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吧 关注:3,440贴子:40,852

回复:长春宫文史遗迹寻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定二十一年“正月戊申朔,丙辰,追贬海陵炀王亮为庶人,诏中外。甲子,如春水,丙子次永清县”。考这里的时间排序是混乱的,时间不可能倒流,应为甲子朔(初一),戊辰(初五)如春水,丙子(13日)次永清县。这一年的春水,世宗很不幸,下皇后一等的天妃李氏在倴城因病去世,这位李氏妃就葬在了滦州海边的蚕沙口,今天这里还有“天妃宫”存世。每年的三月,天妃下葬的忌日,这里还有盛大的庙会。《金史》对世宗李氏妃在倴城的去世有如下记载:“乙巳,以元妃李氏之丧,致祭兴德宫,过市肆不闻乐声,谓宰臣曰:岂以妃故禁之耶?细民日作而食,若禁之是废其生计也,其勿禁”。这里的“乙巳”是二月12日,说明这个李氏妃是二月12日以前去世的。李氏妃是李石的姐姐,后李氏妃又是李石的闺女。这个李石就是出卖平州张觉的那个人,世宗后期的太尉。这个李氏妃是卫绍王的生母,卫绍王当皇帝时,还有到海王庄烧饭的记载。因“天子之妃”与“天宫之妃”谐音相近,元朝以后的“天妃宫”成了海神受众的信宫,元代柳贯在京城为官期间有《敕赐天妃庙新祭器记》一文存世,见《柳贯诗文集》282页,这是研究蚕沙口天妃宫的重要文献。
大定二十二年十月辛丑,徙河间宗室于平州。庚戌,袷享于太庙。十一月丙子以吏部尚书孛朮鲁、阿鲁罕等为贺宋正旦使。东京留守徒单贞以与海陵逆谋,伏诛,妻子、永平县主、子慎思并赐死。甲申,玉田县令移剌查坐脏(此移剌查即前文提到的石抹查)伏诛。
大定二十三年正月丁卯朔,壬午如春水。诏夹道三十里内被役之民与免今年租税。
大定二十四年正月辛卯朔,戊戌如长春宫春水。
大定二十五年二月丁丑,如春水。(金史188)页
大定二十六年正月庚辰朔,甲辰,如长春宫春水。(金史191页)
大定二十七年,如长春宫春水。(金史197页)
大定二十八年(正月)甲辰,如长春宫春水,二月乙亥还都(金史200页)
大定二十九年正月,上大渐,不能视朝。癸巳,上崩于福安殿,寿六十七,乙亥殡于大安殿,四月乙酉葬兴陵。在世宗皇帝的生涯中,几乎年年都要到石城长春宫春水,可以知道年年春水到倴城,因为这里有长春淀。


IP属地:广东20楼2021-03-28 17:42
回复
    第二,金章宗时期的春水
    到了金章宗时期,文献记载的“春水”地点似乎有变,当我们仔细阅读,只是文字上的变化,没有地点的变化。金章宗仍然沿着他爷爷世宗“春水”的路线走下去。赵秉文“年年扈从春水行”就说出了真情。从明昌元年的春水,就知道,金章宗无法改变他爷爷的行迹另辟春水的地点,上半年发送完他爷爷后,下半年的时间无法再建一个行宫,再建一个宫城设施就是很大的一笔投入,而且当年无法建起来。到了泰和三年,十二月戊午,“敕行宫名曰光春,其朝殿曰蘭皋,寝殿曰辉宁”。(选自《金史》卷十一,262页,章宗纪三)这里改什么行宫为光春宫,显然在这里编者省略了“长春宫”的“长”字,在世宗时期的“春水”只有一个行宫,此行宫就是长春宫。为什么改长春宫为“光春宫”,分析原来是避“章宗”之讳。中国历史上的“讳文化”很复杂,我们知道汉字中的长(chang)长(zhang)同字,“章”“长”同音,所以“长”字是避“章宗”之讳,把长春宫就改成光春宫了。这里的改动,应该是被金实录作者有意修改过的文字,后来的修史者延续了实录的写法,所以《金史》章宗本纪里的“建春宫”“光春宫”都是“长春宫”的异写。
    对这个问题,我们用《金史》里的“赵质传”来给石城的方向定位,金章宗“游春水过焉”的内容载《金史》赵质传的2749页。
    赵质字景道,辽相思温之裔。大定末,举进士不第,隐居燕城南,教授为业。明昌间,章宗游春水过焉,闻絃诵声,幸其斋舍,见壁间所题诗,讽詠久之,赏其志趣不凡。诏至行殿,命之官。固辞曰:“臣辟性野逸,志在长林丰草,金镳玉络非所愿也,况圣明在上,可不容巢,由为外臣乎。”上益奇之,赐田亩千,复之终身。泰和二年卒,年八十五。
    这位金代的大教育家赵质,他应该是丰南荞麦坨人,我们从石城春水在滦州的行动路线上的姓氏和琴声远近就可以考证出来。这里的隐居燕城南,并非北京之燕城,石城春水,不走今北京南。此“燕城南”有可能是“燕城西”之误,或为“平州南”之讹,今天的开平城也在燕地。在金章宗石城春水的路线上,丰南钱营镇的桥北坨村,是当年春水行动必经之地,是连接京城和长春宫的交通要道,历史上的要家河在这里曾经有过一座木桥,桥北面的村子就叫桥北头,当地人习惯称其为荞麦坨。今天的荞麦坨村还有很多赵姓后裔。因为这里历史上有唯一的一座桥。分析“游春水过焉”的内容,这是章宗去倴城春水时路过这里,到达长春宫以后在行殿召见了赵质。
    我们再看金世宗大定十八年回程的行动路线,“二月丙寅朔,次管庄,丙子,次华港,乙丑还宫”。这里的“管庄”是今天滦南县的官寨村,华港是今天滦南县的扒港镇,这里的扒港当地人读作(pa jiang)由此可以确定当年金世宗回京的路线,开始出倴城走旱路,过官寨,到扒港,直奔平地松林的辽金军机重地枢密院,然后再到狗庄,过桥北坨(荞麦坨)从这里再西行回京城。在这条回京的路上“桥”是行动的唯一选择,所以道路也就是唯一的选择,赵姓在这条路上也是唯一的选择,所以赵质是桥北坨人。荞麦坨又分东西荞麦坨,两村中间有一条很长的通道,在这条通道上都可以听到两村的“絃诵”声音,所以有“幸其斋舍”的文献记载。金章宗在召见赵质时,表达了不愿意出仕的心意,金章宗赐给了他田亩土地,此处的“田亩千”在文字竖写的年代可能是“田亩一十”之误。作为皇帝的章宗给得起一千亩土地,但是已经落魄的辽代赵家的劳动力人口种不起一千亩土地,所以这里是“田亩一十”之误。


    IP属地:广东21楼2021-03-28 17:44
    收起回复
      (三)金代石城春水期间在长春宫留下的部分历史文献
      在这里摘录几首春水期间留下的诗作,主要选择金章宗时期的作品,证明章宗春水仍然还在石城的长春宫。
      1,长春宫《春水行》
      长春宫外春水生,驾鹅飞下寒犹轻,绿衣探使一鞭信,春风写入鸣鞘声。龙旗晓日迎天仗,小队长围圆月样。忽闻叠鼓一声飞,轻纹触破桃花浪,内家最爱海东青。锦鞲制臂翻青冥。清空一击雪花堕,连(迳)延十里风毛腥。初得头鹅誇得雋,一骑星驰荐陵寝。欢声沸入万年觞。琼毛散上千官鬓,不才无力答阳春,羞作长杨侍从臣。闲与老农歌帝力,欢呼一曲太平人。
      摘引自《赵秉文集》第58页。(原稿是光春宫,避章宗之讳。)
      2,扈从行
      马翻翻,车辘辘,尘土难分真面目。年年扈从春水行,裁染春山波洋绿。绿鞯珠勒大羽箭,(此处可能缺句)。少年将军面如玉,车中小妇听鸣鞭。遥认飞尘郎马足,乐事从今相继躅。朝随鼓声起,暮逐旗尾宿。圣皇岁岁万几暇,春水围鹅秋射鹿。
      (选自《赵秉文集》第59页)“乐事从今相继躅”这个句子在诗中的位置是我改动的,原来是在此诗的倒数第三句,无法读通,也无法句读,移置倒数第五句,则珠联璧合,显然这里是原稿传抄之误。
      3,海青赋
      《海青赋》泰和扈从春水作(1201---1208年金章宗年号)19—20页,说明这是泰和年间的石城春水作品。
      霜空萧条,塞草先白。海云寡色,暗兮辽迥。风悲日匿,何鸷鸟之不群。超瀚海而一息,尔其俊气横鹜。英姿杰立,顶摩穹苍。翼迅东極,铁钩利嘴。霜排劲翮,角犀插脑。细筋入骨,顾盼雄毅。沸腾灭没,旦寄巢於扶桑,夕刷羽於碣石。
      于是乃命虞人,遡风势,缯缴设,万里足縶,一枝心折,遂投躯以委命,恥摧翼以丧命,奚奴头千,髯官指百,时饥饱以嗾呼,谨寒温之调适。臂不暇弛,铃不停掣,犹恐怀林丘,梦沙碛,恨身絷而子留,叹雄孤而雌只也,逮其骨肉融,性情习。违龙沙,入阊阖,蒙禁脔之专宠,叼锦韝之前席,思报功之所养,甘贾勇於一决。
      既而新阳届候,太簇司月。阳燄浮冰澌,坼水溶溶而泛绿。鹅翩翩而下唼,探使星驰,属车雷发,千輿隐嶙,万骑飘瞥。上将幸乎长春(原稿是光春)之中,所以观民风而宣鬱结。龙旗标而殿门敞,虎旅围而鼓声叠。忽水击而惊飞,乍雲翔而成列。玉爪翻臂,锦絛下紲。初贴水而徐回,倐干雲而上击。雨血纷纭,风毛磔裂。象广寒之舞口,纷霓裳之回雪。似吴宫之习战,惊玉颜之喋血。壮如破敌,势甚擒贼。至如关羽义勇,张纲奋烈。取鲸鲵於坚陈,叱豺狼之当辙。固亦释丰狐之九尾,略狡兔之三穴。蓋犹赏骥足之神骏,且以劝忠於英杰也。既而寿杯举,臣工说,天威畅,皇恩洽,背长杨兮而趋京师。
      从诗中“夕刷羽於碣石”的句子,我们可以知道这是在石城春水,古石城是碣石城的简称,请见秦始皇的《碣石铭》,秦始皇三十二年所到之碣石是一条河,并非是什么山。最后一句的“背长杨兮而趋京师”足以说明有长春宫的地方就是当年的京师。


      IP属地:广东22楼2021-03-28 17:48
      回复
        4,行宫秋猎
        一望金莲五色中,离宫风月满雲龙。向来菡萏金销尽,何许蔷薇露染浓。
        秋水明边羅袜步,夕阳低处紫金容,长阳猎罢回天仗,万众煌煌下翠峰。
        这首诗的内容与正蓝旗之金莲川没有任何关系,有人总是企图用这首诗来证明金莲川在正蓝旗,这里找错了证据,正蓝旗草原没有任何“菡萏”的金莲荷花,更没有“蔷薇露染浓”的自然景观。金朝中期年年来石城春水。在这个年代,金朝人有效地利用了这里原有的宫城设施,作为后方都城,不断地计划南下对宋朝的武装进攻,准备用武力的战争来统一中国。


        IP属地:广东23楼2021-03-28 17:49
        回复
          四 给长春宫具体定位


          IP属地:广东24楼2021-03-28 17:50
          回复
            从以上三个问题的讨论,我们知道石城和长春淀是在滦州确定长春宫的重要地标,辽金时期历史上的石城就是今天的倴城,这一点可以从《辽史》和《金史》的“地理志”来查证,也可以查证《元史》里面的文献记载。尤其是《辽史》对石城的记载是非常明确的,在《辽史》的“地理志”中,以滦州古城为基点,记载了“今县又在其南五十里”的地理坐标。滦州古城以南五十里倴城是唯一的选择,除了滦南县的倴城再没有其他县城。同时还有相关的北河水域为证,并且连带倴北十八泡,这些都是我们考查倴城最有效的历史地标。我们以石城的长春淀为地理坐标,确定了长春宫的基本地理位置就在滦州,可以证明滦州倴城曾经是辽金时期的京城。
            (一)给长春宫历史遗址具体定位
            元朝文人虞集的《游长春宫诗序》为我们今天研究长春宫的具体地点,提供了真实的佐证,我们先看元代文人虞集《游长春宫诗序》的全文:
            国朝初,作大都于燕京,北东大迁民实之。燕城废,惟浮屠老子之宫得不毁,亦其侈丽瑰伟,有足以凭依而自久,是故迨今二十余年。京师民物日以阜繁,而岁时游观,尤以故城为盛。独所谓长春宫者,压城西北隅,幽迥亢爽,游者或未必穷其趣,而幽人奇士乐於临眺,往往得意乎其间。
            大德八年春,集与豫章周仪之,四明袁伯长,宣城贡仲章,广信刘自谦,庐陵曾益初,始得登於其宫之阁而观之,神京雄据之势,瞭然几席之间。於是,古昔之疆里,近代之兴废,因得指而论之,信可谓奇观者矣,嗟夫!远蹈幽隘者,无与乎宏达之观;近为世用者,何有於闲旷之适。今吾六人者,幸生明时,以得从事於斯也。然而简书责任之所不及,乃得以其深怀远志,一肆登临览观之胜,岂非天与古之能赋者!其有哀乐亏成,必托歌诗以见志,兹独不可相与讽咏,以待夫后之知者耶?况乎人生出处,聚散不可常也。邂逅一日之乐,固有足惜者矣,其独感慨於陈迹而已哉?乃以“蓬莱山在何处”为韵,以齿叙而赋之,得古诗六首。别因仲章唱和,又得律诗十有三首,粹为一卷,谨序而藏之。
            选自虞集《道园学古録》卷五,天津古籍版《虞集全集》第566页。
            阅读虞集的这篇诗序,我们对相关的内容作必要的分析:其中人物与古地名所对应的古豫章是今天的南昌,四明是今宁波,宣城在今安徽,广信是广西梧州,庐陵是今江西吉安。
            第一:“国朝初,作大都於燕京,北东大迁民实之”。这一句内容告诉我们,元朝初年的“大都燕京”不是今天的北京城,而国朝初的大都是今天的倴城,倴城也仍然在燕地。所以历史上也曾经称为“燕京”,并且由“北东大迁民实之”。到了元朝中期这里归属于上都,有周伯琦《上都杂咏》为证,其内容与所涉及到的滦河都是可考的证据。比如“皇图基正统,朔易建神京。地原南坡暖,天低北斗明。禁垣金耸阁,朝市石为城。盛业超前古,侯王作榦桢”。此“神京”与虞集当年登长春宫所见到的“神京雄据之势,瞭然几席之间”之神京是同一个京城。下一句“地原南坡暖”的“南坡”在滦南今天还能找到地名称呼,倴城北河以北的居民给现在的北河还叫南坡,说明元英宗时期的“南坡事变”就发生在倴城行宫。


            IP属地:广东25楼2021-03-28 17:52
            回复
              还有黄溍的《黄文献公集》卷七下“上都翰林国史院提名记”有以下记载:“粤自世祖皇帝作别都于滦阳,一游一豫,无非事者,列圣相承,尊为典常。文武百司扈从为谨”。我们知道忽必烈最早是在开平当了皇帝,“粤自世祖皇帝作别都于滦阳,一游一豫,”有了滦阳倴城这个大都后才有了两都巡幸的制度。这条史料对研究元代京城的变迁,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忽必烈在选址开平当皇都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倴城起家的京城。又“作别都于滦阳”此处的“别都”滦阳,不可能是北京大都,北京无滦河。所以元朝中早期的大都是倴城。
              再有揭傒斯长春宫桃核扇之说,比照揭傒斯的长春宫诗,此大都就在滦州。“大都长春宫有桃核半个,其大如掌,至今以为常住镇库之物。余常观之,诚稀有也!蟠桃之说,宁或果有乎?古者王囗遇仙,与桃核,大如斗,磨而服之,愈疾延年。今则未闻也。桃核扇之说,是其类耳”。《山居新语》所记也应为上都。今大都北京无长春宫,此说是元早期的大都。
              第二:“燕城废,惟浮屠老子之宫得不毁,亦其侈丽瑰伟,有足以凭依而自久,是故迨今二十余年”。后来这个“燕城”废弃了,北京之“燕城”在元代从来没有废弃的文字,滦州的燕城废弃后“惟浮屠老子之宫得不毁”,这个老子之宫即长春宫,其建筑规模仍然“侈丽瑰伟”。从大德八年向前推20余年,说明在这个年代有过大都迁都的事实。至元21年正月初六,倴城“祈天醮大火,延及民居”,始有迁都之议,见《元史》廉希宪传。大德八年是1304年,至元21年是1284年,期间整整20年有余,可以进一步考订“是故迨今二十余年”的事实。至元21年以后才正式开辟了今天北京之大都城,两都巡幸由开平至倴城转移为开平上都至北京大都。《元史》至元21年前记载的修大都城文献都是指的倴城。
              第三:“独所谓长春宫者,壓城西北隅,幽逈亢爽,遊者或未必穷其趣”。这一句明确指出了长春宫在倴城的西北方向。我们沿着这条“压城西北隅”的历史文献,到倴城西北方向还要有“淀水”的地方来寻找这个元代的长春宫。长春宫遗址就在今天滦南县倴城西北方向程庄镇南边的高阜上,到胡家坡村水域也很近。所以历史上的长春淀也包括胡家坡水域连同倴城的北河,这片水域是寻找长春宫外部环境的重要参考地标。解放初期,在原址的残垣废墟上,这里建立了一所完全小学校,当地人给这里也叫“寺儿上”,还有人称其为“红寺”,这与明朝嘉靖知州陈士元诗中的“红粉楼”是同一个意思。这些历史文献确定了长春宫不是在倴城街里,而是“压城西北隅”所以才有“遊者或未必穷其趣”记述。


              IP属地:广东26楼2021-03-28 17:53
              回复
                第四:从大环境来辨析长春宫的地理位置
                根据以上的讨论,长春宫的地理特征有四个明显要素,一是滦州管辖的地域范围之内,二是在历史上的古石城西北隅,三是附近有很大的一片水域,四是明清以来的古寺庙遗址。寻找长春宫的原始地址,滦州、石城、水域和遗址这四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1,古滦州地域可以称其为“城”的有滦州,倴城,马城,独莫城,在古滦州城和古马城以及独莫城的西北,都没有任何大面积的水域。虞集笔下的这个“城”就不是古滦州城,也不是古马城,更不可能是“独莫城”,此“城”为倴城这是唯一的选择。
                2,后来称为元大都北京城的西北方向没有任何长春淀和长春宫的历史文献记载,这一点可以查证北京的所有历史文献记载,包括清季的《日下旧闻考》。用长春宫来定位虞集笔下的“燕城”,此燕城是今天的倴城。
                3,所谓正蓝旗的元上都遗址西北方向根本找不到任何长春淀的水域,也没有可以参考的任何古建筑遗址的遗迹,元上都根本就不可能是在正蓝旗。
                4,史梦兰所修光绪《永平府志》卷二十七,封域志九,古籍下1044页有如下记载:
                “长春宫在滦州西南百二十里,长春淀,本名石城行宫,金大定二十年又更名长春宫”。这个记载显然是抄袭了陈士元《滦州志》的错误文献。今天在滦州西南百二十里有一个稻地镇,然而稻地镇并没有“石城”的任何历史文献,历史上也从来不是任何朝代的京城,更没有任何“石城行宫”,更重要的是稻地西北方向没有任何可以称其为“长春淀”的水域。还有其长春社的说法,也没有任何明朝以前的地方历史人文根据,这正是陈士元篡改滦州志的证据。在此可以看出史梦兰对所修《永平府志》的草率行文,编者没有认真考察“长春宫”的真实地点,并且引用了早期《滦州志》的错误内容。
                我们今天确定长春宫的准确遗址,对于研究辽金元的历史有着不一般的意义。研究这些存世的历史文献,还可以找出一部分当年创作长春宫的诗句来,进一步证实虞集《诗序》的真实性。从当年这些诗句创作“韵脚”的分配来分析,乃以“蓬莱山在何处”为韵,以齿叙而赋之,得古诗六首”。最基础的这六首诗,今天从元代文献中还能找到的,具我阅历所及还有三首,分别是袁桷的“莱”字韵,贡奎的“山”字韵,还有虞集的“在”字韵。当年这六位同游的诗友,约定“兹独不可相与讽咏”,内容上就没有相互“讽刺”吟咏的口气,真实地保留了长春宫的内容。从当年的六位诗友选择了“蓬莱山在何处”的文字作为分韵,说明当时这六个文人就讨论了真实的蓬莱宫在哪里。其实历史上蓬莱宫也在滦南,方便时我们还会讨论这个问题。
                第一首周仪之的诗没有找到,至少我的阅历所及没有读到,最后两首也没有找到。
                第二首是袁桷的诗,游长春宫分韵得“莱”字,载杨亮《袁桷集校注》卷第三,中华书局版121页,原文中这个“莱”字缺失,后来得到点校者杨亮的确认,袁桷诗的内容如下:
                珠宫敞殊界,积构中天台。深清历倒景,青红隐蓬莱。群山助其雄,衮衮从西来。八荒昔禹甸,为此增崔嵬。旧邑环蚁蛭,清泉覆流杯。雲低落日静,莽苍同飞埃。缅怀古仙伯,采芝雪毰毸。长春岂酒国,杀气为之廻。天风起高寒,玉佩声徘徊。空余水中轮,厉録环春雷。芝人去已久,松声有余哀。
                这里的“珠宫”是指“龙宫”。杜甫有“煌煌珠宫物,寝处祸所婴”。苏轼有“度公之居,见阙珠宫”。元人王旭的《螺杯赋》有“访珠宫於层波,招泉客於鲛室。玉洞花长发,珠宫月最明。还有后面提到的袁桷关于“珠宫”的诗句,都可以证明“珠宫”就是龙宫,由“龙宫”我们可以知道,长春宫这里曾经是帝都。
                第三首是贡奎的诗,贡奎字仲章,本文中的宣城贡仲章就是贡奎。见贡奎《雲林集》卷一有“游长春宫同伯长、德囗、伯生、仪之分韵得山字”,诗的内容如下:
                古道荫树色,横槎度溪环。上方郁楼观,峥嵘俯尘寰。两两白玉童,客来启重关。似非胜者流,此日讵可攀。揽衣空中雲,柱笏城西山。烈风忽昼起,薄霁天已悭。拂石坐寒寂,垂绠汲清澴。悠然时自得,一笑开我颜。玄鹤亦交唳,乘虚动清囗[闲]。安得与之化,千年却当还。(此处“闲”字是根据韵脚补上的)
                今天读这首诗的内容,从“横槎度溪环”的诗句,我们可以知道,当年他们六个南方人相约游长春宫,是从倴城渡船过去的,槎是小船。其中还有“薄霁天已悭”的句子,“悭”的意思是吝啬小气,薄霁,是阴天或是多云间晴,刮了一阵风就停了,没有下雨。从诗句的内容分析,我们还可以知道他们当天曾经在长春宫的石台上坐下来聊天,并且喝了长春宫的井水。“绠”是井绳。用绳子从井里打水来喝,“澴”这里指水。


                IP属地:广东27楼2021-03-28 17:55
                回复
                  第四首是虞集“游长春宫诗分韵得在字”载《道园遗稿》卷一,天津古籍版《虞集全集》第33页,全诗的内容如下:
                  神宫古城端,千里见畿内。幽关挾北户,连璋锁西黛。南树荡何極,东溟渺无碍。中天积紫翠,雲气常叆叇。孰云萬有赜,揽括固兹在。奇怀得纵观,指顾生百慨。天风正浩荡,春物尚茫昧。翻愁目力短,奕奕飞鸟背。永感神禹跡,愿讬穆王载。仙人骑黄鹄,一往不复徕。忽然会予心,雲中赠双珮。
                  从虞集的诗里“春物尚茫昧”的意思,说明当年六位诗友是在早春出游。作者还把长春宫比作历史上的黄鹤楼,从“雲气常叆叇”也证明当天是多云的天气。除了这三首当年存世的长春宫诗,其他三首不知所踪,后来又“别因仲章所赋唱和,又得律诗十有三首”,粹为一卷,谨叙而藏之。这十三首诗有袁桷的次韵仲章游长春宫二首存世,载《袁桷集校注》中华书局版504页。
                  次韵仲章游长春[宫]二首
                  第一首:积翠中天下土昏,坡陀深处转金门。松间不遇采芝客,雲里空怜打麦村。
                  华表鹤归城已换,沧州人去柳空存。高堂灵骨疑金鏁,应许重游得细论。
                  第二首:八極端能合寸眸,丹梯危尽觉身浮。手持玉笛谁为赠,背负青天我独游。
                  山影西来疑驻马,雲光南去似轻鸥。人间底用重廻首,乐極无愁果有愁。
                  分析这两首“游长春宫”诗的内容,如果把长春宫定位在正蓝旗的草原,那里是牧场,按气候和季节特征来分析,根本就不生产小麦,就更没有“打麦村”的说法,所以元上都不可能在草原。我们根据虞集的《游长春宫诗序》所记载与倴城的方位,又找到了长春淀的水域作参考,说明古长春宫遗址就在胡家坡村离水淀不远的附近,确定无疑。


                  IP属地:广东28楼2021-03-28 17:57
                  回复
                    五 元代文献中长春宫的内容简述摘编


                    IP属地:广东29楼2021-03-28 17:58
                    回复
                      (二)元宪宗时期的长春宫辩论
                      在太宗窝阔台时期至定宗乃马真执政,长春宫肯定也有许多皇家活动,不过见于文字的很少,姑且省略。
                      (1)宪宗八年,蒙哥令皇弟忽必烈主持处理中原地区佛道纠纷。忽必烈与开平府王邸召集儒、释、道三教名流以及手下官吏七百余人,其中佛教界除了印僧那摩国师外,藏传和南传佛教两系的代表人物有八思巴国师,西蕃国师,河西国僧,外五路僧,大理国僧等,中原各地的名僧有从超,德亨,祥迈,明经,至温,道玄,从伦道寿,善郎等三百余僧,这里的祥迈,至温都是滦州佛教寺庙的主持。以全真教一派为代表的道教人物有燕京道士张志敬,攀志应,魏志阳,堆志融,周志立,申志贞,马志宁,张志柔以及中原各地道士赵志修,李志全,于志申等二百余道人,忽必烈手下重要官吏则有丞相蒙速速,以及著名的儒家代表窦默,姚枢等二百余众,其规模远过于前“和林之争”的人物,所聚皆三教头面人物及一时名流宿儒。所争论内容与第一次争论大致相同。其一,老子《化胡经》诸碑石经版出处年月。其二,庙宇侵夺及毁改塑像原因。其三,房舍田产的归属。佛道各派出17名代表“且拟约定”,因为全真教辩论的失败,17名道人削发为僧。这就埋下了长春宫乱象的根基。
                      (2)九月底蒙哥颁旨,由北印度加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名僧那摩大师秉公而断,基本仅限于澄清假经是否新造改正道士所毁佛像,追求当事者的责任。当然“若和尚们坏了老子塑著佛像,亦依前体例要罪过者”是为和林之争。亦为第一次佛道争论。佛教界并不罢休,又寻找机会到忽必烈处告道士,忽必烈大怒,全真教掌门张志敬遭辱打,“头面流血”翌年五月,佛教界又北上和林拜见蒙哥,意欲再开论战,恰李志常病逝,论战暂休。


                      IP属地:广东34楼2021-03-29 16:44
                      回复
                        中国人几乎无人阅读《辽史》,更无人研究长春宫。


                        IP属地:广东35楼2024-05-11 18: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