小孩子多大开始对死亡有意识?有人总怕死可能是什么原因?为什么有人不想拥有自由?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等等。
欧文·亚隆举了很多例子,让这些道理变得更清晰可读。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感受到这本书的魅力,我们简要导读一下“孤独”的章节。
孤独的三种类型,你有几种?
孤独的具体处境有很多,欧文·亚隆将孤独划分成了三类:
第一类是“人际孤独”:这种最为普遍,主要是指与他人的分离。比如缺乏一定的社交能力,在新的环境中没什么交心的朋友;比如亲近的人发生了严重的意外事故等等。
第二类是“心理孤独”:人在面对巨大的压力或创伤时,可能会割裂一部分内心,压制欲望或情感来避免心理伤害,而这可能造成人与自我的隔离与断裂,人们会因和内心存在撕裂而感到孤独。
第三类是“存在孤独”:是指个人与任何其他生命之间存在着的无法跨越的鸿沟,比如两人爱得如胶似漆,但在本质上依然是两个无法融合的个体。所以,存在孤独不仅是心理上的一种感受,还是我们作为生命个体的基本事实之一。
存在孤独并不抽象,当我们自由、为自己做决定时,时常会伴随无助感和恐慌感,这就来自于存在孤独。面对死亡也容易触发人对存在孤独的感知。死亡是死者与世界最彻底的分离,让一些生者意识到自身与周围的连接只是暂时的,让人看到自我与周遭世界在本质上的隔绝状态,因此感到孤独。
为了逃避孤独,人可能陷入扭曲的关系
对孤独的恐惧会成为一股强大的内驱力,一些人无法坦然接受孤独,会选择间接的方式逃避孤独,欧文·亚隆总结了常见的三种方式:
a.活在他人眼中
人们有时这样描述“孤独”:“我很孤独,我觉得根本没有人注意我、在意我。”所以,有些人逃避孤独,是通过做出一系列行为引发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尽可能地占用他人的注意力,从而感受自己的存在,获得安全感。
比如,有人穿特立独行的衣服吸引眼球,而他们本身并不喜欢;比如,有些人在恢复阶段仍然装作病得很重,只是为了寻求照顾;甚至有些人的自杀行为是为了特定的人注意自己。
b.融合共生
成为自由的个体,就必须承受孤独。有些人为了逃避孤独,放弃了自由,舍弃了自身,选择进入融合共生的关系。施受虐关系,是最典型的共生状态。受虐者为了融合表现出极强的依赖感,忍受痛苦又享受痛苦,而施虐者恰恰是享受支配感的人,以羞辱、主宰别人为乐,两人就形成了互补。
这也可能发生在人与事物之间,比如某个使命、项目、团体或政权等,着装一致、语言一致、生活方式一致,都能使人暂时摆脱孤独感。
c.性,作为非完整连接
建立完整深刻的人际关系是困难的,有些逃避孤独的人便将性关系作为建立与他人连接的便捷方式。在性方面上,强迫式的性欲是对孤独感的一种常见反应。
欧文·亚隆如此论述:“滥交为孤独的个体提供了一种强大但却短暂的安慰。之所以短暂是因为这并不是真正的关系,而是关系的拙劣仿造。带有强迫性的性关系打破所有真正关系的规则,把对方当作是工具,使用的只是对方的一部分,与之建立关系的也只是对方的一部分。”


1楼2021-05-15 10:5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