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与鳄鱼
小时候看《聊斋志异》,最着迷的反而不是《聂小倩》、《阿宝》、《婴宁》等等名篇,而是一则非常非常短小,没有剧情的笔记——“泊舟江岸,见一苍龙自空垂下,以尾搅江水,波浪涌起,随龙身而上。遥望水光闪闪,阔于三尺练。移时龙尾收去,水亦顿息。俄而大雨倾注,渠道皆平。”
隐没在云端的龙神,垂下长长的尾鳍。从苍茫的长江中搅起巨大的水柱,在晦暗不定的天光水色中扶摇直上冲霄——这个画面几乎魇住了我,虽然爸爸思索了一会儿,说“我认为这可能是古代人对龙卷风的一种夸大想像”……但这是没有爱的解释嘛!让我们忘掉它!
不用细细考据龙信仰到底反映了哪些先民的图腾崇拜,也不用研究龙身上到底综合了多少种动物特征,难道小龙龙那威严的美丽,那时而蜿蜒游动,时而破空飞去,时时刻刻都在流畅变幻中的姿影,还不够打动人心吗?
越是年代久远的龙之具像化,越有飘逸中透出狰狞的迷人气质,春秋的织锦、西汉的帛画中都有典型的体现。中唐传奇《柳毅传》里,钱塘龙君之怒是何等的气势!——“大声忽发,天拆地裂,宫殿摆簸,云烟沸涌。俄有赤龙长千余尺,电目血舌,朱鳞火鬣,项掣金锁,锁牵玉柱,千雷万霆,激绕其身,霰雪雨雹,一时皆下。乃臂青天而飞去。”到了明清时期,龙的形象已经精致得失去了凶猛神韵。皇室最爱用的“五爪正龙”纹样,细想一下是有点搞笑的……《玉龙子》里提到的两条龙,原型则确实是商代的文物,那种远古想像中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造型,笨拙而有非凡的境界——特别是差点吃掉小李的大恶龙,是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祭祀礼器,代表了当时制玉工艺的顶峰。头特别大是上古“猪龙” 崇拜的反映。因为那时候养猪养得多就代表先进生产力,往往就把猪和龙结合到一起当图腾了~
现代作品里把龙这种幻之生物描写得最壮丽的,是田中芳树的《创龙传》。尤其是南海红龙王的变身场面——“都厅大楼的四周已经有四栋超高层的大楼被破坏而燃烧起来。从远处看来,想必会让人误以为是四把朝着夜空耸立的巨大火把。而那深红色的龙就盘踞在中心点,被华丽的火柱围绕着,朝着天空伸长了它那绚烂的颈部,俨然一副不存在于这世上的景象。”——啊啊如果不是田中先生珠玉在前,我是怎么也没信心把“不存在于这世上”的龙写进小说的吧?
鳄鱼与龙的共同点,大概就是,都有一种“异世界”的气质吧?一个是美得超现实,一个是丑得超现实……小鳄鱼“瑟瑟”的构想,要多多感谢BBC!感谢DISCOVERY!感谢国家地理频道!多亏你们出品的无数动物科教节目,让我增长了见识,不再对动物以貌取人!看上去丑得挑战想像力的鳄鱼,实际上是相当聪慧而情感细腻的生物呢~就算是最凶悍庞大的尼罗河鳄,对待伴侣和后代的温柔,也是家庭伦理剧中的美好桥段啊……我们中国的特产扬子鳄,算是鳄中的清秀佳人,“瑟瑟”小姐有如此的姿色,也是可以做为《长安幻夜》的第一女配角而存在的吧?
返魂香
《香恋歌》的构想,最基础的材料是《海内十洲记》和《汉武故事》里关于“西国献香”、“返魂香”的记载。
相关的故事有五六则,基本构架是一样的:汉武帝时,西域某国的使者进献香料,武帝“谓是常香,非中国之所乏。不礼其,使留久之”——总之就是骄傲的大汉天子并不稀罕,并没有给这位使者应得的礼遇。
接下来有两个版本的发展,一个是:使者私自回国,走前在长安宫门留下豆大的一点香料,“香自长安四面十里,经月乃歇。”,一个是:长安后来发生重大瘟疫,武帝在使者的请求下,在城中点燃了香料,结果“其死未三月者皆活。芳气经三月不歇,于是信知其神物也。”前者神奇而有所克制,至于后者,就是典型中国式的浪漫想像了,如果按这个思路发挥的话,会诞生“汉朝版《生化危机》”也说不定——“其死未三月者皆活”……想想这个场面吧……
《香恋歌》中提到的香料,比如沉香、檀香、龙脑香,绝大部分是树脂原材料的加工产品,这些都是西域和南海的地域特产,一直到汉武帝打通西域,平定南越,才作为商品和贡物进入中原。
故事里将返魂香带到长安的使者。国籍有“月支国”、“弱水西国”、“兜渠国”好几个说法,最终定为撒马尔罕古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是我个人的偏爱啦,其实也算一个BUG——“撒马尔罕”这个名称,事实上在汉朝和唐朝都不曾出现,汉朝称之为“康居”,唐朝称之为“飒末建”——在《大唐西域记》里曾有记载,是个盛产俊美武士的神奇国家~看在“撒马尔罕”念起来如此动听,还有呼罗珊的美貌份上,就原谅我的年代错乱吧……
著名术士李少君用返魂香为李夫人召魂的故事,算是流传极广的武帝秩闻,而脱去神话外衣,从科学研究角度写出香料专著的,要数北宋丁谓的《天香传》,他在被贬官崖州(今天的海南岛)期间,对当地沉香不辞辛苦进行评鉴工作(中国式风雅!),得出了“以黎母山所产最佳,甲于天下”的结论——真是提倡国货的先行者!为了表达敬意(……),就把他的研究成果用到《香恋歌》里啦……
“赏香宴”、“斗香会”这样的节目,在盛唐时期的上流沙龙里是常见的,但却从未见过有具体程序的描写,只有“各携名香,比试优劣,名曰斗香”的泛泛之辞——好恨!《香恋歌》中关于赏香的流程,是参考了《源氏物语》、《枕草子》的相关片段,想来日本平安朝的风流雅集,类似“薰物合”、“茶合”、“扇合”之类游艺竞赛,也都是从对“唐风”的恋慕和模仿中来,大体形式还是可以借鉴的吧?
比起唐朝繁琐到惊人的品香程序,现代的香精油还真是物美价廉、操作简单的好物!假如你有空闲心情,在香薰炉里点上几滴薰衣草或是西柚、玉兰,再燃起小小的蜡烛,也许《香恋歌》的故事,会在芬芳中呈现出另一种风貌?
小时候看《聊斋志异》,最着迷的反而不是《聂小倩》、《阿宝》、《婴宁》等等名篇,而是一则非常非常短小,没有剧情的笔记——“泊舟江岸,见一苍龙自空垂下,以尾搅江水,波浪涌起,随龙身而上。遥望水光闪闪,阔于三尺练。移时龙尾收去,水亦顿息。俄而大雨倾注,渠道皆平。”
隐没在云端的龙神,垂下长长的尾鳍。从苍茫的长江中搅起巨大的水柱,在晦暗不定的天光水色中扶摇直上冲霄——这个画面几乎魇住了我,虽然爸爸思索了一会儿,说“我认为这可能是古代人对龙卷风的一种夸大想像”……但这是没有爱的解释嘛!让我们忘掉它!
不用细细考据龙信仰到底反映了哪些先民的图腾崇拜,也不用研究龙身上到底综合了多少种动物特征,难道小龙龙那威严的美丽,那时而蜿蜒游动,时而破空飞去,时时刻刻都在流畅变幻中的姿影,还不够打动人心吗?
越是年代久远的龙之具像化,越有飘逸中透出狰狞的迷人气质,春秋的织锦、西汉的帛画中都有典型的体现。中唐传奇《柳毅传》里,钱塘龙君之怒是何等的气势!——“大声忽发,天拆地裂,宫殿摆簸,云烟沸涌。俄有赤龙长千余尺,电目血舌,朱鳞火鬣,项掣金锁,锁牵玉柱,千雷万霆,激绕其身,霰雪雨雹,一时皆下。乃臂青天而飞去。”到了明清时期,龙的形象已经精致得失去了凶猛神韵。皇室最爱用的“五爪正龙”纹样,细想一下是有点搞笑的……《玉龙子》里提到的两条龙,原型则确实是商代的文物,那种远古想像中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造型,笨拙而有非凡的境界——特别是差点吃掉小李的大恶龙,是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祭祀礼器,代表了当时制玉工艺的顶峰。头特别大是上古“猪龙” 崇拜的反映。因为那时候养猪养得多就代表先进生产力,往往就把猪和龙结合到一起当图腾了~
现代作品里把龙这种幻之生物描写得最壮丽的,是田中芳树的《创龙传》。尤其是南海红龙王的变身场面——“都厅大楼的四周已经有四栋超高层的大楼被破坏而燃烧起来。从远处看来,想必会让人误以为是四把朝着夜空耸立的巨大火把。而那深红色的龙就盘踞在中心点,被华丽的火柱围绕着,朝着天空伸长了它那绚烂的颈部,俨然一副不存在于这世上的景象。”——啊啊如果不是田中先生珠玉在前,我是怎么也没信心把“不存在于这世上”的龙写进小说的吧?
鳄鱼与龙的共同点,大概就是,都有一种“异世界”的气质吧?一个是美得超现实,一个是丑得超现实……小鳄鱼“瑟瑟”的构想,要多多感谢BBC!感谢DISCOVERY!感谢国家地理频道!多亏你们出品的无数动物科教节目,让我增长了见识,不再对动物以貌取人!看上去丑得挑战想像力的鳄鱼,实际上是相当聪慧而情感细腻的生物呢~就算是最凶悍庞大的尼罗河鳄,对待伴侣和后代的温柔,也是家庭伦理剧中的美好桥段啊……我们中国的特产扬子鳄,算是鳄中的清秀佳人,“瑟瑟”小姐有如此的姿色,也是可以做为《长安幻夜》的第一女配角而存在的吧?
返魂香
《香恋歌》的构想,最基础的材料是《海内十洲记》和《汉武故事》里关于“西国献香”、“返魂香”的记载。
相关的故事有五六则,基本构架是一样的:汉武帝时,西域某国的使者进献香料,武帝“谓是常香,非中国之所乏。不礼其,使留久之”——总之就是骄傲的大汉天子并不稀罕,并没有给这位使者应得的礼遇。
接下来有两个版本的发展,一个是:使者私自回国,走前在长安宫门留下豆大的一点香料,“香自长安四面十里,经月乃歇。”,一个是:长安后来发生重大瘟疫,武帝在使者的请求下,在城中点燃了香料,结果“其死未三月者皆活。芳气经三月不歇,于是信知其神物也。”前者神奇而有所克制,至于后者,就是典型中国式的浪漫想像了,如果按这个思路发挥的话,会诞生“汉朝版《生化危机》”也说不定——“其死未三月者皆活”……想想这个场面吧……
《香恋歌》中提到的香料,比如沉香、檀香、龙脑香,绝大部分是树脂原材料的加工产品,这些都是西域和南海的地域特产,一直到汉武帝打通西域,平定南越,才作为商品和贡物进入中原。
故事里将返魂香带到长安的使者。国籍有“月支国”、“弱水西国”、“兜渠国”好几个说法,最终定为撒马尔罕古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是我个人的偏爱啦,其实也算一个BUG——“撒马尔罕”这个名称,事实上在汉朝和唐朝都不曾出现,汉朝称之为“康居”,唐朝称之为“飒末建”——在《大唐西域记》里曾有记载,是个盛产俊美武士的神奇国家~看在“撒马尔罕”念起来如此动听,还有呼罗珊的美貌份上,就原谅我的年代错乱吧……
著名术士李少君用返魂香为李夫人召魂的故事,算是流传极广的武帝秩闻,而脱去神话外衣,从科学研究角度写出香料专著的,要数北宋丁谓的《天香传》,他在被贬官崖州(今天的海南岛)期间,对当地沉香不辞辛苦进行评鉴工作(中国式风雅!),得出了“以黎母山所产最佳,甲于天下”的结论——真是提倡国货的先行者!为了表达敬意(……),就把他的研究成果用到《香恋歌》里啦……
“赏香宴”、“斗香会”这样的节目,在盛唐时期的上流沙龙里是常见的,但却从未见过有具体程序的描写,只有“各携名香,比试优劣,名曰斗香”的泛泛之辞——好恨!《香恋歌》中关于赏香的流程,是参考了《源氏物语》、《枕草子》的相关片段,想来日本平安朝的风流雅集,类似“薰物合”、“茶合”、“扇合”之类游艺竞赛,也都是从对“唐风”的恋慕和模仿中来,大体形式还是可以借鉴的吧?
比起唐朝繁琐到惊人的品香程序,现代的香精油还真是物美价廉、操作简单的好物!假如你有空闲心情,在香薰炉里点上几滴薰衣草或是西柚、玉兰,再燃起小小的蜡烛,也许《香恋歌》的故事,会在芬芳中呈现出另一种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