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帖来说说二里头遗址究竟是不是夏都,本人尽量客观,不喜勿喷。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区,是一处大小为300万平方米的遗址,距今约3800-3500年,也就是公元前1779年—公元前1479年左右,这个时间段是夏朝晚期和商朝初期,也有人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商朝都城,但实际上的商朝都城是距离二里头遗址约6千米远的偃师商城遗址,好了不扯了。
关于史书中描述的,夏朝都城在今洛阳地区的是斟鄩,来看看各种史料中对斟鄩的地望描述。
《竹书纪年》: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尚书》: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须于洛汭,此即太康居之,为近洛也。
《左传》:河南巩县西南有地名鄩中。
《括地志》: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
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史书,这里不一一列举了,从未这些史料对斟鄩的地望记载可以看出,基本都把斟鄩的位置定在河洛地区,刚好,1959年就在这里挖掘出了二里头遗址,史书的记载吻合,但现在下定论太早。
然后是出土的文物方面,二里头遗址从1959年发现以来,到今年已经发掘了60多年,但仅仅挖掘了总面积的1.5%—2%,而就这小小的冰山一角,出土了大型宫殿遗址,高级贵族墓葬,高等级的礼器,青铜作坊等,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出土的宫殿是以中轴线穿插而设计,后代历朝宫殿均是这种设计理念。除此以外,还出土了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绿松石龙形器,各种陶器和青铜器等。虽然数量少,但研究价值都很高。
继续,二里头遗址经考古发掘已经确定其拥有了“广域王权”的特点(广域王权的概念放在最后的图中),且二里头遗址基本符合了中国考古界最推崇的“双重证据法”,即史书记载和考古发掘,但下定论还是太早。
因为“广域王权”的存在,让二里头遗址成了当时东亚规模最大的城址,就其总面积而言,最多可以容纳将近2万人,而同时期的其他遗址容纳的人数只不过在1000人左右。
最后就是可惜的一点,二里头遗址由于目前还没有出土像殷墟遗址那样完整的文字,所以还是无法百分之百认定它是夏都,但就目前发现的这些成果而言,二里头遗址是夏都的可能性为80%,那也有人说,山西晋南的陶寺遗址有没有可能是夏都,我个人认为有这个可能,但可能性在20%左右,因为它所表现的“广域王权”和二里头遗址相比相差甚远,即使是夏都,那它应该是夏朝早期的都城,而二里头遗址是夏桀时期的都城。
最后一点,由于目前考古技术限制,二里头遗址一直没有大规模发掘,最后附上“广域王权的概念图”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区,是一处大小为300万平方米的遗址,距今约3800-3500年,也就是公元前1779年—公元前1479年左右,这个时间段是夏朝晚期和商朝初期,也有人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商朝都城,但实际上的商朝都城是距离二里头遗址约6千米远的偃师商城遗址,好了不扯了。
关于史书中描述的,夏朝都城在今洛阳地区的是斟鄩,来看看各种史料中对斟鄩的地望描述。
《竹书纪年》: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尚书》: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须于洛汭,此即太康居之,为近洛也。
《左传》:河南巩县西南有地名鄩中。
《括地志》: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
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史书,这里不一一列举了,从未这些史料对斟鄩的地望记载可以看出,基本都把斟鄩的位置定在河洛地区,刚好,1959年就在这里挖掘出了二里头遗址,史书的记载吻合,但现在下定论太早。
然后是出土的文物方面,二里头遗址从1959年发现以来,到今年已经发掘了60多年,但仅仅挖掘了总面积的1.5%—2%,而就这小小的冰山一角,出土了大型宫殿遗址,高级贵族墓葬,高等级的礼器,青铜作坊等,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出土的宫殿是以中轴线穿插而设计,后代历朝宫殿均是这种设计理念。除此以外,还出土了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绿松石龙形器,各种陶器和青铜器等。虽然数量少,但研究价值都很高。
继续,二里头遗址经考古发掘已经确定其拥有了“广域王权”的特点(广域王权的概念放在最后的图中),且二里头遗址基本符合了中国考古界最推崇的“双重证据法”,即史书记载和考古发掘,但下定论还是太早。
因为“广域王权”的存在,让二里头遗址成了当时东亚规模最大的城址,就其总面积而言,最多可以容纳将近2万人,而同时期的其他遗址容纳的人数只不过在1000人左右。
最后就是可惜的一点,二里头遗址由于目前还没有出土像殷墟遗址那样完整的文字,所以还是无法百分之百认定它是夏都,但就目前发现的这些成果而言,二里头遗址是夏都的可能性为80%,那也有人说,山西晋南的陶寺遗址有没有可能是夏都,我个人认为有这个可能,但可能性在20%左右,因为它所表现的“广域王权”和二里头遗址相比相差甚远,即使是夏都,那它应该是夏朝早期的都城,而二里头遗址是夏桀时期的都城。
最后一点,由于目前考古技术限制,二里头遗址一直没有大规模发掘,最后附上“广域王权的概念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