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社会的豪奢之风,帝王将相铺张浪费的生活对于国家衰亡是有直接的干系。因为我们知道在古代农业社会的小农经济下,帝国的大部分收入来源都有来自于征收【农业税和人头税】,而为了满足于帝王将相无休止的豪奢生活,自然会给当时的底层人民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东汉之际,豪强兼并土地越发严重,自耕农不断被破坏,大量的编户齐民为了躲避朝廷的高额租税和逃避徭役只能求依附于世家大族的庇护下,但是又要忍受世家大族的剥削,这些贫苦人民的生活非常凄惨【《昌言·损益篇》:至使弱力少智之子,被穿惟败,寄死不敛,冤枉穷困,不敢自理。】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让政治清明,贬斥“社会豪奢”之风就是必要的。而曹操则是亲身实践者,将自己的节俭思想不止是在诗文中体现,从而在以后的数十年执政生涯中也在贯彻。不止是曹操本人能做到【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在后来魏国的官员中也出现了很多清廉的官员如夏侯惇【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於官,不治产业。(《三国志·夏侯惇传》)】、袁涣【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於人,不为皦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三国志·袁涣传》)】、张范【救恤穷乏,家无所余。《三国志·张范传》)】、鲍勋【廉而能施,死之日,家无余财。《三国志·鲍勋传》)】、司马芝【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三国志·司马芝传》)】、和洽【转为太常,清贫守约,至卖田宅以自给。(《三国志·和洽传》)】、又【魏略以林及吉茂、沐并、时苗四人为清介传。】清介即清正廉洁的官员【《人物志·体别》“清介廉洁,节在俭固,失在拘扃。”】等等,这样的以曹操为首的廉洁之风下在当时被称为【节俭之世】和【贵清素之士】(见《三国志·徐邈传》。而奢侈的官员则显得很另类如何夔【最为豪汰】(见《三国志·何夔传》何夔其人甚是豪奢,其子何曾更过之,,孙何劭更盛何曾。《晋书·何曾传》:日食万钱,犹云无下箸之处……(何劭)衣裘服玩,新故巨积,食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为限。)。可惜的是曹操时代的清廉之风并没有很好的延续下去,明帝时代,社会风气就又转变为东汉的豪奢之风,从而延续到了两晋之际,这是后话。曹操时代还是很好的贯彻了自己“儒家思想”中节俭的品行,并引导了当时的社会走向“政治清明”的道路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