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优秀的中师生
大约从1983年开始,我国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极力缓解农村小学师资不足的压力,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就读中等师范学校,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城乡小学任教的招生政策,这一政策执行至1999年。
当年,成为中师生的门槛并不算低,师专选拔严格,分数线比大多数高中还要高,而要成为中师生不仅要有极其优异的成绩,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考师专要先按照成绩高低根据名额预选,预选上的才能考,考不上的考高中。
在一些中学,中师生的录取率不足5%,许多人挤破了脑袋也进不了中专师范学校的门,中考的成绩位列全县前三而选择成为中师生的大有人在。
师专老师周碧华也说过:“当年考取中师的意义不亚于当今考取研究生。”
国家给予中师生的福利和待遇都非常好,读书期间可以免学杂费,还有粮油供应和货币补助,毕业后分配到乡村的小学里教书,以最快的速度获得铁饭碗,不用去考虑找工作的事。
在当年大学同样不好考的情况下,选择中专无疑减少了一些不确定性。也许有些人志不在此,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最好、最稳定的道路了。
选择进入中师的大多是成绩优异,有一颗极其强烈的上进心,却家境贫寒的学子,15、16岁的年纪里,他们懂事孝顺,选择进入中师来减轻家庭的负担。
在当年城乡差距还很大的境况下,进入中师学习也意味着命运的改变。像师专教师谢新茂所说的:“他们以出类拔萃的优异素质,却选择上中师,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一张饭票。”
中师生们在初中就有刻苦学习、奋发图强的习惯,毕业后,他们也会把这种脚踏实地的学习习惯带进中师,因此,中师生们的学习是很自觉的。
初入师专时,这群贫苦学子沉默、茫然、朴实,对于学校里的严格管理制度也无所适从,但好在师专里的教师都是一流的教育人才,他们积极营造前进的动力,带领学生们不断向前,克服他们的迷茫。
师专里的设备、环境、生活条件算不上好,但老师们在上课从不懈怠,都竭尽全力把毕生所学教给学生们,学生们也一心向学,上课会准备厚厚的本子记笔记,作业全都有质有量地完成。
学生们都是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能够很快地汲取新知识,常常一点就通,老师们经常为能够教授这样一群态度认真又天赋异禀的学生感到骄傲。
因为中师生在接受三年的师范教育后就要立刻走上教学岗位,所以师专类学校的教育不比普通高中的教育,普通高中基本上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学生最主要的学习任务就是不断刷题、背书,以求能在高考中脱颖而出;
而师专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教育人才,除了专业知识的巩固以外,学校会训练师专生的普通话、粉笔字、硬笔字等,各种唱歌、跳舞、体育的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那些学习时光是“非功利性”的,应试压力不大,教材和高中的也不一样。
除了教师必备的技能外,师专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的德育,学校要让这群学生发自内心地觉得教师是一个光荣的职业,内心对成为教师这件事怀有一种荣誉感。
在这样的教育中,中师生们被塑造出了一种别样的气质,拥有了极高的综合素质。
这个塑造的过程不是容易的,许多人在师专里没有初中解题时的压力,会觉得体育课、音乐课等都是在浪费时间,虚度光阴,一切好似都没让他们学到什么知识。
但当他们走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时,他们才发现当初学的东西都是受用终生的。许多中师生在后来都成为了当地的教学骨干,而改行的人无论走什么道路,也能混得很好。
在2000年,教育局分配的几名师专毕业生到潮州市潮安县的一所高中教书,一开始,学校领导因为他们的中专文凭都不太想招收他们,反映到教育局,教育局的领导说,用用再说吧。
让这所中学的校长没想到的是,这几名中师生教的比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还要好,他们年龄小,头脑灵活,肯吃苦,可塑性强,论专业知识也丝毫不逊色于大学毕业生,教学成绩有时甚至比老教师还好。
后来,有两位中师生考上了研究生,两位则因表现优异,调离了潮安县,到广州的重点高中教书,后来成为了广州市出名的模范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