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梅庵忆语吧 关注:156贴子:3,627

关于影梅庵忆语此ID的来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总有人问影梅庵忆语到底是什么意思= =
现在开始解答


1楼2010-03-01 10:47回复
    影梅庵忆语    
    书名,明末清初学者、诗人冒襄(字辟疆,1611年-1693年)所撰的一部散文小品,词句清丽,感情真切,与沈复的《浮生六记》齐名。


    2楼2010-03-01 10:48
    回复
      2025-05-24 12:21:44
      广告
      舟一过桥,见小楼立水边.偶询游人:"此何处 何人之居 "友以双成馆对.余三年积念,不禁狂喜,即停舟相访.友阻云:"彼前亦为势家所惊,危病十有八日,母死,鐍户不见客."余强之上,叩门至再三,始启户,灯火阒如.宛转登楼,则药饵满几榻.姬沉吟询何来,余告以昔年曲栏醉晤人.姬忆,泪下曰:"曩君屡过余,虽仅一见,余母恒背称君奇秀,为余惜不共君盘桓.今三年矣,余母新死,见君忆母,言犹在耳.今从何处来 "便强起,揭帷帐审视余,且移灯留坐榻上.谈有顷,余怜姬病,愿辞去.牵留之日:"我十有八日寝食俱废,沉沉若梦,惊魂不安.今一见君,便觉神怡气工."旋命其家具酒食,饮榻前.姬辄进酒,屡别屡留,不使去.余告之日:"明朝遣人去襄阳,告家君量移喜耗.若宿卿处,诘旦不能报平安.俟发使行,宁少停半刻也."姬日:"子诚殊异,不敢留."送别.  
      越旦,楚使行,余亟欲还,友人及仆从咸云:"姬昨仅一倾盖.拳切不叮负."仍往言别,至则姬已妆成,凭楼凝睇,见余舟傍岸,便疾趋登舟.余具述即欲行,姬曰:"我装已成,随路相送.'余却不得却,阻不忍阻.由浒关至梁溪,毗陵,阳羡,澄江,抵北固,越二十七日,凡二十七辞,姬惟坚以身从.登金山,誓江流日:"委此身如江水东下,断不复返吴门!'余变色拒绝,告以期迫科试,年来以大人滞危疆,家事委弃,老母定省俱违,今始归,经理一切.且姬吴门责逋甚众,金陵落籍,亦费商量,仍归吴门,俟季夏应试,相约同赴金陵.秋试毕,第与否,始暇及此,此时缠绵,两妨无益,姬仍踌躇不肯行.时五木在几,一友戏云:"卿果终如愿,当一掷得巧,"姬肃拜于船窗,祝毕,一掷得"全六",时同舟称异.余谓果属天成,仓卒不臧,反偾债乃事,不如暂去,徐图之.不得已,始掩面痛哭,失声而别.余虽怜姬,然得轻身归,如释重负.  
      才抵海陵,旋就试,至六月抵家.荆人对余曰:"姬令其父力已过江来,姬返吴门,茹素不出,惟翘首听金陵偕行之约.闻言心异,以十金遣其父去曰:"我已怜其意而许之,但令静俟毕场事后,无不可耳."余感荆人相成相许之雅,遂不践走使迎姬之约.竞赴金陵,俟场后报姬.金桂月三下之辰,余方出闱,姬猝到叶寓馆.盖望余耗不至,孤身挈一妪,买舟自吴门江行.遇盗,舟匿芦苇中,舵损不可行,炊烟遂断三日.初入抵三山门,只恐扰余首场文思,复迟二日始入.姬见余虽甚喜,细述别后百日茹素杜门与江行风波盗贼惊魂状,则声色俱凄,求归愈固,是魏塘,去间,闽,豫诸同社,无不高姬之识,悯姬之诚,咸为赋诗作画以坚之.  
      场事既毕,余妄意必第,自谓此后当料理姬事,以报其志.讵十七日,忽传家君舟抵江干,盖不赴宝庆之调自楚休致矣.时足二载违养,冒兵火生还,喜出望外,遂不及为姬谋去留,竟从龙潭尾家君舟抵銮江.家君问余文.谓余必第,复留之銮江候榜.姬从桃叶寓馆仍发舟追余,燕子矾阻风,几复罹不测,重盘桓銮江舟中.七日,乃榜发,余中副车,穷日夜力归里门,而姬痛哭相随,不肯返,且细悉姬吴门诸事.非一手足力所能了.责逋者见其远来,益多奢望,众口狺狺.且严亲速归,余复下第意阻,万难即诣.舟抵郭外朴巢,遂冷面铁心,与姬决别,仍令姬返吴门,以厌责逋者之意,而后事可为也.  
      阴月,过润州,谒房师郑公,时闽中刘大行自都门来,陈大将军及同盟刘刺史饮舟中.适奴子自姬处来.云:姬归不脱去时衣,此时尚方空在体.谓余不速往图之,彼甘冻死.刘大行指余田:"辟疆夙称风义.固如负一女子耶 "余云:"黄衫押衙.非君平,仙客所能自力."刺史举杯奋袂回;"若以千金恣我出入.即于今日往!陈大将军立贷数百金,大行以参数斤佐之.讵谓刺史至吴门,不善调停,众哗决裂,逸去吴江.余复还里.不及讯.  
      姬孤身维谷,难以收拾.虞山宗伯闻之,亲至半塘,纳姬舟中.上至荐绅,下及市井,纤悉大小,三日为之区画立尽,索券盈尺.楼船张宴,与姬饯于虎$,旋买舟送至吾皋.至至月之望,薄暮侍家君饮于拙存堂,忽传姬抵河干.接宗伯书,娓娓洒洒,始悉其状,且驰书贵门生张祠部立为落籍.吴门后有细琐,则周仪部终之,而南中则李宗宪旧为祠垣者与力焉.越十月,愿始毕,然后往返葛藤,则万斛心血所灌注而成也.


      7楼2010-03-01 10:52
      回复
        而原本知道影梅庵忆语不是先知道冒襄的
        而是先读了 柏桦 的 水绘仙侣


        13楼2010-03-01 10:58
        回复
          《水绘仙侣》是柏桦新创作的一本书稿,这是一本很难定义的稿子,单从文本结构上来看,全书就是一首诗和对诗的注释,但这些注释所占篇幅和地位明显重于诗本身,每一则注释可以单独看作一篇文化随笔,而这近百篇随笔又完整地统一和围绕于此前的诗歌文本,诗歌是在说故事,随笔也就围绕着冒辟疆与董小宛的故事展开。随笔洋洋洒洒,引文贯穿古今中外,既有理趣,又含着文人的性情和散笔。
          所以在定位上,倾向于将它定位为一部形式独特的文化随笔集。书稿目前由三部分组成:长诗《水绘仙侣》、对长诗的99个注释、以及一篇近3万字的评论式附录。
          


          14楼2010-03-01 11:02
          回复
            崩溃了= =那么多都发不出去


            15楼2010-03-01 11:10
            回复

              这正是后现代主义发散式的“稗史”(Les Petites histories)写作。其体制本身就是一个隐喻,暗含了作者对理性整合的现代秩序的反叛,而与后现代主义声气相通,因为后现代主义者只选择并列关系,而舍弃主从关系。注释如同词条,彼此的聚合完全偶然,相互的地位绝对平等。中心被消解了,连续性和统一性被打破了,整体被解构为无数片断。柏桦用这样的抗拒一体化的尝试,把他反宏大叙事的“养小”型思维发挥到极致。
              这写法真新鲜,但读起来又好生熟悉。头绪纷繁,材料散乱,组织也似绝不经意,简直就是旧式中国文人喜欢的笔记体。关于笔记,张大春《小说稗类》里恰好也有一节谈到:
              对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政丶治正确抱持高度怀疑和憎恶的人,不易也不宜读笔记。对中国语文表述之科学性和逻辑性有强烈不安的人,恐怕还会从十之八丶九的笔记作品里读出中国人的迷信无知与中国文明的愚昧落后呢。
              偏偏柏桦这本书,观念多有违于政丶治正确,思维常不符合科学条理。那么,无从检索、无法归类的笔记体,岂不正好是最适合的形式么?喜欢胡兰成的柏桦,一定会欣赏《今生今世》里的这番话:“我给爱玲看我的论文,她却说体系这样严密,不如解散的好,我亦果然把来解散了,驱使万物如军队,原来不如让万物解甲归田,一路有言笑。”柏桦用信马由缰式的写法,写他对人世风景的看法,落到我们手里,一张榻,一杯茶,风吹哪页看哪页,多好!
              要说结构问题,这本书没有,这首诗倒真有。前面一半是一路迤逦写来,从“来临”,到“家居”,到“食”“茶”“香”,都是董与冒二人世界的清欢。但到“水绘雅集”这一部分,我们的情思还沉浸在“我们”的情爱氛围里,可事实上此时小宛已经不在了,那么,如果仍在说“这盛世歌舞做成了水绘江山,/也做成了我们中年的繁华/我们的欢乐与记忆”,未免让人觉得此老全无心肝。后面却接着写“避乱与侍疾”,又是活着的小宛,这就乱了。生死无常,然而叙述也当有方。不过作者到底还是做了一个挽救:以省略号将“水绘雅集”纷繁的故事前后断开,之前有小宛的音容笑貌,之后却是别一番狂欢场面,在此总算为读者划出了泾渭线。最后一部分,“梦记或我的宗教生活”,作为附录缀后,是比较妥切的处理,因为这是“我的”而不是“我们的”。结尾四行——
              生离死别就是这样朴素,
              单是为了今天的好风光
              我也要把这两两相忘,
              也要把这人间当成天上。
              情感和音响皆属神品,作为整首诗的收束再完美不过,如果还是讲董冒这一对仙侣故事的话。可细读起来,这个附录中对死亡问题的思考,与小宛的死不搭界。从叙事脉理上说,这四行诗或许应有另一个去处。
              说到底,这首诗若非作者野心太大,就是他写着写着分了心:从爱欲到死亡,从家居的食、茶、香到诗、酒兴会,他想写一部古代中国文人思想和生活的总志。
              5
              柏桦把这本书“献给美丽的江南”。江南,是柏桦心里的一个结。对于无数有着深沉的历史感与文化情怀的中国人来说,也是。然而,请容我说句杀风景的话吧:江南已经只存在于故纸上了。二十世纪,江南可谓四度遭厄:一二十年代的社会动荡,三四十年代的军事侵略,六七十年代的政丶治肃杀,以及八十年代以来的环境污染。柏桦的《水绘仙侣》,我是当作一份江南文化的悼亡词来读的,而这并不是第一份。
              1938 年,钱锺书坐《围城》里面一开头写的那艘轮船从马赛回国,在船上结识了同样翩翩年少、刚卸任驻苏联外交官的冒辟疆后人冒效鲁,从此诗篇酬唱一生。下面两首诗,便是钱锺书写给冒氏二十多首诗的最早两首。此际,冒氏故园已经沦亡于日寇的铁蹄之下,故钱锺书三致斯叹:江南,是回不去了——
              斓斑颜色染秋痕,剧似春花殒后魂。试问随风归底处?江南黄叶已无村。(《亚历山大港花园见落叶冒叔子有诗即和》)
              绝世人从绝域还,丹青妙手肯长闲?江南劫后无堪画,一片伤心写剩山。(《题叔子夫人贺翘华女士画册》)
              而江南水绘园,也早已经是回不去了。民丶国初年,著名女诗人、寒碧山庄主人吕美荪在其《葂丽园随笔》中写道:
              余三十许时游如皋,日徜徉于水绘园故址,芙蓉苇蓼映池沼边,灿若霞锦,而楼台则倾圮荒凉矣。慨名士美人之已往,赋诗以感叹之。
              用不着我的这篇序,以上寥寥数语,直可移作这首诗、这本书的题记,胜过我们心中要说的万语千言。
              2007年12月7日,江弱水于杭州


              19楼2010-03-01 11:10
              回复
                终于发完了= =这都审核真是崩溃


                22楼2010-03-01 12:00
                回复
                  2025-05-24 12:15:44
                  广告
                  • 220.175.225.*
                  soga..toooo long


                  23楼2010-03-01 22:41
                  回复
                    字好多


                    IP属地:浙江24楼2010-03-22 19:52
                    回复
                      TMD太长了...


                      25楼2010-03-24 00:15
                      回复
                        太多了
                        不想看


                        27楼2010-03-25 20:43
                        回复
                          楼上是太监


                          28楼2010-04-25 14:40
                          回复
                            呀…看过了其实…


                            29楼2010-05-01 06: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