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票吧 关注:795贴子:1,178
  • 1回复贴,共1

碧桃种在琼瑶苑--聂雁龙“西游记-蟠桃园”绝版套色木刻藏书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是居于昆仑山的女仙之首,也是中国道家最高女神。古籍《山海经》中说:西王母居于昆仑神境中的玉山,周围有弱水之渊环绕,弱水之外又有炎火之山阻隔。相传每年三月三日为王母成道日。这一天,王母娘娘要在瑶池举行盛大的蟠桃盛会,宴请上八洞、中八洞、下八洞及五湖四海的诸路神仙赴宴,因此,农历三月初三也成了一个重要的道教节日。而山东泰山脚下王母池的蟠桃盛会,也因为《西游记》故事的缘故,广为人知,令人向往。

敦煌249窟顶面画--隋代“西王母出行图”
据山东著名学者考证: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并非空穴来风,胡编乱造,而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泰山,在中国古代象征天,所以,一进山,就有一天门、中天门、南天门之说。远古时代,泰山周围是汪洋大海,只有中天门以上露出海平面。近年湖南里耶出土的秦简显示,秦汉以前文字记述的“古昆仑山”应该就是泰山。泰山上的原始天尊庙,年代之久远,甚至可以追溯到史前。所以,中国先秦古书上记载的昆仑仙山,实际上就是现今的泰山。此外,泰山脚下还有个王母池,王母池以西五十里处的肥城,恰巧就盛产佛桃,那桃的形象,与大家脑海中的蟠桃仙果别无二致。

泰山脚下肥城佛桃
关于蟠桃树,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详细写道:王母的蟠桃园有三千六百株蟠桃树,前面一千二百株,花微果小,三千年一熟,凡人吃了能体健身轻,成仙了道。中间一千二百株,花大果甜,六千年一熟,凡人吃了,即可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后面一千二百株,紫纹缃核,九千年一熟,凡人吃了,便可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
中国的古代典籍和传说中,凡间享用过蟠桃仙果的人有两位,一位是周穆王,再有一位就是汉武帝。
据《穆天子传》所记载,周穆王路过昆仑山,曾经受到过西王母的仙果款待,并在瑶池上饮酒赋诗,盘桓多日。后来,周穆王再次途经昆仑山,四处寻找瑶池蟠桃园,却怎么也找不见,只好恋恋不舍离去。

汉画像石《周穆王拜见西王母》
另据《汉武帝内传》记载,西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四月,西王母曾与汉武帝相会,送给汉武帝四个蟠桃,汉武帝吃后只觉通体舒泰,齿根生香,便想在皇宫花园栽种。西王母告知:中夏地薄,蟠桃种之不生。此后,汉武帝贪恋蟠桃美味,曾三次派大臣东方朔长途跋涉,上昆仑,偷蟠桃。汉武帝还把吃过的桃核,一个个谨慎地收藏起来,一直由历代宫廷秘藏,流传到明代。据明代《宛委余编》记载:洪武时,元朝所藏蟠桃核,长五寸,广四寸七分,上刻“西王母赐食武帝蟠桃于承华殿前”,计十四字。

明代 佚名 汉武帝见西王母 手卷
由《山海经》、《穆天子传》和《汉武帝内传》等古籍到明代小说《西游记》,形成的西王母文化和蟠桃传说,可谓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在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大圣在蟠桃园偷吃蟠桃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引人入胜。因此2020年8月初,“书间精灵”特邀黑龙江著名版画家聂雁龙老师,以此为主题创作了一枚绝版套色木刻藏书票,并借仙果蟠桃的美好寓意,纪念难忘的全民抗击疫病的2020年。


1楼2021-01-24 14:12回复
    我们考虑到,聂老师创作的风景题材书票中,那些深山野林,古木参天的景色,和我们脑海中的王母蟠桃园颇有点神似。聂老师的书票中常常出现梅花鹿等小生灵,在风景画中堪称画龙点睛,因此我们也建议在蟠桃园中添上一些仙禽灵兽,譬如丹顶鹤、梅花鹿之类,为画面增加一点生机勃勃之感。

    不久之后,聂老师很快就提供了电脑手绘的上色初稿:园中老树虬曲,枝头硕果累累,祥云瑞气萦绕。孙悟空飞在右上角,近景是两头仙鹿,抬头与树梢两只仙鹤对望。
    初稿的视觉效果非常惊艳,在此基础上通过双方的沟通,我们团队提出了一些补充修改意见。

    首先,关于孙悟空的装束,虽然在1979年和2014年的《西游记》邮票中也如出一辙,但是这一争议性的瑕疵在邮票发行后就被大众诟病。我们也觉得小黄帽和虎皮裙是唐僧收徒后才有的装束,蟠桃园画面上应该是穿玉帝敕封的“齐天大圣”官服为宜。
    其次,我们建议在树枝上添加松萝藤蔓,在树根处增加几丛灵芝仙草,这样能更生动地表现这些万载仙树的历史沧桑感和仙灵之气。
    再次,我们觉得画面上的鹤、鹿看起来和凡间动物差异不大,仙界灵兽的属性特征体现得尚不够充分,建议可以设计成口衔灵芝,增加仙兽、灵禽和仙境、仙草之间的立体互动。
    最后,我们认为远景感觉比较空,建议在左上角添加了一座祥云缭绕的门楼,即为大名鼎鼎的“南天门”。

    聂老师不久之后就给我们提供了修改后的电脑手绘色稿,双方确认后,就开始了绝版套色木刻书票的制作。

    聂老师木刻工作图 & 最终木刻原版






    木刻原版多次套色流程图


    2楼2021-01-24 14: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