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从明朝洪武至景泰年间(1368—1456年)先后有牛、闫、程、刘、赵等姓迁此定居。牛姓者村名为牛营,闫姓者村名为闫院,程姓者村名为程垓,赵姓者村名为赵楼。建国前4村连成一片,因赵姓人最多,故统一称为赵楼。因重名于1982年4月改为南赵楼。
(清末属白西里。1928年归郓城县四区南靖乡,1940—1942年归郓城县四区,1944年归郓巨县仍为四区。1952年归郓城县五区,1958年初划归赵楼乡。1958年秋建赵楼大队,属赵楼公社。1963年改属陈里长公社,1972年复归赵楼公社,1982年4月因与菏泽县赵楼重名改为南赵楼。1984年建南赵楼村民委员会,隶属南赵楼乡。)
【地理位置】南赵楼位于县城正南25公里,东与樊庄、康垓接壤,南与邵垓、康庄隔洙赵新河相望,西与沈庄相邻,北与褚庄相隔鄄巨路。
【自然状况】全村地势平坦,大部分属沙质土壤,向阳河从村南流过,村正南不远处建有水闸1座,灌溉条件优越,适宜种植小麦、棉花、玉米、大豆及各种蔬菜,全村共有土地面积4000亩,其中耕地面积 3600亩,村庄占地面积150亩,中小学占地面积110亩,工商业占地面积140亩。
【交通】建国前,交通极为不便,全是弯曲土路,高低不平,雨雪天气道路泥泞难走。建国后,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宽阔的沥青路面直达县城,村与村之间铺上了砂石路面,为农副产品及蔬菜的销售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姓氏与人口】全村有赵、邵、符、孙、张、申、马、黎、孔、蒋、王、高、牛、房、绳、闫、李、程、潘19姓,
赵氏2002年有500户1533人,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赵氏始祖荣,由济南府长山县迁居于此;牛氏祖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2002年有50户210人;
闫氏祖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2002年有50户245人;
程氏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
2002年有1户2人李姓者有15户 79人;
张、孔、高、蒋、王、申、邵、符、黎、孙、马、房、绳、潘,均为清末民国年间迁此定居。2002年全村共有2572人,全为汉族。截止2021年有3200多人
(清末属白西里。1928年归郓城县四区南靖乡,1940—1942年归郓城县四区,1944年归郓巨县仍为四区。1952年归郓城县五区,1958年初划归赵楼乡。1958年秋建赵楼大队,属赵楼公社。1963年改属陈里长公社,1972年复归赵楼公社,1982年4月因与菏泽县赵楼重名改为南赵楼。1984年建南赵楼村民委员会,隶属南赵楼乡。)
【地理位置】南赵楼位于县城正南25公里,东与樊庄、康垓接壤,南与邵垓、康庄隔洙赵新河相望,西与沈庄相邻,北与褚庄相隔鄄巨路。
【自然状况】全村地势平坦,大部分属沙质土壤,向阳河从村南流过,村正南不远处建有水闸1座,灌溉条件优越,适宜种植小麦、棉花、玉米、大豆及各种蔬菜,全村共有土地面积4000亩,其中耕地面积 3600亩,村庄占地面积150亩,中小学占地面积110亩,工商业占地面积140亩。
【交通】建国前,交通极为不便,全是弯曲土路,高低不平,雨雪天气道路泥泞难走。建国后,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宽阔的沥青路面直达县城,村与村之间铺上了砂石路面,为农副产品及蔬菜的销售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姓氏与人口】全村有赵、邵、符、孙、张、申、马、黎、孔、蒋、王、高、牛、房、绳、闫、李、程、潘19姓,
赵氏2002年有500户1533人,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赵氏始祖荣,由济南府长山县迁居于此;牛氏祖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2002年有50户210人;
闫氏祖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2002年有50户245人;
程氏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
2002年有1户2人李姓者有15户 79人;
张、孔、高、蒋、王、申、邵、符、黎、孙、马、房、绳、潘,均为清末民国年间迁此定居。2002年全村共有2572人,全为汉族。截止2021年有32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