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吧 关注:61,018贴子:1,284,111

回复:【为了贴量】说说陈寿为之避讳//or暗戳戳黑曹的那些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0、见缝插针吹葛亮
讨黄元若只看《先主传》根据语境,会误以为是葛亮【遣将军陈曶讨元】,然而实际上是杨洪自主决定的,并得到刘禅认可。
《三国志 先主传》【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遣将军陈曶【音笏。】讨元,元军败,顺流下江,为其亲兵所缚,生致成都,斩之。】
《志 杨洪传》【汉嘉太守黄元素为诸葛亮所不善,闻先主疾病,惧有后患,举郡反,烧临邛城。时亮东行省疾,成都单虚,是以元益无所惮。洪即启太子,遣其亲兵,使将军陈曶、郑绰讨元。】
《华阳国志 卷六》【三年春正月,召丞相亮于成都,诏亮省疾于永安。元烧临邛城,治中从事杨洪启太子遣将军陈曶、郑绰由青衣水伐元,灭之。】
《华阳国志 卷十》杨洪:【先主疾病永安,召亮东行,汉嘉太守黄元反,后主用其计,克元,封关内侯。】
11、避讳葛亮妄杀常房,《三国志》对常房(常颀)次人只字不提。
《华阳国志 卷四》【益州大姓雍闿亦杀太守正昂。更以蜀郡张裔为太守。闿假鬼教曰:“张裔府君如瓠壶,外虽泽内实粗,杀之不可缚与吴。”于是执送裔于吴。吴主孙权遥用闿为永昌太守,遣故刘璋子阐为益州刺史,处交、益州际。牂柯郡丞朱提朱褒领太守,恣睢。丞相诸葛亮以初遭大丧,未便加兵,遣越巂太守巴西龚禄住安上县,遥领郡。从事蜀郡常颀行部南入,以都护李严书晓喻闿。......颀至牂柯,收郡主簿考讯奸。【褒因杀颀为乱。】
《三国志 后主传》引【魏氏春秋曰:初,益州从事常房行部,闻褒将有异志,收其主簿案问,杀之。褒怒,攻杀房,【诬以谋反】。诸葛亮诛房诸子,徙其四弟於越隽,欲以安之。褒犹不悛改,遂以郡叛应雍闿。】
结合《华阳国志》和《魏氏春秋》,朱褒是诬陷了常房谋反,所以常房被葛亮所杀,且其四弟皆放逐越隽。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22-02-10 20:24
收起回复
    清代世情小说《野叟曝言》提到了24点陈寿不以魏为尊的证据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3-02-06 21:44
    收起回复
      陈寿厉害的还有一招,《关羽传张飞传》里面的春秋笔法。
      刘备近20年间,从北方被赶到新野。这当中想也不用想,肯定是败多胜少,关羽张飞也肯定要受牵连。
      陈寿厉害就厉害在,就是不细写关羽张飞传里的前期记载,然后又在魏书吴书里面补了点赞语。
      陈寿要是把关羽张飞的前期记载稍微写全点,那还怎么把关羽张飞塑造成顶级猛将并且吹起来?我倒不是说关羽张飞水平特低然后陈寿无脑吹,但风评肯定远不如今天。
      陈寿要的就是刻意不细写,其实就是想用个别评价代表关羽张飞的战绩。同时还把“斩颜良”和“当阳桥”大书特书。
      路人看了以后,这关羽张飞评价很高啊,怎么胜仗这么少?
      再一看,这关羽张飞没有写的战绩会是什么呢?会不会是关羽张飞暴打各路将领呢?
      陈寿是很高明的。看似关羽传张飞传一片空白,其实远大于乐进传的各种胜仗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3-02-07 02:11
      收起回复


        IP属地:江苏19楼2023-11-01 00:49
        回复
          11、陈寿“故意”胡乱编排曹叡被封为武德侯的时间及年龄,“故意”胡乱书写其驾崩年龄。
          先解决并统一两个小问题:
          1、《武帝纪》【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姚范曰:操生于汉桓帝永寿元年)————这个是没有疑问的。(计算方式:建安二十五年为公元220年,减去曹操终年66岁再加1,为公元155年永寿元年。)也就是说,死于春正月亦算一年,不必死于该年年底才算一年。
          2、《文帝纪》(黄初七年)(226)【丁巳,帝崩于嘉福殿,时年四十。】逆推当出生于中平四年(187)。与【中平四年冬,生于谯】吻合。也就是说,建安二十五年改延康元年,延康改黄初元年,并不影响年龄的推算。
          ——————————————————————————————————————————————
          《明帝纪》【三年春正月丁亥......即日,帝崩于嘉福殿。】
          按《集解》【周婴《卮林》曰:《志》称叡封武德侯,年十五,时为延康元年,则叡盖以建安十一年生,计黄初、太和、青龙合年十七,而景初强为三年,凡二十年。则裴云“强名三十五者”,良是。若以为建安十年生,则可三十六矣。】
          (黄初七年,太和六年,青龙四年,景初三年,合共20年。)
          周婴将曹叡生年定于建安十一年,他是基于【叡封武德侯,年十五,时为延康元年】来计算的。而按《魏略·吉茂传》吉茂在建安二十三年之前就为“武德侯庶子”【转为武德侯庶子。二十二(三)年,坐其宗人吉本等起事被收。】也就是说曹叡在建安二十三年春正月吉本事发之前就为武德侯,而非延康元年。(陈寿《三国志》所录时间是错误的)
          《魏略 吉茂传》的描述就是用来反驳陈寿于《三国志》本纪的记载的。
          若再按“叡封武德侯,年十五”算,曹叡则生于建安九年(204年)。而曹操定邺在建安九年八月,距离年底还有四个月。若甄后此时已有身孕,怎么着都会被看出来,曹家男男女女不瞎,也不傻。所以曹叡是绝不可能生于建安九年的。
          那么,【叡封武德侯,年十五】就是错误的!
          史书抄错数字是很常见的现象。比如,曹冲的死亡时间就有三种说法,最具争论性的就是建安【十三年】和【十五年】,还有个则是《艺文类聚》所载的【建安十二年】。其次,《魏略·吉茂传》本身,对于吉本事件记载的年代就写错成【二十二年】,实则为【二十三年】,当然这不会是鱼豢写错的,而是抄写的人没分清【二、三】抄错了。
          所以,曹叡为武德侯在建安二十三年之前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然而,周婴又说【然以十年生,又不得言十五封武德】,他这句没有质疑错,若生于建安十年,那么延康元年应为十六。所以,实际上一切混乱的根源在于【年十五,封武德侯】这句话。而根据《吉茂传》我们知道,曹叡为武德侯不在延康元年,【极可能在建安二十二年,时年十三为武德侯】。
          陈寿之所以将封曹叡为武德侯放在延康元年,很可能是将【三】误认为了【五】(我尽可能把陈寿往好处想,但事实如何,自己判断。三认成五,五也认成六?)。因为若按建安二十二年或二十三年既年十五,那曹叡则生于建安八年或建安九年。所以,陈寿认为这个【年十五】放在延康元年比较合适,因为此时曹丕即位为魏王,给儿子封个侯合情合理。放在二十四年,也不合适,因为他认为这一年曹魏整个重心都在汉中和襄樊,不可能有闲心封孙子武德侯。其次,曹丕自己都没有封侯,又怎么会封到他儿子曹叡?
          其实,建安二十二年封叡武德侯很合理,因为这年,曹操为魏王,曹丕为魏太子,进而封曹叡武德侯合情合理。因为按《文帝纪》的表述【封王子叡为武德侯】应该是天子命的。所以,个人认为关于曹叡前期的记载,陈寿是故意打乱了。而原本的叙述很可能是【冬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封王子叡为武德侯】
          ————————————————————————————————————————————————
          《集解》◎侯康曰:裴注不误。明帝实生于建安十年,至建安二十四年,年十五,次年改元延康,又改元黄初,黄初凡七年,太和六年,青龙四年,景初三年,年恰三十五。周方叔(周婴)谓“若建安十年生,则可三十六者”,误分延康元年、黄初元年为二年也。惟其议陈《志》谓十年生,不得言十五封武德,此说则是。十五,当改“十六”。
          侯康也赞成周婴【然以十年生,又不得言十五封武德】。
          【惟其议陈《志》谓十年生】其实陈寿《三国志》本身没有明确说曹叡生于建安十年,而是根据【年十五,封武德侯】推算的,则生于建安十一年,这就与生于建安十年不合。所以,若生于建安十年,则延康元年曹叡应该十六岁,侯康是这个意思。
          而结合《吉茂传》看,曹叡当生于建安十年(205),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三,封武德侯。建安二十四年,年十五。按黄初七年,太和六年,青龙四年,景初三年,合20年,则为三十五。
          至于,【三十六】就是陈寿故意的!(毕竟,陈寿在明知有《受禅碑》存在的情况下,还能胡说八道,将曹丕登基日期写成【庚午】,他又有什么事干不出来?!)陈寿所为如卢弼所述【窃谓承祚此文,【实为曲笔】,读史者逆推年月,证以甄夫人之赐死,魏明之久不得立为嗣,则元仲究为谁氏之子,可不言而喻矣】卢弼就认为陈寿是“故意这么写的!”,因为陈寿要“诱导”读史之人刻意推算时间。卢弼他认为曹叡在建安二十三年就是十五岁,若如此,那么曹叡则生于建安九年,也就是曹操拿下邺城前后,曹叡就出生了。
          所以,卢弼的意思是曹家是知道曹叡不是曹家之子的,进而再按《魏末传》曹操说【"我基於尔三世矣。"每朝宴会同,与侍中近臣并列帷幄】看曹操不仅爱养子,还爱养孙。搞得好像不仅曹操爱收养养子,曹丕也喜欢收养养子,而且每次封爵都在曹霖之前.......所以曹家应该是仁慈、博爱、亲子养子众生平等的汉末如来,三国耶稣!
          并且,倘若曹操拿下邺城之前,曹叡就出生了,那么曹丕必然是早就知道的,曹丕既然早就知道曹叡不是自己亲儿子的话,又何必时隔了二十年才赐死甄氏?他完全可以不立曹叡。就算曹丕没有儿子,他也可以过继一个,过继在两汉皇家又不是新鲜事。再说了,若曹叡非曹氏亲生,又怎么可能瞒得住满朝文武?既然满朝文武都知道,那么曹丕就更不存在“说不出口、难言之隐”的情况。因为若这样,甄氏就不算“出轨”,而是名正言顺、堂堂正正在你曹氏攻入邺城之前就生下的,何来欺瞒一说?更何况,曹丕本有儿子,如果他明知道曹叡不是自己亲生儿子完全可以立其他人,曹氏宗亲和满朝文武不会有半句怨言,甚至你曹丕不提,都会有人提让曹丕改立他人,又何来卫臻支支吾吾不肯表态?所以,这种说法纯属把整个曹氏当沙雕,整个逻辑推论,全是bug。
          当然,卢弼这段话的前文说的是在理的,就是【侯氏谓周方叔误分延康元年、黄初元年为二年,其说诚是。惟诸家皆拘泥“延康元年,年十五,封武德侯”之文,遂疑志文前后参差。按《文纪》黄初元年以前,多追述往事,不尽为延康元年之事,魏明封武德侯,当在延康以前。】这段,他说不必【拘泥“延康元年,年十五,封武德侯”之文】。但【是吉茂之为武德侯庶子为建安二十三年事,魏明之封武德侯亦当在此时。】这段推论是错的,按我前面的推论,首先吉本之事发生在建安二十三年春正月,其次《吉茂传》的表述亦可证明在二十三年之前【转为武德侯庶子。二十二(三)年,坐其宗人吉本等起事被收】。其三,建安二十二年天子封曹操为魏王、曹丕为魏太子,所以曹叡作为嫡长孙很有可能是在这年受封武德侯的。
          用错误的【三十六】去证明错误的【延康元年,年十五】有什么意义?三十六指向的是建安九年,延康元年十五岁指向的是建安十一年,而这两个都是错的。
          综上所述,曹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五。按黄初七年,太和六年,青龙四年,景初三年,合20年,则为三十五。
          可以说,陈寿800个心眼子都用在思考、琢磨如何暗戳戳的黑曹魏人物身上了。恰好,曹丕我“误杀”又给了他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开始疯狂脑补、杜撰小作文。
          陈寿说:“只要两个数字都是错的,你就无法推出正确结果。”


          IP属地:江苏21楼2024-09-25 20: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