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印法师吧 关注:591贴子:2,336
  • 3回复贴,共1

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含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含义
  1、在佛经上的出处:
  《楞伽经》:“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
  (言说本身不是第一义諦(胜义諦),言说所承载的意义也不是第一义諦,必须依照演说第一义諦的言说,找到它所指实际境界,并且契入那个实际境界才是第一义諦。)
  2、在论上的出处:
  《瑜伽师地论》说:“世俗谛教者,谓诸所有言道可宣,一切皆是世俗谛摄。又诸所有名相言说增上所现,谓相、名、分别,如是皆名世俗谛摄。”又说:“胜义谛有五种相:一、离名言相。二、无二相。三、超过寻思所行相。四、超过诸法一异性相。五、遍一切一味相。”
  (所以,只要不离相、名、分别,就是世俗谛,这并没有大小乘的差别;只要具足胜义谛五种相,就是胜义谛,这也没有大小乘的差别。)
  什么叫做世俗谛呢?比方说我现在拿起这个杯子(手举着茶杯出示大众),你眼睛看得到它,知道这是杯子,这个就是世俗谛。世俗谛一定会具备三个条件,相、名、分别。这个杯子有一个形状,能够被你的眼睛所看到,对不对?这个就是它的相。然后我们会帮它安立一个名,替它取个名字叫做杯子。第三,你用什么东西去察觉它?用你的觉知心,用你的分别心去察觉它,这叫分别或觉想。这样子就具备了三个条件:相、名、分别。觉想或者分别,就是你的觉知心所起的分别作用。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就叫世俗谛。
  什么叫胜义谛呢?胜义谛离开一切的语言文字相,乃至离开一切的法相,包括凡、圣,是、非,男、女等等相对待的法相。离开一切法相的境界叫做胜义谛。《心经》的“诸法空相”可以让你从世俗谛转到胜义谛。因为你知道五蕴统统都是第八识所现起的法相,既然是第八识所现起的法相,它就是“唯是一心”。“唯是一心”是《大乘起信论》的用语,就是整个都是一个心,包括能取和所取,能取就是你的分别心,所取就是六尘万法。能够分别、作主的心跟可以被你认识的世界,统统都是第八识所现起的法相,统统打成一片,这就是“唯是一心”。这样,你能说“有一个杯子被你看到”吗?你看到杯子的心是第八识,被你看到的杯子也是第八识,这叫“唯是一心”。既然唯是一心,就没有能认识的主体,也没有被认识的客体,这就是胜义谛远离一切法相的境界。《大乘起信论》说这种境界叫做“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别的经典说这个叫“一真法界”或“不二法门”。


IP属地:辽宁1楼2021-02-23 09:52回复
    二、详述:胜义谛的五种相
      《瑜伽师地论》在他处说:“胜义谛有五种相:一、离名言相。二、无二相。三、超过寻思所行相。四、超过诸法一异性相。五、遍一切一味相。”
      佛教所有的经教都离不开两个方面,要么讲世俗谛,要么讲胜义谛。世俗谛离不开“相、名、分别”。“分别”的另一种说法就是“觉想”,也就是七转识具有的分别的能力。七转识是能够分别的主体;相,是能够被觉察的境界相;名,则是替相安立的语言文字。比如你看到这把椅子,就是你的眼识“分别”椅子的“相”,“椅子”便是你给这个相安立的“名”。
      只要不离开相、名、分别,就是世俗谛;离开世俗谛,就是胜义谛。“胜义谛有五种相:一、离名言相;二、无二相;三、超过寻思所行相;四、超过诸法一异性相;五、遍一切一味相。”以下分别解说之。
      1、离名言相
      禅宗有一个很有名的公案,问答双方是沩仰宗的第一代和第二代祖师。沩山灵祐禅师问:“《大般涅槃经》有几成是佛说的?有几成是魔说的?”弟子慧寂说:“统统都是魔说。”灵祐听了不但没有骂他,还夸奖说:“你果然是有正见的佛弟子。”[4]这是为什么呢?
      慧寂明白胜义谛离名言相的道理,而三藏十二部正教一定都是用语言去说、文字去记载的,凡是不离语言文字的统统都是世俗谛。只不过他用了“总为魔说”这种比较夸张的说法来指涉世俗谛。
      从世俗谛来讲,三界万法统统都是由第八识所出生;既然都是由第八识所出生,也就可以把它整个看成是同一个东西;既然是同一个东西,那么“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就统统不可说,因为统统都是“唯是一心”。这个统统都是“一心”,也可以叫做“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也可以叫做“一真法界”,既然整个都只是一个的话,名称叫什么一点都不重要。当你安住在这个“一真法界”里面的时候,一定是离开一切名言相的。这是完成世俗谛的观察之后,再契入胜义谛这种没有语言文字相的境界里,这种境界才是真正的胜义谛。
      2、无二相
      胜义谛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做“不二法门”。因为“不二”,所以不能分割开来看,能取与所取打成一片,假名为“入不二法门”。与之相反的则是“有二相”,也就是刚才讲的世俗谛。刚才讲过,世俗谛不离相、名、分别。相和名是能够被观察和思维的对象,分别是能够观察和思维的主体,所以可以把它们分为两边,一边是能取相,一边是所取相,这叫做“二相”。
      契入胜义谛,就是“唯是一心”。“一心”也是为了描述胜义谛而勉强安立的语言文字,如果真的安住在胜义谛里,是不会再起“一心”这样一个名相的。在胜义谛中,没有能取相,也没有所取相,不会有善、有恶、有圣、有凡、有美、有丑,这一切的差别对待相全部都消灭掉,才是真正的胜义谛,才是“无二相”。
      这个义理很重要,因为如果不知道什么是胜义谛的话,就没有办法证得涅槃。声闻法也有胜义谛,但是用大乘法来讲解会更好。大家不要怪我用大乘法解释小乘法,要知道三乘佛法都是法同一味,很多小乘经典没有办法用单纯的小乘法去解说,即使可以,也没有办法讲得很透彻。
      3、超过寻思所行相
      胜义谛是现量境界。我现在讲,你听了之后,如果能够安住在离名离相的解脱境界,那个解脱境界便是胜义谛。如果你只是落在听闻或思维里,那你还是没有契入胜义谛。这是“超过寻思所行”。
      应注意的是,“唯是一心”、“不二法门”、“不可思议”这些语言文字,虽然还是世俗谛,但因为它们是在描述胜义谛,所以它们是“与胜义谛相应”的语言文字。
      4、超过诸法一异性相
      八不中道中有一句“非一非异”,这也是与胜义谛相应的文字,也就是和“超过诸法一异性”同样的意思。
      (真观老师举起拳头。)这个拳头是不是诸法当中的一法?既然它是诸法中的一法,那么我们既可以说拳头和第八识是“一”,也可以说它们是“异”。因为拳头是第八识所显现出来的一个法相,所以说是“一”。但人死后拳头也会烂坏,最后全部消失不见,而第八识却是永恒存在,二者体性不同,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们是“异”。会分别、比较一与异,都是世俗谛。
      当你契入胜义谛,安住于“一真法界”的境界里,当然不可能去安立“一”或“异”这样的名相。这才是“超过诸法一异性相”。
      5、遍一切一味相
      “遍一切”就是到处都是,“一味”就是一切都是同一个味道。这个味道你说它是苦也可以,说它是涅槃也可以,说它是道也可以,用什么语言文字不重要,统统都可以,因为胜义谛离开语言文字相,文字只是假名施设,随顺世俗而已。
      那么,契入胜义谛的人开口说话,或者思维语言文字,会不会离开胜义谛呢?不会的。因为他明白,语言文字也是第八识流注种子现起的功能差别,说“契入胜义谛”仍然是假名而已。实际上,一切的众生从无始以来,一向皆住于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只是他自己不知道,假名施设为“不证涅槃”。既然住于涅槃,必然是在胜义谛当中,只不过他不知、不能随顺于胜义谛,所以假名为“不入”。以真实理来说,胜义谛并没有入与不入的差别相可得。


    IP属地:辽宁2楼2021-02-23 10:02
    回复
      三、修行需要从世俗谛入手,顺入胜义谛(一真法界)
        龙树菩萨著作《中论》中讲到:“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取相、分别,都是属于世俗谛。比如:你认为我是什么(菩萨、正法弟子等等),人家是什么(凡夫、外道、邪魔等等),这样都是落在我相、人相,都是取相分别。但是呢,修行人毕竟证量还很少,所以,先得从世俗谛上入手修行。修行就比如是过河到彼岸,修行人在没有过这条河之前,都要从世俗谛上入手修行,又要取相分别,牢牢抓住这条过河的船不放手,这条船就好比是正法,否则是无法过河到达彼岸的。比如,必需取相分别正、邪、错、对。等到过了这条河,开悟了,明心了。就知道怎样安住于自性清净中,于相而离相。
        四、胜义谛的无相与世俗谛的取相
        很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要是妈妈去世了,他就会很感叹:“人皆有母,我独无!”这就是取相分别。大乘见道位以上的菩萨,知道五蕴不真实,只有第八识真实,五蕴既然不真实,基于五蕴所生的亲属关系当然更不真实。声闻见道位以上的修行人也会知道,五蕴与“我”不相异,那个“我”则是众生平等,并不是谁的妈妈。有这种见地,并不妨碍世俗上尽孝道,因为你既然没有挂碍,自然可以随顺一般人的想法。如果你的母亲口渴要喝水,你既然不会取相分别,倒一杯水不过是举手之劳,立刻就做了。恶人取相分别,看到的是“贫穷、无知、懒惰的老女人,只会茶来伸手,饭来张口”;善人取相分别,看到的是“对母亲应该尽孝”。因为取相分别的缘故,便有六道轮回,恶人下三恶道,善人生于人天。你如果不取相分别,你就不会受到这些法相的系缚,能够于相而离相,于念而离念,经常安住在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当中。
        五、真俗二谛的圆融
        《维摩詰经》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六祖坛经》云:『何名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六祖坛经》云:『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
        如果不取相分别,就不会受到这些法相的系缚,能够于相而离相,于念而离念,经常安住在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当中。
        “于相而离相”,意思是说,在世俗谛上你还是会知道“妈妈口渴要喝水”,但是在胜义谛上,你知道这一切都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就好像玩网络游戏的人,他在取宝物的时候,知道宝物是虚妄的。于念而离念,意思是说,在世俗谛上你还是会起各种念,但是以胜义谛来说,这些念也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有念、无念皆是如此,又何必强行压制念头的起伏?你只要掌握这两句话的意思,很容易就可以发起轻安,成就修所成慧。接下来,只要机缘到了,你就会突然现观到第八识具体的作用,能够同时在世俗谛当中分别观察,又能够安住在胜义谛的无分别境界里面,这是大乘见道者所安住的实相般若。
        世俗谛的分别跟胜义谛的不分别同时存在,就好像电影的荧幕从来不会动,但是上面的影像一直在起起灭灭,这两个完全不会互相妨碍。同样的道理,你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了别一切相,但是又同时住在真如三昧当中,《六祖坛经》说“无相者,于相而离相”,就是这个意思。
        必须依世俗谛闻、思、修,才能三乘见道;三乘见道之后,才能安住于第一义(胜义谛)无分别的境界;经常安住于第一义,才能证得涅槃。这样子说,有的人便会误会,以为世俗谛不是佛法,胜义谛才是真正的佛法。事实上,胜义谛是靠世俗谛观行的成就而转入的,所以《中论》才会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一般所说的佛法,基本上都是世俗谛,因为都不离相、名、分别。即使已经大乘见道,仍然必须继续世俗谛的观行,才能够通达一切种子的功能差别,证得一切种智而究竟成佛。乃至成佛之后,为众生演说佛法,仍是用世俗谛为众生演说佛法,但是所说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依于世俗谛而说,一种是依于胜义谛而说。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差别极为重要,但很多人把二者混淆了,所以没有办法证果。
        佛世尊在说法的时候,其实仍然住于不取相分别的胜义谛中,因为他能够如实地知道:“三界诸法皆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分别法与非法,只是随顺世俗谛而说,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法相可得。”
        注:以上部分内容选自吕真观所著:《<心经>所说的解脱于成佛方法 》
        六、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分别很重要,所以《中论》说:“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IP属地:辽宁3楼2021-02-23 10:04
      回复
          胜义谛和世俗谛有几个重要的原则,请大家记住:
          一、胜义谛和世俗谛都是佛法。
          二、世俗谛与相、名、分别相应,世间智者共许的称之为“法”,反之为“非法”。一般所说的“佛法”或“世俗谛”,是指世俗谛的“法”。
          三、胜义谛不与相、名、分别相应,它是出世间圣贤所住的无分别境界,远离“法”与“非法”的分别相。
          四、必须世俗谛观行成就,才能安住于胜义谛。
          五、胜义谛的不分别,不妨碍世俗谛的分别。
          六、必须依胜义谛,才能证涅槃。
          以上只是简单的提要,详细的解释,请参考《实证佛教导论》第七章第一节第三项〈胜义谛与世俗谛〉和第二节第三项〈中论真正的意义〉。


        IP属地:辽宁4楼2021-02-23 10: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