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历史吧 关注:2,204贴子:12,663
  • 8回复贴,共1

军事欺骗大师马尔波罗公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阿里巴巴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英国陆军从来都是谨慎、保守、机械的代名词。他们似乎更喜欢敌人堂堂正正的对阵,而不喜欢用计谋和机变取胜。然而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期间担任英荷联军总司令的马尔波罗公爵约翰·丘吉尔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欺骗大师。他一生中最大指挥兵力为11万,参加过5次会战,全部获胜。他既精通战术欺骗,也擅长战略欺骗。凭着自己的杰出天赋,他在1704年改变了欧洲历史的进程。
马尔波罗公爵本名叫约翰·丘吉尔,后来二次大战中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就是他的后裔。跟其他同时代的名将相比,马尔波罗的出身可以说相当寒微,因为他的家族在内战中是占在王党一边的,所以在马尔波罗小的时候就已经家道中落。也许是贫困的家境养成了马尔波罗吝啬的性格,据说他在欧洲大陆打仗的时候,总是去部下将领那里用晚餐和社交,但是从来不回请别人。
1660年司徒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登上英国王位,丘吉尔一家才算有出头之日。 约翰·丘吉尔也在1667年投身军旅。他从基层军官一步步干起,曾经历过多次陆海战役。这些经验对他来说非常有价值,使他对战争的现实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认识。同时,马尔波罗又是一个善于权谋和冷静判断的人物,他能够在关键时刻放弃自己恩主——詹姆斯二世而拥立威廉为王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体现。而且他曾经在法国军队中服役(他曾经在法军伟大的统帅——杜伦尼元帅麾下服役过),所以他对法国人的性格有深刻的了解,以后他对自己的对手常能判断如神。


西班牙王位战争的爆发
1700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逝世,没有留下子嗣。1700年11月,法王路易十四的次孙、安茹领地的腓力被封为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当时英国和荷兰担心法国和西班牙联盟势力会过于强大,便替奥地利国王利奥波德一世出面干预,因为利奥波德一世已经宣布自己的次孙查理大公继承王位。结果欧洲形成了两大阵营,一方是以法国为首,有西班牙、巴伐利亚、科隆和其他几个德意志国、萨伏依(很快就转到敌对一方)、巴马所组成的同盟;另一方则是以奥地利和英国为首,有荷兰、普鲁士、葡萄牙、勃兰登堡以及许多德意志小国和意大利小国参加的同盟。1701年,法国和奥地利的军队未经宣战就在意大利采取了行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爆发了。
1702年5月15日,双方正式宣战,对英国方面来说,形式可以说前所未有的严峻。法西两国因为地理条件而形成了一个统一战线,而英国、奥地利、荷兰等组成的所谓大同盟却被割裂成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英国与荷兰,另一个是孤零零的奥地利。奥地利以西的巴伐利亚保守着非常值得怀疑的中立;它与法国之间虽然隔着一个巴登,但巴登的统治者马格拉夫·路易却决定站在利奥波尔德一边。在奥地利的东面是正为叛乱所苦的匈牙利,在其南面则是意大利境内的西班牙人,所以奥地利处于三面受敌的不利地位。
由于萨伏依的维克多·阿曼达斯二世与法国缔有同盟关系,法军早已占领了波河上游,可以对在米兰的西班牙人进行增援。从全局上看,法国占有内线作战的便利,可以分别向荷兰或奥地利出击,西班牙可以直接支援法国,或是以意大利为基地与奥地利作战。
在这种不利的局面下,英国需要一名伟大的统帅来扭转乾坤,他就是约翰·邱吉尔·马尔波罗第一公爵。
1702年,英王威廉驾崩,安妮公主即位,成为安妮女王。她任命马尔波罗出任英荷联军总司令。53岁的马尔波罗第一获得了在一个战略方向上独当一面的机会。

1648年以来在战争艺术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在切入正题以前,我想先花点时间介绍下当时战争艺术的特点。在这一时期的欧洲军队里,骑兵仍然是军队的主力,步兵数量还不是很多,没有成为军队的中坚。另外,由于交通运输还处于原始阶段,因此粮秣和弹药的供应很难满足进攻战略的需要,处于补充良好、设防坚固的要塞中防守的军队往往占有巨大的优势。军事将领们普遍认为防御比进攻更为有利,因此围城战成为当时的主要战争形式。这种希望尽可能避免野外会战的心理导致里一种重视运动而非战斗的"闪避战略"在当时非常流行。



1楼2005-12-23 09:04回复
    此外,为了履行梅沙恩条约的规定义务,同时为了使敌人采取固守陆地的战略,作为大规模欺骗行动的一部分,马尔波罗派遣罗克爵士率领一支远征军先护送查理大公到里斯本,当他们登陆之后,罗克的舰队即应继续进至利维拉,利用萨伏依的陆军(出于对法国强大的恐惧,萨伏依和葡萄牙先后背叛了法国),并与法国境内反政府的胡格诺教徒联合起来向土伦攻击,以击毁该港中的法国舰队,并把法军向南方吸引。罗克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并且取得了重要的直布罗陀(2)。这些行动虽然出彩,但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吸引法国人的注意力,从而使联军的主力能够全力进军多瑙河谷。
    1704年5月,马尔波罗留下了6万人的大军保卫荷兰,自己率领总兵力为3.5万人的军队(共编制为90个中队的骑兵和51个营的步兵,其中的19个中队和14个营,连同火炮38门,是由英国人组成的,其余是雇佣而来的德国人)向莱茵河谷进发。马尔波罗向荷兰人隐瞒了自己的意图,而且进军神速,这是为了让当地法军统帅维尔罗依无法及时做出反应,使之没有机会攻击他暴露的侧翼。
    马尔波罗在牢牢掌握了主动权以后,立刻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欺骗行动来迷惑法军。他在科布伦茨建立了一个巨大的补给仓库,使法国人以为他会沿莫斯里河进攻法国。可他却率军渡过莱茵河,沿着河的右岸前进。为了让法国人相信他不过是在做侧敌运动,目的在于再次渡过莱茵河,他在菲力普斯堡建造一座浮桥,这座浮桥在科布伦茨上游大约195公里处。统帅阿尔萨斯军队的法将塔拉尔德在兰道囤积重兵,以便当马尔波罗在菲力普斯堡渡过莱茵河之后予以迎击。当他得知马尔波罗继续南下,直指多瑙河边时,他已经来不及做任何反应了。
    6月10日,马尔波罗到达莫德西姆,欧根亲王尤金和巴登的路易也在那里会师。6月27日进入了金根,开始分配职务,决定由巴登的路易与马尔波罗一起作战,而欧根亲王则控制莱茵河,以防维尔罗依和塔拉尔德增援巴伐利亚部队。马尔波罗当时的兵力总计约7万人,分为200个骑兵中队,96个步兵营和48门火炮。三天后,欧根亲王率领3万人的兵力留在斯托尔霍芬一线,防备着留在斯特拉斯堡的维尔罗依所部约6万大军可能发动的攻势。马尔波罗则率主力东进,去迎击巴伐利亚选帝侯和马尔辛元帅所率领的大军。
    马尔波罗进军多瑙河的行动堪称完美,他的远见卓识和运筹帷幄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大规模欺骗行动的掩护下,他甩开了两只法国大军,成功前出到多瑙河,实现了与奥地利和德国盟军的会合。

    强攻多瑙沃斯
    马尔波罗在6月30日到达巴尔默色芬,7月1日又前进到了阿姆迪根,这里位于多瑙沃斯要塞以西约24公里。多瑙沃斯要塞是一处战略要地,必须迅速加以占领,因为一旦控制了该地,就可以到达通往罗德林根的道路以开辟另一条新的交通线,并且也可以在多瑙河上占领一个桥头堡以打通到奥格斯堡和慕尼黑的道路。但是早在6月30日,选帝侯派遣的德·阿佐元帅所部14,000人就已经到达舒伦堡,舒伦堡地处一个卵形小山上,正好控制着多瑙沃斯要塞。在这种情形下,想通过围城战来取得多瑙沃斯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必须花费好几个星期时间,而当马尔波罗围城时,从法国赶来的塔拉尔德不仅可以切断他的交通线,而且还可以打击他的后卫,这时巴伐利亚选帝侯和马尔辛元帅所率领的大军肯定会赶来增援,马尔波罗必将陷入腹背受敌的险境。
    经过考虑,马尔波罗决定强攻要塞。但他的将领们持反对意见,认为经过24公里的行军后,部队一定已经疲惫不堪,还要发起强攻,显然不利。虽然众将反对,马尔波罗仍然下了7月3日强攻舒伦堡的决心。他认为如果赶紧攻击,不仅可以使德·阿佐少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来准备防御工事。而从战略上来说,整个问题的关键就是马尔波罗到多瑙沃斯的距离要比马尔辛等近15公里,这样就等于他至少比对手多了半天的时间。
    7月2日清晨,英军前卫开出了阿姆迪根,由于道路情况恶劣,一直走到正午才到了多瑙沃斯正面的沃尔-尼茨河,架桥又耽误了三个小时。眼看天色将晚,而且为了使德·阿佐误以为在7月3日以前他们是不会进攻的,马尔波罗决定就在这里开始架设营帐。与此同时,马尔辛和选帝侯为了支援多瑙沃斯已经开始进军,而德·阿佐则忙于在山顶挖掘战壕。 
    


    3楼2005-12-23 09:04
    回复
      马尔波罗的攻击计划既简单又大胆。他决定从西面攻击舒伦堡,这是它最强的一侧;不仅因为这一面与他最接近,而且因为这边也受到多瑙沃斯的保护,是敌人认为最安全的一面。在战术上,他是使用了一个常用的战术欺骗,就是声东击西。他将兵力集结成两个纵队,左面一个主要为英国步兵,负责突击工事的西北点,若不可能达成突破,就用激烈的攻击把德·阿佐的预备队吸引住,以便为右面纵队开路。右面这个纵队在马格内夫指挥下从多瑙沃斯与舒伦堡西南点之间前进,以便从后方攻击这个阵地。 
      7月3日上午五时,马尔波罗的炮兵就开火了;但是一直等到过了一小时又一刻钟之后,戈尔中将才率领左纵队前进,6千人纵队共分成三线,以8个营为支援,8个营为预备队,只有35个骑兵中队。战斗进行的非常激烈,第一次攻击历时一小时以上,双方进行了极其惨烈的肉搏战,死伤枕藉,最后这次突击被击退了,英军都退到丘陵以北的谷地中。接着第二次突击和第三次突击也一样,虽然攻击者花费了重大的代价,却达到了他们的目的,就是吸引住了德·阿佐的预备队,也就是说为右翼纵队打开了通路。 
      这时,敌人的错误给马尔波罗一个绝佳的机会:多瑙沃斯的守军指挥官,本应防守连络要塞与旧堡(古斯塔夫所建)之间掩护防线,它恰好挡着舒伦堡的西南侧翼,现在他却反而把兵力撒入主要塞。这不仅便利了马格内夫的运动,而且因为地形的掩护,舒伦堡的守军也无法了解到这些运动。此外,德·阿佐也认为他已稳操胜算,因为到夜幕将垂时,强大增援将会从奥格斯堡到来。而现在已经快到傍晚7点钟了,因此在沿着丘陵的南面方向,他只安排了内坦科特一个团的兵力组成单线布防。 大约在傍晚7点半,马尔波罗发动了最后一次突击,敌军突然遭到侧翼的猛攻,在马尔波罗两条火线的夹击下,德·阿佐的队伍终于崩溃了。马尔波罗立刻利用35个中队的骑兵发动追击,这使溃逃中的敌人损失极其惨重,他在这个生死攸关会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
      这场极其冒险会战胜利结束之后,选帝侯的援兵才赶到,因此只能看着德·阿佐被歼灭,在这次会战中选帝侯一共损失了1万多人。马尔波罗的损失也很惨重----死1,400人,伤3,800。但他也取得了与冒险程度相称的战果:多瑙沃斯的取得使他获得了通往罗德林根的道路和多瑙河上的桥梁。同时也获得了一条退却路线和一条进入巴伐利亚的道路。
      当听到了战败的消息后,这位选帝侯立即拆毁李赫河上的桥梁,并在奥格斯堡掘壕固守。马尔辛向塔拉尔德求援,后者于已于7月1日渡过莱茵河。7月16日,正要围攻维尔林根的塔拉尔德听到了这次惨败的全部消息。7月22日他解围向乌尔姆前进,于7月29日达到。这个运动立即使欧根亲王处于极其困难的地位,因为他的任务是追踪塔拉尔德,但同时又要监视维尔罗依。于是他向北前进到图宾根,于7月27日达到,目的是想欺骗维尔罗依,使他相信他不是在追踪塔拉尔德。接着他在斯瓦比亚丘陵中巧妙的失去踪影,率领全军向多瑙沃斯进发。

      布伦海姆会战
      重要桥梁到手之后,这个惊人战役的第二幕也展开了。因为塔拉尔德已经快要来到,所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设法引诱巴伐利亚选帝侯出战(马尔波罗的情报很完善,当法军越过莱茵河两天之后,他就已经获得了消息)。但是巴伐利亚选帝侯拒绝会战,又因为塔拉尔德仍然在战场上,所以马尔波罗也不能进行围攻,于是他采取了攻心战术。7月8日马尔波罗渡过李赫河,开始蹂躏巴伐利亚,对于居民采取恐怖手段,使他们纷纷向他们的选帝侯要求保护或和平。7月13日,在形式的逼迫和选帝侯夫人劝说下,选帝侯已经准备和马尔波罗讲和,可是正当此时他听到塔拉尔德即将到来的消息,所以决定继续奋斗下去。但选帝侯很愚蠢地分散其大部分兵力来保护他的领地。
      马尔波罗的时间并不充裕,一方面塔拉尔德正在向他接近,而英国国会在11月间又将集会,所以马尔波罗必须赶紧获得一个胜利来对付国会的压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马尔波罗必须摆脱马格内夫的牵制,因为他是个智力迟缓的人,而且也难以信任,所以他假装同意围攻因-格尔斯塔特。7月31日,他写信给欧根亲王说出其计划大纲:他应派遣一个支队去协助马格内夫围攻因-格尔斯塔特,而欧根亲王和其主力则与马尔波罗会合在一起,不仅是为了掩护这个围攻,而且更要引诱塔拉尔德、马尔辛和选帝侯的联合兵力出战。 
      


      4楼2005-12-23 09:04
      回复
        后来联军第一和第二两次突击还是被击退了。当正准备作第三次突击时,马尔波罗突然叫停,因为他发现他的目的已经达到,法军已经被牵制在这个村落中。此外,他的先头步兵已经过了尼贝尔河,骑兵主力也正在渡河。
        在战线左翼,欧根亲王以2万人进攻3万守军,战况更加激烈。欧根两次进攻鲁特青根均告失败,反而在巴伐利亚军的反攻中,被夺去10面团旗。。 
        当激战正在布伦海姆周围展开之际,在中路的奥布格瑙又发生了一个危机。在这一方向,由霍尔斯坦贝克亲王率领的10个荷兰营的兵力虽然已经前进到了该村,但却被守军逐回,霍尔斯坦贝克亲王重伤被俘(被释放后因伤重不治死亡)。守军由布南维里侯爵(3)率领,一共9个营,包括爱尔兰人在内(这就是绰号为“野鹅”的三个爱尔兰团)。当霍尔斯坦贝克的残部在混乱中向尼贝尔河上败退时,马尔波罗的中央右翼就暴露在敌方攻击之下。此时,马尔辛在奥布格瑙的后方正集结了大量的骑兵,准备从这个缺口打击对方中央的右翼,情况已经严重到了极点。马尔波罗认识到这一点,立即亲自驰往该地,并派了一个副官去通知欧根亲王,要求他马上派遣弗格尔的骑兵旅来掩护这个缺口。虽然欧根亲王本人正在最恶劣的地形中进行着最激烈的战斗,情况也是同样紧急,但他立即答应了这个要求。于是当马尔辛的骑兵向尼贝尔河冲击时,弗格尔就恰到好处的打击了他的左翼,在两位名将的夹击下,布南维里侯爵阵亡,奥布格瑙方向的法军失去了攻击能力。现在联军可以自由地从他们面前经过,并攻击塔拉尔德的骑兵。 
        到了下午三点钟时,按照马尔波罗所设想的,布伦海姆和奥布格瑙这两个据点都已经丧失了攻击力,可是从一般人眼中看来,胜利却似乎已经属于法军。因为白天的时间已经所余不多,欧根亲王正在与选帝侯作殊死战,但是毫无进展,如果联军再不能取得任何进展,就会被迫后退,法军强大的骑兵现在还大部分完整无缺,如果在他们前面退走,结果无疑是个大溃败。但是马尔波罗却深知,只要欧根亲王能够继续坚持下去,那么胜利就是他的,因为许多法国步兵都被封锁在这两个村落进行纯粹消极的防御,所以中间的门户洞开,这也就注定了塔拉尔德的覆亡。 虽然欧根亲王明知在他的正面不能获得决定性的胜利,但也知道除非他能坚持,否则马尔波罗就无法获得胜利,所以这两位名将之间形成了良好的默契,他默默忍受着艰苦而枯燥的战斗,牵制着选帝候和马尔辛的军队。
        到四点钟时,马尔波罗的全部中央兵力都已渡过了沼地(塔拉尔德没有趁着马尔波罗渡河时利用手里的骑兵发动攻击,可谓失算),于是他又改变了他的攻击序列。把骑兵分为两线摆在前面,步兵也分为两线摆在后面。会战已经进行到了决定点上,现在他对敌人展开了压倒优势的兵力,因为对面塔拉尔德的兵力不过五六十个骑兵中队和九个步兵营,而他的兵力却分别有90个中队和23个营。但他并不着急,一直等到了四点三十分钟,当他听到欧根亲王已经攻到鲁特青根的周围时,才让他的整个中央部分开始行动。直到这时,塔拉尔德才认识到敌人心里是在想些什么。他急忙把他最后的预备队——9个由新兵组成的步兵营展开在奥布格瑙以南以阻止联军前进。马尔波罗也立即命令三个汉诺威营和一些炮兵去对抗他们。经过一番苦战之后,这3个营被击退了,于是马尔波罗的骑兵也全线随之退回。
        可以说当时法军官兵的普遍素质确实优于联军。法军骑兵反复发动反冲锋,居然与优势的联军骑兵打个平手,甚至一度占到上风。但是由于塔拉尔德的步兵主力全被钉死在布伦海姆村拉锯战上面,仅有的步兵不足以支援骑兵,全凭着士兵的英勇和无畏在那里死撑。但是毕竟实力悬殊,最后联军的局部兵力优势发挥了作用,塔拉尔德战线中段被贯穿,5点30分左右,塔拉尔德元帅本人被俘,其子阵亡,骑兵全线崩溃,步兵9个新兵营视死如归,保持方阵队形全部阵亡在战场上,至死未退却半步。帕克的记载说:"第二天上午我骑马从那里经过,还看到他们成行地倒在那里。" 
        


        7楼2005-12-23 09:04
        回复
          法巴联军的战线此时彻底崩溃。塔拉尔德虽向马尔辛等求救,但也枉然,因为欧根亲王正猛攻鲁特青根村周围。他的求救只使马尔辛和选帝侯产生了一种全面危急的念头,于是他们在右翼尚未遭到迂回之前下令退却。现在已经是7点钟,马尔波罗暂时收住他的缰绳,匆匆地在一张酒店帐单背面写了一封短信给他的妻子:"我没有时间多说,但请你报告女王,让她知道她的陆军已经获得了一个光荣的胜利。塔拉尔德元帅和其他两位将军都已被俘,而我仍在追击中。送信的人是我的副官帕克上校,他将当面把会战的经过讲给她听。"十天内这个捷报送到了温莎宫。
          写完了这封信后,他的骑兵仍在追击溃退的法军,而欧根亲王也在追击马尔辛和选帝侯,于是马尔波罗把他的注意力移到布伦海姆。这里的敌军27个营仍在寇特斯和增援的阿克尼勋爵监视下。克莱姆·波尔特放弃了自己的部下向多瑙河逃走,结果落水溺毙。到9点钟,他的部下都投降了,会战遂告结束。 
          在这场会战中,联军战死了4,500人,7,500人负伤。其中包括英军2,000人,相当于原有兵力的百分之二十。依照米勒的估计,敌军的损失共为38,000人,包括战死、溺毙、负伤、被俘和逃亡都计算在内。马尔波罗没有对选帝侯和马尔辛做进一步的追击,因为他已经没有预备队,而且暮色已深,他手中还有15,000名的俘虏和无数的胜利品等待处理。联军缴获的战利品中,甚至还包括34马车的随营法国妇女,她们并非随营家眷,是做什么的,双方心里都清楚,相信联军士兵一定都羡慕法国军队的浪漫。
          马尔波罗对他这一次压倒性的胜利感到得意扬扬,也的确应该如此。布伦海姆会战的结果是决定性的。路易十四的伟大雄心被挫败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如果马尔波罗这一战失败了,那么巴伐利亚选帝侯就会代替哈布斯堡王室而继承德意志帝位,慕尼黑就会压倒维也纳,而帝国本身也会变成法国的附庸,法国统一了整个西欧和中欧,英国毫无疑问将陷于孤军作战的困境。现在却是选帝侯被逐出领地,国土也被英国兼并,孤立的奥地利得到了支援。对英王来说,同样重要的是,布伦海姆一战使斯图尔特王室复辟的理想彻底破灭了。
          对整个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来说,布伦海姆会战的结果也是决定性的,虽然战争后来持续了八年,但对路易十四来说,他已经不能指望获得全胜,他所能尽力寻求的就只是光荣的和平而已。
          布伦海姆会战中,马尔波罗一再使用了战术欺骗,无论是欧根亲王对选帝候和马尔辛的猛攻,还是寇特斯对布伦海姆村、霍尔斯坦贝克亲王对奥布格瑙村的攻势都是为了牵制和调动敌军,掩护其主力侧翼,为其攻击法巴联军真正的指挥中枢——塔拉尔德创造有力的机会。正是他这些欺骗攻势都达到了预计的效果,马尔波罗才能够一举突破塔拉尔德的本阵,从而击碎敌军阵线,取得整个战役的胜利。如果说他对多瑙河的进军体现了他的战略欺骗的才能,那他在布伦海姆会战的胜利则生动体现了他在战术欺骗上的成就。
          由于马尔波罗在布伦海姆的功绩,安妮女王晋封他为马尔波罗第一公爵(其实约翰·丘吉尔是从此时才被成为马尔波罗公爵的,但本文为了行文的方便,一直采用这种称呼),并赐建布伦海姆宫。

          突破尼普鲁斯防线
          在以后漫长的战争里,马尔波罗又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拉米莱斯(1706年)、奥登那德(1708年)和马尔普拉克特(1709年),这些成就使他威震欧洲。1711年,他在突破法国尼普鲁斯防线时再次表现了军事欺骗大师的本色。他当时意识到,如果他要用最小的伤亡来突破这条防线,就必须首先夺取一个要塞,这个要塞控制着维米山脉以东25千米的阿尔勒沼泽里的一个堤道。但马尔波罗清楚,直接攻打阿尔勒就等于把自己的意图暴露给法国人。于是他只攻打那座堡垒,然后派少量兵力把守。随后他让法国人夺取了那个堡垒,而他也牺牲了那支守堡的小小部队。接着,法国人捣毁了这座堡垒——因为他们以为这座堡垒会在马尔波罗的计划里产生重要作用。马尔波罗也趁机“泄露”出去了法国人“希望”得到的情报:阿尔勒的堡垒的被毁使得马尔波罗的计划受到严重挫折,联军后退了一段距离,打算维米河谷南面正面进攻法军。
          


          8楼2005-12-23 09:04
          回复
            .


            10楼2005-12-23 09:04
            回复
              .关于布伦海姆会战的油


              11楼2005-12-23 09: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