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祥吧 关注:211贴子:2,215
  • 2回复贴,共1

豆瓣书评《张孝祥研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必须承认我是来凑贴的。
前几天终于想起来在豆瓣上开了这本书的书目。
简介:
张孝祥(1132-1169)是南宋早期著名的政治家,诗人,书法家。但至今没有人对他及其著作进行很好的研究和介绍。
《张孝祥研究》的作者黄佩玉博士花费了几年心血写成此书。她对张孝祥的生平,家世亲族,婚姻子嗣,交游及他的词,诗,文,书法,文集版本作了全面探讨。著者对每一章节都倾注全力,因此材料翔实,给读者一种来之不易的厚实感;在佔有材料的基础上,著者有不少地方又能发前人所未发,给读者一种新鲜感。
本书对深入研究张孝祥,研究宋词,豪放派词等均有一定参考价值。同作者的另一著作《张元干研究》一样,本书是一部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义的著作。


IP属地:美国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1-03-25 07:21回复
    1.
    这是十几年前还在德国的时候,辗转从台湾订来的第一本关于孝祥的专著。书虽是新的,但年代久远,到手的时候已经有点脱胶。当时我正日日坐在电脑前写德语文学的毕业论文,写论文总是痛苦的,毕竟100页正文,就算只是写德语,也够受了。在写论文期间,我生了一次病,发了几天高烧,昏沉的时候随手又翻阅起久不触碰的宋词,大概是病中人精神恍惚,那一次我读到 “风帆更起,望一天秋色,离愁无数,明日重阳尊酒里,谁与黄花为主?别岸风烟,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时,蓦然深感凄切……往日,我不怎么注意过他的作品,总觉得也是个爱把栏杆拍遍的一腔悲愤。
    然后我看了下简介,惊讶他竟然只活了37岁。再查阅史料,当然作为历史外貌协会的一员则又更多一层痛惜。(“孝祥俊逸”《宋史》+ 他人形容,毕竟是人都知道,又有才华又有相貌的人,总是凤毛麟角的~~)但更多了解下去,则尤觉其人为人真诚,可爱,并不是单一的只在那里愤青,相反,他本人其实才干优长,非常务实,又确然有那种天性豁达的开朗胸怀。
    尔后,我在论文思路频频阻塞时,从汉学系寻来《于湖居士文集》,一篇篇细读下去,读时经常掩卷长叹,叹息天不假年,不然成就何以至只有两百多篇词(而且以他随作随弃的脾性,留下的很多还是诸如祝寿之类的应酬词 —— 有读者颇为刻薄地称他为‘祝寿达人’,怎么办呢?毕竟他的父母可是比他本人活得还长啊!)
    —— 无论如何,那篇论文能得以顺利写完,也是靠了在于湖文字中寻求的慰藉。
    德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在他著名中篇小说 《威尼斯之死》里,借助主人公之口说过一句话:
    “(主人公)非常希望活得久些,因为他认为只有当一个艺术家在人生各个阶段都能取得典型的成就时,他的艺术造诣才可说是真正伟大的,有普遍意义的,同时也是真正值得尊敬的。”
    —— 我一直深以为然。 能够完整的走过人生岁月的作家,无论他们如何悲欢岁月,但是起码人生是完整的,他们无一不从年轻气盛,经过多折的不惑中年,最后走到老暮。成就了他们的,除却才气,学识,品行等等,也有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时间。
    而对一个天才型的作家而言, 没有什么比“英年早逝,才学未尽”更使人悲叹辛酸。可以说,我一直相信,如果孝祥能活得长久一些,成就会远不止如今仅存的词名。因此,反言之,再观孝祥的文章诗词,则又更多了一层敬意,因为他如此年轻,却有此胸怀。而再论孝祥的书法,倘若“老寿”,则更不知该是如何的“可爱”了。
    2.
    回到书。
    有关于湖的专著很少—— 能搜罗的我都搜了,譬如辛更儒多年前出的《张孝祥于湖先生年谱》(为了得到这本书,委托日本友人在日本的汉籍二手书市购得 ),但多年反复阅读比较下来,黄女士的这本是我最喜欢的一本。
    书由阐明孝祥生平,探述词,诗,文,书法,文集流传版本,及编写其年谱几部分组成。考证翔实(当然零星几处依然有待商榷),文笔简约畅美之外,更重要的,是有字里行间对于湖的真心喜爱与叹惋之情。
    去年我又重读了一遍洪业的《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洪业这本书我也喜欢,因为读出了他对杜甫的爱 —— 爱得深沉而克制。最怕那种王水照写的《苏轼传》,文笔稀烂,又整天在煽情,感叹词多得好像在冒汗。真是读得难受至极 —— 总之也没读完就想扔了。(也不知豆瓣上的五星好评何处而来?我不怕冒犯地说,倘若现在的学者就这样的水平,那真是让我这个门外之人都觉得汗颜至极!)
    我想一切研究古人专著的人,应该还是1)要真爱这个人,不然即使是学术文,没有一点感情在里面,读起来都是味同嚼蜡。2)把这个爱最终还是要沉淀下来,懂得克制 —— 毕竟不是谁都是闻一多,可以掌握那样充满情绪又不失诗意的语言!
    这世上喜欢李杜苏辛的当然永远会是多数,或者再加个纳兰性德。 虽然《念奴娇,过洞庭》貌似很多人都愿意表示是他们最喜欢的宋词。—— 但孝祥永远也只能是个小众的喜好。
    不过这并没有什么。虽然知音者稀,但喜欢孝祥的人,自会敝帚自珍。
    我当然没机会认识黄女士。倘若有机会,想表示非常非常多的感谢。这本书翻得如此多遍,现在已经拆页了,赶明儿去修复书店重新装订一下。
    今年,我自己也已经活到了孝祥的年纪。(他本人实际是公历1133年初出生,死于1169年夏,足岁不足37。)十几年前喜欢他时,还是一个不知世味几何的学生,而今弹指光阴虚过眼。


    IP属地:美国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1-03-25 07:24
    回复
      2025-07-24 15:54:4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八百年过去,再不见古人。每夏叹息”平生张于湖,万里去一息。" 再思 ”是于湖君,英迈伟特,遇事卓然,如箭破的,谈笑翰墨,如风无迹,惟其胸中,无有畛域,故所发施,横达四出。“(张栻《于湖像赞》)—— 本想笔力若可托付,一直想为孝祥写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小说。但目下的确能力不足。因此数年来只得靠写穿越小说聊表情绪一二。
      痴耶?癖耶?不足道也。


      IP属地:美国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1-03-25 07: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