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超吧 关注:6,624贴子:1,687
  • 6回复贴,共1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1-12 23:10回复
    第一步就是完成资本的积累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1-26 00:32
    回复
      2025-05-21 12:47:42
      广告
      穷人的一次失败,为了还债可能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为还债一辈子送外卖。你将不再会有精力去思考和投机。穷人的失败可能断送了他所有暴富的机遇和时间,让不确定的人生瞬间确定下来,让充满无限可能的人生可能性逐渐缩小。这是赤裸裸的现实。
      只有当你有足够多的资本时,允许你失误的次数才会逐渐增加。拥有足够多的资本,哪怕尝试个三番五次失败了,也不会伤你元气。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人的机遇是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增加的。这时代表面上人人机会平等,但是给穷人的机会非常有限。王思聪失败一次不过是兴趣爱好的失败,而你失败一次则是生存生活的失败。穷人,更应该不断学习和思考,因为没有钱,知识就是你最大的财富。穷人,更应该谨慎和保守,因为生活不允许你失败。
      所以,越穷的人越应该保守和谨慎。但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逻辑:我一无所有,哪怕失败也不过继续做穷人。所以穷人没负担,所以穷人可以失败无数次。 这种意识是很可怕的。
      人们常常有两个逻辑错误。
      我认为应该避免:
      第一:我很穷。失败了不过继续做穷人,所以我不怕失败,所以我失败的机会很多。这种观念是很可怕的。穷人的失败会严重降低你现有的生活质量,让你惨上更惨,雪上加霜,甚至妻离子散,走投无路。
      第二:我很年轻,所以我不怕失败。因为我时间多,所以失败了也可以东山再起。这种观念也很可怕。年轻不应该成为你失败的的借口,你失败的真正原因是盲目、不谨慎、不负责、一叶障目。
      所以:穷人和年轻人更应该谨慎保守。不是不让大家拼搏,也不是不让大家努力。人永远都应该努力,毫不松懈。但你要在有更大把握的时候,去冒承受能力之外的风险。这才是真正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青春负责,对人生负责。现实永远很残酷。穷和少年穷,都不应该成为你盲目决策的挡箭牌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03-04 11:20
      回复
        余生个人爱好就是投资,什么都不能给与我正确的路,唯有投机和投资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03-05 22:31
        回复
          亏了的一踏糊涂了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1-03-24 23:05
          回复
            告全体股民书:
            炒股的人!
            把这段话反复读二十遍!!
            参透股市的本质!不然你永远是底层的韭菜!!
            股市崩盘?钱到底去哪了?
            是蒸发了吗?还是被某些人赚走了?
            举个例子:一开始一股值一块钱,从一块炒到十块中间经历了九次倒手,每个人赚一块,第十个人经历暴跌,一块钱卖出去了,等于他承担了前面九个人的利润,所以钱并没有蒸发。
            钱只不过实现了换手,从一些人的手里转移到另一些人的手里。股价从一开始上涨,就是一个泡沫不断被吹大的过程。泡沫扩大的过程中,每一个抓住机会上车的人都会从中赚一笔钱,直至最后泡沫破裂,没有及时下车并且持有泡沫的人,将承担崩盘造成的所有损失。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股市崩盘,钱并没有蒸发,也没有消失。只不过股市的财富实现了重新分配,前面的人都赚到钱了,谁亏损了?最后接盘的人。
            所以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股市只是实现全社会资产重新分配的一个工具。股市崩盘,并不会带来全社会财富的消失,它只是完成了把全社会的资产重新分配的任务。
            但钱确实也蒸发了:
            因为我们忽略了股市是一个全民参与的活动。我们看到,当牛市来临时,几乎所有人都投入了股市:小区门口的保安、已经退休的工人、学校懵懂的学生、甚至对股市一窍不通的菜市场大妈都是市场的参与者。
            所以当雪崩来临时:几乎所有人的资产都会蒸发,因为整个社会大多数人都成了接盘侠。全民参与必然全民接盘。你们的钱被谁抢走了?被谁掠夺了?你们自己去想,这里我不方便说太多。总之:你们的财富已经通过股市,集中到了少数人手里。
            所以股市崩盘:也是一种经济危机。他是多数人的危机,少数人的狂欢。
            这里简单延伸一下:我们来看一下楼市。
            楼市崩盘,钱去哪里?
            我们知道,楼房的主要购买者是谁?是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同样,本来卖10万一套的楼,后来炒到100万,钱被谁赚走了?我们不排除小部分人通过炒房实现个人暴富,但是大部分的钱还是被他们赚走了:就是卖给你房子的人。是谁卖给你房子的?当然是开发商和卖土地的。所以楼市的钱,大部分都是被开发商和卖土地的圈走了。最后全部卖到了老百姓手里,泡沫膨胀到最后,全部被老百姓接盘。如果崩盘:开发商10万的房子变成了100万的钱,而你100万的钱只能变成10万的房子。
            所以:当年香港楼市崩盘、日本楼市崩盘、美国楼市危机,全民的财富真的蒸发了吗?蒸发了!因为全社会的财富都不见了,消失了。但如果说实话:财富蒸发只是谎言!真相是:财富被掠夺了!财富从大部分人手中转移到少数人手中的过程,就是被掠夺的过程。
            你要意识到:经济发展的本质,就是一个泡沫慢慢崩溃,然后一个新的泡沫不断兴起的过程。泡沫无法避免,除非不发展。各行各业都一样,任何可以用钱衡量的东西都一样,只不过周期不同。所有的一切都仿佛诈骗,又仿佛梦境,是一个无法摆脱的死循环。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1-04-20 00:08
            回复
              告全体股民书:
              炒股的人!
              把这段话反复读二十遍!!
              参透股市的本质!不然你永远是底层的韭菜!!
              股市崩盘?钱到底去哪了?
              是蒸发了吗?还是被某些人赚走了?
              举个例子:一开始一股值一块钱,从一块炒到十块中间经历了九次倒手,每个人赚一块,第十个人经历暴跌,一块钱卖出去了,等于他承担了前面九个人的利润,所以钱并没有蒸发。
              钱只不过实现了换手,从一些人的手里转移到另一些人的手里。股价从一开始上涨,就是一个泡沫不断被吹大的过程。泡沫扩大的过程中,每一个抓住机会上车的人都会从中赚一笔钱,直至最后泡沫破裂,没有及时下车并且持有泡沫的人,将承担崩盘造成的所有损失。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股市崩盘,钱并没有蒸发,也没有消失。只不过股市的财富实现了重新分配,前面的人都赚到钱了,谁亏损了?最后接盘的人。
              所以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股市只是实现全社会资产重新分配的一个工具。股市崩盘,并不会带来全社会财富的消失,它只是完成了把全社会的资产重新分配的任务。
              但钱确实也蒸发了:
              因为我们忽略了股市是一个全民参与的活动。我们看到,当牛市来临时,几乎所有人都投入了股市:小区门口的保安、已经退休的工人、学校懵懂的学生、甚至对股市一窍不通的菜市场大妈都是市场的参与者。
              所以当雪崩来临时:几乎所有人的资产都会蒸发,因为整个社会大多数人都成了接盘侠。全民参与必然全民接盘。你们的钱被谁抢走了?被谁掠夺了?你们自己去想,这里我不方便说太多。总之:你们的财富已经通过股市,集中到了少数人手里。
              所以股市崩盘:也是一种经济危机。他是多数人的危机,少数人的狂欢。
              这里简单延伸一下:我们来看一下楼市。
              楼市崩盘,钱去哪里?
              我们知道,楼房的主要购买者是谁?是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同样,本来卖10万一套的楼,后来炒到100万,钱被谁赚走了?我们不排除小部分人通过炒房实现个人暴富,但是大部分的钱还是被他们赚走了:就是卖给你房子的人。是谁卖给你房子的?当然是开发商和卖土地的。所以楼市的钱,大部分都是被开发商和卖土地的圈走了。最后全部卖到了老百姓手里,泡沫膨胀到最后,全部被老百姓接盘。如果崩盘:开发商10万的房子变成了100万的钱,而你100万的钱只能变成10万的房子。
              所以:当年香港楼市崩盘、日本楼市崩盘、美国楼市危机,全民的财富真的蒸发了吗?蒸发了!因为全社会的财富都不见了,消失了。但如果说实话:财富蒸发只是谎言!真相是:财富被掠夺了!财富从大部分人手中转移到少数人手中的过程,就是被掠夺的过程。
              你要意识到:经济发展的本质,就是一个泡沫慢慢崩溃,然后一个新的泡沫不断兴起的过程。泡沫无法避免,除非不发展。各行各业都一样,任何可以用钱衡量的东西都一样,只不过周期不同。所有的一切都仿佛诈骗,又仿佛梦境,是一个无法摆脱的死循环。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1-04-20 00: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