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吧 关注:34,017,846贴子:993,659,859
  • 0回复贴,共1

关于吃盐的一点讨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关注,盐的摄入量越来广泛的被提及:电视、电台、网络、杂志,不断有ZJ(不管是不是“砖家”)在呼吁大家少吃盐!多吃盐会引起高血压等等众多疾病。还说我们中国人食盐摄入量太高了,是OM发达国家的好几倍,一定要减下来!也不知道这些说我们人均食盐摄入量是OM好几倍的ZJ,数据是从哪里来的?是依据生产量吗?那样的话完全是瞎扯,现在的食盐绝不单纯用来做菜了,清洗蔬菜水果用的也很多,ZJ不会连这个都不知道吧?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很奇怪:食盐从古到今,几乎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从未缺席过;也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也从未被质疑过,怎么到了高度文明的今天,它就突然变成了众矢之的,引起大家的口诛笔伐,恨不得除之而后快呢?
还好,有ZJ专门给出了食盐的摄入量,有说成人为4-6克/天,也有说6-8克/天。我们可以看看平均每人每天6克的话,以我家5人为例,每天应该30克,那么一顿晚餐应该是10克盐(实际上应该更多,因为早餐的摄入量显然更低,有时甚至为零)。10克盐就是这么多,见下图:
我专门量过,大概普通家用塑料小勺3平勺。
如果是3人家庭,晚餐的食盐总量应该是6克左右,见下图:
从图片来对比看下,你家的食盐摄入量足够吗?
好了,接下来,我想讨论下,食盐对我们的身体和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为什么离不开食盐。
干体力活的时候,大家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盐吃少了没劲(现在干体力劳动的工厂,夏天的时候每天都发盐汽水,这跟以前喝的食盐水是一样的)。这一点也是几千年来人们的共识,因为几千年来生产力水平一直很低,人们的体力劳动量非常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事实,就是动物,包括野生动物,本身应该跟我们人类一样,需要吃盐的。否则就如上面所讲,不吃盐,体力劳动过程中就明显感觉没力气,而哪些猛兽,例如狮子老虎,他们在捕猎过程中是非常耗费体力的!但是他们为什么没有像我们人类一样依赖食盐呢?
其实仔细想想,就可以知道这些野生动物并不是不依赖食盐,而是因为他们的能力,不足以像我们人类一样获取很纯的食盐(他们所获取的食盐来自于自然界中的植物或者水,显然含盐量是不足的)。而恰恰因为缺盐,导致这些猛兽的体力受到限制,比如猎豹,有资料显示,猎豹高速奔跑的时间不能超过15秒,高速奔跑距离不能超过500米,否则会发生肌肉痉挛和抽搐,有生命危险!而我们人类,可以全力冲刺800米!
那么,到了现在生产力高度发达,机械化普及水平非常高的年代,人们的体力劳动降低到非常低的水平了,是不是就不再需要食盐了呢?或者说食盐就不再是我们生活的必须品了呢?
我们讨论一个简单的问题,就是单纯的脑力劳动是否也跟体力劳动一样,需要食盐呢?
刚才讲了野生动物的情况,他们没有专门的习在食物中加盐的习惯和能力。不过有一类动物例外——猴子!什么意思呢,猴子有个特别的习惯,就是闲着的时候喜欢相互帮忙找“虱子”——有专家辟谣说——那是猴子在找盐吃!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世上这么多类的动物,就猴子有这种找盐吃的习惯?
我猜啊,这猴子本身跟我们人类很接近,特别是脑容量方面,或者说猴子跟我们人类一样喜欢思考,喜欢动脑筋。
那么动脑筋和食盐有什么关系呢?
BDZD的答案如下:
神经的传导和 K+ Na+有什么关系?
神经传导依赖于神经元和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和后膜上的受体。神经元也就是神经细胞,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细胞膜外,而细胞外Na+高于细胞内。
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例如,安静时主要允许K+通透,而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又主要允许Na+通透。
神经收到刺激时,Na+的流入量增加20倍,同时K+流出量增加9倍。这样形成浓度差,静息电位才会变成动作电位,有了动作电位神经才会传导。
简单说就是:神经元受到刺激——Na、K离子通透性改变——形成去极化、动作电位——产生生物电流——传导。
说得很专业,大意是说我们神经的传导(神经活动,包括大脑的思维活动以及四肢、体内感觉器官与大脑的沟通)是依赖于Na+、K+离子浓度的变化而产生生物电流,从而传导神经活动!而这里面的Na+,我们主要就是从食盐里面获得。或者说,我们吃盐的主要目的,就是调节体内的电解质平衡,保持思维和运动能力(其实体力劳动中,四肢的活动需要及时与脑部沟通,也就是因此才需要更多食盐);再进一步说,我们人类为什么要比野生动物吃更多的盐,不单单是我们有获取食盐的能力,而是因为我们有更多的神经活动,因此更依赖食盐!
简单地说,盐不能过量使用,但的确是不可以缺少的!为了保持我们大脑思考的能力和水平,请不要极端化的降低食盐的使用量!也请那些“ZJ”、“JS”,强调健康饮食的时候,请摸着你的良心说,你真的懂健康吗?真的是为了受众的健康吗?
缺盐会变笨!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4-14 11:2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