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于 “仰 望” 又 称 “鸟 王” 的 地 名 探 讨
高 明 海 ( 文 档 1 7 7 )
近一两年以来,我发现我们贵定盛产云雾茶的仰望村寨,时不时会被县里媒体和某些部门称为“鸟王”。我对出现这种现象比较纳闷,因为如果只是民众在口语上说说,那说了就说了,完全没有必要较真。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县里的新闻媒体在播报有关这里的信息时,也时不时的称其为“鸟王”;我还发现,赶场天那些来自云雾“仰望”的茶农,他们为了佐证他们是来自仰望,卖的是真正的仰望茶,就将由县公安局办理的证件展示给顾客看,那上面也明显的出现了“鸟王”字样;如果你去云雾,只要走到了养路段道班往惠水方向的公路左侧分道去“仰望”的路口,就会看到由县地名办树立的一块蓝底白字指路牌,上面除了醒目标识“仰望”俩字外,还特地用括号在左下方标识“鸟王”。
那么,这个村寨到底是应该叫“仰望”还是应该称作“鸟王”?这个问题就值得我们去认真探讨探讨了。
我之所以关注这件事,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曾经在云雾这个地区待了近三十年,仰望这个苗族村寨则是时常光顾的,所以,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甚至可以说非常关注。
可能有人会说,对于一个乡村级村寨的地名,改了就改了,说了就说了,有必要这么较真么?
我认为,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一个地方的地名称谓,原来叫啥就应该是啥,是不能随意变更的,这是地名命名的严肃性原则。
因为在我们国家,县级以上的地名、行政区域更改,都是必须报请国务院批准颁布下令才能作数的。
我清楚地记得,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大约是五七年吧,我们贵州省的六枝由区升格为县而改称六枝县,不久又与盘县合并,再过不到一年,由于大炼钢铁,水城要筹建大型钢铁厂,区域迅速扩大,又扩建而改称“六盘水”,前前后后国务院就曾经三次颁布过国务院令,才最终予以确认的。当时我们的地理老师把它作为乡土地理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给我们讲解过国务院令,所有对这种操作程序我的印象较为深刻。
我想,现在即便是国务院放权了,那至少也得经过县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予以颁布才能认可吧?
所以我认为我们县的有关部门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决不能放任自流,甚至是让下面草率行事。
目前,我们县对地名称谓的现象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的。
年前贵定电视台播发了一则关于开发尧上大塘村旅游资源的报道,但却让我感到十分奇怪,因为画面中那位去那里考察旅游资源的季先生,竟然将当地民众耳熟能详日夜相伴的“老棉河”改称为“了迷河”了,要不是屏幕下方还有道白字幕跟随,就连非常熟悉这条河的我,都搞不清到底是在说哪条河了!我觉得这是否太随意了些?
我之所以说这个话,是因为我曾经在尧上工作过。那个年代没有公路,上下来回尧上完完全全靠两条腿。要去尧上,必须取道铁厂的孙武寨,再过卜明,再穿老熊冲,再过伏虎寺,下完老熊冲还必须得再绕九曲十八拐的小溪沟,才能到老棉河这边河岸,又还得站在断桥处呼喊对岸的莫家船工把船摇过来,路人才过得了老棉河。然后再爬十里船冲,再爬大桐山,再过尧上寨子下的染布石桥,最后才能到达尧上街上。这条道我一年要来回走几十趟。我曾经在老棉河里游过泳,抓过鱼,搞过家访。并且还在河边的大塘、长寨的学校和教学点开展过教学活动与教育调研工作。可以说,我对这个地面太熟悉不过了。在当时,我们听当地百姓都是把这条河叫“老棉河”的,根本就没有什么“了迷河”之说! 退一万步说,就算我不是当地人,那现在仍然在县城居住的县公安局的杨廷辉警官,医药卫生系统退休的老领导蒙应生局长,他们可是地地道道的当地人,因为他们的老家就在这条老棉河的两岸,他们在这里出生成长,然后才出来工作。就连那则新闻报道中的参与考察的宋模兴老师也是云雾人啊,去问问他们,这条河该叫什么,那实在是很方便的事了。如果硬是要说那是某碑文上的记载,但那也是不能作数的,我们应该以当地百姓世世代代对这条河通常称谓为准才是。
因为这是对一个地名的称谓引起的另一个地名称谓问题,但同属一类性质,所以才在此一并议论。
现在我们仍然回到“仰望”与“鸟王”这个议题上来。
前面我说了,地名的称谓是一个严肃性的问题,那现在我们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产生把“仰望”称为“鸟王”的这种现象?
在分析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仰望村寨为什么会被称作“仰望”?五十多年前我因公事需要到仰望小学去,并有幸与当时仰望公社陈世清书记同行前往。在路途中陈书记说:“我们那里之所以叫‘仰望’,是因为我们村寨地处云雾山的半山腰部位,位置有些偏高。但我们那里离平伐街上其实并不远,也就七八里路。但要想在平伐街上看我们的村寨,只有把头仰起来才能看到我们村寨的轮廓,所以,‘抬起头看’就是我们‘仰望’这个地名的真正含义”。由此可见,仰望这个村寨之所以取名为“仰望”,在语言文字学上是有它的物理属性的。
既然老一辈人都知道和理解“仰望”这个地名的真实含义,那为什么又会出现把“仰望”叫成“鸟王”的现象呢?
以至于,我们的某些记者在造访这里时,因为对“仰望”还有“鸟王”的另一种叫法不解,就拿着话筒采访一个年轻的村长,询问这里为什么又叫“鸟王”时,这村长就只得胡乱编造,说什么有传说说,历史上某日某次突然从某处飞来一只鸟什么什么的,这里然后就怎么这么了,然后就叫“鸟王”了!这完全可以理解为记者是为了圆一个愿望而去诱导出的一个美丽传说,但它完全没有依据。因为几十年来从来就没听前辈们说起过,它突然间咋就蹦出来了呢!前不久,我甚至发现有篇文稿,质疑说为什么“仰望小学”还没有把学校名改过来!
这就是放任自流带来的不良后果。
我认为,这只要从汉语言文字发音学的角度去分析,就能从中找到答案。我们都知道,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域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语音语调对同一个文字的发音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如果不用文字书写方式展示,光凭听觉去判断,就会出现很多同音歧义现象。这在汉语言文字语音学上,可归类为语言发音的自然属性与生理属性,总称“方音辩正”。
现在我就具体来说说“仰望”这两个字。这俩字的普通话标准发音是Yang wang ,这两个音节的发音如果让我们本地人甚至是南方人听起来那就是“养望”了!
现在问题就来了,因为在我们方言中,都是把“仰望”读成“两望”的,而绝对不会发音成“养望”的,这就是问题的结症!再加上“仰望”村寨只有陈、雷、金三姓氏,且全部是纯正的单一苗族同胞,他们的语音特色是平调居多,都会把“仰望”发音为“两王”的,对这俩字,我们只要使用本地语音甚至是模仿“仰望”的苗族同胞语调,去多读几遍,就不难发现,把“仰望”读成“两望”再过渡到“两王”、“鸟王”,就在所难免了!
若再不信,大家不妨去问问老干局的雷作盛局长,他就是地地道道的“仰望”人,看看他又是怎么说的。
我承认,虽然在普通话语音发音标准上,“两”、“鸟”的发音有 L 、N的区别。但对于我们南方人来说,一般都没有鼻音与舌边音,前鼻与后鼻,卷舌与平舌之分,所以,就“两”、“鸟”这俩字的声母发音来说,是丝毫没有区别的。我们这里的布依族同胞不是还会出现送气音与不送气音不能区分的现象吗?比如把“特务”发音为“德务”,“合味口”发音为“合喂狗”;江浙人那也是“黄”“王”不分的,如果不特别说明,如果一个江浙人只说“王老师”,那他到底是在说真正的王老师还是说黄老师就不得而知了。这现象在语言文字语音学分类上称为语音的生理属性,从区域上讲又称为语音的自然属性。
这类例子在我们贵定方言中还可举出许多。比如,“岩下”这个地名,这俩字要是按照普通话的标准发音应该是“盐下”,但在方言发音中我们都是把这里称为“挨下”的;“都六”这个地名,这俩字要是按照普通话的标准发音应该是“都牛”,但在方言发音中我们都是把这里称为“都陆”的;江比的“老鸭寨”这个地名,这俩字要是按照普通话的标准发音应该是“老鸭寨”,但在方言发音中我们都是把这里称为“老娃寨”的。等等,等等。
如果我们再去认真研读《汉语拼音方案》,就会发现我们的方言与普通话标准发音方法、拼写规则之间存在着的诸多差异。
如《方案》中的“拼写规则”规定,声母j q x 只能与 i u ü 这三个介母中的i 、ü相拼,而是不能与 u 相拼的,但这又恰恰是我们大部分南方人都难以克服的特点。
我们又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看了这几个例子,它还可以为我们对这种类型的字正音:
“菊花”的“菊”的发音应该是“极-鱼”而不是“极-屋”;
“乐曲”的“曲”的发音应该是“其-鱼”而不是“其-物”;
“继续”的“续”的发音应该是“序-玉”而不是“序-雾”。
这就是普通话与地方方言之间的发音差异造成的,这种现象在汉语言文字学发音正音方法上,属于方音辩正问题。但由于它不是这里议论的主题,之所以在此选取比较典型的几个例子,只不过是为了佐证我们方言发音与普通话标准发音之间的差异而已,否则就有简单事情复杂化之嫌。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找到了,那我们就应该正视这件事。我认为,相关部门,特别是地名办,应该有一个严肃的定论。不要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否则就会以讹传讹,造成地名书写上莫衷一是而不能统一的不良现象。
2017年2月10日
高 明 海 ( 文 档 1 7 7 )
近一两年以来,我发现我们贵定盛产云雾茶的仰望村寨,时不时会被县里媒体和某些部门称为“鸟王”。我对出现这种现象比较纳闷,因为如果只是民众在口语上说说,那说了就说了,完全没有必要较真。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县里的新闻媒体在播报有关这里的信息时,也时不时的称其为“鸟王”;我还发现,赶场天那些来自云雾“仰望”的茶农,他们为了佐证他们是来自仰望,卖的是真正的仰望茶,就将由县公安局办理的证件展示给顾客看,那上面也明显的出现了“鸟王”字样;如果你去云雾,只要走到了养路段道班往惠水方向的公路左侧分道去“仰望”的路口,就会看到由县地名办树立的一块蓝底白字指路牌,上面除了醒目标识“仰望”俩字外,还特地用括号在左下方标识“鸟王”。
那么,这个村寨到底是应该叫“仰望”还是应该称作“鸟王”?这个问题就值得我们去认真探讨探讨了。
我之所以关注这件事,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曾经在云雾这个地区待了近三十年,仰望这个苗族村寨则是时常光顾的,所以,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甚至可以说非常关注。
可能有人会说,对于一个乡村级村寨的地名,改了就改了,说了就说了,有必要这么较真么?
我认为,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一个地方的地名称谓,原来叫啥就应该是啥,是不能随意变更的,这是地名命名的严肃性原则。
因为在我们国家,县级以上的地名、行政区域更改,都是必须报请国务院批准颁布下令才能作数的。
我清楚地记得,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大约是五七年吧,我们贵州省的六枝由区升格为县而改称六枝县,不久又与盘县合并,再过不到一年,由于大炼钢铁,水城要筹建大型钢铁厂,区域迅速扩大,又扩建而改称“六盘水”,前前后后国务院就曾经三次颁布过国务院令,才最终予以确认的。当时我们的地理老师把它作为乡土地理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给我们讲解过国务院令,所有对这种操作程序我的印象较为深刻。
我想,现在即便是国务院放权了,那至少也得经过县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予以颁布才能认可吧?
所以我认为我们县的有关部门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决不能放任自流,甚至是让下面草率行事。
目前,我们县对地名称谓的现象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的。
年前贵定电视台播发了一则关于开发尧上大塘村旅游资源的报道,但却让我感到十分奇怪,因为画面中那位去那里考察旅游资源的季先生,竟然将当地民众耳熟能详日夜相伴的“老棉河”改称为“了迷河”了,要不是屏幕下方还有道白字幕跟随,就连非常熟悉这条河的我,都搞不清到底是在说哪条河了!我觉得这是否太随意了些?
我之所以说这个话,是因为我曾经在尧上工作过。那个年代没有公路,上下来回尧上完完全全靠两条腿。要去尧上,必须取道铁厂的孙武寨,再过卜明,再穿老熊冲,再过伏虎寺,下完老熊冲还必须得再绕九曲十八拐的小溪沟,才能到老棉河这边河岸,又还得站在断桥处呼喊对岸的莫家船工把船摇过来,路人才过得了老棉河。然后再爬十里船冲,再爬大桐山,再过尧上寨子下的染布石桥,最后才能到达尧上街上。这条道我一年要来回走几十趟。我曾经在老棉河里游过泳,抓过鱼,搞过家访。并且还在河边的大塘、长寨的学校和教学点开展过教学活动与教育调研工作。可以说,我对这个地面太熟悉不过了。在当时,我们听当地百姓都是把这条河叫“老棉河”的,根本就没有什么“了迷河”之说! 退一万步说,就算我不是当地人,那现在仍然在县城居住的县公安局的杨廷辉警官,医药卫生系统退休的老领导蒙应生局长,他们可是地地道道的当地人,因为他们的老家就在这条老棉河的两岸,他们在这里出生成长,然后才出来工作。就连那则新闻报道中的参与考察的宋模兴老师也是云雾人啊,去问问他们,这条河该叫什么,那实在是很方便的事了。如果硬是要说那是某碑文上的记载,但那也是不能作数的,我们应该以当地百姓世世代代对这条河通常称谓为准才是。
因为这是对一个地名的称谓引起的另一个地名称谓问题,但同属一类性质,所以才在此一并议论。
现在我们仍然回到“仰望”与“鸟王”这个议题上来。
前面我说了,地名的称谓是一个严肃性的问题,那现在我们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产生把“仰望”称为“鸟王”的这种现象?
在分析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仰望村寨为什么会被称作“仰望”?五十多年前我因公事需要到仰望小学去,并有幸与当时仰望公社陈世清书记同行前往。在路途中陈书记说:“我们那里之所以叫‘仰望’,是因为我们村寨地处云雾山的半山腰部位,位置有些偏高。但我们那里离平伐街上其实并不远,也就七八里路。但要想在平伐街上看我们的村寨,只有把头仰起来才能看到我们村寨的轮廓,所以,‘抬起头看’就是我们‘仰望’这个地名的真正含义”。由此可见,仰望这个村寨之所以取名为“仰望”,在语言文字学上是有它的物理属性的。
既然老一辈人都知道和理解“仰望”这个地名的真实含义,那为什么又会出现把“仰望”叫成“鸟王”的现象呢?
以至于,我们的某些记者在造访这里时,因为对“仰望”还有“鸟王”的另一种叫法不解,就拿着话筒采访一个年轻的村长,询问这里为什么又叫“鸟王”时,这村长就只得胡乱编造,说什么有传说说,历史上某日某次突然从某处飞来一只鸟什么什么的,这里然后就怎么这么了,然后就叫“鸟王”了!这完全可以理解为记者是为了圆一个愿望而去诱导出的一个美丽传说,但它完全没有依据。因为几十年来从来就没听前辈们说起过,它突然间咋就蹦出来了呢!前不久,我甚至发现有篇文稿,质疑说为什么“仰望小学”还没有把学校名改过来!
这就是放任自流带来的不良后果。
我认为,这只要从汉语言文字发音学的角度去分析,就能从中找到答案。我们都知道,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域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语音语调对同一个文字的发音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如果不用文字书写方式展示,光凭听觉去判断,就会出现很多同音歧义现象。这在汉语言文字语音学上,可归类为语言发音的自然属性与生理属性,总称“方音辩正”。
现在我就具体来说说“仰望”这两个字。这俩字的普通话标准发音是Yang wang ,这两个音节的发音如果让我们本地人甚至是南方人听起来那就是“养望”了!
现在问题就来了,因为在我们方言中,都是把“仰望”读成“两望”的,而绝对不会发音成“养望”的,这就是问题的结症!再加上“仰望”村寨只有陈、雷、金三姓氏,且全部是纯正的单一苗族同胞,他们的语音特色是平调居多,都会把“仰望”发音为“两王”的,对这俩字,我们只要使用本地语音甚至是模仿“仰望”的苗族同胞语调,去多读几遍,就不难发现,把“仰望”读成“两望”再过渡到“两王”、“鸟王”,就在所难免了!
若再不信,大家不妨去问问老干局的雷作盛局长,他就是地地道道的“仰望”人,看看他又是怎么说的。
我承认,虽然在普通话语音发音标准上,“两”、“鸟”的发音有 L 、N的区别。但对于我们南方人来说,一般都没有鼻音与舌边音,前鼻与后鼻,卷舌与平舌之分,所以,就“两”、“鸟”这俩字的声母发音来说,是丝毫没有区别的。我们这里的布依族同胞不是还会出现送气音与不送气音不能区分的现象吗?比如把“特务”发音为“德务”,“合味口”发音为“合喂狗”;江浙人那也是“黄”“王”不分的,如果不特别说明,如果一个江浙人只说“王老师”,那他到底是在说真正的王老师还是说黄老师就不得而知了。这现象在语言文字语音学分类上称为语音的生理属性,从区域上讲又称为语音的自然属性。
这类例子在我们贵定方言中还可举出许多。比如,“岩下”这个地名,这俩字要是按照普通话的标准发音应该是“盐下”,但在方言发音中我们都是把这里称为“挨下”的;“都六”这个地名,这俩字要是按照普通话的标准发音应该是“都牛”,但在方言发音中我们都是把这里称为“都陆”的;江比的“老鸭寨”这个地名,这俩字要是按照普通话的标准发音应该是“老鸭寨”,但在方言发音中我们都是把这里称为“老娃寨”的。等等,等等。
如果我们再去认真研读《汉语拼音方案》,就会发现我们的方言与普通话标准发音方法、拼写规则之间存在着的诸多差异。
如《方案》中的“拼写规则”规定,声母j q x 只能与 i u ü 这三个介母中的i 、ü相拼,而是不能与 u 相拼的,但这又恰恰是我们大部分南方人都难以克服的特点。
我们又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看了这几个例子,它还可以为我们对这种类型的字正音:
“菊花”的“菊”的发音应该是“极-鱼”而不是“极-屋”;
“乐曲”的“曲”的发音应该是“其-鱼”而不是“其-物”;
“继续”的“续”的发音应该是“序-玉”而不是“序-雾”。
这就是普通话与地方方言之间的发音差异造成的,这种现象在汉语言文字学发音正音方法上,属于方音辩正问题。但由于它不是这里议论的主题,之所以在此选取比较典型的几个例子,只不过是为了佐证我们方言发音与普通话标准发音之间的差异而已,否则就有简单事情复杂化之嫌。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找到了,那我们就应该正视这件事。我认为,相关部门,特别是地名办,应该有一个严肃的定论。不要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否则就会以讹传讹,造成地名书写上莫衷一是而不能统一的不良现象。
2017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