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虔吧 关注:233贴子:37,612
  • 5回复贴,共1

[转载] <大秦帝国>电视剧和小说的不同,并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秦帝国官方论坛 »
观星掠影(观星台) » 全面总结电视剧和小说的不同,并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作者:张雨梅


1楼2010-03-05 04:12回复
    2.秦献公之死,嬴渠梁继位
    这一段,小说比战争那段写得详细,而电视剧又比小说多了一层详细,并且直接改变了事态发展。
    (1)秦献公拔箭
    拔箭这段,原著小说中是借用了天月剑的锋利,才使得断箭杆时没有触动秦献公的伤口,因为“稍不留神使箭杆晃动带动箭簇,公父立时便有性命之忧。”这一方面说明了秦献公伤势的严重以致不得不退兵,另一方面断箭表现了嬴虔的沉着。电视剧里,由于断箭给挪到前面去了,情节里的嬴虔用天月剑就不知是在砍什么东西了(而且还是竖着砍的,不知道的人以为他那是砍秦献公呢,然后再加上喷了一脸血的特写)。
    (2)秦献公交兵权
    小说里的交兵权退兵,就一句话:
    秦献公面色蜡黄,伏在军榻低声道:“渠梁,撤军……栎阳。”便昏了过去。
    小说里,由于秦献公交代一句退兵就骤然昏迷,于是嬴渠梁立刻挑起大局,在这阶段表现出的沉稳镇定超乎寻常,且看小说中的描述:
    秦献公面色蜡黄,伏在军榻低声道:“渠梁,撤军……栎阳。”便昏了过去。
    “是否毒箭?”嬴渠梁满眼泪光,却没有慌乱。
    ……
          帐中大将们也同时轻轻的“啊”了一声。
          嬴渠梁镇静如常,吩咐道:“立即班师。谁愿断后?”
          嬴虔一跃而起,“断后我来。不杀暗箭魏狗,嬴虔提头来见!”
          “大哥,”嬴渠梁低声道,“公父重伤,目下当以大局为重,不能恋战。敌不追,我不动。坚守一夜,明日立即撤回,万莫意气用事。我在栎阳等你。”
          嬴虔猛然醒悟,“好。大哥明白了,明日回军。”
          嬴渠梁立即吩咐帐中诸将:“前军子岸开路,长史公孙贾领中军护卫国君,其余诸将皆随中军护卫。我自率三千铁骑押后。立即拔营班师。”
    “没有慌乱”,“镇静如常”,低声劝大哥,立即吩咐诸将。这是何等的大勇大谋,又是何等的威严可靠?一个国君所应有的临危不乱的素质,该当何在?看看嬴渠梁与嬴虔的对比就知道了。嬴虔终究第一反应出于感情用事,比之嬴渠梁多了一份冲动,但是悟性很高,很听得劝,很容易镇定下来。所以嬴虔可以做猛将,做辅弼,却做不得国君。小说里是很有逻辑性的证明了这一点。
    电视剧里的有点小波折,秦献公一直念叨嬴渠梁的名字,终于把他给叫了来,很正式的授权他退兵。
          秦献公艰难喘息:“渠梁,何在?”
          嬴虔转身两步,掀开皮帘:“渠梁!”
          厅中几员大将焦灼游走。
          子岸快步过来:“仲公子带着景监几位将军部署防务去了。”
          嬴虔焦躁:“不知轻重。子岸,快找他回来!”
          子岸“嗨!”的一声,快步出厅。
          嬴虔快步回身:“公父,渠梁即刻回来。”
          秦献公伏枕喘息:“不争一时……老大,你过来。”
          嬴虔:“儿臣在。”
          嬴虔跪倒榻前,俯身凑近白头。
          秦献公一阵急促低语,骤然昏迷。
          嬴虔:“公父!”
          嬴虔霍然起身,掀开皮帘。
    ……
          军榻前。嬴虔跪地:“公父,渠梁回来了!”
          嬴渠梁大步走到榻前跪地拱手:“公父,儿臣渠梁到!”
          秦献公喘息断续的声音:“长史,录书。”
          公孙贾提笔低声:“嗨!”
          秦献公:“少梁,困厄,许公子渠梁,主持退兵,授兵符。”
    ……
          嬴虔霍然起身,大吼:“各营大将听好!渠梁为将,敢有不服号令者,立斩不赦!”
          满厅大将奋然拱手:“嗨!”
    电视剧里,让嬴渠梁退兵是秦献公不得已的力主,决策关头嬴渠梁居然毫无自觉性的去布置防务而不是守在床头,眼界何其窄也!思路何其一根筋也!还得秦献公把他叫回来。后来甚至还得嬴虔先给他压个场子要求诸将听令。嬴渠梁的不怒自威呢?嬴渠梁让人心服心折的镇定自若呢?我觉得是打了折扣的。怪不得嬴虔有与其一争的实力了(你能不能别老提这一茬)。
    区别在哪里呢?秦献公要交兵权给被贬的嬴渠梁,还得先过老大这一关,低语半天,恐怕就是为了让老大镇住局面,免得属下将士们不听号令。这又说明什么呢?说明嬴渠梁在军中和公父那里的地位确实很低,打仗管后勤,谏言被贬斥,要掌兵还得大哥先发话。他的威信不仅是比之嬴虔差了一个档次(小说中也有这个设定),甚至是低到单凭自己镇不住人的地步(这是小说里没有的)。所以要是没有嬴虔的支持,他就干不成事。这又进一步说明嬴渠梁没有立过什么让军中很信服的大功,看起来没多少能耐。在老秦这个以力决胜的国度里,这样的软肋几乎是致命的。于是电视剧里后来满朝大臣要拥嬴虔为君就是合情合理的了。那么嬴虔要真心拥弟弟为君,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对嬴渠梁性格的塑造:沉稳镇定,不怒自威(小说);隐忍,大局为重(电视剧)
    对嬴虔性格的塑造:血性,内明(小说);大局为重(电视剧)
    


    4楼2010-03-05 04:13
    回复
      (5)秦献公召嬴渠梁谈话,召嬴虔谈话,朝会大臣密谋
      小说中具体写出的谈话只有一段,这里这两段谈话都是加的。第一段见到嬴渠梁,给了他八个字的评价:“临难不惧,临危不乱”。事实上这是小说所表现出的嬴渠梁的形象,这里必须拿来作为最后选择嬴渠梁的理由,但从电视剧展现的情节来看,这个评价有点像天外来客。难道仅仅是因为嬴渠梁没有像嬴虔那样泪如雨下也没有责怪秦献公就可以这么说吗?
      召嬴虔谈话之前有一段嬴虔硬闯和硬留下兵,原著中说嬴虔留兵城外,是为了给弟弟撑腰,这里却是给自己撑腰,而且嬴渠梁还指挥不动这些兵。要是我,我也觉得嬴虔生有二心,明明是很积极的争取君位的样子,也难怪嬴渠梁脸色都变了。
      召嬴虔谈话又分了两部分。嬴虔见秦献公而哭终于让我第一次有了嬴渠梁胜过他的想法。然后秦献公先是拿恩情笼络,再是以其之短攻其之长,所作所为明明白白的一个意思:老头子我已经想好了,话已经递给你了,看你接不接。于是嬴虔总算还是个敏锐的人,顺着秦献公的话就把弟弟抬上了位。这中间插播了朝臣们以甘龙为首做好了逼宫准备。然后又回到秦献公与嬴虔这里。秦献公还是不放心,恩情笼络,攻击其短,还是不够,他还是要逼着嬴虔表态。大讲自己的故事,讲得嬴虔尴尬窘迫冷汗直下,迫不得已断指明誓。其实断指是辅,血书才是主。孙先生不满这里出现了埋伏甲士,觉得有阴谋论的味道,其实在我看来,都已经那么明显的表现出两子争位和秦献公的不放心了,这难道还不是阴谋论吗?出现埋伏甲士,合情合理。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半个时辰后,嬴虔走出寝室,右手用白布裹着,脸色苍白,额头上冒着津津细汗。嬴渠梁惊讶的迎上去,“大哥,如何有伤了?”嬴虔微微一笑:“没事。洛水渡河时蹭掉了一块皮,太医顺便包扎了一翻。”嬴渠梁一怔,正要说话,却见白发苍苍的老内侍黑伯匆匆走来低声道:“仲公子,君上宣你即刻进见。”嬴虔挥挥手催促道:“快去。我去办件事就来。”说罢疾步走了。嬴渠梁不及思索,跟着黑伯走进寝宫。
      ……
           嬴渠梁双手接过抖开,血红的八个大字赫然入目——若负君弟,天诛地灭!
      ……
      小说里秦献公也是不放心。可是有了之前嬴渠梁形象的树立,有了嬴虔为了嬴渠梁所做的一切预防措施,他这里的真心拥护才显得合情合理,秦献公的为防万一却不是阴谋论的做法也才显得合情合理。
      朝会大臣密谋,点出了甘龙实际上的政变领导者地位。对于观众来说,有助于他们看懂吧,因为很多观众对留白补完这一项实在是弱项。这样处理也不为过,只是跟书上的描述有差异,造成的差异在前面已有叙述。
      对嬴虔性格的塑造:深沉(小说);隐忍,烈性(电视剧)
      (6)秦献公与嬴渠梁谈话,秦献公死
      基本遵照原著,唯一不同之处,原著里的血书是“若负君弟,天诛地灭”,电视剧里则是“若有异心,死不面祖”。小说是亲情约束,电视剧则是宗法约束。
      小说中的秦献公之死,是突如其来。电视剧中加了些内容,无大影响。对太后的临事决断形象有所表现。
      (7)逼宫
      其实小说中,暗含了逼宫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嬴渠梁的脑内一晃而过:
           秦献公骤然死去,国君继位的大事未及公诸世族大臣,原本简单明朗的朝局便顿时错综复杂起来。若拥戴嬴虔的势力借机发难,第一个疑团目标便是孤身伴君的嬴渠梁。同时,大臣们没有任何人接受辅佐重任,也会使权臣疑虑重重,有可能平空生出诸多变故。嬴渠梁冷静思索,虽则兄弟二人在最后时刻都见到了公父,且兄长嬴虔先见,但嬴虔见公父时公父尚在;嬴虔走后,自己独对公父时公父却骤然逝去,无疑对自己不利。况且,公父只是口书申明,尚未给自己留下书写遗命就猝然去了。若有人借机发难,非但自己有弑君之嫌,而且发难者可以宣布公父的口书是编造。此刻的关键人物是嬴虔,只有他可以力排众议。嬴虔无事,则国中无事。嬴虔有事,则内乱必生。大哥嬴虔究竟会如何?嬴渠梁竟然一下子拿不准了。虽说嬴渠梁素来与嬴虔兄弟情谊甚笃,但想到嬴虔此刻一念实系国家安危,不禁闪过一丝警觉——公父为何要大哥立下血誓?莫非真有蛛丝马迹被公父察觉了?
           嬴渠梁脊梁骨悚然发凉,果真如此,局面将如何收拾?
      秦献公也正是看到了这种可能性,才逼得嬴虔立下血书。而这个可能性又在嬴虔的一力促成下没有实现。电视剧把这条暗线明朗化了。拥虔势力跳了出来,在嬴虔和嬴渠梁面前暴露了自己的一部分。于是小说中砍石头的嬴虔,在电视剧里砍了杜挚的头发。这一段,除了之前拥虔势力跳出来逼宫以外,之后的部分跟小说大同小异。但由于之前的那么多铺垫,嬴虔的拥立,怎么看怎么有点被逼迫的味道。而嬴渠梁直到继位,还是必须依靠嬴虔的力量。小说里再怎么身处嫌疑,嬴渠梁自身都有一种让人折服让人放心的洞察和镇定,而嬴虔也可说的上是深明大义,让人敬佩,秦国庙堂虽说揣摩上意明哲保身,根本上还是为了秦国好,拥虔势力也没这么势力庞大胆大妄为。电视剧么……唉唉,可恶的阴谋论!于是小说中嬴渠梁镇住了朝局是让人信服的,电视剧里是嬴渠梁和嬴虔共同镇住了朝局更为确切。然后,嬴渠梁开始显示他收买人心的高超政治手腕。
      不管怎样,嬴渠梁你终于是当上这个国君了。
      对嬴渠梁性格的塑造:洞察,镇定自若(小说);威严,明理(电视剧)
      对嬴虔性格的塑造:深明大义,果断决绝(小说);大局为重,果断决绝(电视剧)
      


      6楼2010-03-05 04:14
      回复
        3.秦孝公与公叔痤见面之前
        之所以起这么囧一个名字,是因为这整个一段都是小说中没有而电视剧深化了的。这么做的目的有二,一是把小说中无法影视化的秦孝公的内心活动传达给观众,二是为了使卫鞅的形象更光辉,为了这第二点不惜牺牲小说中秦孝公的部分思谋转给卫鞅。本剧主角到底是谁在此毫无悬念了。
        当然,电视剧编的挺精彩的,也不乏一些经典台词对白。
        (1)魏国庙堂
        小说中魏国庙堂的外强中干糜烂腐败是通过庞涓的眼耳口心表现出来的。但电视剧不能插一段庞涓外传,所以出于让观众熟悉演员,不,是熟悉秦魏局势的目的^_^,魏国庙堂很早就登场了。魏王、公子昂和庞涓的个性立场一一展现。庞涓对秦国是明目张胆的觊觎,而此时的魏王,判断力也还是正常的。于是秦国就真正陷入了极大的危机中。没有这种危机,之后的全部谋划就都显得不够有说服力了。
        这段值得一提的就是“彩”。我真是头一次看到名副其实的“喝彩”啊,太有意思了。幸好没把孙老师原先剧本里的“弹冠相庆”演出来,不然就更有喜感了。
        对庞涓性格的塑造:踌躇满志,意气风发
        (2)秦国老兵人殉,秦国庙堂对策
        秦国老兵人殉是承前启后,前是照应了秦献公与老兵的感情,后是为秦孝公和老甘龙反对人殉做铺垫,更深一步说,是表现新政的进步处之一,说明老甘龙也不是完全的复古派。
        秦国庙堂对策的主角是三个人:秦孝公,公子虔和老甘龙。其他人都是跑龙套当解说的。这里公子虔进一步牺牲形象成就了孝公,以自己的急躁冒进反衬了孝公的冷静周密,而且孝公还看出了庞涓的动向。于是观众和众臣眼中,这秦孝公终于可算是没有争议的国君不二人选了。另一个出彩的人物是老甘龙,当孝公说到“一面备战,一面避战”八字方针的时候,别人都是一脸惊愕,只有他理解赞许的点了点头。老甘龙这段虽然只有三句台词,一句是“老臣奉命”,一句是“秦国短处,正在这里”,还有一句是“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但都在关键时刻说出,清楚地表明了他对秦国局势的深刻洞察和坚定站在秦孝公一边的立场,给人的感觉是个稳重可靠的股肱重臣,这与他之前的拥虔立场已经是大不相同,在这里点出了他为国的公心和压制调整自己政治立场的超强自控能力,使人对他既佩服又隐隐约约有些惧怕,这个人物的魅力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流露了出来。
        对秦孝公性格的塑造:冷静细腻,思虑周详
        对公子虔性格的塑造:冲动急躁,有勇无谋
        对甘龙性格的塑造:稳重可靠,洞察深刻
        


        7楼2010-03-05 04:15
        回复
          (3)卫鞅求见,兄弟吵架
          当魏国铁骑向着骊山大营奔来的时候,一身白衣的卫鞅骑着一匹黑马也来到了骊山大营门前(那马够多动症的),被子岸拦住了。卫鞅急切中不失谨慎,既毫不隐晦说出自己来意,又明白藏起最紧要的关节。身为魏国小吏,却以救秦为由,懂得投对方所好,几句话便显出不凡的才能。可惜,秦国不买账。
          渠梁很聪明地看透了庞涓的计划,但在如何处理的问题上和公子虔发生了争执。这里借公子虔和渠梁之口点出了庞涓的真正意图,于是卫鞅的救师一说师出有名了。渠梁和公子虔的争吵很喜感,最终公子虔气呼呼离去,渠梁也被公子虔搅合得没了见卫鞅的兴趣。这段看得我很开心,这里的公子虔,反正离小说里那个虽然暴烈如火却极为内明的有心之人越来越远了,却是有了另一分可爱。只是电视剧如此故意制造卫鞅救师的一波三折,吊人胃口,真有些不厚道了。
          由于渠梁的心烦意乱,卫鞅被人晾在了雪地里,只是,这么容易就退缩的话也不是我们的卫鞅了。卫鞅在这里第一次显示出他九头牛也拉不回来的倔强脾气,这个钻牛角尖的家伙终于引起了渠梁的兴趣,又让人把他看了起来。看到这里我暗笑,渠梁啊渠梁,你终究是敌不过卫鞅的,他已经实现了第一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这么一个印象,让你也不得不为了他特意交代几句,还想把他看起来别跑,哈哈哈(一时间某种邪恶的思想在我脑中一闪而过)。这段的经典台词是渠梁和子岸的对话:
               秦孝公:“子岸,我去下邽。”
               子岸:“君上!下雪了……”
               秦孝公:“就是下刀子也得去!”
          渠梁的倔强如此可爱的显露了出来!有了这一句,他倒是和卫鞅有了第一个交集——牛脾气。于是卫鞅就真如孙老剧本中写的一样眼睁睁看着渠梁离去了。
          对卫鞅性格的塑造:有胆有识,谨慎,倔强
          对渠梁性格的塑造:持重谨慎,倔强
          (4)国丧拜祭
          又是三角:老甘龙、秦孝公和公子虔。老甘龙听说下邽胜了,没大反应,听说秦孝公和公子虔无恙,仰天长呼并擦泪,似乎是他一生中极少有的情绪失态,然后又在极短的时间内恢复平静。这个人太厉害了,行事稳重如山,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迅速把握局势焦点从而站在最有利的一方。拜祭的时候,他自己的主张明明是不赞成 人殉,却又多了一句:“还是等新君回来亲自决断”。他操持葬礼,秦孝公想国丧从简,甚至为此训斥了他,连公子虔都反对,可老甘龙就能沉得住气反而维护秦孝公的权威。搞政治搞到这个份上,真是到了极致了。
          相比之下,公子虔的表现越来越叫人失望,不过,反正这一段他就是给秦孝公抬轿子的。于是秦孝公顺理成章的显得无比英明爱民有战略眼光有勇气打破陈规陋习,总之与最开始的受委屈形象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也正因为有他这种不务虚礼只求实效的原则,后来才能对卫鞅坚定不移的支持。
          对秦孝公性格的塑造:通权达变,坚定务实
          对甘龙性格的塑造:目光如炬,稳重如山
          对公子虔性格的塑造:这个……我不想说他了行不行……
          (5)人殉仍出,卫鞅留书
          孙老的剧本里,对人殉是有一番前因的,而这番前因又毫无悬念的使孟西白三将军和杜挚做了恶人。电视剧里没了前因,却有郿县大营的人殉和孟西白三族壮勇的自请人殉,就多少有点没头没尾的感觉。不过秦孝公这里的表情极好,演出了那种痛心人死和痛恨愚昧的感觉。
          另一方面,眼看卫鞅濒临冻死,子岸只得把他关进一间漏风的破屋里。卫鞅被人正式囚禁了。但他有办法啊,用炭在墙上写了几行字,就又一次引起了秦孝公的注意,我绝对相信这几行字是故意写的,虽然写完后他就又晕过去了。
          “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
          这句话出自《商君书·修权》,意思很明白,不需要解释。小说中没有这一句。这里我很满意能够多出几段经典台词,以这样精辟的理论引起秦孝公的注意也是合理,但我不明白的是这和渠梁之后所说的放了公叔痤有啥关系。不管怎样,卫鞅的地位再次上升,从被看管变成了被保护。卫鞅,你已经实现了第二步,又一次更加接近了目标。
          


          8楼2010-03-05 04:16
          回复
            (4)魏国庙堂谋划
            总的来说,各方的说辞,给了历史上秦国少梁战胜后秦献公卒、放公叔痤、公叔痤仍然为魏国丞相以及虚构的割地求和立约这一系列事件一个合乎情理的总结式解释——虽则秦国和公叔痤都觉得这是对本国最好的方法。也许正如电视剧中卫鞅所说,魏国目前没有一统天下的实力,西灭秦国不如东出争霸吧,而灭秦,不仅抵抗必激烈,还容易招来其余山东五国的侧目和战事。公叔痤卖国求生的嫌疑至此消解(可惜他不是自己想到这一步的,而是卫鞅帮他想到的,所以在我看来,他还是有卖国求生的嫌疑)。不过虽然有这种种理由,我个人总还是觉得魏国坐失良机秦国逃过一劫。其实后来在洞香春里,卫鞅曾谋划过魏国该以何策对付秦国,只是电视剧中的卫鞅虽然谋划,毕竟还是认为不应灭秦而应弱秦,这是以他第一集对秦国的敬畏为基础的。小说中的卫鞅却没有认识秦国的机会,在那时对秦国的感觉还是跟魏国庙堂一样轻视。所以如果按照小说中的卫鞅来看,他不一定会反对电视剧中庞涓的计划(只是可能要做修正),不一定会支持电视剧中的秦魏合约。于是感叹一下电视剧里郁闷的庞涓,也不复开头那样的踌躇满志了。
            总而言之,秦魏订约了。至于很快魏国又背信弃义谋划六国分秦,那都是后来的事了。
            以上,少梁大战从战斗到休战到立约,这整个事件就告一段落了。而从这里引出六国谋秦,将更多的势力范围扯了进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战国全景。
            少梁大战在小说中是短短的一段楔子,电视剧用了整整五集来表现。本来没他什么事的卫鞅硬是插 进 来做了主角,连带秦国和魏国庙堂诸多人物也粉墨登场,混个脸熟。从人物性格方面来说,电视剧里的卫鞅在倔强、胆识之外还带着青涩、急于证明自己的热切和强烈的自信,这些作为观众的第一印象,贯穿始终,影响着之后对他的印象,与小说中的第一次出场大不相同;秦孝公则是早早的表现出了仁爱和卧薪尝胆的冷静决心;公子虔的最大特点变成了冲动粗豪,然而又是个极其疼爱甚至到了溺爱弟弟的地步的硬汉子好兄长,所以看上去威猛无双的他只听弟弟的话。小说中,兄弟俩不同品性和处事风格却又都是寡言多思的性格已经早早埋下了分歧的种子。秦献公的断语“同德易,同心难,大德大节,求同更难。”几乎是先知预言一般的深刻洞察。如果没有后来的极端事件,这样的悲剧是不会发生的,但如何不能说极端事件下暴露的,才是人的本心呢?
            


            11楼2010-03-05 04: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