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那些事儿吧 关注:183贴子:9,040
  • 7回复贴,共1

【转帖】论刘备用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吧主应该不会介意我贴这个吧 XD'
作者:hiear(阿啡)
BLOG:http://blog.yam.com/hiear7


1楼2010-03-21 19:49回复
    论刘备用人之一
    最近重看吴宇森导演的三国史诗钜作《赤壁(上集)》,被曹操的一句台词触动:「刘备屡战屡败,却还有那麼多猛将追随,有朝一日我要把他们通通都收服过来!」
    刘备帐下文臣武将虽谈不上如云如雨,但各有专精可述之处。
    关羽、张飞被誉为万人敌、熊虎,却终身与曹操对立。
    历史上,曹操未必认得赵云,但赵云保护刘备血脉贡献特大。曹操宛城之败,若有赵云在麾下,不知能助曹昂脱险否?活赵云总是比死典韦的故事来得有趣。
    马超力挫独步海内的曹操,却中离间计而孤掌难鸣,最终投靠刘备阵营,壮年病亡。
    黄忠是荆州降将,可能与曹操见过面。「及曹公克荆州,(黄忠)假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守韩玄。」(《黄忠传》)可惜!曹操不能拔擢於帐下,终致妙才授首,魂丧定军,成全一段宝刀未老的典故。将虽老,尚能饭也。
    刘备对庞统、蒋琬的初期印象不佳,蒋琬甚至差点掉脑袋,但两人都身怀大才且深藏不露。庞统献孤军悬远的取益州三计,又是刘备麾下首位亲临前线的军师,可惜死於雒城之役;蒋琬当诸葛亮新丧之时,不悲不喜一如平日,群僚渐安众望咸服,稳定后诸葛亮时代。庞、蒋二人皆有国士之风。
    黄权闻曹操破张鲁,进言「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这是蜀汉茁壮的国策,故史载其有取汉中之本谋。
    魏延成功守卫汉中不失,更有吞十万曹军之壮志,虽是半截英雄功业不完,却不能以先主麾下良将;诸葛帐下废将目之。
    近来失业率高涨,让我想起刘备在荆州担任刘表客将时,席间如厕看见大腿两侧因久不骑马所长出的赘肉(髀肉复生)而感叹。中年男子一事无成,虽寄人篱下,却不失进取之心,仍有再战沙场之志,渐能明白刘备以织屦贩履之徒,逐步成为横跨荆、益雄霸一方的割据势力,绝非侥幸。
    先天不良的刘备,依仗刘氏宗亲的微薄关连,打著中山靖王苗裔的旗帜,不占天时亦缺地利,光杆一身而得关羽、张飞辅弼,从笼络人心做起,走人和路线。
    刘备对冠冕之士较难敞开胸怀,反而「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先主传》裴注引《魏书》)刘玄德担任平原相时,郡民刘平派遣刺客前往行刺,刘备竟款待刺客,让刺客不忍下手而去。寻常平民所觅之刺客,社会地位与经济水准想必也高不到哪去,刘备才能放下身段与之亲厚。士之上者,如「南州士之冠冕」庞统;弱冠知名的「社稷之器」蒋琬,不经一番波折及贤达亲近的举荐,实难获刘备青睐。


    2楼2010-03-21 19:50
    回复
      庞统
      庞统对诸葛亮鼎足之计提出细部战略、战术规划,荆州遭曹军铁蹄摧残,元气稍伤,若欲速成鼎足之计,必须早日取得益州腹地,但庞统取益州的说词却是「今可权借以定大事。」(《庞统传》裴注引《九州春秋》)此言乍看让人费解,诸侯割据攻城掠地,打便打,何须说借,此言实有前事须厘清,即「借荆州」公案。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胜曹军,东吴是孙、刘联军的主力,战争结束后,刘备欲取得荆州军政主导权,前往东吴见孙权「求都督荆州,惟(鲁)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鲁肃传》)鲁肃用意是「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鲁肃传》)让刘备负责荆州经济重建与民政安抚工作,藉此培植刘备势力,为此后一同对抗曹操作准备。鲁肃的仁人之心,虽让东吴错失「一举」占据荆州的大好时机,然东吴主力周瑜在南郡与曹仁僵持不下,曹军坚守江陵城长达一年,甘宁、凌统、吕蒙,以及刘备一军亦在南郡出力。「(刘)备谓(周)瑜云:『(曹)仁守江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使张益德将千人随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为从夏水入截仁后,仁闻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周瑜传》裴注引《吴录》)孙吴军渡江北上,克期大战,周瑜亲临战阵,中流矢身受重伤。周瑜带伤激励士气,方才击退曹仁,占据江陵城。孙吴用兵北方,自顾不暇,荆州处置问题才依鲁肃建言处理。
      战后周瑜曾向孙权献策「乞与奋威(即孙瑜)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周瑜传》)孙权同意此策,可惜周「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於巴丘病卒。」(《周瑜传》)美周郎大计梦碎。
      东吴以寡胜众大败曹军,举国上下士气大振,遂将开疆辟土矛头指向「不能自守」的不武刘璋。只是两地之间隔著荆州,孙权遣使说想与刘备一同取蜀。刘备本欲同意,认为东吴「终不能越荆有蜀,蜀地可为己有。」(《先主传》)荆州主簿殷观说:「若为吴先驱,进未能克蜀,退为吴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赞其伐蜀,而自说新据诸郡,未可兴动,吴必不敢越我而独取蜀。如此进退之计,可以收吴、蜀之利。」(《先主传》)殷观比较狡猾,建议刘备表面答应,实际却按兵不动。龟兵不动,终究是消极。庞统见此,凤雏展翅,火力始动。
      刘备下定决心入蜀,实因庞统。
      《庞统传》裴注引《九州春秋》
      (刘)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统曰:「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於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遂行。
      庞统下猛药,点明若再不取益州,就会错失良机,虽未指名孙吴,其意甚明。
      刘备未得诸葛亮时,寄人篱下几无立锥之地,身无完甲手无寸铁,此前尚感叹大腿肥肉增生,从徐庶口中获知当地有俊杰诸葛亮与庞统,陆续延揽入帐下。
      卧龙建骨,凤雏生肉。庞统的战术规划,展现於益州之役。
      


      4楼2010-03-21 19:51
      回复

        顶!第一次看见从这个角度写的!真的很有道理哦!原先我以为刘备入川不带诸葛亮,是不重用他,但从此文看来,又有一番道理,更加明智!


        6楼2010-03-21 20:32
        回复
          • 61.227.185.*
          噗~
          原来是转贴到这来啊。
          感谢 多毛玄 君帮忙我的宣传部落格啊。
          阿啡...于


          7楼2010-04-05 04:31
          回复
            不会XD" 不过阿啡大来这我下了一跳 XD"


            8楼2010-04-05 22:23
            回复
              • 210.242.214.*
              本来都是用GOOGLE找资料,偶而会试看看用百度,一试就发现趣事。另外还发现一篇2005年写的东西,结果我原稿的电子资料已经散失,刚好补回,意外收获啊!
              阿啡...于


              9楼2010-04-06 04:36
              回复
                其实,这个论断不新鲜。鄙以为,卧龙、凤雏均是言过其实了,从根底上说,庞统系名门之后(庞德公之侄),诸葛如无自我标榜,真是躬耕于南阳,有何以管仲乐毅自比?又如何闻达与诸侯?在演义中,如果不是水镜和徐元直的一再推荐造势,刘备还真不知道有这根葱。很不幸的是,这两位确实只能是内政之才,军事上无甚建树。庞统身陨落凤坡、诸葛六出祁山,均无功而返就是最好的注解。


                IP属地:浙江10楼2011-06-20 20: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