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吧 关注:45,822贴子:735,798
  • 6回复贴,共1

随便感慨一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看完红楼和梦魇后越发觉得林黛玉这个角色模糊起来了。
在我第一次读完80回目版本的故事后,就觉得描写黛玉的文字过于稀寡。对于她在故事中的定位反而产生了疑惑。
众所周知红楼此书另有一些其他书名,如《金陵十二钗》。书中第一回也曾提及著书所为的是闺阁中的裙钗闺秀。黛玉不过其中一员罢了。
但转念,同在第一回又著述了一段传说,神瑛与绛珠,似乎其二人间的故事更在之上。
自然神瑛与绛珠下界所托之凡胎肉身是宝玉与黛玉。然而自黛玉早年丧母投奔荣府,他二人在贾母膝下同食共寝数年全无文字表述。直至宝钗到后,宝玉一番亲疏远近之论才略有提及。
书中正副又副十二钗戏份各有表述,其施笔墨比例也有高低多寡,诸如熙凤活脱于文字之上,讲她的文字最多,仿佛此人曾经就同作者那么一起生活过,音容犹在。宝玉身边袭人也是如此。
同样迎春着笔远逊于探春。角色不同,亲疏有序也是自然,也当理解。
反观与黛玉的多次互动都戛然而止,那次宝玉吃醉归来,黛玉过来瞧了眼宝玉,才问了“绛云轩”三字书写的如何,转眼宝玉再让她吃茶人便不在了。此番举动当然可以认为黛玉关怀之心无微不至,宝玉之意未专于黛玉。
但之后诸多情节大体都有此事犹未了,言犹未尽之感。
再者,第五回红楼十二曲与判词中,宝钗黛玉共享一套词曲,书中批语也有所谓钗黛合一之说。钗黛二人本乃正册十二钗之魁,一人是绛珠临凡,宝玉心中最爱之人。一人是宝玉日后明媒正娶的结发之人。
如此重要的二人为何合一,不及其他诸钗,只有一首曲,一首词呢?
黛玉初入荣府与宝玉相见的情景真是过目难忘,耳畔每每有响起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唱词。那时宝玉心中暗道: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虽是内心语言我见此处却有隆重高亢之响,壮怀激烈之鸣。
纳兰说人生若只如初见。我禁不住在想宝玉黛玉之后究竟会发生多少意想不到的故事?
而后不知多少岁月,晴雯死后宝玉仿古作芙蓉女儿诔,那时甚至在想,黛玉死后宝玉又是怎样一番情景,是有更惊人的词藻,还是痛彻心底后无言可以述说悲苦。
黛玉一直未融入荣府的生活之中,她选择了另一种自我保护,与府内他人关系忽远忽近,读者看来也是若隐若现。
正如她那葬花词中说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虽身在大观园,却又仿佛游离于外,本不应属于这人世间花园中的一株仙草。
这一切作者不添笔墨,不置雕琢。是本意抑或还未曾决定?
张爱玲猜测黛玉是作者青春年少时遇到的那么一个记忆深刻的少女。我却想及此处时觉得黛玉与众钗不同,她们或许有在现实生活中切实的痕迹,但黛玉更像只是作者心中的一缕幻想。
作者或曾见过那么一位言词犀利的少女,也或许见过另外一位枉自多愁的少女,她们都未曾进入作者生活的圈子。
作者在经历了人生中的大起大落,悲欢离合,他回忆起当年在闺阁女儿间嬉戏的快乐时光,却未曾寻到过那么一个真爱相守之人。他想天造世人并分男女,自然有那么一对本是命定的眷属。
两人之名刻于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上,兹以为证生生世世之约。
但他蹉跎一世未曾遇见她,他便将这一切付之幻想。
那前生约定的女子是怎样的人,她一定也因与他不得相会而同愁共忧。若有朝一日终得相遇,她眉间定然是似蹙非蹙难掩愁,相思之苦萦绕其间。眼眸也必然是似喜非喜犹含泪,相逢之情自在其中。
诗云:既见君子,云胡不瘳?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黛玉心中的愁,黛玉身上的疾仿佛都在说着宝玉并非她的命定之人。
倘若作者回望前尘,若真失之交臂了那么一个女子,亏欠了她一生的眼泪,他又何以厚颜向他人述说前世施以甘露之恩,她又报恩还泪而来。
想来作者念及未遇之恨,待遇之苦,嗟叹前世恩恩怨怨,今生还清便罢了!却又无法罢了。
对于作者,绛珠黛玉既真且幻。虽徒留哀怜却又难以压抑情动之心,既有警幻仙境,又有神瑛绛珠。
林黛玉真是前无古人的女子。传闻红楼书后有情榜,黛玉为情情。我觉得所谓情情,即是情私。我只喜欢该属于我的,属于我的无比喜欢。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与情专不同,她主动宣示了私有权,多了的不稀罕,少了的要夺回来。就如同宝玉送她北静王给的手串,她只言道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
更兼得所谓神瑛当时所浇灌的花草树木又何止一株,唯有绛珠还泪,还泪既了。此情不必以众人知,更不必以意中人知,这份与众不同的独有之意才是情私吧。
写到此处更觉黛玉是作者如梦似幻中的人物。


1楼2021-03-12 00:55回复
    好帖


    2楼2021-03-13 22:03
    收起回复
      林妹妹这个人物是真的长大以后愈发喜欢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3-14 02:00
      收起回复
        写得不错,文笔挺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03-24 11:3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