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孔子
醉拍春衫
宋儒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若非对孔子爱极了,说不出这样的话。中国人,鲜有不知道孔子者。但凡是上过中学的,都知道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但如果对孔子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这几个冷冰冰的、僵死的字眼上,就无法对他有产生真正的、发自肺腑的爱。历史课本的缺陷,在于说得太简略,干巴巴的没有生命力、感染力,使得历史人物在我们的头脑中只是一些概念、符号,鲜活不起来,我们很难爱他,亲近他。伟大的这个,伟大的那个,伟大呀伟大……这样简单的、缺乏血肉的论断让我们对历史人物敬而远之,觉得他们离我们太过遥远,“伟大”得甚至让人有点畏惧,令人生厌。
说来惭愧,在山西师大上学时,我才读了《论语》。工作之后,有了些小钱,发狠买了一套《史记》,才读了其中的《孔子世家》。孔子的形象在我的头脑中才渐渐鲜活起来,宛如漆黑的夜,悄然透出晨光,世界慢慢的清亮明媚起来。现在的我固然也认为孔子伟大,但这不是概念的、符号的伟大,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伟大。这个伟大不是让人有点畏惧的、生厌的,而是令人感到亲切的、愉快的。
孔子的身世是很苦的,他的父亲比他的母亲大许多岁,他很小时父亲便死了,他是由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带大的。虚岁十五时,他开始立志求学。十五岁是个很美好的年龄,孔子就是在这个年龄对学识有了兴趣,有了主动的追求。我常听一些学生为他小学时没有努力学习而惋惜,我就用圣人“十五而志于学”来宽慰、勉励他。圣如孔子,尚且“十五而志于学”,我们又不是圣人,为什么一定要比圣人“志于学”还要早。何必苛求自己?你现在是十六七岁,在这个年龄倘若真的“志于学”,已然很不错了。
孔子仁爱。有一天,他家的马圈失了火,他下班回来,只问了一句:“伤人了么?”不问马。他把人命看得重,把钱财看得轻,大气又大方。不像那些守财奴,只知搜刮,“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仁者爱人!自私,贪欲,残忍,刻毒,权术,阴谋,充斥了整个中国历史。“爱”的呼声太过微弱,湮没在金戈铁马、长枪大戟的杀伐声中。血泪斑斑,血泪斑斑!“伤心秦汉,生灵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浅陋无知的人因为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沾沾自喜,说什么儒家学说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云云,却不知历代的统治者们只是利用儒学来维护其统治,对人民刻薄寡恩,残忍少爱,所谓“仁”,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其实何尝真的“仁”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哪有半点“仁”的影子?表面上独尊儒术,骨子里其实是法家严刑峻法、刻薄残忍的那一套,即“外儒内法”。儒学失却了“仁”这个核心,就好比人失去了魂儿,没了“仁”这个魂儿的儒学,还是儒学么?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学说主张,从来就没有真正实行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现在看来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孔子失败了……他的失败,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而是所有中国人的。孔子赢得了什么?不过是“万世师表”“大成至圣文宣王”之类的名号。而这样的虚名,孔子在乎么?
他负责。“仁以为己任”,他坚持了一生,死而后已,至死方休。他是个理想主义者。我十分喜欢有理想的人。孔子是春秋末期人,生逢乱世。那是一个崇尚武力的时代,谁的拳头硬,谁就是老大。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打打打,没完没了的打。不是为打而打,打架的目的,在于抢东西——地盘、人口、财富。抢的东西多了,自己就先富起来了,这样,日子过得比较爽。武力的背后,其实就是贪欲。孔子对这个现状,十分不满意,他主张回到西周,恢复那个时候的秩序,号召大家不要争抢,各依本分过日子。但他把嗓子喊哑了,也没人理他。他被时人讥为不合时宜。但凡理想主义,都不怎么合时宜。可贵的是,他为这个理想奋斗了一辈子。他“周游列国”,不为当官,为的是推行自己的主张。他吃过很多苦,在陈、蔡一带断了粮,好几天吃不上饭;还被匡人围攻过,因为他长得有点像一个叫“阳虎(阳货)”的坏人。令人欣慰的是,他有一群优秀的学生,矢志不渝的跟着他,走四方,天苍苍,野茫茫,一路走,还一路弹琴,一路唱(弦歌一堂)。真是浪漫,呵呵。就是在没饭吃的艰难时期,学生们也没有舍他而去,只有子路有点不高兴,来找他了:“君子也有吃不上饭的时候么?”他严肃地批评了子路:“君子本来就有吃不上饭的时候,小人一吃不上饭,就开始闹腾了。”子路于是郁闷的走开了,呵呵。读到此处,每每掩卷沉思,想见当时的情形,心里充满了感动,这真是一群十分可爱的人!孔子虽然一生不得志,但好在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学生与他朝夕相伴,他,并不孤独。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福分呢?
说说孔子
醉拍春衫
宋儒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若非对孔子爱极了,说不出这样的话。中国人,鲜有不知道孔子者。但凡是上过中学的,都知道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但如果对孔子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这几个冷冰冰的、僵死的字眼上,就无法对他有产生真正的、发自肺腑的爱。历史课本的缺陷,在于说得太简略,干巴巴的没有生命力、感染力,使得历史人物在我们的头脑中只是一些概念、符号,鲜活不起来,我们很难爱他,亲近他。伟大的这个,伟大的那个,伟大呀伟大……这样简单的、缺乏血肉的论断让我们对历史人物敬而远之,觉得他们离我们太过遥远,“伟大”得甚至让人有点畏惧,令人生厌。
说来惭愧,在山西师大上学时,我才读了《论语》。工作之后,有了些小钱,发狠买了一套《史记》,才读了其中的《孔子世家》。孔子的形象在我的头脑中才渐渐鲜活起来,宛如漆黑的夜,悄然透出晨光,世界慢慢的清亮明媚起来。现在的我固然也认为孔子伟大,但这不是概念的、符号的伟大,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伟大。这个伟大不是让人有点畏惧的、生厌的,而是令人感到亲切的、愉快的。
孔子的身世是很苦的,他的父亲比他的母亲大许多岁,他很小时父亲便死了,他是由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带大的。虚岁十五时,他开始立志求学。十五岁是个很美好的年龄,孔子就是在这个年龄对学识有了兴趣,有了主动的追求。我常听一些学生为他小学时没有努力学习而惋惜,我就用圣人“十五而志于学”来宽慰、勉励他。圣如孔子,尚且“十五而志于学”,我们又不是圣人,为什么一定要比圣人“志于学”还要早。何必苛求自己?你现在是十六七岁,在这个年龄倘若真的“志于学”,已然很不错了。
孔子仁爱。有一天,他家的马圈失了火,他下班回来,只问了一句:“伤人了么?”不问马。他把人命看得重,把钱财看得轻,大气又大方。不像那些守财奴,只知搜刮,“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仁者爱人!自私,贪欲,残忍,刻毒,权术,阴谋,充斥了整个中国历史。“爱”的呼声太过微弱,湮没在金戈铁马、长枪大戟的杀伐声中。血泪斑斑,血泪斑斑!“伤心秦汉,生灵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浅陋无知的人因为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沾沾自喜,说什么儒家学说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云云,却不知历代的统治者们只是利用儒学来维护其统治,对人民刻薄寡恩,残忍少爱,所谓“仁”,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其实何尝真的“仁”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哪有半点“仁”的影子?表面上独尊儒术,骨子里其实是法家严刑峻法、刻薄残忍的那一套,即“外儒内法”。儒学失却了“仁”这个核心,就好比人失去了魂儿,没了“仁”这个魂儿的儒学,还是儒学么?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学说主张,从来就没有真正实行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现在看来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孔子失败了……他的失败,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而是所有中国人的。孔子赢得了什么?不过是“万世师表”“大成至圣文宣王”之类的名号。而这样的虚名,孔子在乎么?
他负责。“仁以为己任”,他坚持了一生,死而后已,至死方休。他是个理想主义者。我十分喜欢有理想的人。孔子是春秋末期人,生逢乱世。那是一个崇尚武力的时代,谁的拳头硬,谁就是老大。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打打打,没完没了的打。不是为打而打,打架的目的,在于抢东西——地盘、人口、财富。抢的东西多了,自己就先富起来了,这样,日子过得比较爽。武力的背后,其实就是贪欲。孔子对这个现状,十分不满意,他主张回到西周,恢复那个时候的秩序,号召大家不要争抢,各依本分过日子。但他把嗓子喊哑了,也没人理他。他被时人讥为不合时宜。但凡理想主义,都不怎么合时宜。可贵的是,他为这个理想奋斗了一辈子。他“周游列国”,不为当官,为的是推行自己的主张。他吃过很多苦,在陈、蔡一带断了粮,好几天吃不上饭;还被匡人围攻过,因为他长得有点像一个叫“阳虎(阳货)”的坏人。令人欣慰的是,他有一群优秀的学生,矢志不渝的跟着他,走四方,天苍苍,野茫茫,一路走,还一路弹琴,一路唱(弦歌一堂)。真是浪漫,呵呵。就是在没饭吃的艰难时期,学生们也没有舍他而去,只有子路有点不高兴,来找他了:“君子也有吃不上饭的时候么?”他严肃地批评了子路:“君子本来就有吃不上饭的时候,小人一吃不上饭,就开始闹腾了。”子路于是郁闷的走开了,呵呵。读到此处,每每掩卷沉思,想见当时的情形,心里充满了感动,这真是一群十分可爱的人!孔子虽然一生不得志,但好在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学生与他朝夕相伴,他,并不孤独。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福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