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板上摆满了刚杀好的山羊肉,旁边还放了一杆电子秤和一把砍刀。近日,递铺街道安城村村民郭家法在村农贸市场里有了固定摊位。“郭大爷,羊肉多少钱一斤”“这肉看上去很新鲜,给我来2斤”……很快,小小的摊位前挤满了人,抢着要买他的山羊肉。

年近七旬的郭家法是一名养殖户,他的老伴是一位聋哑人。两位老人平时靠卖猪肉、羊肉维持生计,因为没有固定摊位,郭大爷形容以前卖肉就像“打游击战”,一旦遇上下雨天,卖肉就更难了。“现在有了固定摊位,不用跑来跑去,菜场人流量又大,不愁卖,可以安心卖菜了,这得感谢县残联和街道残联的帮助。”老人脸上洋溢着喜悦笑容。
为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设立暖冬“小菜摊”,是县残联打造的扶农助残项目。县残联党组副书记、副理事长徐康东介绍,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中特别需要关心关爱的群体,为了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实现自立自强,县残联探索社会化助残新途径,联合递铺、灵峰、昌硕、孝源四大街道推出暖冬“小菜摊”,帮助残疾人菜农、果农搭建相对稳定的销售平台,真正实现从为残疾人“输血”到残疾人自主“造血”的转变。
据介绍,目前四大街道共设置了首批11个固定摊位,其中递铺街道占比最多,共有5个。“我们前期与乡镇(街道)残联一起作了充分考量,基本将爱心摊位设置在中心村或者人流量较大的农贸市场,以蔬菜摊为主,个别还涉及水果摊。”徐康东说,由街道先摸底,以鼓励自产自销的残疾人菜农、果农参与为主,且需要亮证经营。
接下来,11个暖冬摊位将陆续开摊。“考虑到残疾人因身体或其他原因,这些摊位虽然固定,但摊主可以更换。目前还处于试运行阶段,我们在鼓励残疾人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土地种植蔬菜、养鸡养鸭的同时,也希望乡镇(街道)残联靠前服务,做好宣传员,引导更多有条件的残疾人走出来,参与进来,更希望社会上更多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让残疾人有信心经营好‘小菜摊’。”县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逐步建立长效机制,真正让“小菜摊”成为残疾人灵活就业的好去处。(全媒体记者 陈玉兰)

年近七旬的郭家法是一名养殖户,他的老伴是一位聋哑人。两位老人平时靠卖猪肉、羊肉维持生计,因为没有固定摊位,郭大爷形容以前卖肉就像“打游击战”,一旦遇上下雨天,卖肉就更难了。“现在有了固定摊位,不用跑来跑去,菜场人流量又大,不愁卖,可以安心卖菜了,这得感谢县残联和街道残联的帮助。”老人脸上洋溢着喜悦笑容。
为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设立暖冬“小菜摊”,是县残联打造的扶农助残项目。县残联党组副书记、副理事长徐康东介绍,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中特别需要关心关爱的群体,为了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实现自立自强,县残联探索社会化助残新途径,联合递铺、灵峰、昌硕、孝源四大街道推出暖冬“小菜摊”,帮助残疾人菜农、果农搭建相对稳定的销售平台,真正实现从为残疾人“输血”到残疾人自主“造血”的转变。
据介绍,目前四大街道共设置了首批11个固定摊位,其中递铺街道占比最多,共有5个。“我们前期与乡镇(街道)残联一起作了充分考量,基本将爱心摊位设置在中心村或者人流量较大的农贸市场,以蔬菜摊为主,个别还涉及水果摊。”徐康东说,由街道先摸底,以鼓励自产自销的残疾人菜农、果农参与为主,且需要亮证经营。
接下来,11个暖冬摊位将陆续开摊。“考虑到残疾人因身体或其他原因,这些摊位虽然固定,但摊主可以更换。目前还处于试运行阶段,我们在鼓励残疾人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土地种植蔬菜、养鸡养鸭的同时,也希望乡镇(街道)残联靠前服务,做好宣传员,引导更多有条件的残疾人走出来,参与进来,更希望社会上更多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让残疾人有信心经营好‘小菜摊’。”县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逐步建立长效机制,真正让“小菜摊”成为残疾人灵活就业的好去处。(全媒体记者 陈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