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比起单纯分析经验或置之不加追问,解构并且用那些心灵的碎片重新组合搭建出本不属于这个世界的东西,这样的做法让我更加投入与振奋,我称之为【创造】。
经验裁剪了记忆的纸张
理性装订了思想的书页
意义描画了幻想的蓝图
执一卷无字书,我立于薄雾之中,思索——何为事物所从来,所属是,所向处?
一轮皎月的光穿透鬼魂一般的雾气,我听见在那远处的灯塔上有人在喊着我的名字,但却十分不分明。当我颓丧地低头,却发现手中书的一面书页滑落在外,拾起时上面竟多了一组话——
因果来自过去,让脚印绵延
概念定于当下,使目光明晰
价值指向未来,引情感澎湃
我也想要有中世纪那样的人的读书氛围——每天读一两页,然后一群人聚在一起探讨个中意味。
但是一是不会有人陪我这样聊。
二是当下的书籍质量参差不齐,每本书都如此精读只会浪费时间,所以我打算先大量的浏览,在以后年纪大了,再选取值得精读的书精读。
三是阅读理解能力受个人境界限制,我还是优先选择按照自己的发展节律来生活,以对真善美的追求为第一要义。
另外,以前经常听到一种意见——以前的作品都带有时代局限性,不值得阅读——以及另外一种意见——作者也没想那么多,做阅读理解不过是自作多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字作品有着相对于其创作者的独立性,不言而喻。基于作者背景和思想的解读是目的与原因分析,但是没有任何人能令其成为唯一的解读——忠于原作的确也是我自己的习惯,但是我并不会说别人的解读在出发点上是不合理的(但是解读本身有时是不合理的)——作品似乎是一面镜子,否认了他人能从镜子中照见自己无异于否认了作品作为镜子本身的职能,而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假如我们承认作品于人确实如一面镜子一般)。
比较一下这三者:
自然工具、功能产品、无关事物
无关事物被人利用后被赋予了意义,成为了自然工具。
自然工具被有目的地组合为有特定功能的系统,称之为功能产品。
然而正如无关事物能够获得意义一样,功能产品的意义不总是局限于它本来的目的(在之前关于文字作品的说明中也可见一斑),所谓的创新,就是不要被固有的表秒意义框住了视角,从自然属性本身去看待事物,令其于人的生活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事物首先作为它自身而具有意义,但是这意义依然是人赋予的——事物是它自身是逻辑的三大公理之一同一律,因此恰恰是因为意义是人所赋予的(基于知识的),所以我们才需要把事物作为它自身视为其拥有意义的基本前提。对他者的尊重因此不再仅仅作为一种美学尊重和人道关怀,而真正具有了实践价值——比起评判是非,对他者的【应该】指手画脚,行动力强的人总是先承认他者本身,基于此态度关注他者系统行为的因果与利弊,用因果修正知识,视利弊优化手段。
(紫)它为什么:关系分析
(红)它是什么:概念界定
(绿)我为什么:意义赋予
(蓝)我是什么:价值反思
当我问其他事物为什么,我们往往是在追寻与这事物或行为相关的项,然而一旦变成问我自己为什么,却变成了对事物或者行为意义的追问,基于对称关系我不免猜想:意义其实就是【自我】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的总和,对于其他事物之间关系的认知最终依附于意义而存在,然而这似乎是陷入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思想中去了(它已经经过时代充分的批判了)。
不过这种想法能很形象地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极度抗拒价值观受质疑,因为你突然要拆掉一座大楼的基座,楼上的住户当然会竭力阻止你并且认为你不正常(尽管这座大楼也许很有质量问题),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引导他不知不觉地在心中另建一座更坚固的大楼,然后让那些居民都搬迁过来,之后再拆掉原来那栋建筑——我形象地称之为【思维拆迁策略】
当下包括内卷在内的各种文化问题,主要体现在人们强烈的胜负二分观上,二分法是最能适应物质文明正高速发展的中国的思维框架,因为它简单。
就好比先富带动后富,中国的发展走了物质带动文化的路线,在生产资料(主要是信息资本)暴涨的当下,民众素质以及上层建筑还没有发展到能精细高效合理分配这些资料的程度。简而言之,生产关系太简单粗糙,没有适应生产力的需要。
因此文化问题是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没有治本的速效药,文化问题中任何一个大类的根除都要经历一个伴随阵痛的长期过程,这才是社会的发展规律。
文化问题的根基是难以轻易动摇的,但是具体问题的原因是多元的,因此我们一定程度上仍能通过对症下药的方式缓解问题,即使指标不治本,我们也急需采取措施——出于社会最基本的人道主义关怀。
12.24
不要马上对事物做出回应...刚获得的信息对人的认知干扰极大,为了保持客观,过段时间再重新思考——私以为过一天再重新整理思绪是最好的,因为睡眠能排除很多临时心理因素。
一种明确的方向感会使人感到充实和幸福。生活中带来困扰的往往不是环境本身,而是在徘徊中增生的排斥感。
方向感使我们有原则地取舍,承认并研究事实,专注于行动规划和方法优化的努力,这个过程中你虽有所忽略,却不觉得与世界疏远,因为这种忽略有你的判断参与其中,并不是一种完全隔离、无意识的行为。
人易受潜意识驱动,对外界提出期望却没有自觉,然后根据反馈与期望的对比滋生情绪...这种暗处的情绪极大削弱了我们对自己生活的掌握感,如果回避对潜意识的反思,恐惧非道德的本我,就永远无法理解混乱的根源,更无法解决问题。在混乱中坚守舒适圈无异于抱薪救火,加深自身的无知,使人最终迷失在价值的空虚之中。
做好事不要犹豫,不需理由,否则将永远迟疑不前,但做完好事却不应该不反思自己的动机——直到他的善意成为一种纯粹的生活习惯而非被掩藏的自我暗示需要。
我很容易因他人的负面情绪感到低落,所以我常希望为了自己将幸福予以他人。
但我很长一段时间忽略了,我设想的他人只是自己的镜像,自身幸福标准的滥用不过是一种倨傲——在实践中我觉察到了这一点。恰如叔本华所言,相比于追求幸福,摆脱痛苦的要求是明确的,摆脱痛苦的意义是实在的,我们需要的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是少有痛苦的人生。于是我转向了心理学的学习,从学会观察开始,心中第一次有了人道主义的微光。
学会让自己的生活充满乐趣:死亡无时无刻都在我们身后,像是影子那样避无可避,边际之内除了虚无什么都没有。正因如此要让【意义】回归主观,向死而生,眺望无垠的未知走下去。
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
我想赋予活着一种意义,那就是行走本身与路边的风景。目标是必要的,但不要让理由成为枷锁。在岔路口前随风而动,哪条路上的风景更美,我就走哪条路。
我常梦见一个高尚的灵魂,它是一颗钻石,本体是无瑕的善,却从不以“善”的形象被觉察;在夜幕之下自然地隐去身形,与环境浑然一体;当光芒降临,它便折射出无数引人出神的色彩:热情,真诚,冷静,忧郁,充实,恍然如梦;尽管它的表象纷繁复杂,其自身却坚硬无比,不可动摇。
自身理解同一表达的视角越多,对他人的语言分析就越需要考察具体的语境。日常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他人所要表达的,而非将专业的语言规范诉诸于他人。
养成一个稳定、健康、弹性、发展性的生活规律是很重要的...不仅仅是每日的作息规律,还有大的周期(我自己是十天/四十天/半年一周期)。好的生活规律会形成良性循环,使努力事倍功半,帮助人适应生活中的变化,为人的成长提供莫大的助推力。
《禅和摩托车维修艺术》非常打动我...他字里行间有真诚——很动人,那是一个宁静而充满思想的灵魂。
博尔赫斯的思想偏激,但是他小说的表现手法是极好的——充满灵感,隐喻拾掇可得,戏谑入木三分。短篇《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的世界观于我有一定的启发性。
我似乎害怕别人的思想超过我,因为我评价身边的人的语言总是倾向批评而非激励——我感觉我话里带刺已经是习惯了。我想我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11.26
一个垂老的哲学家说,年轻时能用理性对待死亡,等到暮年才发现人不总是理性的。
不谈死亡,非理性也充斥着生活。【真】不是这个世界的全部,【善】的实现必须要有世俗程序的支撑,思想只有融入到社会生产中才会发光发热。比如科学理论从提出到让资本与消费者们接受就有一个过程,很多形式化的行为与思想的内容是无关的(也就是非理性的),但是你不能回避它,并且要在筹划时便周全地把这些非理性因素考虑在内。
12.27
符合死刑的主观标准:
主观恶意严重
恶劣社会影响
情节严重
人身危险性强
拒不悔改
12.29
科学与娱乐都是时效性的,但科学在不断批判上升,娱乐却使人原地踏步。
我为什么讲话咄咄逼人?明明我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犯错的历程,我却只宣传自己的收获,明明他人身上有值得引导的地方,我却总针砭他人的不足。我决定今后的交流有意识地引用自身的犯错来论述所思所感——忏悔!犯错的人比批评家要来的更加亲切。
我无意传播“正确的价值”,我只是想分享那些凝聚了我的劳动成果,也许于他人生活有益的观念与生活方式而已。
比起信仰、权力、资本,信息更加无形而有力地操纵着我们的思想,甚至连叛逆也成为了操纵的一环。为了看清现实,规划人生,做思想独立的人此时尤为重要。在思想独立时,情绪、人格独立便水到渠成,经济、生活独立也能间接获得裨益。人得以为自己创造一个精神富足、紧随时代的幸福生活。
1.2
遗忘和逃避令我们不必像计算机一般时常陷入死循环的境况,却也使我们的心灵充满了飘忽不定的乌云。不擅运用它们使人罹患心病,时常滥用它们令人麻木不仁。
傲慢的影子里是自卑,当人于镜中窥见他人的面容,荒诞与可笑旋即被这幽灵放大,没有人熬得过这个冬夜。
发展观的积极侧是批判继承,消极侧是不可言说。
我常常把我的东西整理干净,把不要的东西丢掉,把重要的东西集中起来,仿佛随时都准备好了离开一样。
1.3
音乐的诗,无头绪,欢乐地悲伤着。
欣赏,创作,模仿,反思。
人只有实干,才会尝试总结方法,从中孕育出对前人理论的渴望,在这之上的学习是热情的,是向着知识而非成绩与学位的,这些人得以成为匠人而非一台劳动的机械。
我并不排斥,但是在那之中没有得到自己预想的事物,我因此恍恍惚惚,不知自己的思路是从哪里开始脱节。
1.5
人应该掌握知识,而不是被知识控制。
当下社会人们受制于知识的现象仿佛是西方中世纪理性主义和宗教盛行的翻版,其原因的角度包括但不限于:阶级固化、学习与实践脱节、媒体实施的信息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