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吧 关注:83,264贴子:189,792
  • 2回复贴,共1

纳兰容若的隐逸情怀与自由意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读纳兰词“小构园林寂不哗,疏篱曲径仿山家。昼长吟罢风流子,忽听楸枰响碧纱。添竹石,伴烟霞。拟凭尊酒慰年华。休嗟髀里今生肉,努力春来自种花。”?可以看出容若是一个借隐逸词歌颂自由、追求自由的词人。
     人,可以自由地做出决定、控制他自己的意志吗?最近,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再次掀起,原因是现代科学对人类的大脑、对大脑究竟是怎样做出决定的生理机制了解得越来越多。
     我们将来也许可以制造出非常精密的机器人,它们能完全模仿人的表情和肢体动作。给它们穿上衣服,他们可以混迹在人类中几十年而一直被人类当成同类而不是机器人看待。但是,我们可以说这就是用实验检验意识吗?机器人有意识吗?如果说他们没有,那么人类又算什么呢?这种机器人的外表、行为、肢体动作、交流和人类一模一样!仅仅因为机器人的脑子是集成电路,人的脑子血肉构成吗?客观的讲,集成电路和血肉脑子不都是物质的吗?如果说他们有,那么还有什么东西没有意识呢?用针扎蜗牛的皮肤,蜗牛会缩回壳里,那就表明蜗牛害怕了。蜗牛也会害怕,就像我们人类一样。同样,石头也会害怕,当你朝一块鹅卵石狠狠踢一脚的时候,石头就会滚开。那是石头在逃走啊,石头也会疼,石头也会害怕。我们凭什么把拥有复杂结构且能表现出来复杂行为的东西定义为有“意识”的,而把低等的、简单的结构定义为没有意识的呢?
     辛格,德国最著名的大脑权威,法兰克福的马普协会大脑研究所所长,以他为主要代表的大脑学者们认为:自由意志纯粹是一个幻想,只是为了让我们有一个好的感觉。这个观点具有很大的挑衅性。他认为并不是我们的自由意志在决定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我们每个人天生的以及后天形成的大脑结构在左右我们的行为,主宰我们的决定,而且,形成决定的过程我们基本上是没有知觉的。辛格介绍说:“我们只是在事后才给这个过程加上主观意图的说法,然后就以为,我们也完全可以做出不同的决定。但实际上,情况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做出的所有决定,都是我们必须要这样做的,都是大脑生物活动的结果,我们其实别无选择。我们只是事后赋予它主观意愿和自由意志的好名称。”
     “人生需要追求,也需要一种修养,一种精神上的修养,一种化释种种烦恼的心理调解,使自己摆脱‘物’的奴役和缠绕,处于一种自醒、自明的精神状态,保持一种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所以,从庄子开始,士人们就一直在追刁一着心灵的自由,而隐逸词人则真切地体味到了这种与天地万物同流的心灵的自由,而日_通过隐逸词向世人展示出这种高妙的“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自由境界。由此也就有了诗化的人生,有了从诗化人生中流淌出来的高妙的诗词。NaLanRongLuo.com中提到纳兰词中的忧伤,多半来源于心愿与现实的种种不相符,纳兰亦有报国之心,却难耐侍卫一职的单调与乏味,而唯有在词章之间纳兰方能寻觅真实而充实的自我。而且,身为明珠之子,见过了太多的官场倾轧、太多的尔虞我诈,想必这一切纳兰是不愿同流合污的,否则又怎会写下“凭君料理花间课,莫负当初我。眼见鸡犬上天梯,黄九自招秦七共泥犁。 瘦狂那似痴肥好,判任痴肥笑,笑他多病与长贫,不及诸公衮衮向红尘。”?凸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自由意识。从上面的词中看到纳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他为何隐于野还是隐于朝都做不到呢?
     德国莱比锡的马普协会认知和神经科学研究所的普林茨(Wolfgang Prinz)认为人类是有自由意志的,现实中也存在自由意志,只不过他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的。他介绍说:“自由意志不是先天事实,它不属于我们人类的基本配备,不是由基因决定的。但是自由意志是社会事实,它是后天形成的,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事实和天生事实同样都是现实存在的,而且作用都很大。虽然自由意志不是一个自然现象,但是它是一个实际的现象,一个实际的心理现象。”在人的实际生活中其实存在很多社会事实,他举例说:“人有没有轮子?回答是,一方面没有,另一方面又有。如何理解呢?从人体构造来说,人身上当然没有轮子,只有两条腿。但是人类发明了轮子,利用轮子制造了车辆,自行车、汽车、火车。由于人类使用这些车辆替代了自己的两条腿,所以你也可以说,他最终还是有轮子的。”类似地,对人的权利和义务也可以这样来看。虽然权利和义务不是天生的,但由于社会约定了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这些权利和义务就是不可推卸的事实,一种社会事实。普林茨接着说:“那么现在再回到这个难题:人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回答是,一方面有,一方面没有。就先天来看,他是没有的,但是人类发明了自由意志这个东西,并把它纳入了自己的世界观。



IP属地:日本1楼2010-03-05 22:37回复

         在古代中国士人务实入俗的追求中,在中国文化长河中,隐逸文化从没有登堂入室成为主流,但隐逸文化却在主流文化的中间地带或其边缘或隐或现地展现其魅力,持久而顽强地推动了历史的自由进程,显露出生命本体的自由意识,构建起了士人的精神家园和深层次的灵魂归宿。“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甚至就是放弃自己的义务。”作为主流文化的超越和反叛。
         在经历了世俗的种种离乱之后,他们的心境渐渐趋向自然平淡和意趣高远,以期在调和了人与自然,情与理关系中达到一种宁静淡泊的人生境界,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超越形迹和现实的心灵自由,使精神从世俗的私欲和社会政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在这里,隐逸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还包含理智的呼唤。
         在隐逸词中所表达的当个体的人不适应整体社会时,生命个体的理性抉择则支撑着文人实现隐居的理想,而这一追求正是文人人格独立与个性自由达到一定程度的表现。在追求隐居的过程中,生命的个体经过认真的思索与灵魂的拷问,经过艰难的抉择与裂变,风凰涅奖般地在生命个体乃至十生命本体和社会以及俗务间肯定了个人的行为而否定了社会。有了对社会的醒世认识和彻底绝望的情怀,彻底地摆脱物祟、摆脱社会而追求个体自由才成了生命追求的底色,隐居也就洒脱了几分。从“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苏轼《行香子·述怀》)的希企归隐逸,到“拂晓擎舟去,细看荷花垂露”(张攒《昭君怨》)的亦官亦隐,,正是文人对自身个性认识日益突出,并逐步确立自己人格独立意识的过程。隐居不再成为一种单纯的逃避,而是文人的一种人格理想,一种精神追求,有了这理想和精神追求,便有了文学创作的原动力,十是他们的隐逸诗文就有了更丰富、更深广的内涵。
         隐逸词人所追求的那种超逸隐世的情怀,并不是隐居深山老林不食人间烟火;也不像苦修的僧道那样心如枯井寒灰;渔樵农人、小舟风帆、茅店酒招、人家几落、行人三两,关注清幽、宁静、淳朴的自然,观照物我合一的生命境界,以客观环境为依托,借回归自然以走向人性的自由,隐逸中追求的自由情怀和文人潜质中蕴藏的中国古典山水情韵,在真实世界中找到了寄托自由的载体表达了词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对山河胜境欣赏赞叹,对美好未来热情憧憬,流露出一种怡然自得的心绪。“家住苍烟落照间,妊毫尘世不相关”的闲云野鹤、萧散自得。
         梁漱溟先生曾将隐逸文化的特点概括为三条:“生活上是亲近和喜爱大自然;经济上是淡泊自甘,不理财利;政治上是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隐逸词对隐逸文化中潜藏的自由意识和自由精神的观照由此也可窥见一斑。
         纳兰容若的自由意识属于当时环境下的社会意识范畴。体现了纳兰容若对自由的认识,对自由权利的了解、态度,以及对自身自由权利的理解。
    


    IP属地:日本2楼2010-03-05 22:37
    回复
      2025-07-26 16:28:0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顶了慢慢看


      IP属地:山东3楼2010-03-05 23: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