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益生菌
广 义上是指正常存在于人体内对人体有益的细菌;狭义上是指投入后通过改善宿主肠道菌群生态平衡而发挥有益作用,达到提高宿主健康水平和健康状态的活菌制剂及 其代谢产物。目前应用于人体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枯草杆菌、蜡样芽肠杆菌、地衣芽胞杆菌、丁酸梭菌和酵母菌等。




年龄对益生菌的影响
出生前:处于无菌状态,新生儿胎粪是无菌的。
新生儿、婴儿期:婴儿出生时,出生环境微生物开始定殖。
出生后几小时:肠道内出现大量的有害菌。
出生后2-3天:有害菌开始大幅下降,益生菌大量增加(主要是双歧杆菌)
出生后5-7天:母乳喂养儿双歧杆菌成为优势菌(90%),而大肠杆菌、肠球菌、梭菌、葡萄球菌等下降为双歧杆菌的1%左右。 人工喂养儿肠道菌群较复杂,不够稳定。
断乳期:饮食成人化,大肠菌群数量及构成与成人基本一致,类杆菌、优杆菌、厌氧链球菌等益生菌增加,双歧杆菌下降为总菌数10%。该构成一直稳定到成年以后。
中老年期:总菌数稍有下降,双歧杆菌量开始下降,在许多老年人中已检测不到,腐败菌如大肠杆菌、肠球菌、梭菌检出率明显增加。
肠道微生物随年龄的变化称为“肠道菌群的老化”,老年人食物在肠道的滞留促进腐败物的产生,有毒物质被肠道吸收对人体产生副作用,故肠道菌群的老化加速了人体总体的老化。
益生菌的功能和原理
一、形成生物屏障,防止害菌入侵、感染。
原理:大量益生菌形成菌膜层,占据肠粘膜表面 ,形成一个生物学屏障 ,阻止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的定植、入侵。可分泌或通过代谢产生多种抑菌物,如生物酶、活性肽、乙酸、乳酸、过氧化氢和细菌素,抑制有害菌生长;双歧杆菌还分泌大量外糖苷酶(一种酵素)可以阻止潜在致病菌及其毒素对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吸附;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
二、帮助消化、吸收、代谢(纤维素、蛋白质、糖、钙及微量元素等)。
原理:分解食物,促进消化,益生菌群代谢产生乙酸、乳酸等酸物质使肠道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下降 ,有利于钙、铁和维生素D的吸引
三、合成营养素,促进胆固醇的应用转换及脂质代谢活性化。
原理:利用食物残渣发酵,产生多种维生素(vitB、K等)、短链脂肪酸(最重要的性质之一是对肠上皮的营养作用)、荷尔蒙等;抑制胆汁酸的重吸收,降低血清胆固醇。
四、净化肠胃环境,保护肝、心、肾脏等。
原理:抑制腐败菌和病原菌的生长,降低毒胺、吲哚、氨、粪臭素、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产生,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通过产生某些酶来修饰毒素受体 ,阻断或减少毒素与肠粘膜受体的结合。减少肠内毒素对机体的损害,同时减轻肝肾的解毒排毒负担,保肝护肾。
五、安定肠道PH值及使蠕动功能的活性化。
原理:代谢产酸,一方面稳定肠道PH,另一方面促使肠蠕动 ,加强有毒**和有害菌的排出。
六、分解有害与致癌物质、预防癌芽细胞萌生。
原理: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使硝基还原酶等与结肠癌有关的酶活性显著降低;诱导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双歧杆菌在肠内能降解亚硝基等有毒致癌物质;阻止有害菌去分解胆盐产生致癌物。
七、分泌酵素、激活酵素:分泌近3000种人体自身无法合成的“必须酵素”。
八、免疫作用。
原理:益生菌群作为抗原既能促进机体建立完备的免疫系统(无菌动物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其淋巴系统、抗体形成系统等均发育不良 ),也可刺激其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特异性细胞和体液免疫(如双歧杆菌能诱导产生SIgA)。细菌的细胞壁的胞壁肽聚糖(PG),能刺激T细胞的增殖 ,并能诱导产生干扰素、杀伤细胞 (NK)等多种细胞因子 ,是人类抗感染、抗衰老的重要物质。
广 义上是指正常存在于人体内对人体有益的细菌;狭义上是指投入后通过改善宿主肠道菌群生态平衡而发挥有益作用,达到提高宿主健康水平和健康状态的活菌制剂及 其代谢产物。目前应用于人体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枯草杆菌、蜡样芽肠杆菌、地衣芽胞杆菌、丁酸梭菌和酵母菌等。





年龄对益生菌的影响
出生前:处于无菌状态,新生儿胎粪是无菌的。
新生儿、婴儿期:婴儿出生时,出生环境微生物开始定殖。
出生后几小时:肠道内出现大量的有害菌。
出生后2-3天:有害菌开始大幅下降,益生菌大量增加(主要是双歧杆菌)
出生后5-7天:母乳喂养儿双歧杆菌成为优势菌(90%),而大肠杆菌、肠球菌、梭菌、葡萄球菌等下降为双歧杆菌的1%左右。 人工喂养儿肠道菌群较复杂,不够稳定。
断乳期:饮食成人化,大肠菌群数量及构成与成人基本一致,类杆菌、优杆菌、厌氧链球菌等益生菌增加,双歧杆菌下降为总菌数10%。该构成一直稳定到成年以后。
中老年期:总菌数稍有下降,双歧杆菌量开始下降,在许多老年人中已检测不到,腐败菌如大肠杆菌、肠球菌、梭菌检出率明显增加。
肠道微生物随年龄的变化称为“肠道菌群的老化”,老年人食物在肠道的滞留促进腐败物的产生,有毒物质被肠道吸收对人体产生副作用,故肠道菌群的老化加速了人体总体的老化。
益生菌的功能和原理
一、形成生物屏障,防止害菌入侵、感染。
原理:大量益生菌形成菌膜层,占据肠粘膜表面 ,形成一个生物学屏障 ,阻止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的定植、入侵。可分泌或通过代谢产生多种抑菌物,如生物酶、活性肽、乙酸、乳酸、过氧化氢和细菌素,抑制有害菌生长;双歧杆菌还分泌大量外糖苷酶(一种酵素)可以阻止潜在致病菌及其毒素对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吸附;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
二、帮助消化、吸收、代谢(纤维素、蛋白质、糖、钙及微量元素等)。
原理:分解食物,促进消化,益生菌群代谢产生乙酸、乳酸等酸物质使肠道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下降 ,有利于钙、铁和维生素D的吸引
三、合成营养素,促进胆固醇的应用转换及脂质代谢活性化。
原理:利用食物残渣发酵,产生多种维生素(vitB、K等)、短链脂肪酸(最重要的性质之一是对肠上皮的营养作用)、荷尔蒙等;抑制胆汁酸的重吸收,降低血清胆固醇。
四、净化肠胃环境,保护肝、心、肾脏等。
原理:抑制腐败菌和病原菌的生长,降低毒胺、吲哚、氨、粪臭素、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产生,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通过产生某些酶来修饰毒素受体 ,阻断或减少毒素与肠粘膜受体的结合。减少肠内毒素对机体的损害,同时减轻肝肾的解毒排毒负担,保肝护肾。
五、安定肠道PH值及使蠕动功能的活性化。
原理:代谢产酸,一方面稳定肠道PH,另一方面促使肠蠕动 ,加强有毒**和有害菌的排出。
六、分解有害与致癌物质、预防癌芽细胞萌生。
原理: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使硝基还原酶等与结肠癌有关的酶活性显著降低;诱导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双歧杆菌在肠内能降解亚硝基等有毒致癌物质;阻止有害菌去分解胆盐产生致癌物。
七、分泌酵素、激活酵素:分泌近3000种人体自身无法合成的“必须酵素”。
八、免疫作用。
原理:益生菌群作为抗原既能促进机体建立完备的免疫系统(无菌动物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其淋巴系统、抗体形成系统等均发育不良 ),也可刺激其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特异性细胞和体液免疫(如双歧杆菌能诱导产生SIgA)。细菌的细胞壁的胞壁肽聚糖(PG),能刺激T细胞的增殖 ,并能诱导产生干扰素、杀伤细胞 (NK)等多种细胞因子 ,是人类抗感染、抗衰老的重要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