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年代开始,家乡就以烧制石灰为主,兼做买卖砟子的行当,经济来源和物产富裕,因此深受周围百八十里村庄乡亲们的羡慕,甚至以能攀上本村一门亲戚为荣。
俗有口耳相传的赞美之词例证:
十八渡村是好村,
买卖砟子又烧灰;
一年四季吃鲜菜,
即打稻谷又收麦。
生活富裕家境好,
亲戚为荣我骄傲。
简单淳朴的描述,传颂,也为自己生长在这个村庄而自豪和荣幸。
因此,从小打记事起,就对村里的一切很感兴趣,常常跟着父亲祖父参加一些村内活动,对石灰窑更是记忆犹新。
家乡的石灰窑有两处,分别建于村东和村西;五九年修建西大洋水库村子整体搬迁后,村大队和后来的各小队为方便运输,及石灰岩采集地段选择较为分散。旧村的石灰窑建于村东滩地段,距村二百米的通天河道西岸,石灰窑的底端高出河道三四米是一个用废灰块,炉渣垫起来的大平台;石灰窑形状成锅灶型,底端是人子架条石垒砌的点火通道,窑底也是用条石搭砌的石炉条,两石条中间铺麻子石蛋(麻子石耐火不变形),石灰窑底部直径四米左右,地平面窑口直径五米多,深两米五左右,平口之上根据烧制量而定,一般都在两米左右封顶,一窑灰大约二十万斤左右;大平台周围五六个石灰窑几乎分布在东南北三面,东西还贯穿一条运输通道,高台除了窑口外主要存放原煤、抹涧子、引材、部分石灰石;大部分石灰石都是边运来边装灰窑,窑底先铺荆棘,狐狸椎柴木,少铺些烟煤,而后就是一层白煤块或用碎煤打好的涧子块,上铺大小合适石灰岩石块,一层白煤一层石块,烧好的石灰一般都是在窑口边卖边清灰煤渣,石灰窑所处的大平台占地面积十多亩,在方圆百八十里称得上是最大的石灰厂。村西石桥沟也有三个石灰窑,在石桥的东北侧石台边,烧好的石灰主要销往西北各个村。
石灰的历史
我国烧制石灰的历史少说也在千年以上,明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于谦曾写过一首《石灰吟》诗:“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歌颂了石灰的优秀品质和坚贞不屈精神,由于谦的诗可知,明朝时我国人民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利用石灰岩烧制石灰的技术了,明末杰出的大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走遍神州山山岭岭,在其巨著《徐霞客游记》中,最早揭示了我国西南地区的石灰岩地貌,比欧洲人发现石灰岩早一百多年。
我村烧制石灰的历史,应该不晚于明朝,或者更早;西汉唐县置县时设置的八渡关是根据我村名而定名,时间上远远早于明朝。一是在建筑用料及碑文上看,我村旧村房屋建筑的基石垒砌,石桥沟石桥缝隙用料,村南横河口村玄帝阁匾文、漫石道山坡石刻记载,年代或明朝或更早。二是交通便利,我村是进出山口主要交通要道,既有通天河水路船运又有骡马古道很适合外销;三是我村向西五到十里就出产烟煤、白煤,村北石灰石矿产丰富,烧制石灰各方面物质条件具备。更主要是我村以南以东没有石灰岩矿脉,二十里以外都是平原,有天然的条件。四是村内石灰烧制技能师傅辈辈相传,一直延续至七十年代初。建国前后技术逐步外流,尤其是在五九年西大洋水库修建以后,交通受到极大限制,石灰烧制受到制约。加之灵山,白合小火车开通,各地建筑材料急需,村内烧制石灰师傅也被高薪聘请,技术进一步外传,成就了多地石灰业的兴起,村内的石灰业也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祖辈的基业几乎画上了句号。
综上信息我村烧制石灰历史由来已久,可惜石灰窑遗址,有价值的物证却在历史的演变中,慢慢损毁、掩埋,国家和地方政府文献资料也鲜有记载,因此更是个缺陷。今日凭记忆草写此文字,以追忆先辈足迹,记史我辈亲临感受,为史记留点点滴痕迹,以慰藉祖辈辛劳弥足我辈心愿。
同时期望有识之士,填补村史资料,增补文字空白。共同将本家史、村史续写为盼。
一河之隔的十八渡与横河口村

十八渡码头

横河口村玄帝阁牌坊

撰写人:苑国堂
草写于:二零二一年二月六日
俗有口耳相传的赞美之词例证:
十八渡村是好村,
买卖砟子又烧灰;
一年四季吃鲜菜,
即打稻谷又收麦。
生活富裕家境好,
亲戚为荣我骄傲。
简单淳朴的描述,传颂,也为自己生长在这个村庄而自豪和荣幸。
因此,从小打记事起,就对村里的一切很感兴趣,常常跟着父亲祖父参加一些村内活动,对石灰窑更是记忆犹新。
家乡的石灰窑有两处,分别建于村东和村西;五九年修建西大洋水库村子整体搬迁后,村大队和后来的各小队为方便运输,及石灰岩采集地段选择较为分散。旧村的石灰窑建于村东滩地段,距村二百米的通天河道西岸,石灰窑的底端高出河道三四米是一个用废灰块,炉渣垫起来的大平台;石灰窑形状成锅灶型,底端是人子架条石垒砌的点火通道,窑底也是用条石搭砌的石炉条,两石条中间铺麻子石蛋(麻子石耐火不变形),石灰窑底部直径四米左右,地平面窑口直径五米多,深两米五左右,平口之上根据烧制量而定,一般都在两米左右封顶,一窑灰大约二十万斤左右;大平台周围五六个石灰窑几乎分布在东南北三面,东西还贯穿一条运输通道,高台除了窑口外主要存放原煤、抹涧子、引材、部分石灰石;大部分石灰石都是边运来边装灰窑,窑底先铺荆棘,狐狸椎柴木,少铺些烟煤,而后就是一层白煤块或用碎煤打好的涧子块,上铺大小合适石灰岩石块,一层白煤一层石块,烧好的石灰一般都是在窑口边卖边清灰煤渣,石灰窑所处的大平台占地面积十多亩,在方圆百八十里称得上是最大的石灰厂。村西石桥沟也有三个石灰窑,在石桥的东北侧石台边,烧好的石灰主要销往西北各个村。
石灰的历史
我国烧制石灰的历史少说也在千年以上,明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于谦曾写过一首《石灰吟》诗:“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歌颂了石灰的优秀品质和坚贞不屈精神,由于谦的诗可知,明朝时我国人民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利用石灰岩烧制石灰的技术了,明末杰出的大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走遍神州山山岭岭,在其巨著《徐霞客游记》中,最早揭示了我国西南地区的石灰岩地貌,比欧洲人发现石灰岩早一百多年。
我村烧制石灰的历史,应该不晚于明朝,或者更早;西汉唐县置县时设置的八渡关是根据我村名而定名,时间上远远早于明朝。一是在建筑用料及碑文上看,我村旧村房屋建筑的基石垒砌,石桥沟石桥缝隙用料,村南横河口村玄帝阁匾文、漫石道山坡石刻记载,年代或明朝或更早。二是交通便利,我村是进出山口主要交通要道,既有通天河水路船运又有骡马古道很适合外销;三是我村向西五到十里就出产烟煤、白煤,村北石灰石矿产丰富,烧制石灰各方面物质条件具备。更主要是我村以南以东没有石灰岩矿脉,二十里以外都是平原,有天然的条件。四是村内石灰烧制技能师傅辈辈相传,一直延续至七十年代初。建国前后技术逐步外流,尤其是在五九年西大洋水库修建以后,交通受到极大限制,石灰烧制受到制约。加之灵山,白合小火车开通,各地建筑材料急需,村内烧制石灰师傅也被高薪聘请,技术进一步外传,成就了多地石灰业的兴起,村内的石灰业也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祖辈的基业几乎画上了句号。
综上信息我村烧制石灰历史由来已久,可惜石灰窑遗址,有价值的物证却在历史的演变中,慢慢损毁、掩埋,国家和地方政府文献资料也鲜有记载,因此更是个缺陷。今日凭记忆草写此文字,以追忆先辈足迹,记史我辈亲临感受,为史记留点点滴痕迹,以慰藉祖辈辛劳弥足我辈心愿。
同时期望有识之士,填补村史资料,增补文字空白。共同将本家史、村史续写为盼。
一河之隔的十八渡与横河口村

十八渡码头

横河口村玄帝阁牌坊

撰写人:苑国堂
草写于:二零二一年二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