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组稿子,关于记者,关于新闻
—— 一个编辑的说法
李大同
标题难做。学学L(本报驻某省记者)。
昨天,谢湘转来L写给我的信——电脑打印、电脑传输——现代技术手段好生了得!
看完信,我感到此事不宜再拖下去了。看来,某种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的猜测和传闻正在蔓延——出于道听途说,也可能出于误听、误读或误解。哪有那样复杂!
事情发端于一个多月前的午饭饭桌上。这是众编辑例行的每日狂聊碰头会。
谢湘说L来了一封“信”,对他前不久写的“沂蒙六记”组稿被“枪毙”提出不同意见。我这才知道,这组迟迟没有见报的稿子原来被枪毙了。不过,我仍然感到这和我没有什么关系,尽管我也看过这组稿件。我对这封信说了些什么没有发生兴趣。
谢湘紧接着的一句话却吊起了我的胃口。她说,L在信中说,“北京最后的粪桶”一文他连“一行”都没看!
我觉得这倒很有意思。此时距“粪桶”刊发已近两个月。大量读者、新闻界人士,也包括许多本报地方记者的反馈都已听到,我不好说对《冰点》的这篇开山之作作了“极高评价”,总归反映是“很好”。猛然间出了个“一行都不看”的并非等闲之辈的人,于我顿时构成了新闻。此事与我本人直接有关,我很想听听不同意见。于是嘱咐谢湘将L信送我一阅。
读完L的信,感觉很复杂。一方面我很不适应他这种讨论问题的方式——感性的、个案的、把玩个人经历和体验的、调侃的乃至某种程度宣泄情绪的。从直觉上,我也不赞同他在文中明确表达的或行文中所隐含的观点(完全不赞同、不尽赞同、理解却不赞同)。
在讨论任何严肃的问题时,我确信正确的方式应当是:理性的、宏观的、归纳个案而不是诉诸个案的、排除情绪干扰和个人成见的;以及只在具有普遍意义的前提下,有限使用个人经历和体验。毫无疑问,只有在承认一个共同的规则和遵循同一种逻辑、使用同等内涵的术语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讨论”。
尽管如此,在另一方面,我却莫名其妙地被这封“抗诉信”所感动,因为信中字里行间都充溢着真诚——既有对自己职业的,也有对家乡父老的。这年头儿,这已是千金难买的稀罕物了!谁还有心思和别人正儿八经地讨论业务呀?何况是和对稿件有“生杀予夺”之权的编辑们。这不是没事儿找事儿,给自己添乱吗——我听说不少记者如此劝诫L。
但L当然是对的——有话说在明处。留下文字。
这里我想多说几句。我不禁想起三年前报社改版时的那次讨论。当时我旁听了所有竞选各特刊主编的答辩会,不大满意。不是对人,而是对这种随口说说的方式。讨论内容我也觉得过于就事论事,缺乏一种宏观、长远的反省和展望。我认为这样的口头讨论往往如过眼烟云,难免成为“气泡讨论”,留不下多少真正的思考成果。
为了挑起一场“真正的”讨论,我在其后不久写了篇万把字的长文,力图对本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实践,作出一个多少接近于实际的把握,以及提出一个可以作为讨论基础的整体设计。我当时特别希望这篇文字能有人呼应;尤其希望能引出新一代报人的办报思想,并且全部形诸文字——这样,即便不能按讨论的结果去实践,也总算向后人作了一个不象样的交待——我们毕竟“思考”过。
文章在《青年报人》上刊载后,的确在报社内部引起了反响。后来,这篇现在看起来还大可挑剔的文字又忝列《青年报刊界》的头条文章公开发表,似乎在全国青年报刊界也引起了一点不大不小的反响。
这就是说,一件事如果真正投入地思考一回(必须形诸文字),总会有点用;总有一些同样以思考为乐趣的人想看看。算是“信息共享”吧!这应了萧伯纳的名言:“你有一只苹果,我也有一只苹果,我们交换后手里还是一只苹果;而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后就各有了两种思想。”何况两种思想碰撞之后,往往还会产生第三种思想。
—— 一个编辑的说法
李大同
标题难做。学学L(本报驻某省记者)。
昨天,谢湘转来L写给我的信——电脑打印、电脑传输——现代技术手段好生了得!
看完信,我感到此事不宜再拖下去了。看来,某种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的猜测和传闻正在蔓延——出于道听途说,也可能出于误听、误读或误解。哪有那样复杂!
事情发端于一个多月前的午饭饭桌上。这是众编辑例行的每日狂聊碰头会。
谢湘说L来了一封“信”,对他前不久写的“沂蒙六记”组稿被“枪毙”提出不同意见。我这才知道,这组迟迟没有见报的稿子原来被枪毙了。不过,我仍然感到这和我没有什么关系,尽管我也看过这组稿件。我对这封信说了些什么没有发生兴趣。
谢湘紧接着的一句话却吊起了我的胃口。她说,L在信中说,“北京最后的粪桶”一文他连“一行”都没看!
我觉得这倒很有意思。此时距“粪桶”刊发已近两个月。大量读者、新闻界人士,也包括许多本报地方记者的反馈都已听到,我不好说对《冰点》的这篇开山之作作了“极高评价”,总归反映是“很好”。猛然间出了个“一行都不看”的并非等闲之辈的人,于我顿时构成了新闻。此事与我本人直接有关,我很想听听不同意见。于是嘱咐谢湘将L信送我一阅。
读完L的信,感觉很复杂。一方面我很不适应他这种讨论问题的方式——感性的、个案的、把玩个人经历和体验的、调侃的乃至某种程度宣泄情绪的。从直觉上,我也不赞同他在文中明确表达的或行文中所隐含的观点(完全不赞同、不尽赞同、理解却不赞同)。
在讨论任何严肃的问题时,我确信正确的方式应当是:理性的、宏观的、归纳个案而不是诉诸个案的、排除情绪干扰和个人成见的;以及只在具有普遍意义的前提下,有限使用个人经历和体验。毫无疑问,只有在承认一个共同的规则和遵循同一种逻辑、使用同等内涵的术语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讨论”。
尽管如此,在另一方面,我却莫名其妙地被这封“抗诉信”所感动,因为信中字里行间都充溢着真诚——既有对自己职业的,也有对家乡父老的。这年头儿,这已是千金难买的稀罕物了!谁还有心思和别人正儿八经地讨论业务呀?何况是和对稿件有“生杀予夺”之权的编辑们。这不是没事儿找事儿,给自己添乱吗——我听说不少记者如此劝诫L。
但L当然是对的——有话说在明处。留下文字。
这里我想多说几句。我不禁想起三年前报社改版时的那次讨论。当时我旁听了所有竞选各特刊主编的答辩会,不大满意。不是对人,而是对这种随口说说的方式。讨论内容我也觉得过于就事论事,缺乏一种宏观、长远的反省和展望。我认为这样的口头讨论往往如过眼烟云,难免成为“气泡讨论”,留不下多少真正的思考成果。
为了挑起一场“真正的”讨论,我在其后不久写了篇万把字的长文,力图对本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实践,作出一个多少接近于实际的把握,以及提出一个可以作为讨论基础的整体设计。我当时特别希望这篇文字能有人呼应;尤其希望能引出新一代报人的办报思想,并且全部形诸文字——这样,即便不能按讨论的结果去实践,也总算向后人作了一个不象样的交待——我们毕竟“思考”过。
文章在《青年报人》上刊载后,的确在报社内部引起了反响。后来,这篇现在看起来还大可挑剔的文字又忝列《青年报刊界》的头条文章公开发表,似乎在全国青年报刊界也引起了一点不大不小的反响。
这就是说,一件事如果真正投入地思考一回(必须形诸文字),总会有点用;总有一些同样以思考为乐趣的人想看看。算是“信息共享”吧!这应了萧伯纳的名言:“你有一只苹果,我也有一只苹果,我们交换后手里还是一只苹果;而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后就各有了两种思想。”何况两种思想碰撞之后,往往还会产生第三种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