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吧 关注:184贴子:828
  • 0回复贴,共1

[转载]学语文不只是做卷子 (2020-05-03 19:18:00)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文地址:学语文不只是做卷子作者:白金声
近日,在一次研讨会上,夫子风范大语文创始人解振祥大声疾呼:“曾几何时,语文课被大量的识记、习题所充斥着,题山卷海中,文字失去了温度,文章失去了味道,真让人痛心。”此话切中时弊,我有同感。
君不见,辅导书书店有售,且畅销;君不见,习题集书包无数,而崭新。君不见,家庭里,多少学生挑灯做卷子;君不见,课堂上,多少老师挥汗讲卷子。做卷子,讲卷子,讲卷子,做卷子,几乎成了师生每天必要的行为。呜呼,语文教学竟悲哀到如此地步!长此以往,语文无尽的灵性、无穷的妙趣、无限的诗意,必将荡然无存。这种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语文卷面考试而教的语文,是虚语文、死语文、假语文,是地地道道的应试语文,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生命的符号,是灵魂存在的方式,是沟通现实世界与心灵世界的金色桥梁。对学生而言,语文,就是书端方平正的中国字,说字正腔圆的中国话,写挥洒自如的中国文,做顶天立地的中国人。如此重大使命,光靠埋头做卷子能够完成吗?百年中国语文教育之所以起伏跌宕,跌跌撞撞,屡受指斥,根本原因,就是“失真”与“丢本”,其中就包括如今盛行的题海战术。
语文包罗万象,以语言为核心,包括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多种元素,其中每个元素都涵盖丰富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学习语文主要是学习语言,“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是其基本规律。感受,是学习语言的前提;领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积累,是学习语言的基础;运用,是学习语言的目的。真正的语文课就必须做语文自家的事,以“语文的方式”走“语文的路”,凸显语文的个性,把语言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放在首位。
从语文教育学看,语文分写字、阅读、作文三大内容。写字是工具,阅读是吸收,作文是表达,三位一体,不可分离。所以,学语文就是把字写好,把书读好,把文作好。
第一,把字写好。
汉字承载着民族的文化,民族的历史、民族的血脉、民族的特征。它方正字形、单音字位、四声字韵、内向字义、多能字容,凝聚着民族的智慧。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审视当前小学生写字现状和小学写字教学现状,我们觉得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是:写字姿势不正,执笔方法不对,书写习惯不好。为此,“课标”指出:“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第二,把书读好。
课堂上,把读书放在首位,指导学生纵情朗读,读出声情,读出气韵,读出品味,读出思想。把文字化为有声有色的事,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缤纷的景,感人肺腑的情,使学生感受到语气、语序、节奏所蕴含的情趣和韵味。同时,学习语文离不开背诵。剜到筐里才是菜,吃到肚里才是饭。书,只有牢牢记在心里,那才是学问。
第三,把文作好。
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提倡自由作文,尤其是课外练笔、日记、周记、自由札记等。自由创新是作文作为一种独立精神创造活动与生俱来的天柱。树立生活的大作文观,努力做到生活作文化,作文生活化,要有感而发,为需而作。
另外,利用寒暑假,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去观察大自然。因为,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语文无处不在。春风秋雨,朝阳晚霞,草地竹林,雪山清泉,民俗风情,历史遗迹,这些都是活生生的语文课程。
毋庸讳言,学习语文,我们有过“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迷茫,有过“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惑。然而,透过做卷子的背后,对语文教学真谛的叩问,蓦然发现“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语文永远还是语文,学语文绝不只是做卷子。


1楼2021-04-15 13:5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