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对我来说,有着一层特殊的意义。因为,20岁的最后一天,我是在那里度过的。
我是坐夜车抵达马六甲的,晚上8点在南部城市槟城出发。槟城是一个小岛,我在槟城呆了两天,发现不必再继续呆下去的时候,就买了张去往马六甲的车票。
夜车上的冷气打得很足,我在车里被冻得瑟瑟发抖。没有毯子,只有拿出背包里的衣服来盖。那一段夜路很安静,车里的人也很少,车一直沿着海岸线行驶,颠簸的睡眠中,总能隐隐约约的听到远处海浪的声音。
凌晨5点,巴士抵达马六甲。车站在市郊,离马六甲城区有很长一段路。此时天才蒙蒙亮,就连汽车站的候车室大门都没有开。于是,我和我的背包一起,坐在汽车站外的走廊上,等待着6点钟,第一班开往城区的公交车。席地而坐,忍受炎热和饥饿,这些我都习惯了,我不会再为这些烦恼,反而觉得自己自由自在。
公交车在城市广场停了下来,那里就是马六甲的市中心了。广场在马六甲河边,很小,这里至今还保留着维多利亚时期留下的荷兰式建筑,红色的钟塔,还有荷兰红屋,现在已经被改建成了博物馆。荷兰红屋前,是一个大喷水池。我坐在喷水池边发了会儿呆,好多鸽子飞了过来,旁若无人在广场上飞跳着。这不像是一座东南亚的城市,而像是一座欧洲小城,而且是东欧的。
我走过桥,往河对岸的那片老城区走去。几乎都是不超过3层的老房子,我要找的旅舍在其中的一条老巷子里,是一栋西洋风格的老建筑,墙壁都已经发霉了。旅舍外种满了盛开着的凤凰花。门是紧锁着的,我敲了好久,里面的伙计才出来给我开门,是个年轻的鬼佬。他说:“嗨,你是刚到马六甲吗?要住这里?”我说:“是的。”他说:“先进来吧。”他给我开了门,让我去大厅里坐一会儿。“先坐一下,旅馆的人还没有起床。”他说。
他不是旅馆里的工作人员,也是过来旅行的,墨尔本人。因为喜欢这里,已经在这里住了3个月。
我坐在沙发上,他开了一罐啤酒,然后开始弹吉他。他说:“你困了吗?”我说:“嗯,坐夜车过来的,5点钟就到马六甲了。”“要不,你先睡一会儿,等旅馆的人来了我就叫你。”他说。我说:“没事,再等等吧。”
我住在旅舍的大阁楼里,那阁楼非常空旷,又高。像一个大的排练厅一样,整齐的摆放着两排木床,加起来有十多张。等于说,有十多个人睡在这里,真刺激。没有柜子,大家就把背包放在自己的床边。我走进去的时候,其他人都在睡觉,我连背包都懒得打开了,直接躺上床,扯开被子就睡着了。
睡醒之后,已经是黄昏了。走出旅舍,肚子竟然一点都不饿,于是就朝广场走去。夕阳下的广场上人来人往,早已经不是清晨的那般景象了。小贩,游客,拍婚纱照的新郎提着新娘的裙摆朝着圣保罗山上走去。我无所事事,也跟着他们往山上走。
圣保罗山并不高,大概走了十多分钟,就走到了山顶。山顶上的圣保罗教堂,在几百年风雨的侵蚀下,已经变成了一座空荡荡的废墟。早已经看不出教堂的样子,只留下几根空荡荡的石柱和几面霉迹斑斑牌坊。站在教堂下,可以俯瞰到整个马六甲小城,黄色的马六甲河穿过一整片古老的红色房屋。远处,那片在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海域就是马六甲海峡。天色渐暗,海边的灯塔突然亮了起来。
我不喜欢马来西亚,一点都不喜欢。刚到吉隆坡的时候,吉隆坡乌云密布,当机场大巴开进市区,看到双子塔,只是两栋孤零零的现代不锈钢建筑,在一片低矮的房屋中显得那么突兀。轻轨驶过塔下的高架桥,街边破旧的繁体字招牌都已经掉色了,很多印度人莫名其妙的蹲在街口,那一瞬间,我觉得这座城市透着一种落魄的荒凉。
在吉隆坡,花了一天时间去了云顶,那是市郊高原上的一个避暑胜地。是坐缆车上去的,半个小时的缆车,可以俯瞰到山峦叠嶂的热带高原。山顶有各式各样的娱乐设施,游乐园、赌场、豪华酒店,应有尽有。我觉得失望,在山顶晃悠了一圈,就坐缆车下山了。
在吉隆坡的旅舍里,遇见了几个泰国人。之后,就跟他们一起去了金马伦高原。同行的一个泰国人是去过金马伦的,他说那边游客稀少,气候非常宜人。那或许是唯一没有让我失望的地方。那座热带高原小城似乎有些与世隔绝的意味,人很少,很多老房子都是空着的,没有人住。华人开的中国餐馆好吃又便宜,我和那群泰国人一起吃火锅,非常开心。
旅舍也是他们找的,晚上回旅舍的时候,路过一个小酒馆。里面放着80年代邓丽君的歌,似乎是磁带放的,还有杂音。几个大胡子鬼佬坐在酒馆外喝啤酒。酒馆红色的灯光在夜色中显得有些寂寥。
之后,和泰国人分别,他们回吉隆坡,我去槟城。在我的印象里,那座城市全部是殖民时期留下的西洋式建筑,似乎一栋现代建筑都没有。按道理我会喜欢那里,但是我对那里毫无感觉。呆了两天后,我就去了马六甲。
夜又来了,圣保罗山上已经一个人都没有了,微风拂过灌木丛,发出沙沙的摩擦声。几只夜猫从树林里窜了出来,跳到圣保罗教堂前面的耶稣像上。我看着山下的那个灯火小城,那里的灯火和喧嚣,似乎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我是这里随时可以消失的一个人,没有人会记得我来过,旅人的落寞,或许就来自于此。
不知道何时,我渐渐觉得,旅行,是不可能会找到所谓的归属感的。走得越远,想要看的东西也越来越少,也越来越没有存在感。但是,要那所谓的存在感做什么呢?世界并不会因为我觉得存在而肯定我的存在。远行的意义,似乎就是让人越走越清醒,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上帝会给自己什么。
或许,人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就是发现越来越多的东西与自己无关。
我是坐夜车抵达马六甲的,晚上8点在南部城市槟城出发。槟城是一个小岛,我在槟城呆了两天,发现不必再继续呆下去的时候,就买了张去往马六甲的车票。
夜车上的冷气打得很足,我在车里被冻得瑟瑟发抖。没有毯子,只有拿出背包里的衣服来盖。那一段夜路很安静,车里的人也很少,车一直沿着海岸线行驶,颠簸的睡眠中,总能隐隐约约的听到远处海浪的声音。
凌晨5点,巴士抵达马六甲。车站在市郊,离马六甲城区有很长一段路。此时天才蒙蒙亮,就连汽车站的候车室大门都没有开。于是,我和我的背包一起,坐在汽车站外的走廊上,等待着6点钟,第一班开往城区的公交车。席地而坐,忍受炎热和饥饿,这些我都习惯了,我不会再为这些烦恼,反而觉得自己自由自在。
公交车在城市广场停了下来,那里就是马六甲的市中心了。广场在马六甲河边,很小,这里至今还保留着维多利亚时期留下的荷兰式建筑,红色的钟塔,还有荷兰红屋,现在已经被改建成了博物馆。荷兰红屋前,是一个大喷水池。我坐在喷水池边发了会儿呆,好多鸽子飞了过来,旁若无人在广场上飞跳着。这不像是一座东南亚的城市,而像是一座欧洲小城,而且是东欧的。
我走过桥,往河对岸的那片老城区走去。几乎都是不超过3层的老房子,我要找的旅舍在其中的一条老巷子里,是一栋西洋风格的老建筑,墙壁都已经发霉了。旅舍外种满了盛开着的凤凰花。门是紧锁着的,我敲了好久,里面的伙计才出来给我开门,是个年轻的鬼佬。他说:“嗨,你是刚到马六甲吗?要住这里?”我说:“是的。”他说:“先进来吧。”他给我开了门,让我去大厅里坐一会儿。“先坐一下,旅馆的人还没有起床。”他说。
他不是旅馆里的工作人员,也是过来旅行的,墨尔本人。因为喜欢这里,已经在这里住了3个月。
我坐在沙发上,他开了一罐啤酒,然后开始弹吉他。他说:“你困了吗?”我说:“嗯,坐夜车过来的,5点钟就到马六甲了。”“要不,你先睡一会儿,等旅馆的人来了我就叫你。”他说。我说:“没事,再等等吧。”
我住在旅舍的大阁楼里,那阁楼非常空旷,又高。像一个大的排练厅一样,整齐的摆放着两排木床,加起来有十多张。等于说,有十多个人睡在这里,真刺激。没有柜子,大家就把背包放在自己的床边。我走进去的时候,其他人都在睡觉,我连背包都懒得打开了,直接躺上床,扯开被子就睡着了。
睡醒之后,已经是黄昏了。走出旅舍,肚子竟然一点都不饿,于是就朝广场走去。夕阳下的广场上人来人往,早已经不是清晨的那般景象了。小贩,游客,拍婚纱照的新郎提着新娘的裙摆朝着圣保罗山上走去。我无所事事,也跟着他们往山上走。
圣保罗山并不高,大概走了十多分钟,就走到了山顶。山顶上的圣保罗教堂,在几百年风雨的侵蚀下,已经变成了一座空荡荡的废墟。早已经看不出教堂的样子,只留下几根空荡荡的石柱和几面霉迹斑斑牌坊。站在教堂下,可以俯瞰到整个马六甲小城,黄色的马六甲河穿过一整片古老的红色房屋。远处,那片在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海域就是马六甲海峡。天色渐暗,海边的灯塔突然亮了起来。
我不喜欢马来西亚,一点都不喜欢。刚到吉隆坡的时候,吉隆坡乌云密布,当机场大巴开进市区,看到双子塔,只是两栋孤零零的现代不锈钢建筑,在一片低矮的房屋中显得那么突兀。轻轨驶过塔下的高架桥,街边破旧的繁体字招牌都已经掉色了,很多印度人莫名其妙的蹲在街口,那一瞬间,我觉得这座城市透着一种落魄的荒凉。
在吉隆坡,花了一天时间去了云顶,那是市郊高原上的一个避暑胜地。是坐缆车上去的,半个小时的缆车,可以俯瞰到山峦叠嶂的热带高原。山顶有各式各样的娱乐设施,游乐园、赌场、豪华酒店,应有尽有。我觉得失望,在山顶晃悠了一圈,就坐缆车下山了。
在吉隆坡的旅舍里,遇见了几个泰国人。之后,就跟他们一起去了金马伦高原。同行的一个泰国人是去过金马伦的,他说那边游客稀少,气候非常宜人。那或许是唯一没有让我失望的地方。那座热带高原小城似乎有些与世隔绝的意味,人很少,很多老房子都是空着的,没有人住。华人开的中国餐馆好吃又便宜,我和那群泰国人一起吃火锅,非常开心。
旅舍也是他们找的,晚上回旅舍的时候,路过一个小酒馆。里面放着80年代邓丽君的歌,似乎是磁带放的,还有杂音。几个大胡子鬼佬坐在酒馆外喝啤酒。酒馆红色的灯光在夜色中显得有些寂寥。
之后,和泰国人分别,他们回吉隆坡,我去槟城。在我的印象里,那座城市全部是殖民时期留下的西洋式建筑,似乎一栋现代建筑都没有。按道理我会喜欢那里,但是我对那里毫无感觉。呆了两天后,我就去了马六甲。
夜又来了,圣保罗山上已经一个人都没有了,微风拂过灌木丛,发出沙沙的摩擦声。几只夜猫从树林里窜了出来,跳到圣保罗教堂前面的耶稣像上。我看着山下的那个灯火小城,那里的灯火和喧嚣,似乎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我是这里随时可以消失的一个人,没有人会记得我来过,旅人的落寞,或许就来自于此。
不知道何时,我渐渐觉得,旅行,是不可能会找到所谓的归属感的。走得越远,想要看的东西也越来越少,也越来越没有存在感。但是,要那所谓的存在感做什么呢?世界并不会因为我觉得存在而肯定我的存在。远行的意义,似乎就是让人越走越清醒,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上帝会给自己什么。
或许,人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就是发现越来越多的东西与自己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