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22日漏签0天
大思英语吧 关注:6,431贴子:1,505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3回复贴,共1页
<<返回大思英语吧
>0< 加载中...

【好文分享】听力,是英语学习最重要,也是最难的点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大思英语01
  • 核心吧友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1、语言的本质是声音的交流
所谓语言,首先是有意义的声音的交流,文字只不过是记录声音的媒介,是在声音的交流的基础上发明出来的符号。
世界上还有一些小部落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对于他们的文明发展程度来说,文字并不是必须的,口头交流就够了。
既然如此,听力就是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输入的唯一入口,听不见或听不懂,就不可能说得出来,所以才有十聋九哑的说法,哑并不是因为发音器官不正常,而是因为听不见。
学习英语,听不懂,自然也就说不好。


  • 大思英语01
  • 核心吧友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2、口语只不过是听力水平的表现
听力是口语的基础,会听才会说。说就是将听到的内容转化为声音的输出
为什么很多中国学生说的英语,欧美人士听不懂?要么是因为他们的发音太离谱,要么是因为他们说出的句子,是自己根据语法规则胡编乱造的,说了一些母语为英语的人根本就不是会说、自己也从来都没有听到过的句子。
归根到底,就是听力不过关。口语输出不是靠练习出来的,一个人如果听力不行,即使将英语课本倒背如流,也不能掌握英语,因为那不是语言能力的表现,而是一种表演,是记忆
口语能力一定是建立在听力过关的基础上的。
所以,口语好的人,听力一定行,而听力好的人,只要有机会开口说,能很容易上手,将听到内容转化为口语能力,进行输出。


2025-05-22 09:02:18
广告
  • 大思英语01
  • 核心吧友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3、英语的听力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确一个事实,就是在我们阅读的时候,是有声音参与的。
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默读,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大脑里会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们所读的内容是什么,这个声音可以是我们自己的声音,也可以是某个我们熟悉的人的声音。
所以,阅读不单单只是看文字来进行理解,而是有声音参与的。因为文字是代表声音的载体,我们在看文字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在心中默念声音,只是有时这个过程短到我们察觉不出来。
所以,如果不熟悉单词的读音,读英文书将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事实上,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而是在做符号解码,只能逐字翻译,速度肯定快不了,没效率,又辛苦,何必呢?
相反,如果听力过关了, 阅读起来就相对轻松了。
另外,英语是拼音文字,拼写和声音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听力过关,拼写起来也会事半功倍,写作也会不成问题。


  • 大思英语01
  • 核心吧友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4、听力是英语学习中最难的点
听力的难,在于听力的对象是声音,声音是抽象的,是瞬间消失、一去不复返的,要一听就懂,大脑就要对所听到的语音进行条件反射式的理解,这需要反复地训练,才能做到。
这跟阅读不一样,阅读读不懂,还可以停下来,反复地看,可以查词典,而如果听不懂,那就听不懂了。
声音无形无迹,而且一闪而过,是不允许你停下来细细思考和翻译的,第一句话你没有翻译完,第二句、第三句都已经讲完了,所以必须要一听就懂,不然就无法听懂。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学了十几年的英语,一听到英语还是心生恐惧的原因。
听不懂,实在太伤神了。
如果可以选择的话,练习听力最好的时期,就是儿童时期,最好是婴幼儿时期,家里有英语环境,天天听,很快就能将英语说得跟母语一样。
如果你有孩子,一定要记得让他集中精力听英语,不要浪费时间在记单词学语法上,听力练好了,这些都是小菜一碟。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3回复贴,共1页
<<返回大思英语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