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双病毒简单介绍!
1.鹦鹉杀手喙羽症(PBFD)病毒
什么是鹦鹉喙羽症?
这是一种由单股DNA病毒造成的致死性等传染病。患鸟可能有掉羽,羽毛萎缩变形,鸟喙变形,胸腺及华氏囊结构异常病症。最初认为该病只发生于白色或粉红色的巴丹,但后来又在其他超过三十种以上的鹦鹉发现此病,例如珍达锥尾,绿翅金刚,派翁尼斯及亚马逊等鹦鹉。感染此病的患鸟,可能完全没有症状或者只出现轻微的羽生异常症状,在数年之后或免疫力下降时才发病死亡。但其间仍会不断的排毒。原本白色的羽毛可能变成黑色,而灰鹦的灰色羽毛,则可能变为红色。
传染方式为何?
患鸟的羽屑,粪便,嗉囊分泌中都可发现该病毒。其中又以羽屑为最重要的散布来源
患鸟有什么临床症状?
亚急性型:较常见于灰鹦及巴丹的幼鸟,出现嗉囊停滞、肺炎、下痢、体重减轻及突然死亡等症状。羽毛上的病变较少出现。
急性型:30日龄正准备换羽的幼鸟,出现羽毛折断、坏死、出血、弯曲变形,以及过早脱落等病症。胃肠道的症状包含下痢、嗉囊停滞、厌食等。灰鹦,巴丹及爱情鸟较易出现此病症。出现症状的患鸟,可能在当天或数周内死亡。
慢性型:三岁以内的鸟较易发生,患鸟可能因二次感染而死亡。羽毛上的病变包含羽鞘未脱落,羽毛根部出血,羽毛变形等。绒羽通常先掉落,接着冠羽,飞羽,尾羽等体羽也开始掉落。有些患鸟已经全身秃毛,但仍可再活数个月至数年后才死亡。除了桃色巴丹,摩鹿加巴丹以及葵花巴丹之外,鸟喙的病变较不会发生于其他鹦鹉。病变包含口腔溃疡,鸟喙过长或断裂,喙尖端坏死。多半伴随有细菌或霉菌的继发性感染。
有什么治疗方法?
除了支持疗法外,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2.多瘤病毒(APV)
幼鸟的症状:
1、腹部水肿
2、食囊消失或者逐渐变空
3、皮下出血
4、精神不振
5、下痢、大量出血
6、心包囊积水
7、在2-3天内死亡
这种主要引起鹦鹉雏鸟的急性致死性疾病,其死亡率可高达100%,又称为小鹦鹉病。目前己知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及欧洲中部皆有病例报告。最常爆发于金刚鹦鹉、锥尾鹦鹉、折衷鹦鹉、环颈鹦鹉、爱情鸟、虎皮鹦鹉这些品种当中。本病造成急性多系统性感染,大多发生在14-15日龄的鹦鹉雏鸟中。
病毒通常会感染到很小的雏鸟。经常可以看到刚孵出不久的小鸟因感染病毒而死去。大多数雏鸟在确诊后的48小时内死去。受感染的雏鸟接受治疗幸存下来之后,其生长速度会比正常的雏鸟更慢,长出变形的羽毛,有时候还会长出畸形的嘴和腿。而且很容易第二次感染病毒。
这种病毒同样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到成年鸟。在大型鸟场里出现多瘤病毒是很常见的。预防措施是严格地执行卫生守则,人们抓鸟的时候,病毒很容易通过人的手作为传播媒介蔓延开来。
对于这种疾病,至今还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如果在繁殖季节发现疫情,最好的控制方法就是停止繁殖直到下一年。预防方面可利用APV疫苗,对成鸟和雏鸟都是安全有效的。
鹦鹉的鹦鹉啄羽症,也就是PBFD病毒,是可以控制,不可以彻底治愈的,但是能控制的话,就代表可以和正常鸟一样生活,就像带有病毒的鸟没发病是一个道理。
APV是不可控,不能治疗的,一旦爆发,死亡率百分百。只能靠定期消毒预防了。
PBFD可以通过加强运动,增加营养,增强免疫力来阻止病毒爆发。
1.鹦鹉杀手喙羽症(PBFD)病毒
什么是鹦鹉喙羽症?
这是一种由单股DNA病毒造成的致死性等传染病。患鸟可能有掉羽,羽毛萎缩变形,鸟喙变形,胸腺及华氏囊结构异常病症。最初认为该病只发生于白色或粉红色的巴丹,但后来又在其他超过三十种以上的鹦鹉发现此病,例如珍达锥尾,绿翅金刚,派翁尼斯及亚马逊等鹦鹉。感染此病的患鸟,可能完全没有症状或者只出现轻微的羽生异常症状,在数年之后或免疫力下降时才发病死亡。但其间仍会不断的排毒。原本白色的羽毛可能变成黑色,而灰鹦的灰色羽毛,则可能变为红色。
传染方式为何?
患鸟的羽屑,粪便,嗉囊分泌中都可发现该病毒。其中又以羽屑为最重要的散布来源
患鸟有什么临床症状?
亚急性型:较常见于灰鹦及巴丹的幼鸟,出现嗉囊停滞、肺炎、下痢、体重减轻及突然死亡等症状。羽毛上的病变较少出现。
急性型:30日龄正准备换羽的幼鸟,出现羽毛折断、坏死、出血、弯曲变形,以及过早脱落等病症。胃肠道的症状包含下痢、嗉囊停滞、厌食等。灰鹦,巴丹及爱情鸟较易出现此病症。出现症状的患鸟,可能在当天或数周内死亡。
慢性型:三岁以内的鸟较易发生,患鸟可能因二次感染而死亡。羽毛上的病变包含羽鞘未脱落,羽毛根部出血,羽毛变形等。绒羽通常先掉落,接着冠羽,飞羽,尾羽等体羽也开始掉落。有些患鸟已经全身秃毛,但仍可再活数个月至数年后才死亡。除了桃色巴丹,摩鹿加巴丹以及葵花巴丹之外,鸟喙的病变较不会发生于其他鹦鹉。病变包含口腔溃疡,鸟喙过长或断裂,喙尖端坏死。多半伴随有细菌或霉菌的继发性感染。
有什么治疗方法?
除了支持疗法外,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2.多瘤病毒(APV)
幼鸟的症状:
1、腹部水肿
2、食囊消失或者逐渐变空
3、皮下出血
4、精神不振
5、下痢、大量出血
6、心包囊积水
7、在2-3天内死亡
这种主要引起鹦鹉雏鸟的急性致死性疾病,其死亡率可高达100%,又称为小鹦鹉病。目前己知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及欧洲中部皆有病例报告。最常爆发于金刚鹦鹉、锥尾鹦鹉、折衷鹦鹉、环颈鹦鹉、爱情鸟、虎皮鹦鹉这些品种当中。本病造成急性多系统性感染,大多发生在14-15日龄的鹦鹉雏鸟中。
病毒通常会感染到很小的雏鸟。经常可以看到刚孵出不久的小鸟因感染病毒而死去。大多数雏鸟在确诊后的48小时内死去。受感染的雏鸟接受治疗幸存下来之后,其生长速度会比正常的雏鸟更慢,长出变形的羽毛,有时候还会长出畸形的嘴和腿。而且很容易第二次感染病毒。
这种病毒同样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到成年鸟。在大型鸟场里出现多瘤病毒是很常见的。预防措施是严格地执行卫生守则,人们抓鸟的时候,病毒很容易通过人的手作为传播媒介蔓延开来。
对于这种疾病,至今还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如果在繁殖季节发现疫情,最好的控制方法就是停止繁殖直到下一年。预防方面可利用APV疫苗,对成鸟和雏鸟都是安全有效的。
鹦鹉的鹦鹉啄羽症,也就是PBFD病毒,是可以控制,不可以彻底治愈的,但是能控制的话,就代表可以和正常鸟一样生活,就像带有病毒的鸟没发病是一个道理。
APV是不可控,不能治疗的,一旦爆发,死亡率百分百。只能靠定期消毒预防了。
PBFD可以通过加强运动,增加营养,增强免疫力来阻止病毒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