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韩帝国吧 关注:277贴子:1,818
  • 6回复贴,共1

大韩帝国(韩语:대한제국;英语:Korean Empire,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韩帝国(韩语:대한제국;英语:Korean Empire,1897年—1910年)是一个位于亚洲东部朝鲜半岛上的君主制国家。1897年10月12日,朝鲜王朝的第26代国王李熙(朝鲜高宗)自称皇帝,改国号为“大韩帝国”。大韩帝国通常被认为是朝鲜王朝历史的一部分,也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现今韩国的历史学家为区别后世的大韩民国,又称这一时期为“旧韩国”(구한국)或“旧韩末”(구한말)。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1-02-24 17:05回复
    大韩帝国的疆域与朝鲜王朝相同,大致相当于当代朝鲜和韩国面积的总和,北面隔鸭绿江与图们江与中国和沙俄接壤,南面隔大韩海峡(即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地方行政单位较朝鲜王朝时期有所改变,为道、府、郡三级制,没有了县的建制,只保留一个州即济州。行政区划也与朝鲜王朝略有不同,平安、咸镜、忠清、全罗、庆尚等五道分别被拆分为南北两道,因而由朝鲜王朝时期的八道变为十三道。首都仍为汉城(今韩国首尔)。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1-02-24 17:06
    回复
      2025-05-21 01:59:55
      广告
      大韩帝国延续了13年。1910年8月22日,韩国总理李完用与日本代表寺内正毅签订《日韩合并条约》,规定大韩帝国将朝鲜半岛的主权永久让与日本,朝鲜半岛遂沦为日本殖民地。1910年8月29日,随着《日韩合并条约》的生效,大韩帝国被日本正式吞并。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1-02-24 17:07
      回复
        历史
        外部局势
        朝鲜王朝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前是大清帝国的属国。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控制朝鲜政权,强迫其废止与中国的宗藩关系。朝鲜开国五百四年(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日本明治二十八年)4月,战败的清朝政府在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被迫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承认朝鲜独立。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1-02-24 17:13
        回复
          但事实上,朝鲜当时被亲日的金弘集内阁统治,因而日本不断插手朝鲜政局。开国五百四年(1895年)10月8日,日本人在“乙未事变”中杀害了亲俄的朝鲜王后闵氏(明成皇后),又嗾使金弘集内阁实行一系列“改革”,如实行太阳历、颁布断发令等。这些措施都严重伤害了朝鲜人民的感情。人们高呼“头可断,发不可剪”,第一次义兵运动(乙未义兵)迅即展开并蔓延全国。建阳元年(1896年)2月,在当时的亲俄派大臣李完用、李范晋等人的劝诱下,朝鲜高宗李熙率王族前往俄国公使馆避难,史称“俄馆播迁”。俄馆播迁事件改变了朝鲜国内的政治力量对比,使亲俄派的实力膨胀,亲日的金弘集内阁迅速倒台,日本在朝鲜的扩张得到遏制。俄馆播迁事件平衡了日、俄在朝鲜半岛的势力,这种外部局势为后来大韩帝国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1-02-24 17:15
          回复
            藩王称帝
            历史渊源
            朝鲜半岛政权在古代长期称臣于中原王朝,其历代君主的头衔都是王,只有高丽王朝时期曾大量僭用皇帝仪制、颇有“外王内帝”之色彩,高丽光宗也有被尊称为“皇帝”的记录。元朝控制高丽、尤其是进入朝鲜王朝时期以后,朝鲜半岛的君主更加恪守藩属之道,僭越之举减少,为明清时期中国外藩之郡王。朝鲜王朝中期文人林悌临终哀叹:“四海诸国未有不称帝者,独我邦终古不能,生于若此陋邦,其死何足惜!”[1] 清朝时期,朝鲜王朝提倡的“北伐论”激起了一些朝鲜人入主中原、继承帝统的愿望,但终究还是不敢擅自称帝。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朝鲜儒臣金若行上疏,认为崇祯十七年(1644年)以后中国无主,朝鲜独保正统,因此请求朝鲜英祖称帝建元,用天子礼乐,结果被英祖贬为庶人,发配黑山岛,被视为“托以尊周,欲启邦衅”。[2]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1-02-24 17:15
            回复
              自近代以来,朝鲜高宗就不甘心对外使用中国所册封的“朝鲜国王”的称号,从光绪八年(1882年)《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签订以来,采用“大君主”作为外交的头衔(“大君主”最早是英国为了对应清朝的“大皇帝”而对英国女王头衔的汉译,在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的英国批准书中正式启用,后来固定为外交上对欧洲国王头衔的汉译),并铸造了“大朝鲜国大君主宝”为国书所钤之印。[3] 清廷驻朝大臣袁世凯曾说高宗“每自谓五百年祖宗以来,无大朝鲜大君主之号,尤无外臣为国使员之盛,今则身享其荣,将无以逾其功烈,直迈乎数十王之上”。[4] 与此同时,朝鲜国王称“皇帝”之议随之产生了。在光绪十年(1884年)的“甲申政变”中,金玉均等开化党人就提出过“国王称帝”的法案。[5] 翌年闵妃集团欲与俄国勾结,脱离中国,造成两次朝俄密约事件。闵妃集团认为联俄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称帝,袁世凯给李鸿章报告说:“俄党诸闵又极怂恿引俄保护,他国不敢侮,可自尊为大皇帝,不受人节制,王心又移。”[6] 朝俄密约事件平息以后,袁世凯作《朝鲜大局论》,专门就称帝之议警告朝鲜道:“如以不臣于人为自主,是徒取文字之体面,而不顾宗社之沦亡,贾虚名受实祸,朝始称帝,夕已破灭,得失之计,判然可知矣!”[7] 直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袁世凯还风闻朝鲜“有称帝之说”。[4]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1-02-24 17: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