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热点吧 关注:426贴子:663
  • 7回复贴,共1

【话说】按理中印没多大冲突点 结构上的,因为印度擅长的刚好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结构上的,因为印度擅长的刚好是中国不擅长的,印度近年才特别强调印度制造并从各方面准备土地、修改劳动条件等跟中国直接竞争,而且竞争的是电子制造业,中国虽处于转型期,也不会腾笼换鸟到能够都转给印度的地步。但印度在21世纪前十年没有这样对单一供应链高度不信任的外部环境。总的来说,两国互补性本来挺高。以前之所以关系不好,主要是地缘和超级大国在背后。
最后是中国证明了高度利用外需的低端工业化模式更适合这种人口大国的国情,相反,印度则是经常账户赤字。
印度发展不如中国的原因很多,印度那种发展高端服务业的模式会跟西方发达国家更接近,所以他容易碰到发展“天花板”。中国当年看到了亚洲四小龙的成功选择走这条路的,亚洲四小龙是后发经济体,印度道路前面没有四小龙这样的样本。
但这也让印度跟中国的直接冲突减少。
举例,印度擅长的非专利药/仿制药(世界药房)、外包软件(世界办公室)、电影工业(五莱坞)、“出口”印度裔职业经理人都不算中国的长项,航天算是各有千秋吧。
拿近年在国内火爆的印度商业电影来说,是老早就有其辉煌的历史了。在冷战年代,苏联观看人数最多的前二十部电影,其中印度电影占6部,从50年代至80年代,印度电影在苏联市场火过。美国奥斯卡国际影片奖项在冷战年代,亚洲国家得主最多的是日本(13部),其次是印度(2部)。
国内以前的不说了,近年引进的题材(体育残障教育宗教等社会问题)因为是国产电影比较少兼顾到的,创造了很多印度电影粉。近年印度电影制作上也越来越接近好莱坞,已经对好莱坞形成了竞争力。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3-31 01:26回复
    继续,
    关于中国超过印度的转折期的一些问题:
    其实准确的说,中国大幅甩开印度是在90年代,苏联解体之后。80年代印度发展不错。不是在改开前,就是在改开前十年印度发展不输给中国。真正让中国窜起的剧变转折在90年代,苏联解体左右。
    .
    ●按中情局世界概况,在89年,印度人均GDP达到400美元,高于中国的370美元。按世行的人均GDP,在1990年印度达368美元,中国318美元。印度仍高于中国。但在1975年,也就是毛的末年,印度达158美元,中国有178美元,中国高于印度。
    中国的人均GDP在60年代被印度反超。接着1970~1977年之间,中国的人均GDP和印度差不多或者更高。这说明什么呢?人均GDP可以视为人均的综合劳动生产水平,所以70年代前期那段时期,中国其实又赶上来了。反而是在改革开放的80年代人均GDP再次不如印度,或者是差不多,改开前十年中国发展水平其实并未占优。
    像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发展水平和印度差不多,略低于印度,但80年代又被印度把差距拉开,以及中国在70年代前期赶回来这点,还是值得注意的。这跟一般的认知其实不太一样。喜欢借助批判文搁来否定政体的人恐怕难以接受这种观点。


    IP属地:福建2楼2021-04-14 03:06
    回复
      2025-05-21 01:20:38
      广告
      .
      ●印度人均GDP曾经领先中国的80年代。印度的优势不体现在哪里:农业别看印度经过绿色革命(即增产革命)后来实现净出口,其实粮食总产量印度不如中国,印度在89-90年度粮食总产量达到17104万吨,中国在1955年就达到了18394万吨,55年中国有6.2亿人,89年印度却有8.5亿人。中国的谷物单产也远超印度,当中国突破4000公斤/公顷的门槛,印度的谷物单产在同期89-90年只缓慢增加到1530公斤/公顷。也不是在重工业上,重工业基本上是中国的强项,特别是规模,虽然印度在诸如核电技术出口等一些项目上领先中国,但不能改变总体结果。印度相对中国优在服务业,今天印度擅长的行业也是在过去有基础的,只不过呢,今天印度的服务业和内需整体上远不如中国,因为中国懂得做大【服务对象】来促进服务业,有了大规模的小商品生产,才有发达的零售贸易和物流。两极格局终结后,中国潜力极大释放,往日扼制中国的地缘对手现在重要性大大降低,印度对中国的综合优势开始大为缩小。印度GDP里的居民消费率长期高于中国,投资率长期低于中国(中国36%>印度25%,89-90年印度固定资本形成10277.5+库存变动742=11019.5/国内生产总值43958.1亿卢比),那种靠消费和所谓有效投资的内需拉动,是中国当下新时代要追求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印度“超前”于中国。印度那种进口替代的内需拉动不值得粉,印度内需高只是因为融入全球化分工远远不够而已。印度的进出口额即使在80年代末(印度1988-89年出口140进口195美元)还远远低于中国(1988年出口525.4进口591.4美元),那个年代中国还没有变成世界工厂。跟常年赤字一样,印度的外贸也是常年逆差。
      新中国由于其工业基础,以及体制的关系,财政收入长期高于印度。算上人均也许差不多。但印度政府长期用债务融资,财政收入里债务的比重高于中国。印度年年财政赤字的时间比中国更长,赤字可以占到总收入的一半。80年代末印度财政赤字达到4200亿卢比,按16.6492的美元平均汇率,相当于144亿美元,再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3.7651来换算就是543亿人民币赤字,而89年中国一年的财政收入是2665亿元,可见印度赤字之高。好吧,正面的讲,印度善于财政融资。


      IP属地:福建3楼2021-04-14 03:07
      回复
        .
        ●印度优在服务业基础。铁路是一点不奇怪的,19世纪到20世纪前期,亚洲的大部分铁路都在印度,多亏了把次大陆视为王冠明珠的殖民者。20世纪后半期,亚洲各国奋起直追。在80年代末,印度还能以62000公里铁路总长力压中国的52000公里。轨距中国大部分都是1.435米,印度有一半33553公里是1.676米的宽轨距。
        公路总长印度194万公里,高于中国的98万公里。再加上印度人口比中国少,密度更高于中国。
        铁路货运周转量印度是不如中国,印度2301亿吨公里,中国10394吨公里,但这方面不如中国的国家很多,包括日本(只有251亿吨公里)。印度的铁路货运量也远远不及中国,印度还在2亿吨徘徊的时候中国就冲上了10几亿吨。这是印度的工业品生产(粗钢、煤炭、原油、水泥、棉布等)不如中国的表现。空有最好的基础设施,却受制于实体经济不能充分利用。举个例子,原油印度89-90年产量3300万吨,进口原油2100万吨,对外依存度高达64%,或者相加5400的总供给中进口占比39%。中国89年产量13764.1万吨,进口原油2439万吨,对外依存度18%远远低于印度。印度就算储量不如中国,他如果工业化规模高于中国他的能源进口应该远远超过产量才是。
        如果世界概况数据无误的话,中印机场数量上中国已占优,印度345个机场292个可用,中国330个机场。跑道在2440-3659m的印度57条,中国95条。电话总数印度470万部,中国1100万部。好了,新兴通讯方式上中国也赶上来。纯粹是印度增加太慢,1981年印度就有260万部电话了。
        综合看来,服务业优先的印度,其实招商引资条件比改开初的中国不差。招商引资条件比改开初的中国不差。招商引资条件比改开初的中国不差。三遍,然鹅,最终超过美国取得头号外商直接投资吸收国的却是中国,不是印度。去中国的外资比印度多得多(不是外债),直接投资90年代就远远甩开了印度。
        铁路和公路确实是值得印度骄傲的。但不能光拿个铁路和公路等硬件来说事。大家知道,服务业要有其【服务对象】,不然就是鬼城。中国优于印度的也正是中国知道要先发展大规模生产。
        这点也举个例子,中国到了2019年铁路营运里程最高的几个省份,还是在计划经济年代的赢家:内蒙、河北、新僵、黑龙江、山东、辽宁、河南、山西。这些省份很多地区的经济对大宗商品价格敏感,但众所周知,中国的工业强省、发达一线或所谓的经济活跃的代名词,现在不是他们。


        IP属地:福建4楼2021-04-14 03:07
        回复
          .
          ●80年代中国仍然保持了重工业领域的领先优势,印度在原油、肥料产量上赶上来。其他重工业产品则不明显。
          印度1981-82年与中国1981年部分重工业品产量:
          •原油:印度2000,中国10122万吨。印度占中国19.7%。
          •煤炭:印度1.31,中国6.22亿吨。占比21%。
          •发电量:印度1230,中国3093亿千瓦时。占比39.8%。
          •成品钢:印度668.9,中国2670万吨。占比25%。
          •肥料(氮和磷):印度409.2,中国1239万吨。占比33.1%。
          •水泥:印度2106.4,中国8290万吨。占比25.4%。
          •硫酸:印度230.8,中国780.7万吨。占比29.6%。
          •烧碱:印度61.3,中国192.3万吨。占比31.8%。
          •铁路机车(俗称火车头):印度205,中国398台。占比51.5%。
          .
          印度1988-89年与中国1988年部分重工业品产量:
          •原油:印度3400,中国13705万吨。印度占中国24.8%,上升5个百分点。
          •煤炭:印度2.04,中国9.80亿吨。占比20.8%,下降0.2个百分点。
          •发电量:印度2210,中国5452亿千瓦时。占比40.5%,上升1个百分点。
          •成品钢:印度944.5,中国4689万吨。占比20.2%,下降5个百分点。
          •肥料(氮和磷):印度891.2,中国1740.2万吨。占比51.2%,上升18个百分点。
          •水泥:印度4270.8,中国21014万吨。占比20.3%,下降5个百分点。
          •硫酸:印度336.3,中国1111.3万吨。占比30.3%,上升1个百分点。
          •烧碱:印度90.3,中国300.5万吨。占比30%,下降2个百分点。
          •铁路机车:印度281,中国844万吨。占比33.2%,下降18个百分点。
          .
          印度少数遥遥领先中国的工业品产量,比如:
          •糖1981-82年:印度657.6,中国317万吨。占比207.4%。
          •糖1988-89年:印度957.6,中国461万吨。占比207.6%。


          IP属地:福建5楼2021-04-14 03:07
          回复
            .
            ●重工业领先于印度奠定了后来中国后来居上的基础,以及中国能够长期用大基建投资拉动经济。这也是现在拜登政府所引以为鉴的。十年前中国大基建狂飙突进的年代,带来种种社会问题,受到公知疯狂批判,现在美国左派政府却为中国过去的大基建正了名,实在有点讽刺。那我们更可以知道,中国80年代那种铁路和公路总长不如印度但重工业产品远超印度的结构,后来90年代中国长期把GDP的四成支出在资本形成上,究竟是代表进步还是落后,是有潜力大还是潜力小。
            印度之所以是个外债大国就跟印度的创汇能力不足有关,外债高于官方外储。印度的官方外储在80年代的最高值是1985-86年的59.72亿美元,中国经历了80年代初的外汇危机之后(1980年官方外储为负值13亿美元),高度重视出口创汇,80年代中国官方外储最高值是1983年的89亿美元。
            大基建和高外储,是中国改开成功的两大标志。前一个代表投资,后一个代表参与国际竞争(工业、外商产业转移)。
            80年代印度人口8亿,中国10亿,都是人口巨国,年龄中位数中印都在20多岁,大量的年轻人需要大量的就业,基建项目和中小工厂能提供许多这种岗位。现在人眼中所谓的低端岗位,在当年是救命的工作。有组织的管理,可以让一个喜欢惹事生非的少年流氓,迅速成熟起来好不好。说到基建项目带来的权利寻租,中国的权利寻租是跟经济增长深度结合的,所以才有反腐导致官员不作为影响经济这种论调出现,才搞得官方不得不发声反驳这种论调。纪委与经济的矛盾论,其实早有渊源,80年代站在改开一线的福建省委书记项南,被时任中纪委第一书记的陈云所拿掉,世纪之交的经济大案远华案,恰恰是厦门在21世纪后锋芒消退的拐点。中国的腹败至少不是阻止给外商发放经营许可证那种方向。
            早在80年代,中国改开派就致力于打破强烈的经济民族主义思维,那是个从日本引进一条电视机生产线都叫殖民地企业的年代。印度对外开放正式启动于90年代,比中国晚十年。中国在90年代就肯让外商投资企业占据全国44%的出口、49%的贸易额,让三资工业企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5%(18954.23/ 126111亿元,1999年),印度还执着于进口替代,也就是经济民族主义。此后中印就迅速拉开了差距。中国舆论上一直有这种声音:反对外商控制本国经济,反对用市场换技术。这种声音的渊源来自自力更生,多出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受益的地带,思维跟印度的孟买俱乐部非常像,现代实践者就是印度,但印度现在也该知道过去那套有问题。美国政府扼制中国的手段,就替中国证明了中国的选择是对的,美国想把关键的外资企业从中国转移出去——承认中国吸收大量的制造业类外商直接投资利大于弊;反对强制技术转让——承认市场换技术的威胁性。
            为什么中国肯对外资如此开放?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所谓外资大部分来自港澳台侨,即统战对象,在统战口径里是同文同种的族群。印度缺乏这种条件。但现在也逐渐具备了,现在印度以出口印度裔职业经理人著称,美国政府亦有意扶植印度扼制中国。
            印度以前的经济模式叫混合经济,实际上就是偏于计划经济、指令经济。从这个事情可以管窥很多:中国2003年取消计委,印度2015年取消计委。


            IP属地:福建6楼2021-04-14 03:07
            回复
              印度战后长期执着于进口替代/经济民族主义的政策,一方面固然是社会主义的影响(英国费边社、苏联计划体制在塑造战后印度都有角色),在苏联解体左右,印度才正式对外开放:90年代大量放开外商直接投资,他有外债方面的动机,但苏联显然是他的模范之一,苏联改弦更张印度也改弦更张。
              不过印度联邦在战后印共没有执政,印共马只在几个邦执政过,所以印度没有条件像中国搞全盘国有化,中国把民企、外资和官僚资本(即国民党的国家资本)的产权变过来之后的几十年,是比印度更加进口替代/经济民族主义的。但90年代之后情况就完全颠倒过来了。
              曾经外商投资企业在印度创造的工作机会高于中国。
              而且中国工业在引进外资和改制之前基本都是公有制工业,像90年代放开到三资工业总产值占比15%贸易额将近50%这个突破强度是非常大的。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1-04-15 04:30
              回复
                在新中国前三十年,中国消灭外资的年代,印度还是中国批评的反面角色,说印度工业大部分被外国资本控制什么的。这段时期中国致力于发展国有重工业。所以后来对外开放时,中国有了印度没有的工业基础,特别是国有重工业,是中国后来大基建的条件之一。中国跟印度比起来其实是挺激进的,中国之前国有化的力度高于印度,之后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力度也高于印度。


                IP属地:福建9楼2021-04-15 13: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