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戏曲国粹吧 关注:14贴子:534
  • 7回复贴,共1

(转贴)白燕升老师这段最为有力度的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23.14.172.* 38楼
白先生的理论基础很简单:
"打住外行吃饱饭,打住内行没饭碗!!"
2010-3-2 19:09 回复  


1楼2010-03-03 06:33回复
    123.14.172.* 40楼
    楼上请看这段--
    岭上公主
    0位粉丝 10楼
    看白燕升老师这段最为有力度的话:  
    我一直认为:凡是津津乐道于让内行看的文学艺术门类都将走向灭亡,凡是着眼于让外行看的,能让外行感兴趣的艺术门类一定翻身。历史上京剧、地方戏、小说、诗歌繁盛的时节,都是因为外行人对它感兴趣。现在光盯着专家、内行、戏迷、票友,仅满足他们的需要是一种慢性的安乐死。对某些剧种来说,这样的迎合,可能都凑不齐满满当当的一场观众,这就是现实。  
          
          让年轻人走近戏曲,很重要的一点,传播方式要有时代感时尚味儿,要以年轻人的视角和体验来诠释和演绎戏曲艺术。传统的内核精髓不变,但现代的包装营销要紧跟,先把目光吸引过来。否则,陈旧的舞台,暗淡的灯光,拖沓的节奏,程式的表演,很难赢得青睐。就像常年挂着中老年人服装的商店,很难让年轻人进入一样。
    2009-3-9 09:48 回复  
    回复:39楼
    


    3楼2010-03-03 06:35
    回复
      (转贴) 岭上公主
      0位粉丝 4楼
      ■ 很多戏迷看着现在骂现在,说一代不如一代,其实艺术莫谈超越,谈个性就够了  
            
           都说众多的戏迷是戏曲发展的沃土,但白燕升却认为,很多戏迷也成为了戏曲发展的阻碍。  
            
          “他们总是看着现在骂现在,说孟广禄不如方荣翔,说方荣翔不如裘盛戎,似乎戏曲界就默认一代不如一代。其实我觉得艺术莫谈超越,谈个性就够了。毕竟艺术不是科学,时代不同,观众的口味也不同了,更无所谓超越。因而戏迷要有包容的心态和宽容的胸怀,在一次昆曲名家计镇华的个人专场中,我就喊出了‘从今天起我们就把计派叫响吧’,那一次得到了很多戏曲界人士的肯定。虽然新中国成立后很少立门立派的,但我认为马兰的表演和吴琼的演唱一定是超越了严凤英的。我们也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王蓉蓉的演唱似乎也不那么像张派了,但是更加收放自如。总是说后辈不如老师,人家还怎么发展?”  
            
           然而除了戏迷的推波助澜,业内人士对于自身认知的局限也成为继承与发展的瓶颈,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没有出现新的流派,原因何在?
      2009-3-9 09:46 回复  
      


      5楼2010-03-03 21:17
      回复
        岭上公主
        0位粉丝
        5楼
        “现在我们总提复兴、继承和挖掘骨子老戏,殊不知有些戏没有留到现在是有原因的,有的戏是糟粕大于精华。如何去伪存真就需要演员自己去把握,这时演员的素质就显得非常重要,有时他们不仅没有学到老师和前人的优长,反而夸大地继承了老师的缺点。不要学老师,因为你永远学不成老师。记得半个世纪前袁世海在萧长华先生的引荐下拜师郝寿臣,当时郝寿臣就问他:‘你跟我学戏,是把你揉碎了成我呀,还是把我揉碎了成你呀?’袁世海当时想都没想就大声回答‘当然是把我揉碎了成您呢!’结果,郝寿臣先生哈哈大笑,说道,‘那就错了!你永远也不可能成我,你要把我揉碎了成你才对!’这是一句多么富有哲理的继承与创新箴言,就如同很多京剧大家都是王瑶卿的学生,但为什么会出现四大流派一样。  
              
            “流派不是宗派,也不是个人的,更不是家族的,而且流派是个性的体现,流派纷呈才造就了梨园的和谐,和谐的前提首先要承认不同,和谐正是多样性的统一。否则,千篇一律、大同小异那是雷同,不是真正的和谐!”
        2009-3-9 09:46 回复  
        


        6楼2010-03-03 21:19
        回复
          (转贴)岭上公主
          0位粉丝
          8楼
          “先别怨客观,也别拿文化多元做借口,如果在我们这些当红的青年戏曲演员里做个调查,估计有相当一部分人一年一本书都没有读过。不学有术、无师自通那是天才,可有几个人能够称得上天才的?这样一个不爱看书的群体从事着这门艺术,又怎么能提高呢!面对学识,谁也不敢称老师,但面对书本,谁又都不愿意当学生。作为演员,在台上要有霸气,但在台下就要当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学养的最佳途径就是看书。  
                
              “现在戏曲界真学真教的不多了,所以十次有九次的拜师会我都不会去,因为很多人拜师不是为了抓住个大师钻进个门派,就是为了离领导近些,能真正坚持艺术个性的又有几人?与戏曲相伴了这么多年,哪怕是虚火我也希望它能更好一些,但我不能视而不见。”
          2009-3-9 09:48 回复  
          


          9楼2010-03-03 21:27
          回复

            岭上公主
            0位粉丝
            9楼
            燕升·燕声  
                  
                 当代戏曲面临中国戏曲史上从未有过的奇特处境:台上振兴、台下冷清!我每到一个地方主持节目,总是习惯性地有意识地询问剧场人员“自然出票”的情况,对演员和戏本身做一个市场衡量,做到心中有数。结果大都不容乐观不如我愿。  
                  
                 见多识广才能博采众长。可现在有相当一些戏曲从业人员,包括一些“角儿”,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于送上门来的好戏“漠然视之”,对于和自己“同宗同源”的兄弟剧种也是不屑一顾,很狭隘很封闭,让人遗憾和痛心。画地为牢地闭门造车能出什么好戏?  
                  
                 整体看来,特别是对戏曲自身规律的认识,剧本写作技巧的掌握,语言辞采的老到娴熟等,我们跟古人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也许永远赶不上,就像魏晋书法、唐宋诗词我们永远无法企及一样。  
                  
                 唐诗衰败时,当时的人一定也经历过类似我们现在的心态。但是紧接着宋词崛起了,宋词的崛起并非唐诗简单的重复。而我们常犯的错误是:在宋代喊叫振兴唐诗。
            2009-3-9 09:48 回复  
            


            10楼2010-03-03 21:30
            回复
              呵呵


              11楼2010-03-03 21:31
              回复
                涉及问题不少,就打行里还是行外来说。行里行外都能打开局面都叫好那才是真功夫


                12楼2010-03-05 13: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