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吧 关注:474,844贴子:737,430
  • 1回复贴,共1

《金诰》曰:一气初判,大道有形,而列二仪;二仪定位,大道有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金诰》曰:一气初判,大道有形,而列二仪;二仪定位,大道有名,而分五帝。五帝异地而各守一方,五方异气而各守一子。青帝之子甲乙,受之天真木德之九气;赤帝之子丙丁,受之天真火德之三气;白帝之子庚辛,受之天真金德之六气;黑帝之子壬癸,受之天真水德之五气;黄帝之子戊己,受之天真土德之一气。自一气生真一,真一因士出,故万物生成在上,五行生成在一,真元之道,皆一气而生也。
《玉书》曰:一、三、五、七、九,道之分而有数;金、木、水、火、土,道之变而有象;东、西、南、北、中,道之列而有位;青、白、赤、黄、黑,道之散而有质。数归于无数,象反于无象。位至于无位,质还于无质。欲道之无数,不分之则无数矣;欲道之无象,不变之则无象矣;欲道之无位,不列之则无位矣;欲道之无质,不散之则无质矣。无数则道之源也,无象则道之本也,无位则道之真也,无质则道之妙也。
《真原》曰:道原既判,降本流末。悟其真者,因真修真,内真而外真自应矣;识其妙者,因妙得妙,内妙而外妙自应矣。天地得道之真,其真未应,故未免乎有位;天地得道之妙,其妙未应,故未免乎有质。有质则有象可求,有位则有数可推。天地之间,万物之内,最贵惟人,即天地之有象可求,故知其质气与水也,即天地之有数可推,故知其位远与近也。审乎如是,而道亦不远于人也。
《金诰》曰:大道本无体,寓于气也,其大无外,无物可容;大道本无用,运于物也,其深莫测,其理可究。以体言道,道之始有内外之辨;以用言道,道之始有观见之基。观乎内而不观乎外,外无不究而内得明矣;观乎神而不观乎形,形无不备而神得见矣。
《真原》曰;以一心观万物,万物不谓之有余;以万物挠一气,一气不谓之不足。一气归一心,心不可为物之所夺,一心运一气,气不可为法之所役。心源清彻,一照万破,亦不知有物也,气战刚强,万感一息,亦不知有法也。物物无物,以还本来之象;法法无法,乃全自得之真矣。
《金诰》曰:道本无也,以言有者,非道也;道本虚也,以言实者,称道也。既为无体,则问应俱不能矣;既为无相,则视听俱不能矣。以玄微为道,玄微亦不离问答之累;以希夷为道,希夷亦未免视听之累。希夷玄微尚未为道,则道亦不知其所以然也。
《玉书》曰:其来有始,而不知大道之始何也?其去有尽,而不知大道之终何也?高高之上虽有上,不知大道之上无有穷也;深深之下虽有下,不知大道之下无有极也。杳冥莫测名曰道,随物所得而列等殊,无为之道,莫能穷究也。
道源之辨难逃阴阳。 其生化之理不出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一者。道之源。万物之本也。 二者纯阴纯阳两仪也。二生三者 降本流末。 纯阴纯阳交而生五行。 五行成而体位东西南北中时空成焉。 故时空者 五行成而阴阳得交之象。阴阳交天地交时空成而始有远近气数之辨。
天地得道之真。其真未应。故未免乎有质。故质之本本之于阴阳。有质。故质中有阴。 有质方始有引力之辨。 有质方有时空远近辨别之基。以天地之内五行中起数数终有阴。故道中有寄凡胎脱质而超脱之道。盖胎终难逃于五行之中。
道不远于人。故男女夫妇之道可比天地阴阳之道。 审乎如是。则知男女修法之别而法亦明矣
男之修。修其纯阳。使身中无阴。后炼气寄下凡胎而脱质超凡而身外有身 女之修。修其纯阴。使身中阴纯。后炼气寄下凡胎身外有身而得超凡。
一前一后 一始一末。一形一神。一动一静。一内一外。一己一物。阴阳判焉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1-04-12 23:18回复
    爾欲何爲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6-18 21: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