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oRick🥒说说我的理解 白脚秘鲁产地是秘鲁北部 秘鲁巨人蜈蚣的商品名由来就是因为白脚秘鲁的产地 黑秘鲁和棕秘鲁都是产在委内瑞拉 橙秘鲁两种色系是在哥伦比亚沿海 都不太可能推导出这个商品名的
至于白脚本身的定位成分 感觉除非有正式的科研论文发布 任何宏观结构分类都没法将其准确定种 它很可能是Sg 也可能不是 都没法确定
目前主流用来进行宏观分类的细节是尾棘和须子的光滑数 Sg的尾部细节没法一句话描述 但须子细节普遍被认为是7-9节
个人认为拿着两个细节来分类其实都不太靠谱 因为触须尾须特征归根结底也是后验的 用这种方式的鉴定者都必须要从确定是Sg 或者默认是Sg的个体中分离出这些细节 在所有个体中划出7-9节这个区间 然后将其作为一种后续给未知蜈蚣命名的经验 说到底还是推导 猜测性质的鉴定。而我们真正关心的“这条蜈蚣是什么”这个问题却是先验的 它的微观DNA分类不会因为其身体特征而改变 如果用微观鉴定法鉴定出一条3节光滑的Sg 和宏观理论相冲突 那宏观理论是必须要让步的。
尾须上的刺数量以及须的光滑数都不是一个定值 就算同一品种的不同个体也是如此 如我上面的图 有一条七节光滑的sv个体 和很多Sg的个体吻合 在这种情况下 要将其与sg区分 就需要看其他部位了 但已知的Sg也有尾部短粗 与之形态接近的 那怎么办?只能回归一直被鉴定者唾弃的“颜色 形态”分类 也就是我们常做的一眼定种。细节接近 形态区分大 只能靠形态颜色定种 这也能说明细节定种的根本上甚至不比直观定的精确性优越,因为蜈蚣像蜈蚣的尾棘和光滑节数可以总结一个数量区间 蜈蚣的颜色数量 只要有足够的观察地点足够的样本 也能做出一个区间总结啊
也许会有人说同种蜈蚣尾棘有相对固定的排列结构 这也明显站不住脚 最后两张图的蜈蚣都被以不知什么分类方式定义为sg 但尾部比例差距过于悬殊 在这种差异之下 相同的排列规则如何能被达成?排列规则无非就是几排刺的分布 但尾巴长度变了 宽度变了 分布距离怎么可能保持一致 如何定义成有相同规则?这一组对比还揭示一个问题 白脚秘鲁的尾形 身体结构 和这俩任何一种比都差异巨大 甚至比和加拉亚马逊这些异种比的差距还要大 所以我觉得 靠须和尾棘宏观分类在根本上就不是在分这个品种具体是什么 而是归纳有某某特征 同时体型区间在某某范围内的所有近缘产地的蜈蚣 其所产出的 例如现在国内定义的除了黑棕橙三色之外的Sg 更像是一个概念 而非学术定义上的品种 也许生殖板生殖器会更靠谱些?我不了解没法评价
目前被论文认证的所有Sg的产地都圈在图里 并没有包括一条白脚秘鲁 我想表达的就是不能拿宏观上的细节去妄定其品种成分 他很有可能是 也有可能不是 在有专业性鉴定之前不宜用几个小细处就将其定种 不宜忽视颜色习性生殖隔离等多种和几类确定sg的宏观区别 因为逻辑上讲 须尾的细节并不比我们肉眼能观察到的所有其他细节更精确
当然我也无意打破目前贴吧内对这些品种认知的和谐 因为大多数人都能了解自己养的东西是个啥 没必要死抠这些玩家并不关心的学术问题 包括我本人也是仅仅好奇 引用一些个例来指出一些分类逻辑不足 没有啥专业度 不敢对任何学术认证的事实置喙
说的有点多 因为最近一直在考虑这几个问题 看到有人问 就想着在这个展示贴里一起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