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宇宙真理教吧 关注:273贴子:4,862

《剑桥倚天屠龙史》(《剑桥武林史》+《剑桥明教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注意!这不是历史!千万不要被忽悠住了……


1楼2010-03-22 19:22回复
    剑桥版倚天屠龙史》作者:新垣平
    Heaven Sword and Dragon Saber: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Kongfu in Yuan Dynasty 
    倚天屠龙史年表
    1244 郭襄出生
    1247 张君宝(三丰)出生
    1259 杨过打死蒙哥 觉远、张君宝于华山邂逅杨过、郭靖等
    1262 郭襄上少林,觉远、张君宝逃出少林,张君宝上武当山修炼
    约1272 郭靖、黄蓉铸成倚天剑、屠龙刀 
    1273 襄阳沦陷,郭靖,黄蓉殉国
    1276 元军横扫南宋,临安沦陷
    1279 崖山海战,宋亡
    1283 文天祥就义;郭襄四十岁,上峨嵋山创立峨嵋派
    约1285 张三丰神功大成,下武当山,自此名震江湖
    1294 元世祖忽必烈驾崩,成宗铁穆耳继位
    约1305 张三丰陆续收七弟子,创立武当派
    1307 元成宗驾崩,元朝进入中衰与动荡时期
    约1310 郭襄死,风陵师太继任峨嵋掌门
    约1311 阳顶天任明教教主,明教蒸蒸日上
    约1315 阳顶天成婚,成昆誓灭明教
    1321 谢逊投入明教,后封金毛狮王
    约1324 阳顶天大败三渡
    约1325 风陵死,灭绝师太继任峨嵋掌门
    约1326 杨逍与孤鸿子之战,孤鸿子气死
    约1326 黛绮斯到光明顶,后封紫衫龙王
    1327 阳顶天暴死,成昆计激谢逊,明教大乱
    1328 朱元璋出生
     约1332 谢逊杀空见
    1333 元顺帝即位
    约1334 范遥扮成苦头陀,投入汝阳王府 
    1336 俞岱岩被害;张翠山邂逅殷素素;王盘山大会
    1337 张无忌出世
     约1341 纪晓芙失身,杨不悔出生
         
          1343 范遥毒杀韩千叶
    1346 张翠山一家回归中原,张翠山殷素素自杀
    1348 周子旺起事败死,张三丰再上少林,张无忌结识常遇春、周芷若
    1350 金花婆婆杀胡青牛,张无忌、杨不悔离开蝴蝶谷,前往昆仑山
    1351 张翠山入世外桃源,发现九阳真经
    1357 六大派围攻明教,张无忌成为明教教主,入大都救六大派
    1358 屠狮英雄会,朱元璋杀韩林儿,张无忌辞去教主,杨逍接任。
    1363 鄱阳湖之战,朱元璋灭陈友谅
    1368 朱元璋建立明朝,北伐,元亡,朱元璋禁止明教
    


    2楼2010-03-22 19:23
    回复
      2025-05-18 21:15:22
      广告
      在西方世界,最伟大的作家莎士比亚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家,常常被指控为无耻的剽窃者:这个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教育,据说是半文盲的小演员能够写出如此文采斐然的剧作,令许多人产生了严重的怀疑:或许这些著作都是培根、马洛或者其他才子的作品,而莎士比亚只是肆无忌惮地剽窃了它们。在中国历史上我们也可以找到对应的争议人物,这就是常常被指控为剽窃了《九阳真经》的张三丰。
        这一事件的官方版本是:张三丰从师父那里学到了一小部分《九阳真经》的武功,并且“以自悟的拳理、道家冲虚圆通之道和九阳真经中所载的内功相发明”,创造了极具特色的武当派武术。但长期以来,也有许多学者宣称,张三丰实际上学到了完整的《九阳真经》,并且将其拆分为武当派的各种具体武术,只是秘而不宣,将这些武术的发明权篡为己有。虽然因为《九阳真经》的原本已经失传,无法给出确凿的证据,但在史书中仍然有不少蛛丝马迹可寻。剑桥大学的史密斯教授是这一剽窃说的力主者,在三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发展出了一套完整、有力的剽窃理论;与之相对立的,是牛津大学的约翰生教授,他以力证张三丰的原创性而闻名。这两位著名学者分别是中国武术史研究中牛津学派和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在2005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三次国际张三丰研讨会上,他们进行了一次激烈的正面交锋。下文即根据他们的问答整理而成,收入《国际张三丰研讨会论文集》(第三辑)(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从这一对话录中,读者可以了解到这一争论的概况,如果需要进一步的阅读,请参阅笔者的著作:《张三丰与〈九阳真经〉:一项批判性研究》(剑桥大学出版社,2006年)。
        史密斯:(上略)是的,难道这还不明显么?张跟随了觉远整整十年!十年!觉远每天都在教他。而郭襄和无色不过听了一晚上,你认为他们学到的内容是同等的?
        约翰生:或许张学到的多一点,但是……
        史密斯:多一点?我的天哪,十年的时间你足以从1+1=2学到相对论了,或者能把一本《牛津英语辞典》从头背到尾,如果你足够聪明的话。那么《九阳真经》究竟有多大篇幅,有《圣经》那么多么?张无忌也不过学了五年而已。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张离开觉远的那一年,他已经记住了全部的《九阳真经》。
        约翰生:但是张离开觉远的时候只有十六岁,而张无忌开始学习的时候也是十六岁。那时候他还是一个孩子!你能教一个孩子学会相对论么?
        史密斯:亲爱的先生,十六岁可不是孩子。你要知道,高斯在十六岁的时候已经解决好几个著名的世界数学难题了,而莫扎特……
        约翰生:这不是一回事。如果张已经从觉远那里学到了整部《九阳真经》,那么就不能解释他被何足道轻易推倒,他应该在十六岁的时候,就具有和张无忌二十岁时同样的格斗水平。
        史密斯:亲爱的先生,您显然混淆了理论知识和实际水平。张可能在十六岁之前已经熟读了《九阳真经》的原文,但是并没有练习到相应的层次。虽然他可能还没有突破最后几道关卡,但是显然他手中已经有了指路明灯。
        约翰生:啊哈,那他为什么会宣称自己掌握部分的《九阳真经》?他应该装作对此一无所知,然后再把那些武术悄悄地,改头换面地搬上来。
        史密斯:不,那他就走得太远了。没有人会相信他对《九阳真经》一无所知,特别是在他意外地抵挡住了何足道的进攻之后。在觉远死后,郭襄和无色一定知道,张就是《九阳真经》唯一的传人,他害怕被逼迫交出全本的《九阳真经》,因此在武当山上躲藏了十几年,直到他有充分的保护自己的信心之后才重新露面。
        约翰生:荒谬的推论。郭襄和无色从未表现出对《九阳真经》的觊觎……
        史密斯:是么?那么是谁躲在树后听了整整一个晚上呢?
        约翰生:但是郭襄……
        史密斯:你要知道,三年前在华山上,郭襄就知道《九阳真经》失落的事情,她一定急于得到这部武术的宝藏。但是,她当时并没有战胜张的把握,她不能暴露自己的意图。所以她要求张去见郭靖,说郭靖会收他为弟子,这让你想起了什么?岳不群让林平之成为自己追随者,以得到《葵花宝典》的故事?如果张成为郭靖的学生,那么郭家就有充分的理由要求他献出《九阳真经》。但是张并没有上当,而是逃走了。
      


      9楼2010-03-22 19:28
      回复
          约翰生:无可救药的阴谋论者!那么无色为什么没有采取行动?按照你的理论,他也应该觊觎这部经书才对。
          史密斯:这更容易解释。当时的无色根本不知道《九阳真经》的存在,他只是从觉远神志错乱的念诵中敏感地感到了其中的武学价值,所以偷听了很长时间,但是当他发现这一切都是来自于一部被称为《九阳真经》的武术教程,并了解其真正价值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张已经逃得不知去向。因此,当张在多年后重新出现的时候,少林和峨嵋必然重新燃起对《九阳真经》的欲望,并可能和张有过交涉。但是张已经不是过去的张君宝了,他成了真正的武术大师张三丰。他们拿他无可奈何。张无法否认自己曾经学过《九阳真经》的事实,但是为了欺世盗名,却隐瞒了自己学过全本的《九阳真经》,反而说他所学到得并不比郭襄和无色多。但谁会相信呢?他的武术成就远远超过后二者。
            约翰生:很精彩的故事,但是可惜。这一切都是您的想象。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觉远曾经传授给张全部的《九阳真经》。
          史密斯:那么您认为武当的一切武术都是张三丰原创的了?您大概没有读过我的《武当派武术的历史源流》,我在其中已经成功地从武当派的武术系统中复原《九阳真经》的原貌。这就是张所作的一切,一切!把《九阳真经》拆分成一片片,然后东一套拳法,西一种内功,全部是从《九阳真经》变化出来,然后伪装成自己的原创。您能相信么?张居然(约翰生插话:“事实是,我根本不相信!”哄笑)——剽窃了这一切,出于他贫贱的出身,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
          约翰生:别提您的著作了。我早已经在《国际汉学年鉴》第120期中指出了其中的方法论问题。您已经预设了张剽窃了《九阳真经》的前提,然后从中寻找结论,这完全违反了正当的史学原则。这是彻底的无效推理。您必须注意到武当派武术和《九阳真经》武术的根本区别……
          史密斯:这一点我们可以具体分析:在中国传统中,内家拳的宗旨是“后发制人”,“以静制动”,“贯穿一气”,而这一切在《九阳真经》的残本中早已有记载了:“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已动。劲似宽而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汉语原文)请注意张三丰对俞岱岩讲授的太极拳:“这拳劲首要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汉语原文)张三丰最后发明的武术竟然与他最早听到的武术口诀一模一样!这难道是巧合么?不,这是张三丰剽窃《九阳真经》的最大文本证据。


        10楼2010-03-22 19:28
        回复
            不久,在黛绮丝与明教的仇敌韩千叶之间发生了一段意外的罗曼史。这对明教的未婚男性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众人的强烈反对下,黛绮丝与韩千叶闪电般地结婚。这事实上形成了对波斯和中国明教的双重背叛。黛绮丝的选择令她进入权力中枢的希望完全破灭,在光明顶,她很快被孤立和边缘化,除了“龙女王”的虚衔外一无所有。波斯总教的计划落空了。
              以上提及的这些明教骨干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分合将深刻影响十四世纪中期的武林史,我们将在下一章加以论述。目前需要指出的是,在2丨0年代中期的光明顶教廷,明教拥有比其他任何一个大门派都要多的一流武术家,唯有少林能在某种程度上与之抗衡。而对其他任何门派,明教都占有绝对的压倒优势。譬如,武当虽然拥有公认为全国第一的武术大师张三丰,但他的年轻学生们当时还都不堪一击。
            明教实力的急剧膨胀破坏了原来的武林权力平衡,使得它与正教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在这一时期,二者之间爆发了一系列的冲突:1324年,阳顶天以一人之力击败了少林派最强的三名高手,并将其中一人的眼睛打瞎;1326年,杨逍轻松击败了峨嵋派最负盛名的武术家孤鸿子,后者不久就在羞辱中抑郁而终;大约在同一时期,杨逍也在一次狭路相逢的格斗中杀死了昆仑派掌门人白鹿子。每一战明教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也都把一大门派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双方矛盾的本质就在于:明教要实现推翻元帝国的梦想,就必须在江湖世界中大为扩张,而这一扩张必然会与现存秩序发生激烈冲突。对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六大派及丐帮来说,维护自己在武林中的优势地位,比起推翻元政丨府的远大目标,是更为紧迫的任务。借用后来的表述,可以说六大派的心目中,“攘外必先安内”,正如一位丐帮中人所坦言的:“鞑丨子是要打的,却万万不能让魔教教主坐了龙廷!”明教的壮大已经引起了主导势力的极度不安,如果不是阳顶天的突然猝死,以六大派和丐帮为首的主导集团围攻明教的战役可能就会提前三十年爆发了。
          附录二:明教历代教主表
            第二十九代杜可用(?-1283)
            空位期(1283-1287)
            第三十代钟明亮(1287-1291)
            第三十一代石元(1291-1298)
            第三十二代衣琇(1298-1311)
            第三十三代阳顶天(1311-1327)
            空位期(1327-1357)
            第三十五代张无忌(1357-1358)
            第三十六代杨逍(1358-1367)


          17楼2010-03-22 19:32
          回复
            By Dr. Jean-Pierre Sean
                         译者:新垣平
            Chapter IX. Reforms and Scissions in Chinese Manichaeism(1330-1357)
              第九章.明教的宗教改革与分裂(1330-1357)
              在这些暗流涌动、危机潜伏的岁月中,光明顶教廷的明争暗斗和大都朝廷的同样惊心动魄。早在1328-1332年的内战时期,作为明教的“鹰派”领袖,殷天正就主张立即趁元朝的内乱主动发动打击。这一建议得到了五行旗的支持。而“鸽派”领袖杨逍的判断则是:虽然被内部的分裂所折磨,但元朝的军事实力仍然存在而没有被严重削弱,如果不首先联络六大派等江湖主导势力组成反元联盟,任何单方面的军事冒险都很难成功。韦一笑和五散人则动摇于两派之间,但是越来越多地倒向了殷天正方面。
              在战略分歧的背后有着宗教教义上的矛盾。对于殷天正等狂热分子来说,现实世界已经无可救药,既然明王即将降临,那么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摧毁这个充满罪恶的世界,他们被称为降临派;另一批以杨逍为代表的温和人士则认为:明王降临只是一个政治寓言,并不会在现实世界发生,而终究需要靠人本身的活动才能建立理想的社会,在此过程中,需要的是妥协的智慧。他们被称为拯救派。拯救派虽然在教内高层有很大的影响力,但降临派无疑更能煽动底层教众。因此,1330年左右,在三年多的政治波澜之后,殷天正逐渐占据了上风。
              为了摆脱政治窘境,杨逍不得不宣称自己无意成为教主,并致力于维持无教主的既定状态,以保持自己事实上的最高地位。为了达到这一点,他向全教公开了一直保持机密的、圣火令已经失落的信息,宣称目前的不幸状况是光明主神“明尊”对他们失落圣火令的惩罚,因此要恢复明教古老的传统,只有拥有圣火令才能继位;因为教廷一直向下层教众隐瞒圣火令已经消失的事实,这一事实的披露在明教徒中引起了巨大的骚动和不安;在这种情况下,殷天正继位的可能已经微乎其微。即使发动内战,他胜利的希望也很渺茫。事实上,由于教众信仰的动摇,他自己的势力范围也面临着危机。
                当殷天正看到这一点后,他几乎被沮丧打倒。但是不久后,他就为自己找到了新的出路。他从摩尼教经典《彻尽万法根源智经》中发现了这样的表述:“当世界毁灭时,圣火将会变成圣鹰,成为光明之王的使者。”事实上,这正是他三十年前宣扬圣鹰崇拜的理论依据。现在他从中发现了新的含义,并成为一条新的教义:圣火令的消失是因为它们已经变成了神圣的天鹰,而他本人就是天鹰的“道成肉身”。很难说他本人有多么信仰自己的教义,但无疑他的许多支持者对此深信不疑。很快,殷天正就开始向全教上下推广这一新的教义,并引起了巨大的动荡。这一宗教改革运动为他招揽了许多支持者和更多的反对者,宗教上的分歧日益明朗:改革派和教廷已经无法共存。
              谢逊此时一度回到光明顶,向来和殷天正关系亲密的他也因为无法接受殷天正的改革思想而与之决裂。在这种情况下,殷天正已经无法再回头,于是他宣布原来的明教已经被黑暗所腐蚀,不再能代表明尊。随即,他从西北部返回东南地区,成丨立了以他为教主的“天鹰教”,并宣称这才是“真正的”明教,事实上其更恰当的称呼应该是“明教天鹰宗”。明教第一次分裂开始了。浙江、江西行省的明教教众,长期以来就处于殷天正的势力范围之下,此时自然地皈依在天鹰教的旗帜下。到1335年为止,天鹰教已经成为东南沿海最大的江湖势力。不可避免的是,在这一新生的阵痛中,天鹰教和原明教的五行旗结下了深仇大恨。
              殷天正的离去并未给韦一笑集团带来多少利益,他们正面临着和杨逍的正面冲突。为了应对圣火令问题的挑战,他们不得不在暗中筹建另一个改革派。受到殷天正的启发,韦一笑建议成丨立“福娃教”,由他任教主,让五散人改名为“五福娃”,戴上美丽的头饰,作为幸福的使者出现。这一建议遭到了他更加深谋远虑的同僚的否定。五散人精心地将明王信仰和佛教教义结合起来,筹建了“弥勒宗”。这一派别常常被误认为佛教的一个宗派。事实上由于说不得、彭莹玉等人的佛教背景,很难说它本质上究竟是明教还是佛教。在弥勒宗中,圣火已经成为次要问题,由于明尊和弥勒佛被视为同一个实体,他们就很容易将明教的经文和佛教教义结合起来。我们将在下面看到,这样做并不是没有代价的。
            


            24楼2010-03-22 19:37
            回复
                 ( Dear Sir:
                 Thank you for your question. It is undeniable that Emei altered its policy regarding Wudang dramatically when Zhang Cuishan and his family returned from overseas, But I wonder whether it can be attributed simply to Miejue's value judgment. No Doubt Miejue personally hated Xiexun, who had murdered her elder brother cruelly. And Miejue had a strong desire to get the Dragon Saber, the secret of which only she knew. But in my opinion, 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change is that when Emei supported Wudang against the accusation concerning Longmen Biaoju Massacre, Wudang still remained in the orthodox union, and showed no sign of collaborating with Manichaeanism or other devil cults. As orthodox schools, Wudang and Emei could support and benefit each other even when they were criticized by others. But when it is revealed that Zhang Cuishan married Yin Susu, and was a close friend of Xie Xun the murderer, it was widely suspected that Wudang had already allied itself with Tianying Cult, which meant it didn't deserve the title of respected orthodox school (ming men zheng pai) any longer, and would be expelled from the orthodox camp. Obviously, if Emei still defend Wudang before other schools, it would face the same accusation itself. That's why Miejue cannot but suddenly break off its relation with Wudang. So what Miejue made is not a idealistic gesture, but a realistic decision. 
                 
                With kind Regards, 
                Jean-Pierre Sean.)注解:新博士对网友的一封回信
                张无忌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出生在美洲的中国人。1336年,他的父母——张翠山和殷素素——被抢走屠龙刀的谢逊挟持着乘船出海,因为遭遇暴风雨而被黑潮(译者按:黑潮(Kuroshio Current)为西太平洋最大的洋流,从菲律宾流到北极海域)裹挟,越过日本以东洋面,带到白令海上。张翠山和殷素素为了求生,设法打瞎了谢逊的眼睛,逃到了冰山上,最终辗转来到阿留申群岛中的卡纳加岛(Kanaga Island),第二年张无忌就出生在这里。卡纳加岛是一个活火山岛,面积约为369平方公里,今天属于美国阿拉斯加州。张翠山夫妇因为目睹了冰雪茫茫中的火山喷发的奇景而称之为“冰与火之岛”,在他们登上这座岛屿后四百多年的1778年,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才再一次发现了它。后来的探险家们发现这个岛上虽然无人居住,但是曾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剑桥大学的史密斯教授在1973年的专著《当中国称霸海上》中引用了中国史书的记载,证明了卡纳加岛正是中国史书中称为“冰与火之岛”的岛屿,证明了中国人最早到达这里,而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革命家就出生在这座岛上。1987年,张无忌出生650周年纪念日,中美两国共同在卡纳加岛上树立了张无忌的塑像和纪念碑。
              附:"冰火岛"照片:
                http://en.wikiрedia.org/wiki/Kanaga_Island


              35楼2010-03-22 19:42
              回复
                在张翠山夫妇到达卡纳加岛后不久,“狮子王”谢逊也尾随而来。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中,三人最终达成了和解并成为了朋友。1347年,张无忌十岁时,他随父母一起乘木筏从海外漂流返回中国,在和俞岱岩会合后前往武当山。不久就发生了张翠山夫妇双双自杀的事件,而张无忌本人也被包克图挟持并打成重伤。张三丰出于对不能拯救自己爱徒的歉疚,悉心地治疗和照顾这个孩子。以至于很快有张无忌将成为武当第三代掌门人的传言出现。这不但令整个江湖世界感到疑惧——殷素素在临终前,曾经在所有人面前嘱托张无忌向敌人复仇——而且引起了宋远桥、殷梨亭及其亲信的不满。张翠山曾经是最受张三丰青睐的弟子,在他失踪后,作为首徒的宋远桥成为事实上最大的受益者。在张翠山回归之前,他已经是武当内定的继承人,实际主持武当的日常事务,众多的弟子使他掌握了武当最大的派系。他显然不愿意看到这位师侄受到老师格外的宠爱而威胁到自己和自己儿子的地位。而殷梨亭出于未婚妻为杨逍所夺的积怨,对这个“魔女”的儿子也不无芥蒂。随着张无忌的日益康复和成长,种种潜在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例如,张三丰为了治疗张无忌的痼疾,亲自传授给他武当九阳功,这几乎是成为武当掌门的象征。宋远桥对此十分不满:他的独子宋青书从未蒙张三丰亲授任何武术。
                  其他门派的压力和几个弟子或明或暗的抵触令张三丰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处理这种微妙关系。最终,张三丰不得不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以为张无忌寻医治病为名,他带着这个孩子离开武当山,并托常遇春将他送到明教胡青牛的秘密疗养院。正如上文所述,胡青牛此时正通过治病的形式,试图调和明教各大派别的争端。张无忌的到来令武当和明教通过常遇春建立了间接联系。虽然在这一风雨飘摇的时期,武当必须与明教在表面上划清界限,但是张三丰有理由期望,自己所亲自培养的张无忌作为明教首脑的血亲,将在未来的明教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果他能够活到那个时候的话。而武当如果能够通过张无忌对明教施加影响力,也将会深刻地改变江湖政治格局。
                    但是意外发生了,在武当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胡青牛在两年后即1351年意外被杀,张无忌也由此失踪。此后他的踪迹时隐时现,直到1357年他在昆仑山下出现,这六年内他的行踪始终是一个谜团。当他六年后出现时,已经完全康复,并且学到了极其高超的武术。虽然张无忌坚称自己是在昆仑山中找到了原本的《九阳真经》,但却始终不能拿出这一抄本作为证明。许多学者怀疑,他所学到的九阳功实际上来自于张三丰的秘密传授。另一些学者认为,他在这些年中跟随着杨逍,从后者那里学到了“天地转换法”等明教武术。即使张无忌的说法真的可信,也可以说是张三丰原本的设想通过曲折的方式实现了。由于殷天正和他的儿子没有其他男性继承人,只要张无忌不死,对于天鹰教就具有号召力。而张无忌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出现,所起到的作用甚至远超过张三丰本人的预期。
                  另一方面,在武当表面上屈服于少林之后,少林遂得以野心勃勃地开展下一步计划:通过征服明教而成为江湖世界的最高主宰。1357年开展的光明顶战役是少林在多年策划后,联合其余五大门派而终于展开的军事行动。少林当然知道,在此前很久,光明顶除了杨逍统领的天地风雷四门等微弱武装,已经没有多少防卫力量。仅仅是不灭的圣火对于明教系统仍然具有象征意义而已。与此同时,明教的重心完全转移到了中国东南部,而实际的指挥中枢也由彭莹玉、说不得及一批中下层军官控制,光明顶早已沦为了形式上的总部。六派联盟要完成摧毁光明顶的任务可谓轻而易举。唯一会因此垮台的只有驻守该处的杨逍派系,而这是明教其他各派所求之不得的。这是少林敢于发动光明顶战役的缘由。这一场战役的胜利不但可以巩固少林对于其他五派的优势地位,而且还可以为建立以少林为首的更加广泛的武术界联盟奠定基础。而如果整个武术界都服从少林寺的命令,肃清弥勒宗、天鹰教等明教残余势力,进而控制江湖世界就轻而易举了。
                


                36楼2010-03-22 19:42
                回复
                  2025-05-18 21:09:22
                  广告
                    殷野王自认为拯救了锐金旗的残部,可以得到五行旗的感恩,但一切感激都给了张无忌,他得到的只是怨恨。五行旗本来已经对天鹰军团迟迟不肯投入战斗而不满,当他们得知后者在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仍然不肯开战之后,愤怒不可避免地爆发了。第二天,五行旗部分将领宣布要首先讨伐“异端”,然后再消灭异教徒,对天鹰教开始了猛攻。猝不及防的殷野王部损失惨重,然而当殷天正、李天垣率领天鹰教另外500人的队伍到来后,局势发生了逆转,五行旗的侧翼受到猛攻后崩溃,天鹰教开始了气势汹汹的反击。正当冲突即将扩大为全面杀戮之时,彭莹玉及时赶到,他和殷天正谈判后,双方中止了敌对行动,然而造成的损失已经无可弥补。明教方面的兵力优势不复存在。当天下午,被战斗从各个方向吸引来的六派联盟就对精疲力尽的明军发动了联合进攻。明军已经无力抵抗,不得不从沙漠地带迅速后撤到一线峡,在那里会同杨逍所部进行防守作战。
                      即使在这一阶段,护教军的剩余力量还有近一千人,凭借险要的地势仍然有可能挡住敌方的总攻,但同时发生在光明顶的斩首行动却给了明教致命的一击。当天夜里,成昆从三十年前他和阳顶天的妻子幽会的秘道潜入了光明顶明教总部。当时杨逍、韦一笑和五散人正在召开紧急作战会议。五散人试图趁局势危急逼迫杨逍放弃最高权力,他们异口同声地指责杨逍应该为明教的衰落而负责,并再次抛出了推举韦一笑为教主的提案,却被杨逍坚定地利用否决权所驳回。同曾经发生的一样,这次讨论很快又转变成了争吵,谩骂和大打出手。当打斗进入白热化阶段时,成昆趁机进行了突袭,在猝不及防中重创了七人,让明教的整个领导层陷入瘫痪。正当他要杀死奄奄一息的敌人并熄灭“圣火”,完成他花了三十年所致力的事业时,却意外地被张无忌所阻止。五散人希望通过他对五行旗加以约束,因此让他列席会议。成昆并没有把他视为敌手,但他显然低估了这个青年的武术造诣。张无忌曾试图保持中立,但当成昆和杨逍等人都受伤之后,他最终决定站在明教一边。成昆就这样在一生中最接近成功的时刻遭到了挫败,不得不匆忙逃走。
                    虽然如此,但领导层的瘫痪仍然给了明教以毁灭性的打击。现在,除了殷天正的天鹰军团,明教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二月七日清晨,在反对派全部缺席的情况下,殷天正率领军队赶回了阔别多年的光明顶,并在军队簇拥下,在圣火厅匆匆举行了即位典礼,宣称自己为明教第三十四代教主。这个不合法的程序没有被后来的教史追认。
                    然而这已经是最后的疯狂。殷天正父子的全部努力,也不过是让明教多存活了十几个小时,到了二月七日下午,天鹰教的主力也被歼灭,六派联盟的主力已经攻入光明顶圣火厅,将明教剩下的数百人团团包围。留给他们的命运,似乎只有和大卫教教徒一样悲惨地死去(译者按:指1993年美国大卫教教徒在军警围攻下于卡梅尔山庄集体自焚),但一个来自武当的青年改变了这一切,奇迹般地挽救了明教徒们覆灭的命运。
                      这位明教的救星正是宋远桥的独生子宋青书,一位富有军事天才的青年武术家,同时兼有浪漫的诗人气质,堪称武当的马克•安东尼(Marcus Antonius)。事实上,他是武当新一代弟子中最杰出的人才,在他大多数同龄人还在江湖世界的底层煎熬时,他已经进入了武当的权力中枢,被普遍视为第三代掌门人的最佳人选。在这次光明顶远征中,武当在他的战术指挥下曾多次巧妙地在极其苛刻的条件下取得战斗的胜利并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自己的实力。令少林削弱武当的图谋一次次破产。他在流沙地会战中进一步展现了他的指挥才能,利用战场上微妙的时间差进行快速机动作战,以此战胜了优势的明教军。
                    在联军攻入光明顶后,一个显著的难题摆在了武当面前。在战前会议中,少林要求实力保存最完好的武当作为前锋,扫清明教的残余力量。这显然会遭到明教的殊死抵抗而让武当蒙受巨大的损失。宋青书当机立断,提出了将混战改为比武,由六派逐一派出人手,和明教的武术家们进行一对一比武的建议。显然,这对于第二代弟子出类拔萃而第三代尚未成长起来的武当是最佳的策略:这意味着武当只要推出几个一流武术家就可能获得胜利,而不必冒青年弟子大批损耗的危险。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建议将作为主盟者的少林和其他门派拉到了同样的地位,让他们必须面对同样的风险,而不可能利用军事调动的权限为所欲为。而对于峨嵋、华山等中小门派来说,他们也无法像实力雄厚的少林一样不吝惜人力硬拼,而宁愿单独对垒。因此这项提议很快得到了大多数门派的响应。作为武术界的通行法则,少林对此也找不到过硬的反对理由,而不得不在各派的压力下勉强同意。


                  41楼2010-03-22 19:44
                  回复
                    劝进表
                      [元]杨逍撰
                      属下光明左使者杨逍、白眉鹰王殷天正、青翼蝠王韦一笑等顿首顿首,死罪死罪!属下闻火圣御宇,以光统天,明王降世,持法立地;曰若暨古,圣人传教化于西海,以待时宪,神尊化肉身於东朝。伏维殿下,体膺上德,运成下武;初生之际,海北有龙光之耀,还国之时,汉南有庆云之生。参道于真武之山,历劫于玄冥之境。坐蝶谷而百花齐放,立昆山而千里开颜。雪中芭蕉,经寒而法体长坚,世外桃源,再生而道心不改。(中谢)
                      本教自先主中道崩殂,鹰王未几远飞,兄弟阋墙,菁英离散,神器无主,万机空悬。大位既已久虚,圣焰亦垂暗灭。天地闭而贤人隐,正法没而奸邪出。故六派多帮,敢肆犬羊,淩虐光顶。伏维殿下,法王苗裔,医圣传人,行万里而护遗孤,受三掌以拯金旅;圣火厅中,顾视而妖僧远窜,光明顶下,顿悟则心法重光。运一拳而七伤,先败崆峒;破八卦以两仪,再挫昆仑。鹰飞长云,降华山之鹰搏,龙战原野,破少林之龙爪。抱佳人而夺宝剑,灭绝灭绝,受利刃而挫名手,武当武当。神勇无伦,过贲育而羞关张,侠义盖世,迈朱郭而睨荆聂。虽少康以一旅兴夏, 肃宗以匹马昌唐,重阳临华山而群雄顿伏,改之出襄阳则鞑主立毙,岂若殿下德并周孔,武迈禹汤,十年磨剑,越千山而西来,三尺青锋,虽万军而往矣。握乾符而秉坤德,受天命以化人文,夫天下谁能与争哉!(中谢)
                      自前日光明顶战后,万众归心,无不欣戴,愿为犬马,听从驱策。且鹰狮之胤,惟有殿下。亿兆攸归,岂有他人!天祚圣教,必将有主,为教主者,非殿下而谁?自宋庙既倾,北狄入寇,胡元窃位,神州陆沉,纲常不存,冠履倒置。四海有群飞之象,九州有兵戈之徵,天下率兽食人者不知凡几。遗民泪尽,谁哀江南之赋,苍生无主,皆待明王之出。天下之盼殿下,如大旱之望云霓,实百谷之仰膏雨,是以属下等敢依华夏之义,顺天地之心,昧死以上尊号。愿殿下速正天位,以主圣教,绍百代之大统,成历数之有归。然后虔奉明尊,昭告后土,广发明诏,师出以名。五旗夕返,六军晓进。展炎黄之威,穷蚩尤之伐。狼居山上,渴饮匈奴之血,黄龙府中,庆成一统之功。千载一时,何待蓍龟,此实天与,岂人能授。望殿下以大公为重,勿以小节为先,但效文武之德,岂从夷齐之避。本教定而苍生幸,神人安而天地和,岂不美哉?属下等世受教恩,身荷重遇,敢不尽言!不胜区区之至,谨奉表以闻。
                          Heaven Sword and Dragon Saber: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Kongfu in Yuan Dynasty
                              剑桥倚天屠龙史
                    Author: Dr. Jean-Pierre Sean
                      译者:新垣平


                    43楼2010-03-22 19:45
                    回复
                      当他们在1357年初出发时,这一选择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当他们在当年秋天抵达黛绮丝所藏身的灵蛇岛时,局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黛绮丝在西域的计划全盘落空,但却令她意外地得知谢逊的下落,在剩下的半年时间中,她在殷离的陪伴下远赴卡纳加岛接回了谢逊,并将其安置在自己的岛屿上。黛绮丝希望将屠龙刀献给总教以减轻自己的罪愆。为了找到与屠龙刀齐名的倚天剑,她又绑架了峨嵋派的新任掌门人周芷若。据元帝国海军一份调动记录表明,张无忌和赵敏调用了一艘军舰,追踪黛绮丝来到了灵蛇岛上,与波斯人发生了冲突。据推测,张无忌以精湛的格斗技巧击败了波斯人中的精英武术家,并夺回了六十多年前由王鸣带到波斯的圣火令。当波斯人得知这个貌不惊人的青年已经成为拥有无上权威的中国明教新教主时,他们也知道自己的图谋难以成功,况且他们已经找到了解决波斯明教危机的办法。最终达成的折衷结果是:黛绮丝和女儿小昭返回波斯,由小昭继任为新任教主。作为中国明教教主,张无忌向小昭表示形式上的臣服,而小昭的继位无疑有利于张无忌对中国明教的统治,这或许是唯一令双方都能满意的解决方式。
                          在这一危机解决后,张无忌和他的女友们漂流到了一座荒岛上。中国官方史学家们认定,这座岛屿就是那座后来被鹿鼎公爵命名为“一切胜利岛”(All-Win Island)的钓鱼台岛,并以此作为中国在元朝已经对该岛行使主丨权的论据:他们强调,张无忌是第一个对该岛进行巡视的中国元首。
                        不久,张无忌和周芷若在谢逊的主持下订婚。周芷若据说是宋朝的著名贵族“汝南周氏”的后裔,这一家族在宋元战争中惨遭荼毒。周芷若的父亲已经沦为汉江上的船夫,死于元军的铁蹄下。幸运的是,丧父的周芷若得到了灭绝修女的器重,成为峨嵋派第四代掌门人。周芷若是一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同时贵族的基因和贫贱的早年生活也令她充满了重振衰落的峨嵋,并恢复家族荣耀的野心。但周芷若的武术水平却并不像她的美貌那么出色,这令她最初在灭绝死后的峨嵋派并不受欢迎。她的同门丁敏君召开临时会议要废黜她的掌门之位,并得到了大多数成员的默许。黛绮丝对她的意外劫持反而把她从第一个被废黜的峨嵋掌门的羞辱中拯救了出来。
                        当张无忌将她从黛绮丝的囚禁中拯救了出来后,周芷若再次发现幸运女神在向她微笑。她和张无忌在光明顶战役中就已经相识,并用她惊人的美貌征服了后者。现在,抓住张无忌对她来说就是唯一翻身的机会。然而,两道看似不可逾越的阻碍横亘在她面前:第一是在昆仑山已经和张无忌订婚的殷离,第二是和张无忌情感日益升温的赵敏。殷离离奇的死去和赵敏的失踪令周芷若轻易克服了这些障碍。张无忌和谢逊都相信,是赵敏谋杀了殷离,偷走了屠龙刀而盗船离去。这一事件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疑案之一。种种相互矛盾的记载和推断使得真相或许已经永远被埋没在了钓鱼台岛上(笔者曾经两次搭乘香港的船只前往钓鱼台岛实地考察,然而都被日本军舰所驱赶)。无论如何,这一事件的受益者不言而喻,几天后,周芷若已经成为未来教主夫人的不二人选。
                          Heaven Sword and Dragon Saber: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Kongfu in Yuan Dynasty
                        剑桥倚天屠龙史
                      Author: Dr. Jean-Pierre Sean
                          译者:新垣平


                      50楼2010-03-22 19:48
                      回复
                          当张无忌到达濠州后,就召集明教的主要干部来组建他的新司令部。与周芷若的婚约一经宣告,就受到了明教上下的广泛欢迎。明教-武当联盟急需这样的婚姻。对于武当来说,这不仅让他们延续了几十年来两派的友好关系,也让他们回忆起一百年前张三丰和郭襄的交往,虽然在当时这段关系并未结出果实;而对于明教来说,意义甚至更为重大,曾几何时,反明教最坚定的峨嵋派现在同明教结成了最亲密的关系,这不仅意味着明教将获得江湖主流势力承认,更意味着郭靖、郭襄时代的抗元旗帜现在已经移交到了明教手上。而周芷若的掌门问题也轻松地获得了解决:在丁敏君倒台后,日益衰落的峨嵋也不可能再和明教为敌,而攸须得到一个强大的盟友。在多方面的催促下,婚礼于三月十五日举行。这场昔日宿敌之间的婚姻不禁令人想起拿破仑和奥地利的玛丽-路易莎公主的联姻。但与之不同的是,赵敏女公爵并不是约瑟芬皇后。
                            在三月十五日当天,赵敏意外地在举行婚礼的明教教堂出现,冲破重重阻挠后要求出现在新郎面前。在她的要求下,张无忌停止仪式,承诺推迟婚礼,并随即随她离去。此后,张无忌失踪了一个多月,而当他再度现身时,赵敏已经成为他的未婚妻。这段扑朔迷离的故事曾经让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感到困惑。过去六百年的主要历史学家都异口同声地声称,这是蒙元朝廷拆散反元联盟的另一个阴谋。但是这无法解释一桩在元朝秘档中被披露的历史事实:在包克图、图里和一群西丨藏僧侣以绝对优势包围了张无忌的时候,是赵敏毅然帮助他逃走。另一个版本的阴谋论者声称,这是帝国方面布下的陷阱,目的在于引诱张无忌向他们投降并出卖反叛军,但是后者从未发生过。虽然明朝的官方史书对张无忌尽可能加以丑化,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张无忌曾经在任何情况下出卖过起义者的利益。事实上,二十世纪的中国史学家金庸提出了另一种更加简明,因而不久被广泛接受的假设——他们相爱了。
                          然而在最近二丨十年中,金庸的假设却因为过分浪漫化而受到心理史学家的批评。他们认为能够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重建张无忌和赵敏之间的关系。就此而言,约翰生博士给出了一段经典的分析:“赵敏所作的一切都可以从精神分析上得到完美的解释。这个女孩拥有浓厚的权力欲,但是却一直受到压抑,主要是来自她的哥哥王保保。按照阿德勒的理论,她一直被自卑情结所困扰,这就是她和她哥哥之间的竞争。出于这一情结,我们看到她在想象中认同于成吉思汗和忽必烈这样的祖先,而不是华筝公主。这个想象的认同,最终被证明为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幻像。由于她生而为女人这个事实,那么她就不可能成为成吉思汗。而更糟糕的是,她看到她的哥哥不断向这一目标迈进,而对她的心理造成日益严重的冲击。她本来应该在童年时期就实现自我调整,给自己一个更准确的定位。但是由于父亲的纵容和她自身能力的发扬,反而让她能够将自己放在一个更为男子化的地位上,在武术界一系列冒险行动的成功更加深了这一幻想。与此同时,她同样也意识到自己的女性身份,她所接受的文化教育——诗歌、书法、音乐、绘画和刺绣——更加强化了这一点。这就形成了一种双重人格的分化:一方面她是一个男性化的蒙古统治者,另一方面她又只是一个娇弱的中国化的女孩。在深层心理上,她是一个蒙古男人和一个汉族女人的矛盾结合。这一分化实际上是把她和她哥哥的矛盾内在化到了她的人格之中。认同男人的她憎恨自己的女性身份,而认同女性的她也同样憎恶自己的男性化“超我”对自身的压制。而双重民族性的教育,更强化了这一内心的分化。
                          “在和明教的斗争中,这一内在关系发生了转化。绿柳山庄战役无疑是一次可耻的失败;在武当山的计划也同样失败了;而最可悲的是万安寺的惨败。在一系列失败中,受到沉重打击的无疑是她作为一个成功的男性统治者的幻想中的自我认同。这足以把一个普通的男人击垮,但这一打击却只是帮助她粉碎了自己的幻想,而完成了她对自己心理的转型,让她作为女性的人格占据上风。由于被打垮的实际上是她父亲或者哥哥的内在投射,因此她在这一过程中更加感到了复仇的快意。明教所击败的不仅是她本人,而也是她竭力想要认同的蒙古精英男性们。既然这种认同不可能实现,那么她宁愿选择和他们的仇敌一起毁灭对方,这里存在着一种变种的弑父情结。因此就产生了赵敏对张无忌的爱情:不仅由于这个男人有助于实现她最隐秘的愿望,也因为她的中国化教育让她作为女性的一面更容易认同汉人。而和张无忌的浪漫关系,让她充分释放了自己的被压抑的人格。现在她的权力欲只剩下了一点,就是对这个男人的控制,而我们看到了她是如何坚决地贯彻了这一点的。”(引自《赵敏:一部心理传记》,牛津,2002,230-231)


                        57楼2010-03-22 19:51
                        回复
                          Chapter XIII From Manichaeism to Ming Empire (1358-1368)
                            第十三章.从明教到大明帝国
                            1358年八月十五日,蝴蝶谷大公会议后整整一年,仍然是在蝴蝶谷,杨逍在少数几个将领的簇拥下举行了冷清的继位典礼。明教的另外两个实权人物,天完政权的徐寿辉和应天政权的朱元璋,都只是派使者参加典礼而并未亲自到来。在张无忌突然失踪后,韦一笑也因为不满杨逍的继位而远走波斯,明教中枢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这导致了军队脱离中央控制的趋势更加无法遏制,杨逍的教主之位几乎被架空。
                            在西部,徐寿辉的统治并未维持很长时间。野心勃勃的徐寿辉对杨逍的指示不予理睬,他不仅收容了成昆的私生子陈友谅,而且赋予他举足轻重的权力。徐寿辉试图通过笼络陈友谅掌握成昆残余的关系网,但他的努力只是让陈友谅巩固和扩充了自己的势力。1359年底,陈友谅囚禁了徐寿辉,成为天完政权真正的主宰。彭莹玉在这次政变中死去。不肯服从陈友谅的徐寿辉部将明玉珍宣布向杨逍效忠,令杨逍的实力大为壮大,在明玉珍的拥戴下,杨逍率军进入四川盆地并攻陷了重庆,在第二年占领了整个四川。四川战役耗尽了杨逍老迈的精力,他在1361年去世。另一名元老范遥在成都附近的一次战役中面对敌人的优势兵力,扔下数万名士兵逃走,他因此被讥笑为“范跑者(Fan the Runner)”,此后范遥销声匿迹,他的政治生命也从此终结。明教由此进入了明玉珍、陈友谅和朱元璋三足鼎立的“后三头”时期。
                              明玉珍接收了张无忌、杨逍时代所剩下来的中央禁卫军,以及徐寿辉的部分兵力,更重要的是杨逍所传给他的明教第三十六代教主之位,这使他在名义上对陈友谅和朱元璋具有了君主对藩臣的地位——如果后二者肯承认他的地位的话。但陈友谅并不打算这么做,他宣布自己为真正的教主,尽管既没有任何人的授权也没有教义上的依据。这就出现了相当滑稽的一幕:三年前还在丐帮中声嘶力竭要打丨倒明教的鼓吹者——对这一点许多人仍然记忆犹新——现在宣布自己是明教的教主。为了摆脱这种尴尬,陈友谅一方面掩耳盗铃地将他的军队改名为“卫明军团”,另一方面则诉诸民族主义的支持,将“天完”政权改称为“大汉”,这不仅是对应于汉人(ethnic-Chinese)的自称,也试图唤起人们对古代的汉帝国(公元前202-公元221)这一汉人最为荣耀的时代的回忆。他的年号是“大义”,意思是“伟大的正义(Great Justice)”。
                            他在东方的对手朱元璋同样不承认明玉珍的地位。但朱元璋并未提出教主之位的要求,这不仅是由于他的参谋告诉他要“暂缓自称教主”,也由于朱元璋从这一时期起,身边已经聚拢了一批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他们劝说这位大权在握的统治者尽早和靠不住的异端宗教脱离关系,而恢复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自从汉武帝以降的一千多年来,儒学被证明为唯一适合统治中国的意识形态。在他们的劝说下,朱元璋采用了“吴国的公爵”这样一个毫无明教色彩的平庸称号。尽管朱元璋此时仍然没有脱离明教的打算,但他已经越来越淡化他的根据地中的异端宗教色彩。
                            事实上,朱元璋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还有更深远的考虑。与明玉珍和陈友谅这样出色的武术家相比,朱元璋的武术造诣相当平庸。幸运的是,四散人出于同杨逍和陈友谅的积怨,坚定地站在他的一边,这一点带来了明教暂时的势力均衡。但朱元璋仍然极为缺乏江湖世界的支持。在明教分裂后,已经决定同明教联盟的各主要门派再次采取了观望态度,成为各方面都争取的对象。陈友谅不仅利用他在丐帮中的资源,挑起丐帮的内斗,并令净衣派向他效忠。甚至作为汉人反抗运动相争的峨嵋,在其根据地被明玉珍攻占后,也和举起民族主义旗帜的陈友谅结盟。峨嵋派掌门人周芷若甚至在1361年和陈友谅结婚,他们很可能在周芷若陷入丐帮的时候就有秘密的勾结。
                          


                          61楼2010-03-22 19:52
                          回复
                              但朱元璋却找到了比婚姻更有成效的手段:利益。在江湖主流势力和明教的合作关系中,所存在的共同利益只在于推丨翻元帝国这一消极方面,而对于未来帝国的建设却有着不可调和的分歧。明教徒强烈的原教旨主义不仅发动了他们去推丨翻元帝国,也会发动他们去消灭一切不符合自己教义的宗教、政治、社会形势。他们要缔造的是一个纯粹光明的世界:一个透明的、上下合一的极丨权社会。这是江湖主流势力无法忍受的前景。朱元璋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的目的之一,就是说服对方自己绝不会触动对方的利益,而将缔造一个政治秩序和江湖秩序并行不悖的社会。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他对于佛教和道教表现得如此虔诚,这不仅是因为他曾经做过僧侣,更不是因为他想要得到道教所许诺的永生,而是通过对佛教和道教神明的礼敬,他成功地争取到了武当和少林等宗教门派对自己的支持。同时也向心怀疑虑的江湖世界宣布:自己是一个热情的民族主义者,但绝非一个固执的原教旨教徒。
                                武当对朱元璋的支持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张无忌的失踪后,武当和明教之间的联盟关系也出现了危机。虽然殷梨亭和杨不悔的婚姻仍然是联系二者的纽带,但是这种外在的联系并不足以让张三丰推行他伟大的计划:通过与明教的联盟,或者说通过张无忌的特殊身份,让武当参与到明教内部事务中,用主流的意识形态改造明教,让它成为一个长治久安的新帝国的基础。在杨逍短暂的统治时期,这一联盟关系已经日益松散。而他“正统”的继承人明玉珍,则是个狂热的原教旨主义者,将一切其它宗教都视为魔鬼的传声筒。另一方面,陈友谅想要争取武当的合作,但是武当却无法忘记几年前他和宋青书企图摧毁自己的阴谋,双方不可能有充分的信任。而此时一心向中国传统意识形态靠拢的朱元璋就成了最佳选择。
                              在明朝流行的通俗小说《英雄的国父传奇》(The Legend of Heroic Founding Fathers)中记载了朱元璋和他的大将们曾到武当参拜的事迹。这是以一种扭曲的形式记载了朱元璋和武当领导人在1361年底的会面。这是很大的政治冒险:虽然张三丰并不知道是朱元璋谋杀了他最钟爱的徒孙。但张无忌毕竟在朱元璋的辖区内失踪,武当对此并非毫无怀疑。朱元璋亲自来到武当拜见张三丰,并谦卑地向后者请教统一和治理国家的策略,终于得到了武当方面的信任。张三丰欣慰地看到,自己的计划,尽管经过了一系列变动,仍然可能在这位吴国公爵的身上得到实现。与此同时,朱元璋也凭借自己昔日的佛教僧侣身份,派人到少林寺进香,同少林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武当和少林这两大门派的风向标令许多江湖势力都投向朱元璋方面,让朱元璋顺利地继承了张无忌时代的大部分政治遗产。
                              尽管陈友谅因为昔日同少林和武当的纠葛而难以得到大部分江湖势力的支持。但他得以控制巫山帮、鄱阳帮等扬子江上的帮派,从而控制了扬子江水路这一中国内地最重要的航线,并建立了一支极其强大的内河舰队。他在1360年率领十万人的舰队沿扬子江东下,攻占了太平,并直抵应天城下,要占领朱元璋的都城。这次伟大的军事行动因为一个可笑的失误而告惨败:当他企图从扬子江转入秦淮河时,却意外地发现一座坚固的石桥耸立在那里。无法进入秦淮河水道的舰队被迫退回长江,并在那里的一处港湾登陆休息,在那里他们被朱元璋的伏兵所袭丨击并退走。这次失败让陈友谅丢失了江西,朱元璋随后派他的侄子朱文正驻守南昌。
                              经过几年的整顿,1363年陈友谅再次卷土重来。陈友谅动员了湖北和湖南的所有丁壮,并建立了一支新水军。他的舰队的主力拥有漆红色的三层甲板的大战船,上有掩护弓箭手的包铁塔楼,它们的船尾高得可以爬上任何城墙。有一件材料说,每一只这种战船可载二、三千人。它们还附有各种各样的大、小船只。陈友谅把他的军队及其家属、马匹和供给全都放到了船上,在春汛时他开始顺流而下。史料说他带有60万人马;大概此数之一半较为可信。汉军的无敌舰队现在与明军主力相比,舰只又大得多,数量和人员又多得多。陈友谅的计划是要求多次重现1360年太平之役的胜利;他将从船尾上突袭这些沿江府城。1363年四月二十七日,汉军舰队出现在南昌水面上。如果南昌陷落,陈友谅就有理由希望江西的各地城防守将(他们多数人原来是拥戴他的)会回心转意,重新回到他的麾下。


                            62楼2010-03-22 19:52
                            回复
                              2025-05-18 21:03:22
                              广告
                              这是读教科书的最高境界
                              作者将一部小说变成了一部旁征博引经典教科书,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希望本教编纂人员认真学习。


                              66楼2010-03-22 19: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