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武士创作吧 关注:57,353贴子:932,731

【猫创吧】撰文之路——关于如何提高自己的猫文质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未见END勿插w谢谢w


IP属地:北京1楼2021-01-29 17:55回复
    为防止帖吧吞楼,全文石墨文档备份在此:
    https://shimo.im/docs/9RpK3t9GpjcwqjvK/
    如有补充说明将发在本层楼中楼内


    IP属地:北京2楼2021-01-29 17:57
    收起回复
      [ 前言 ]
      各位猫创的吧亲们大家好!!这里是好久没被薅毛、毛终于长厚可以御冬了的白虎虎(〜 ̄▽ ̄)〜
      2021年可以说是我个人人生的新阶段,我开始有了勇气去完成很多之前想做却没做的事情,这个帖子也是其中之一。在12年,我发了自己的第一个文贴,九年过去了,我从一个不懂规矩的小新人变成了新来的小可爱们口中的“大大”,从完结了都不知道自己在写啥的文渣成长为能够动脑思考设定和剧情的文手,是猫创吧给我提供了如此良好的成长空间,我也应为猫创吧及吧亲们更好的发展、成长做出贡献。
      之前我曾在动物漫画吧混迹过一段时间,在那里有一个被大家盖得很高的教程楼,专供大家发各种绘画教程。猫创作为一个创作平台,它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保持得很好,但是在创作经验的交流分享方面一直有所缺失。我希望能在这一方面尽自己的一份力,但由于见识、专业知识等因素的限制始终未能如愿。近两年来,我在写文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并补足了一些知识,我想现在的我有底气落笔了。
      本帖的部分理论参考:
      ①《怎样写故事·小说与剧本创作的6W原则》[美]莉萨·克龙,该书分析了写一个完整的故事作者需要做的各个步骤,并且每一步都有例子帮助理解,全本看下来我认为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但是其语言逻辑弯弯绕绕,需要花一定时间理解,大家可以根据需求自行阅读。
      ②《这样写出好故事:人物对话》格洛丽亚·肯普顿,这本书分析了人物对话创作的方方面面,很适合作为扩充思路的材料。但是其内容多半是根据现有的文章倒推如何做,而不是从无到有一步步如何建立这些认识,与其“深入角色,从角色本身出发”的中心观点相反。它更偏向评论者,而不是偏向作家。
      ③《这样写出好故事》[美]詹姆斯·斯科特·贝尔,这本书我只是跳跃着看了几个章节,它的学术性或专业性更强,比较适合能看进去学术课本的朋友。但是我觉得它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了,几句话能说清的事情非要给它扣个神秘严肃的帽子,我个人不太喜欢。
      在参考书目的同时,我按照自己的写文思路,以及吧亲们的平均水平,将其中好理解、易实践的精华理论重新整理,融入个人见解,并且在一些部分根据猫文创作的实际状况提出了具体建议,使之更有针对性,能实实在在地用于各位吧亲的创作之中。
      需明确,本帖受众年龄偏小,因此我舍去了一些复杂内容。留下的内容对于故事创作这个大话题而言相对基础,以求帮助那些文章写着写着就没思路/人物或情节把控力弱的文手写出一个主线突出、细节得当的完整故事。如果读者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成熟的写文思路,请只当做参考资料随便看看,权当提供多一种想法。有不同观点欢迎讨论,觉得哪些对自己没用或者不想这么做可以不看,拒绝任何觉得“我才是对的”的杠精。
      我们不是商业作家,因兴趣而来,只有好和更好,没有对或错。
        方法不是准则,不要因为害怕做不到而束缚了手脚。
      最后,特别感谢软狐和老K,她们激励了我,同时本帖中的一些想法也是在和她们交流后才产生的。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1-29 17:58
      收起回复
        [ 目录 ]
        一、开始写作前需要知道的
        1.读者逻辑、作者逻辑和评论家逻辑
        2.创作原则
        二、文章的“里世界”
        1.故事线
        2.世界法则
        3.角色
        4.想法清单
        5.随机情节
        三、文章的“表世界”
        1.确定情节
        2.对话设计
        3.表达技巧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01-29 17:58
        回复
          [ 正文 ]
          *重点会用“【】”标注
          *注释会用“[]”标注
          一、开始写作前需要知道的
          1.读者逻辑、作者逻辑和评论者逻辑
          多数吧亲都是既阅读其他文章,也创作自己文章,并且有时候会去其他文章下方留评论的,兼任读者、作者和评论者三重身份。读者看故事,作家写故事,评论者点评文章,对同一部作品,三者切入点不同。如果身份没转换过来,例如抱着批评的态度写故事,就好比用斩骨刀切黄油,自己无法进入状态,手下的作品也难以展露其原有的特色。
          读者逻辑是最简单的一般性阅读,由词、句、段形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现实世界中抽身,转而投入一个别样的故事中,去感受不一样的体验。读者变成了主角,经历主角经历过的事,体会主角的情感变化。留住读者的往往是读者与主角在情感上的共鸣,而不是罗列的情节。例如在读第一部时,灰条外出见银溪被火心发现而与火心吵架,甚至打起来时,我们也体验着火心心中的矛盾与不平;在引开恶狗时,我们和火心一样,随着狗叫声由远及近而感到紧张。
          作者则需要把读者带入故事里,讲述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影响某个角色达成艰巨的目标,【如何改变ta的内心】。发生的事件本无意义,对某个角色有了重大影响才变得有意义。如果对角色的内心变化塑造不到位,读者无法理解角色在想什么,也就无法理解在接下来的剧情中他为什么要采取某种行动,作者的“故事”就会变成“莫名其妙发生的一堆事件”。
          评论者所做的更多是细读,即在一般性阅读的基础上,对于词的搭配,特殊句式、句群的意味、语气,以及特殊的修辞手段的运用等等进行仔细研究,甚至更高层次进行批评性阅读,将文学文本与作者、时代联系起来,对文本作延伸性阅读。[参考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
          在准备开始写正文时,我们要及时切换思路。从读者到作者的切换需要更多关注外在情节和角色内心变化的相互作用,不要过分偏向某一个(例如通篇的外在情节描写或对一件小事发表长篇大论导致情节无法推进),注意情节推动心理变化,心理变化推动情节。
          从评论者到作者的转变需要我们把视线从文字、句段投向主角,在主角的思维角度(而不是作者的)看待正在发生的事情。不要想着这一段我要体现出主角的英勇,所以我要写……,而是把自己作为主角,我处于什么样的考虑我要去做……不要随意在文中发表作者的评述,也不要事无巨细地进行描写,而是集中精神在主角能得出具体结论的事情上。除非选取上帝视角(全知),否则主角对世界的认识应该带有主观性,我们要包容这种主观性,即使它有时会带来错误认知。
          2.【创作原则】
            这部分是我自己总结的,认为在创作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思考方式。
          ①因果关系。——百因必有果,你的报应就是我(划)
            万物皆有因,万般皆有果,不论是在写设定的过程中还是在设计情节的过程中都要记得这一点。有了前面的事才导致后面的事,除了纯特别的突发情况(比如自然灾害)意外,记得给自己的每个句子“找理由”。
            这样做的好处不仅能让人物和情节都更加合理,而且在“找理由”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会添加进去更多细节。更多的细节就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意味着我们有更多可以加入情节的灵感。
          ②变化原则。
            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写文章更是如此。对作者而言,我们可能第一天写好了设定,可是第二天又觉得不妥回去修改设定,第三天又怎么看怎么别扭把设定都删了。这都是很正常的,不用纠结一次把所有东西都敲定,也不要怕修改之前已经定好的。
            对于作品而言,角色需要变化(观点、心态、性情,和其他角色的关系……),剧情也需要层层推进,当主角认为他能很简单把事情处理好时给ta一记当头痛击,迫使ta不得不继续行动。如果感觉自己的情节过于平淡,或者节奏很慢无法推进,看一看是不是缺少了变化。
          ③交叉补充。
            在设定角色或情节的时候,很难把某一个角色或情节写得面面俱到再写下一个,更多情况下是在写完角色A的设定以后,把ta放入一个情节中,发现有某项缺漏(因果关系说不通),然后产生想法可以在角色B的设定中添加一笔,让角色B来填补缺漏。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开始想做的是写情节,可最后不仅写了情节还加了B的设定,这就是交叉补充。要善于利用每一个可以补充的小点,这样才能让文章越来越丰富。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01-29 17:59
          回复
            二、文章的“里世界”
            本帖中所提到的文章“里世界”是指作者在创作情节之前开始积累的设定,是给我们自己看的。当“里世界”基本架构完成后,就算不开始写文章,这个世界也可以开始自行运转,具体包括故事线、世界法则、角色、想法清单、随机情节。下文中的“表世界”与此相反,指读者能够看到的东西,即作者公开发布的文字部分,具体包括确定情节、对话设计、表达技巧。
            理清“里世界”最好的办法就是建一个文件夹,里面放好五个文档,分别存放相应的设定,或者开一个文档把它们分门别类的整理好。最重要的是把它们写下来,不要浮于脑海,这样的好处是不会遗失任何一个灵感(这个文用不了下个再用),便于检查也方便分享给其他文手帮忙检查/提意见。
            1.故事线
            猫文属于小说,小说最重要的是要讲好故事,小说的核心在于制造冲突和解决冲突。
            需注意,故事不是情节,如前所述,【故事是所发生的事如何影响某个角色达成艰巨的目标,如何改变他的内心。】“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某个人如何克服躲不开的难题而展开,这个难题只有一个,但是它得不断升级。当然,如果它太简单,就构不成难题,故事也就无从谈起。同时这个难题也不能肤浅,而是得【在每个转折点上都会引起主人公不同的内心挣扎,到了故事结尾时,他看事物的眼光将迥异当初。】”
              *这里想提一下关于“讲述了一件事的多个小故事”,贯穿全文的主线虽然是一个情节或者说一个外在事件,但是每篇中都有主角,并且是这些主角的共同推动才造成了最终的结果,因此这只是我们在构造故事线时的一种反推思路,我们凭借此获得故事的灵感(是很好的),但在创作故事时还是要正过来,以每个小故事为核心。
            举个例子:
              A不相信族群生活是最优选择,因为他没认识到同族对他的照顾,而且他不能想说什么说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他感到不自由,所以选择了离开。但当他真的开始独行生活后,虽然他有了完全的自由,可孤单时刻纠缠他,他为自己搞不定一些事而感到懊恼,他发现独自面对生活真的很难。最终他想明白:在危机四伏的环境里,族群生活是有必要的。他重新回到族群,发现了他之前忽略掉的温情。
              ↑故事,↓情节
              A在族群里出生,经常和同族吵架,于是他离开了族群,成为了一只独行猫。他需要一只猫捕猎,有时还会挨饿,最终他回到了族群,和大家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可以看到,故事是时时刻刻围绕着主角怎么看,主角怎么想,主角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展开的,而情节只是客观发生了什么事。在【最初的最初,我们需要的是故事】而不是情节。情节是在“里世界”的构建过程中,慢慢加入的,是在故事缺乏向前的动力时作为外部推力出现的。在以下的部分中,故事始终是衡量灵感和想法可不可以入文的标准。
            还有一种说法希望以主旨产生故事,主旨可以理解为作者希望读者获得的感受,但这样做总会带有一丝丝刻意。还拿刚才的例子来说,就是我先有了“我想向读者传达,在追求个体独立的同时需要对整体提供的优渥条件心怀感激”的想法,然后我构思了上面那个故事。这种主旨在小说名家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但现阶段我并不推荐一定要想个主旨再想故事。一来由于见识和人生阅历的关系,我们想的主旨可能会有失偏颇,二来我们对文章的把控力并没有那么强,过分强调主旨会使得作者个人意志过于突出,给阅读带来不好的体验。
            因此,在开文之前,为整篇文章写一条完整的故事线。故事线是一点一点完善的,并非一蹴而就的。我们先有一个大概的轮廓(就像上面的例子,这时我们知道了自己要写什么),然后【点明故事的转折点】(主角在什么情况下改变,现在大致对需要什么样的主角有了方向),然后就可以开始着手下面的设定了(甚至开始构思情节)。当具备了主要的两三个情节后再回来完善故事线,用总体概括的方式检查故事线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概括主角要面对的主要情节矛盾,以及这个矛盾将如何升级;为什么它是主要矛盾;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他要在情感上付出什么代价。】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1-01-29 17:59
            回复
              2.世界法则(世界观)
                由于吧内大多文章都以原著为背景进行创作,在这里对世界法则不做太多展开。其实原著到后面几部世界法则里就有混乱的地方了,这些漏洞是可以提供灵感的,但就需要自己去发现。
              添加世界观私设时,可以先写下各个方面的灵感,但这些灵感是否真的转化为世界法则写入故事线中则需要慎重考虑。举个例子,在一篇不设限、万事皆允(?)的异能文里,如果边界发生打斗,那么会瞬移的A就会火速赶到现场,战斗力爆表的B就会把对面团灭,能控火球的C就会把草和树都烧掉,这样的场面是非常混乱的,主角D可能会陷入无事可做的局面,或者这一场边界打斗对ta而言没有丝毫影响(那么这个情节就不应该出现在文章中)。
              如果每件事都如上面这样,那么这些设定不仅不能撑起我们想讲述的故事,而且会干扰我们对故事的思考,因为它带来了太多种可能性,故事难以朝我们想要的方向展开,非常容易误入歧途。因此在添加世界法则时需要思考如下的问题:这个设定是必要的吗?它对我想讲述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它在情节中会被反复利用还是只用一次?它和已有设定冲突吗?
              如果以上问题都有了积极的答案,那么这个设定可以被写入世界法则中。在下面的情节设计里,记得要时刻保持逻辑自洽,在相关情节把设定带来的后果考虑进去。复杂的世界法则的架构可以参照“世界观300问” 进行设计。
              参考历史资料写世界法则比自己创造世界法则在前期准备上更难,因为需要考察历史的多方因素,以及搞清楚历史事件运行的内在逻辑。但一旦搞清楚后,世界运行起来就会更加流畅,自己创造则更容易卡在运行过程中圆不回来。具体采用哪种方式还需视自己的情况而定。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1-01-29 18:00
              回复
                3.角色
                这部分设定需要引起注意。由于猫文有招猫的习惯,所以很多朋友由招猫表格产生了一些惯性思维,例如角色的性格是贯穿始终的才算不崩皮,除了主角之外的其他猫只是作为族群的一份子活着、以武士守则或巫医守则为基准工作而缺乏自我思考等。但在构思设定并且考虑如何将这些角色与主线故事连接起来时,这些惯性想法只会成为障碍。
                在角色设定中,除了基本的名字性别外貌族群外,以下问题必须被作者考虑:
                ①三观:
                -当作者写到这名角色时从此出发去思考ta的言行举止
                -【ta的期待/内心诉求】是什么(可以不切实际,浅层和深层对照,例如浅层想要知心朋友,深层希望能够确定有猫真心实意在意ta),恐惧什么……
                -是否怀有错误信念:“在角色生命中的重要时刻,它曾经是对的。”比如认为爱人只会带来伤害,所以我要里我喜欢的人都远远的。这种错误信念通过特定经历(如遇到渣男)而受到强化,在之后与其内心诉求(如渴望温情)自相矛盾,从而形成故事的主要矛盾
                -允许主观认识(偏见)存在,都有哪些
                ②经历:
                -用来支持其三观和性格
                -角色原来的生活状态,拥有什么,缺失什么,期待是否已经实现,【阻挡他实现期待的是什么(具体)】
                -确定3个左右的对其三观、性格造成影响的重要转折点(不写入故事线,是发生在故事线之前的事情),设定后在正文中可以作为“闪回”以解释其行为
                -在设计经历的过程中保留所有细节,例如ta的家人,朋友,曾经的经历是否会对之后发生的事情产生影响,这些可以展开补充到其他设定中
                ③性格:
                -注意区分原生(固有)性格和受经历影响之后的性格,在故事行进中ta的性格也会随之变化,生来就懂事情商高/冷血残酷/高贵冷艳的猫并不多见
                -允许缺陷,主动设计缺陷,和上面的三观一样,有了缺陷才有矛盾的爆发点
                在猫文中因为角色过多,难以避免的会有一些角色性情相似。这个时候要特别把他们拎出来,问自己:他们的区别在哪儿?尽可能在相似中找到一处根本差别。如果还是找不到,那么最好在特质上稍作区分,例如不同的兴趣爱好等。
                请注意,不论是不是主角,作者都需要考虑:这只猫活着,ta要做什么,ta的期待是什么。这样可以保证次要角色在为主线故事服务的同时有自己的支线可供展开,能极大丰富故事的层次。这里说的“要做什么”并不是说每只猫都得想着要当族长,想做一名普通武士也是可以的,ta完全可以追求别的东西,比如一段绝对理想化的恋情,或是有极强的求知欲,四处搜集每一段传奇故事。只有一个角色有了动机,才有了做事、说话的依据,我们才能知道ta到底想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做,ta才不至于沦落为故事的傀儡,任由情节摆布。
                当知道了主角的期待,主角的三观后,我们就可以再细化故事,从故事转折点处开始向左右延伸,设置层层障碍,让主角不能轻易得到想要的东西。这些东西既可以来自角色自身,也可以来自外部。其他角色与主角作对,主角也给自身造成牵绊。
                如果说在思考了以上问题后,仍然抓不住故事的矛盾能从何展开,那么请想方设法开始摧毁角色拥有的,阻止角色达成目的,强迫角色面对恐惧,踩角色的底线,看看ta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该如何绝处逢生(记得ta有期待,这样ta才有前进的动力)。(笑)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1-01-29 18:00
                收起回复
                  4.想法清单
                  想法清单是记录所有相关灵感的地方,通常这些灵感是一闪而过的,需要我们及时抓住。关于一个设定我们可能有多种灵感,例如A和B有了设定,但还没确定他们的关系,他们可以是兄弟,姐妹,父母,情侣,对头……诸如此类。这里的想法并不一定都要添加到设定里,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一定取舍。考量标准就是:这个想法添加进去会对我的情节/角色造成什么影响,它是否能服务于我的故事,还是会把故事带歪。
                  5.随机情节
                  从这一部分起,我们就可以开始考虑情节了。情节就是外部事件,是故事的外在表现,也是使故事不断前进的动力。随机情节是想法或灵感的拓展,它不属于我们已知的主线故事。例如还是那个追求自由离族群而去的故事,我突然想到主角可能在独行过程中碰到了另一个组织结构较为松散的独行猫群体,在里面他遇到了自己喜欢的猫,那只猫给他的独行生活添了一抹亮色。这就是一个与主线没有直接关系的、灵机一动想到的随机情节,它不在故事的转折点上。
                  有这样的随机情节是很好的,但是和上面的想法一样,它也需要一定取舍,不能直接放在故事线中。考量标准是相同的:这个情节添加进去会对我的【其他情节】/角色造成什么【因果影响】,它是否能服务于我的故事,还是会把故事带歪——没错,到了情节这一步我们就要开始考虑每个情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了,发生了前面的事,所以后面的事发生了,每个情节都不应该孤立存在,那么哪个情节该处在什么位置,就是我们要多考虑的一点。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1-01-29 18:00
                  回复
                    三、文章的“表世界”
                    1.确定情节
                    确定情节是经过筛选后的随机情节,根据对故事的推动作用由作者确定顺序并安插进故事线中。确定情节可以根据参与情节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要情节,即以主角为主体的情节,考虑主角在情节中的内心和行为;另一类是次要情节,即以其他角色为主体的情节,考虑其他角色在情节中的内心和行为(为了区分主体是谁,前面可以写明是谁的次要情节)。它们的关系是:主要情节影响全局,次要情节在被影响中展开。次要情节由次要角色主导,服务于主线的同时要保持其自身走向。
                    为了明确故事线、主要情节和次要情节的关系,在这里给出一张结构表,其中黄色荧光笔圈画的是结构主干,黑色字是延续故事部分的例子:

                      在明确各部分的结构和所属位置后,我们需要考虑的事情就是,如何完成情节与故事线的对照整合,情节该怎样开始,如何推进故事,又该怎样结束。创作故事和角色的过程中,我们一定已经积累了一些情节点(想法清单和随机情节),接下来我们需要将它们转换成为确定情节。


                    IP属地:北京10楼2021-01-29 18:02
                    回复

                      注意,我们所选取的情节不必都是好事,也不应该都是坏事,最好让它们起伏不定,有好有坏,但总体上使矛盾越发恶化(比如和反派谈恋爱主角很快乐,但是这让他与反派对抗的故事之路更加曲折了)。或者说可以关注主角的外在目标和内在期望的关系。有可能外在目标实现了,但与内在预期不符,或者外在目标与内在预期都没实现遭受挫折。“小说中的其他难题都要能让首要情节难题分解并延伸开,保持活跃并逐渐复杂化,这样才能将小说层层推进。”
                      扩展情节的四个要素*:
                      *这个部分参考到两本书,其中一本将其概括为LOCK(lead主角 objective目标 confrontation冲突 knockout冲击结尾)系统,另一本没有明确概括要素,而是以提问的方式抛出内容,二者内涵不谋而合,在此整合如下。
                       ①主角:进入场景之前主角有什么样的信念,以及为什么有这样的信念
                       ②目标:这个场景中主角的目标是什么
                       ③冲突:这个场景中主角所期待的事是否会实现,将会如何实现
                       ④冲击结尾:这个场景给主角带来了什么影响,给接下来的情节带来了什么因果影响
                      当然,上面那个表格并不是在开始写文章之前就必须要填完的(尽可能多填),最需要完成的是第一个转折点前后的3到5个情节,以及后面每个转折点所对应的情节。这就像做动画时的关键帧一样,有了这些确切具体的情节,就要根据前后情节,遵循因果关系,推出还空着的地方应该加入什么情节作为过渡了(通常这个过渡没有被很好地处理)。
                      文章在确定了转折及转折处情节后可以开始动笔,开篇通常从一个打破模式的突发事件开始。注意充分利用设定:即突发事件对事件承担者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设定的主角的目标过于模糊,空泛就要回去修改设定,如果说目标缺乏时间限制(A虽然不满族群,但他什么时候走都可以,不急在一天两天),那就以外部冲突触发内心矛盾,让主角不得不立刻开始行动(之后的每一步也要强迫ta立刻做出决定并行动起来)。
                      在猫文中,因为受到原著的影响,很多文手会栽在同一个坑里,就连我也不例外:文章从幼崽开始写起。这为什么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幼崽时期缺乏经历支撑,三观还未完全形成,角色还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毕竟这是一个人生难题,但我们要知道他想要什么)。最好的开篇时刻在于角色的内在矛盾必须爆发之时。不要害怕角色年龄太大而难以展开,想一想一部曲(不考虑番外)中关于黄牙的故事线,她出场时并不年轻,但故事线却十分精彩。她深厚的经历积累造就了她复合的性格,现在的情节与过去发生过的情节相互勾连,形成了情节闭环(杀死断尾时挖出了母子身份的真相),这是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是@🍪哪有坏脑筋 《明夜》里的鸦暮,(虽然这篇文章没更新完)在一些细微之处透露出的他的丰富过往是他如此吸引读者的原因之一。
                      “在写作过程中,故事会不断地改、增、删和随时随处地微调,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有机结构。”还是那句话:发生的事件本无意义,对某个角色有了重大影响才变得有意义。在情节行进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记得把表面事件与主人公的内心成长相联系。在每个情节里,当主人公的内心在思索该怎么做,该采取什么行动的时候,他的世界观也随之逐渐变化。
                      “每一个场景都处于不断升级的因果轨道上。每一个场景都是由上一个场景所触发,同时也会触发下一个场景。要清晰地认识到它在整个轨道上发挥的作用(上下相连)。”考虑每一个情节具备不具备发生的可能性,通过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来填补更多“是什么”的设定。如果情节即将失控(即情节与故事无关),则要重新考虑情节与主角内心矛盾的关系。
                      这一点也是一个处理难点,在一些文章中(我没有点明批评的意思,因为我自己也没做好),幼年丧父母就是幼年丧父母。但ta的父母为什么没了?是族群之间的积怨吗?是两脚兽的入侵吗?这些问题为什么在主角成长过程中消失不见了?丧父母后为什么ta只在性格上带来了一些变化,可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处理事情的思路还和常人相同?在很多时候,猫文中打一场架就只是为了打架,打完以后就过去了,大家也没什么别的反应。这就是对各个情节间的因果关系思考不到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01-29 18:03
                      回复

                        处理的办法是,放开想象,思考主要情节是否还推进了次要情节,次要情节会如何发展——主角决定做什么,其他角色同时决定做什么。在主要情节之间,创造细节填补场景间的缝隙。如果战斗中主角最好的朋友受伤了,但他们之前约好了私奔(?),主角该怎么办?异族的朋友在战斗中死去,主角会不会为他感到悲伤,从而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x)?用这些延展细节勾连下一个主要情节,从而使各个情节无缝衔接在一起。
                        当故事线走到结尾,也就是迎来了主人公的顿悟时刻:内心斗争的结束,外部矛盾的解决,重要之处在于主角内心的转变。结局情节也就是俗称的BE(坏结局),HE(好结局)实际上还是与故事挂钩。在主角内心的转变发生以后,他现在是怎么想的?他的期待还是之前那样吗?回答了这个问题后,就可以考虑在这样的内在条件下,主角能否实现目标?思考每一种可能,然后选择更有冲击力的作为确定情节的结尾。
                        在明确“我们到底要讲什么(故事)”,和“怎么讲(情节)”之后,我们将考虑对话设计、语言表达。它们构成情节,同时也调节着情节的节奏。描写和叙述会使故事缓慢、平稳、顺畅地向前推进,情节和对话会加速故事的节奏,对话甚至比情节更为有效。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1-01-29 18:03
                        回复
                          2.对话设计
                            在对话设计方面,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有效对话,以下7点是有效对话的特征。但是别着急,这只是让我们对“对话”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当我们真正落笔时,并不是先从里面挑一个作为目的再开始创作对话的。
                          ①【展现人物动机】,塑造人物形象
                            即让读者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角色,ta要做什么。动机可以由角色自己说出口,做出承诺和保证:“这件事因我而起,我一定要找出凶手!”(决定要做点什么);也可以借由他口:“这只猫有很大嫌疑。武士守则?哼,在他那儿还没有他姐姐一句话重要。”(阐明依据什么行事)
                          ②奠定故事基调
                            人物交谈的同时也是在交流情感,从角色的角度出发考虑角色现在的情绪,将情绪融入到对话中,切忌每只猫都是冷淡懂得克制的。不要担心“ta表露情绪的话就失去了神秘感(一两个可以,但这些猫也会有破防的时候,要找到、表现出来)/会看上去很蠢”,不要陷入外界强加给我们的思维:哭就是委屈,争辩就是不尊重,这些都是恶劣行为——不,从不是这样的,至少在创作过程中,不是。
                          ③增强故事冲突
                            当我们的角色开口交谈,情况要一步步变得更糟。对话不是静止的,而是用每个场景去推动故事向前发展。这一点与下面一点比较像,可以参照下面“张力和悬念”部分的例子。但是别忘了,在对话结束后,故事要向更深一层矛盾发展,在对话的结尾处最好让说话者自己给自己做一个总结,给ta一个必须采取进一步行动的原因。
                          ④制造张力*和悬念
                            *张力多数时候是文本层面分析修辞的术语,在语义上与悬念相近。张力关注如何在矛盾冲突中建立一种“悬而未决、令人牵挂”的精神状态,是一种“让你的心情保持在紧绷绷、无法放松的状态”的力量。[参考网页链接 关于“戏剧张力”的回答]
                            注意闲聊、寒暄在对话中的占比,张力、悬念和冲突应该是每一场对话的核心,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物之间需要大喊大叫、打斗、发怒、扔东西和挥动爪子。例如当一个角色正在经历内在冲突,他无法控制自己,必须对其他角色进行外部表达,他想把想法埋在心里却做不到,这时候张力就产生了。又或者在激烈的争吵中,某个角色的忽然沉默。其他角色的声音越大,动作越多,而该角色依旧保持沉默时,张力就会越来越大。
                          ⑤加快情节节奏
                            对话在人物之间快速往复,对情节走向的展开比描写和叙述更直接。加快节奏最好的办法是在对话中增强情感,可以使用短小的句子和段落,或是删掉所有有关叙述和行动的句子,或是让角色使用短语快速地你一言我一语。除了在关键情节处加快节奏让故事进入高/潮以外,对话还可以用在两个情节之间的过渡地段。例如前一个情节是在营地内,主角和其他猫发生了争吵,下一个情节是外敌入侵,那么中间就可以加入一段主角和老师一边往外走,一边聊刚才发生的事情的对话,作为平滑的转折。
                          ⑥补充少量的场景/背景信息
                            最好的例子就是一部曲拉斯特从别的猫口中一点一点认识什么是族群,什么是星族,什么是武士守则。但是在这里注意,补充信息并不是讲设定,不要把所有设定一股脑塞进对话里,而是要根据说话的角色进行取舍,这个设定在讲话者看来是怎样的(主观色彩)。问话的时候少问“那是什么?”,多问细节,比如“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它是活的吗”。这样既使得对话没那么枯燥无味,也让回答者可以对“是什么”多加展开。
                          ⑦揭示主旨
                            角色说出自己在经历过故事的矛盾冲突后的所感所悟,向读者坦诚。但是不要为了让读者得到信息就让人物进行道德上的说教(除非目的就是在书中传达一种哲学或观点),一切从故事中来,也要回到故事中去。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1-01-29 18:04
                          回复

                            在理解了“对话”的意义之后,我们要开始思考,为什么在对话的创作过程中总是磕磕绊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会抱着“我要体现出xx才行”的目的不放,或者纠结“我说得得体吗?”,始终想创造出“正确的”对话。这一点阻碍了我们写出自然的对话。我们需要抛弃自己(即作者)的想法,忘记自己在创作,进入角色的内心,让角色开口说话,如果有多个角色,则需要把自己当做性格不同经历不同的角色,依次把自己放入环境中,说出他们想说的话。
                            “不要思考,抛弃逻辑……目的是迅速穿越回灵感初现的的地方,在那里,能量没有受到社会礼仪和自我监督的障碍,你可以写出头脑中真实的所见所感,而不是头脑中认为自己应该看到什么或感到什么。”[Natalie Gold-berg.《写出我心》]
                            避免角色对话千篇一律的根本方法就是要足够了解角色,如果在对话中随时切换思路非常困难,那么可以在平时进行一定练习,比如在一个既定的情节里,以第一人称视角写下每只猫(不用都写全,写自己难以把控的)对整件事的想法。多试几次,然后在对话切换角色时就会顺利很多。
                            在对话应该持续多久的考虑上,对话的长度根据需要而定。大多数情况下,要避免让对话的时间太长。但如果希望通过对话揭露一个建构已久的情节,那么就要确保对话有足够的时间。需注意,不要让对话主导情节。在以情节为主线的故事中,跟情节相关的事件推动故事向前发展,在角色为主线的故事中,主角的内在转变推动故事发展,对话只是让人物共同参与到情节的手段之一。
                            我的建议是对话需要写两遍,第一遍进入角色写,第二遍跳出角色检查,确保情节没有被自己“过于入戏”而带偏。检查的时候注意对话的收尾,思考这段对话留下了哪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对话的最后一句话对参与者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在这段对话中是否成功展现出了角色目标之间的冲突,角色的话语是否提高了主人公所面临的风险——最后才是标点符号摆放合不合理(bushi)。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1-01-29 18:04
                            回复
                              3.表达技巧
                              这个部分是拉开文章差距的部分,也是展现个人能力的部分。“表达技巧”这个词在学术上可能不是那么准确,在此阐明我对它的定义:即作者创作文章所运用的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既包括表达方式(叙述、描写……)也包括表现手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渲染、衬托……)和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的运用。
                              ▶表达技巧的提升的过程是分三步的:
                               ①了解基本技巧
                               ②广泛阅读积累
                               ③斟酌再三和咬文嚼字
                              针对第一点,我想可以去看一些考试参考书,比如高考的小红本儿或者机构发的那种知识总结,因为那个对于每个技巧的名称、所属类别和用法举例都是比较严谨的。如果手中缺乏这些资料,也可以去百度“表达技巧”走一圈,或者可以参考我在写这篇帖子时翻到的书:《这样写出好故事:描写与背景》[美]罗恩·罗泽尔。这些资料讲的都非常详细,足够我们使用了。我接下来想说的是一些表达方面的普适性原则(即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对应第二项),如何充分发挥自己已有的表达能力(对应第三项)。
                              ▶表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长久以来观察到的共性问题):
                              ①遵循“多余原则”:我们的目标是“把故事呈现给读者”,任何不能帮助我们完成这一目标的叙述/描写都是多余的,需要酌情删减。
                              ②描写不能没有,但也不是越多越好。要时刻注意描写力度,简单概述亦或是详尽描写,都需要在落笔之前确定主次。
                              ③避免重复描写或反复刻画(即词义相同的词反复出现),要相信读者get文意的能力。
                              ④在刻画同一个场景时保证气氛一致。例如上一句刚写:“他像一只沙地里蛰伏的蝎,保存体力,静待猎物上门”,如果下面要写地面塌陷,最好继续这种感觉去写流沙,而不要写“地面碎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仿佛飘在牛奶碗里的可可豆”。(气氛不一致)
                              ⑤避免过度修饰,不要一句话里有太多写作工具(在拟人的基础上又进行比喻)。【在使用修饰语时需要保持理智,不要让其反客为主】。它们只是写作工具,仅此而已。自始至终最为重要的是故事。
                              ▶提升表达能力:有效输入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拿着“怎么让我的句子写得更优美”这个问题去问过许多人,几乎每一次都会得到一个回答叫“多看书”,但没人会告诉我们怎么看,看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探索一件事:我喜欢什么样的文风。因为现阶段我们的积累还不支持我们形成自己的风格,因此为了让自己的输入别太痛苦,也为了让自己的创作更有乐趣,先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文风,或是作家。接着,开始大量阅读这个风格下或者这位作家笔下的文章。
                              这里的阅读就不是读者进行的一般性阅读了,而是需要细读,就像在做语文阅读题那样,找到文章中【触碰心弦的句子】,然后分析,这个句子是什么地方触动了我,它所用的表达技巧是怎么样的,它写得这样东西其他作家写没写过,这个作家写的和别的作家写的有什么不同,和我写的有什么不同。
                              举个例子,是给我印象极深的句子,选自简媜的《天阶夜色凉如水》,也是在描写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当疮疤已成痂而身世之痛开始瘀血时,那年老的郁树浓荫也遮不住你年轻心头的狂热!当练习簿已写破而你犹不能解你姓氏名字的笔画时,那棍子的声音也打不醒你少年心中的空洞!当供果的甜也抵不了泪水的咸,你开始问:‘人皆有父,翳我独无!’”
                              如果按照上面的思路也分析不出来这句子好在哪里,或者觉得一分析就失去了这句子原本的韵味,那我就会把它抄在本子上,没事了就拿出来多读几遍。久而久之,一些东西就会被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了。
                              ▶充分发挥已有的表达能力:积极输出
                              正如前面提到的,在写小说的过程中,作者需要暂时抛开“我正在创作”的想法,把自己放进小说中的那个世界,让自己成为小说中的角色——这确实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如果在情节写作中发现自己不知道要描写什么,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某种情感或是塑造某种氛围,那么把自己投入角色,想象自己就在那个情景里。由于我们前期准备非常充足了,这一点应该是不难实现的。我的眼前就是我们笔下的那片森林,那只气势汹汹的敌猫据我不到一尾远,我觉得我打不过他而感到恐惧。现在停,按下定格建,让我们来仔细体会,我的脚爪是否在颤抖?脚下是沙地还是石头,爪垫踩着疼吗?我的视线盯在哪里?因为恐惧,是不敢落在对方脸上的,那么是落在了远处铺洒了月光的岩石上,还是瞳孔涣散目光无处安放?去想象,去感受,我就是主角,什么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就可以写下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容易写复杂的长句子的,因为许多东西都是简单的直接感受。把这个情节一口气都写完,然后再跳出来,按照逻辑把刚才写下的简单句整合,对情感不到位之处加以润色,修正不合适的断句和词语,完成平时常做的咬文嚼字的工作。
                              END.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1-01-29 18: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