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阳三高0721吧 关注:61贴子:762
  • 6回复贴,共1

寄语 (作者不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 不做没有翅膀的鸟
     今天和同学们分享这样一句话:不做没有翅膀的鸟。
     朋友从新西兰回来,送我一个水晶纪念品,那是一只没有翅膀的奇异鸟。据说,这种鸟生活在一个没有天敌、食物非常丰富的小岛上,它不需要飞翔去寻找食物或者是躲避危险。久而久之,它那没多大用处的翅膀便退化乃至完全消失了,形成今天这种奇异的相貌。
     看着这只奇异鸟,虽然它胖乎乎,蛮可爱的,但是我想:没有翅膀,还能算是鸟吗?
     虽然它们在小岛上优哉游哉地生活,却失去了作为一只鸟所应具备的基本功能——飞翔!它们无法享受贴近蓝天的快乐,只能在惟一的小岛上饱食终日。不知当得知自己的祖先曾经是能够自由飞翔、千里展望的时候,会不会对这个小岛因提供了太过舒适的生活终致它们机体退化而有所抱怨呢?
     奇异鸟是因舒适环境滋长了惰性而退化成的畸形鸟,其实也是没有资格称之为鸟的鸟。那么人呢?我想,在我们周围,也不乏有一些类似奇异鸟的人存在。
     我认识一个男孩,从小父母将他照顾得十分仔细周到,而他也将这种照顾视作理所当然,从不愿劳动自己的手脚头脑。现在长大了,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却没有朋友,也不会交朋友,到哪里都需妈妈的陪伴。父母为他找好了工作,他却因不知怎样与人相处而不愿去上班。让他继续再读书呢,成绩又总是不及格。像他这样失去了进取心,失去了独立生活、工作的能力,如果再不及时弥补,恐怕真的会变得像那失去翅膀的奇异鸟了。而供养他的“小岛”,那个将他呵护得太好的家,有可能永远如此庇护着他吗?就算这样,那与那些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残障人士有什么区别呢?
     同学们,希望大家不要做没有翅膀的奇异鸟,我们要不断地通过自身努力寻求自立,寻求成功。只有不断地锻炼自己的翅膀,才会让它变得更坚韧、顽强,我们才能够朝着更高、更远、更美的理想和目标飞翔!



1楼2010-03-23 09:40回复
                    全情投入,才能把事情做好
                              邬晓莉
         今天和大家分享这样一句话:只有全情投入,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前几天,受朋友之邀,我到深圳大剧院看了一场经典的作品朗诵会,有幸欣赏到著名配音演员乔榛、丁建华、姚锡娟等艺术家的精彩表演,也领略到什么是大家风范。
         同台演出的还有深圳电台的一些年轻节目主持人。她们个个漂亮、年轻,有的装束过于时尚且略显轻浮,其中一个还穿着件像睡衣的红色长袍站在台上。她们朗诵的作品虽然很美,声音也很美,但装束显然和当时典雅庄重的场合不相协调。显然,她们并没有用心体会作品的内涵。
         最后出场的是姚锡娟老师,她朗诵的作品是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整个舞台背景一片黑暗,我们只能看到一个沉重的背影,在灯光渐明的过程中,慢慢转过身来。她穿着非常得体的套服,系着一条小小的腰带,戴着一副墨镜。只见她在舞台上摸索着、摸索着,一直摸索到话筒边,然后才用那沉重而又激动的语调慢慢演绎这部作品。整部作品非常长,但她却用她的形象、她的声音、她的动作、她的表情撑起了整个舞台,把我们真正带入海伦·凯勒的特别世界。
         我被她的朗诵深深打动了!我感觉她不是姚锡娟老师,她就是海伦·凯勒!她的每一个动作和声音都是那样认真而投入。我不能不折服于一个艺术家对艺术境界的完美追求。
         凑巧的是,第二天的深圳晚报有一篇对她的专访,标题就是“哪怕是小作品,也要投入大感情”,其中提到了她对朗诵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准备。她说:“当时准备这个作品时,我找到她的自传看,深深地理解了她的痛苦和希望。上台时,当我戴上墨镜,我发现我真的什么也看不见。那一刻,我觉得我就是海伦·凯勒……哪怕是一个小作品,我也要把全部感情放进去,否则,我就对不起观众,也对不起我自己!”
         我彻底地震撼了!我知道:在一群人中,只有她能够真正长久地保持自己的艺术生命,那是因为她对艺术在全情投入啊!我衷心希望同学们都能学到这种精神,无论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做好,一定要像她一样全情投入!在感动了自己以后,才能感动他人。
    【注】上篇作者:邬晓莉。
    本吧将邬晓莉的寄语摘录与读者分享
    


    2楼2010-05-04 09:59
    回复
         3 向语言暴力告别   
         前不久,看到好些有关教育的报道,都多次提到在校园里语言暴力对学生造成的精神伤害,远远超出了肢体暴力对学生肉体产生的伤害。精神伤害、语言暴力对人心灵的摧残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   
         我们是一所校风美好的学校,也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但在这个和谐的大家庭里面,也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最近有些同学给我写信,反映同学们当中存在出口成“脏”,恶语伤人的现象,给他们的身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这一点令我非常遗憾。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活中的一分子,都有自己丰富的情感世界。设身处地替别人想一想,或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被别人这样伤害,你心里会是怎样一种感受?当你脱口而出伤害别人时,你有没有想过,这些语言的伤害或许一辈子都无法磨灭。大家应该还记得那个乱发脾气、钉钉子、拔钉子的小男孩的故事吧,钉子虽然拔出来了,小男孩的脾气也变好了,但钉子在墙上所留下的钉孔却永远无法抹灭。这说明你对别人造成的心灵划痕,无论如何永远无法抚平。   我希望同学们都具有正义感,当有欺负或被欺负的事情出现,你们每个人都能自觉地站出来抵制,或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发展。而那些习惯于经常去伤害他人的同学,也要知错就改,想一想——假如你正是那个被伤害的同学,你的心情会怎样?  
         希望同学们都有一张阳光般的笑脸,而每一张笑脸背后都藏着一颗善良的心,每个甜美的声音里都是美好的言语。希望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消灭语言暴力,净化美丽校园。这是校长妈妈对你们的殷切希望,我相信你们能够做到。


      4楼2010-05-21 08:20
      回复
                                4 在严冬里,我们相互取暖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对所有的同学都怀有一种深切的理解、宽容、接纳和爱怜。你们虽然小,但面对压力的能力一点也不比我们成年人少。比如说:人际关系的压力。你们要面对那么多的同学,面对不同老师的不同风格,还有家长对你们的过高期望,甚至有些还有家庭破裂造成的一些伤害。有些孩子所承受的压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体能极限,所以有时候会有一些反常举动,会有一些不良的情绪。
             我一直跟老师们讲,要理解我们的孩子。没有一个人生来就想变坏、不开心或者有暴力倾向,这里面肯定有原因,而且原因很可能就来自我们的老师,来自家庭,也可能来自同学中不经意的伤害。
             但我相信老师们是真正爱你们的,也许有些时候有些做法不是你们所能接受和理解的,请坚信,我们这里的每一位老师都有一颗非常善良的心,只要你们把他们当朋友,他们都能够理解和帮助你们。
             不过,也请同学们反过来想一想,老师们其实也很不容易。很多老师是离开自己的家乡,离开自己的亲人,一人独自在外生活,他们要面对工作的压力,生存的压力,有时还要面对家长的误解、同学们的误解。更多的时候,还要忍受难以排解的孤独寂寞,这些有时也会超出了他们承受能力。
             说实在的,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不容易。成人有成人的忧愁,孩童有孩童的烦恼。当我们遭遇人生的严冬时,应该相互体谅,相互取暖,让我们在艰难的日子里也能够生活得相对容易一点。
             希望我们不做浑身是刺的刺猬,一靠近就相互伤害;而要做一颗冬日的暖阳,用善良的光辉温暖彼此。
        


        5楼2010-05-24 10:37
        回复
                             5 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心态
               昨天跟大家分享了我的同学——一位女建筑设计师的故事。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拿破仑•希尔曾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心态。
               成功者往往都有积极的心态,他们积极奋发、自信、乐观、进取,他们能正确处理人生路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而面对同样的情况,失败者表现的则是消极、悲观、颓废与失望,他们不敢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
               前不久看到伟大的发明家贝尔的一则故事。他用大半生的精力建立了一所实验室。但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在他67岁时,一场大火将他的实验室烧成了灰烬,一生研究的心血也几乎付之一炬。当他儿子在火场边找到他时,他一个人静悄悄地坐在斜坡上,看着熊熊大火烧毁着他的一切。他看到儿子后,对儿子说:“儿子,快把你妈叫来,让她来看看这一场难得一见的大火。”儿子以为他无法接受眼前这突如其来的灾难,神经错乱了。接着,他又听父亲说:“大火烧去了所有的错误,感谢上帝,我们又可以重新开始了。”没过多久,新的实验室又建立起来了。今日,贝尔实验室已经成为培养科学家的摇篮。
               生活中,很多人遭遇了类似的灾难,有人选择了放弃,有人选择了挑战。有人逃不了永远的黑暗,有人则终于见到了光明。
               我想,同学们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考试的失败,这与科学家遭遇大火相比,是多么小的挫折啊!面对小小的困难,我们是选择逃避、放弃,还是更加意志坚强地重整旗鼓,奋发向上?我想,同学们从贝尔的身上已得到了有益的启示。
          


          6楼2010-05-25 08:24
          回复
                                  6 迎接生命的挑战
                【本篇不能粘贴,去空间看看吧】


            7楼2010-05-28 08:42
            回复
                                              8 穿针的心理
                   期中考试刚刚结束,我相信不少同学有了收获成功的喜悦,也有不少同学在反思失败的教训。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心理学的小故事,那就是:“穿针的心理”。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小小的缝衣针穿线时,你越是全神贯注,线越不容易进去。在科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目的性太强,反而不容易成功。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张师傅是个杂技演员,他脚耍大缸,已经有很多年了,应该说技术非常熟练。因为年龄偏大他决定改行。在告别舞台的那一天晚上,他把亲戚朋友都请来观看。然而正在人们为他精湛技艺喝彩时,他却失手了,他的一只脚顶偏了,那缸砸在他的鼻梁上,他当场晕了过去。事后有人问他,凭你的技术,怎么会出这个意外呢?他说,那天总是在想:这是杂技生涯最后一场演出,又请了这么多的亲戚朋友来捧场,一定要表演出色,千万不能出错,谁知,一走神就出事了。
                   表面上看,很多失手都是偶然的,其实也有它的必然性。因为我们所有的人都有这样一个弱点:当我们对某件事过于重视时,心里就会紧张,一紧张就会出现心跳加速、精力分散、动作失调等不良反应。很多人在重要关头失手,心理紧张焦虑是最主要原因。
                   做每件事我们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成功。既然这样,我们也不妨给失败一个心理准备。当然,这也不是为那些平时不努力去准备,不努力去学习的人找借口。我想告诉大家:平时认真对待每件事,练好自己的百般武艺,到接受考验时,就应该放松心情,这样才能够把平时的水平发挥出来。如果在这时反复想结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希望同学们从“穿针的心理”,受到一些启发。
              


              9楼2010-06-02 21: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