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吧 关注:770,396贴子:15,476,454

天下定向,中华居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把整幅《坤舆万国全图》中,跟方位有关的地名挑出来。
  中华之北有北海,中华之南有南海。欧洲之北无北海,欧洲之南无南海。
  中华西侧的印度洋,还有小西洋,西红海,西南海,这三个对欧洲来说不会出现的方位。
  中华东侧的太平洋,还有小东洋,大东洋,东红海,东南海,这四个对欧洲来说不会出现的方位。
  再加上一个大西洋,《坤舆万国全图》上这些跟方位有关的地名,全都是中华给起的名字,谁有疑问吗?
  利玛窦抢不走这些地名,那这些地名就是中国的了。


IP属地:山东1楼2021-01-09 23:52回复
    重看一遍《坤舆万国全图》,对地图中众多的“古”,“今”颇有感触。
      在1602年绘制《坤舆万国全图》的这个时间点,欧洲历史尚短,航海时间也不长。在这第一份世界地图上出现的众多“古”,“今”地名描述,只对历史悠久的中国人有意义,对欧洲人没意义。

      1、 亚泥俺峡(今名白令海峡)
      《坤舆万国全图》中标注“此处古谓两边之地相连,今已悉有此大海隔开北海可通北海”命名“亚泥俺峡”,
      白令海峡两边之地相连,应是海峡处结冰,造成的亚洲与阿拉斯加陆路相连。
      绘制坤舆万国全图的人,既知道古谓相连,也知道海峡已通北海。这是中国海船长期沿北太平洋海岸往返于美洲,才能从“古”的“相连”,说到“今悉通北海”。
      中国人对“古”,“今”情况都知道。而对1602年还未到过亚泥俺峡(今名白令海峡)的欧洲人,“古”对他们没有意义,“今”自然也无需说。
      2. 长白山以东的奴儿干和女直。
      《坤舆万国全图》中标注“奴儿干都司皆女直地,元为胡里改,今设二百十四卫二十所其分地未详”。
      “分地未详的二百十四卫二十所”,奴儿干都司的建制,只对明朝本国人有意义,
      而对欧洲人,其它国家的人,没有必要知道“分地未详的二百十四卫二十所”,就没必要做详细标注。
      3. 撒马尔罕以东,以西。
      撒马尔罕以东,《坤舆万国全图》中标注“古丘兹国,元尝分建诸王于此”。
      撒马尔罕以西,《坤舆万国全图》中标注“汉车师地,唐之交河”。
      汉地名、唐地名,古丘兹国,都是只对中国人有意义的地名,与欧洲人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4. 太海(今黑海)东岸
      太海东岸,《坤舆万国全图》中标注“女人国,旧有此国,亦有男子居,多生男即杀之,今又为男子所并,徒存其名耳”。
      对女人国徒存其名这件事,明朝人因历史缘故需要特意再强调一下,对缺少历史记录的欧洲人,无需特意强调这个已经无存的“女人国”。

      5. 对朝鲜的标注
      朝鲜以东,《坤舆万国全图》中标注“朝鲜乃萁子封国,汉唐皆中国郡邑,今为朝贡属国之首。古有三韩,秽貊、渤海、悉真、驾洛。扶余、新罗、百济、躭罗等国今皆并入”。
      朝鲜的“古”地名,与“今”为朝贡属国之首,这都是在对明朝人说事。
      在欧洲人的视角,不会这样说事,也无需在世界地图上把朝鲜古国名字说个全。
      6. 青海湖以南
      青海湖以南,《坤舆万国全图》中标注“西番元尝郡县地,今设二都司,三宜慰司,四万户府,十七千户所”。
      这个标注,明显是明朝的公文记录。
      对欧洲人,无需在世界地图上标注这些。

      7. 东南亚各地
      7.1 占城,《坤舆万国全图》中标注“即古林邑,产乌木”。
      7.2 暹罗(今泰国),《坤舆万国全图》中标注“古赤土国,又名波罗刹”。
      7.3 马大那(今马来西亚),《坤舆万国全图》中标注“即古干陀利,今为旧港宜慰司”。
      7.4 苏门答腊,《坤舆万国全图》中标注“此岛古名大波巴那”。
      7.5 大爪哇,《坤舆万国全图》中标注“元兵曾到,擒其王”。
      7.6 榜葛剌海(今孟加拉湾),《坤舆万国全图》中标注“榜葛剌,古祈都列,即东印度也”。
      对1602年的明朝人,东南亚各地的古名,今名都很重要。对欧洲人来说,却无需在世界地图上的今名旁边再标注这些古名。
      鉴过往,知古今。在中华文化圈周围有如此多的古名和今名出现,而欧洲三十余国,却一个古名都没有出现。这样,《坤舆万国全图》的绘制者是中国人,为中国而绘制,确定无疑。


    IP属地:山东5楼2021-01-10 08:46
    收起回复
      2025-07-21 15:02: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个我没记错是日版的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1-01-10 22:02
      回复
        说的什么乱七八糟的?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1-01-11 13:26
        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1-01-11 20:17
          回复
            在《坤舆万国全图》上,中华以外的地区,各国的名字都用音译。
              但是具体的各个地名,大量出现中国风格的命名,而且充满航海者起名风格。
              列举如下:
              非洲:大浪山(大浪山角)、 月山、黑人国、风入湖、黑湖、长山、美湾、荒野、清入、黑江、绿峰、黑峰、罗经正峰、檀香树岭。
              南美洲:对岛、青珠岛、渔人地、白峰、银河、黑江、半岛、白峰、潮水峰、苦峰、三角、第一峰、第一角、银山、椰子岛。
              北美洲及北冰洋地区(自白令海峡这边出发):银岛、狗国、狗河、鬼岛、北海、冰海、寒河、香峰、夜人国、水湖峰、平地坡、美湾、雪山、私树林、止会、曚山、东红海、林滨、众仙河、七城国。
            欧洲:上海(今亚德里亚海)、下海、黄鱼岛(今科西嘉岛)、福岛、木岛。


            IP属地:山东11楼2021-01-17 12:32
            回复
              《坤舆万国全图》地名考本及古今对照地图(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12楼2021-01-18 15:24
              收起回复
                《坤舆万国全图》左上角和左下角,是北半球地图和南半球地图。这是《坤舆万国全图》最让人吃惊的部分。这是绘图人员非常清楚地球是个球形,知道北冰洋边界和南极大陆该如何描绘才能成图。


                《坤图》上关于南北半球的说明文字:南北半球之图与大图异式而同一理,小图之圈线即大图之直线,所以分赤道南北昼夜长短之各纬度者也。小图之直线即大图之圈线。所以分自东至西之经线者也。稍为更置纵横可以互见。若看南地极界内地形与夫极星出地高低度数则小图更为易观云。
                想证明坤舆万国全图中的天文地理信息都是中国人自己收集的,这里就要证明中国明朝人知道地球是圆的。
                分析一:
                  《授时历》中的西域仪象:
                  苦来亦阿兒子,汉言地理志也。其制以木为圆球,七分为水,其色绿,三分为土地,其色白。
                  画江河湖海,脉络贯串于其中。画作小方井,以计幅圆之广袤、道里之远近。
                  地理志,最早来自《汉书•地理志》。包括全国地理总述和各区域分述,内容丰富简明扼要。这里是用地理志描述地球仪。
                  1、 “以木为圆球”,已经说明元代天文学家开始把大地信息画到一个球上。可以证明中国人知道地球是圆的。
                  2、 “七分为水,三分为土地”,《授时历》出现这个水地比例更加让人吃惊:这不但要知道地球上所有大陆的存在,还要知道每块大陆形状范围,才能得出“三分为土地”。要是问今天的人:地球上的陆地占比多少,百度一下就有: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2%,总面积1.489亿平方公里。要是追问:陆地总面积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只能回答:不清楚——总有人做累加算好的面积。要是把这个回答套用到元朝去呢?西域仪象上的地球仪表面三分为土地——总有人做累加算好的面积。元朝之前的人已知道地球上所有陆地的形状和面积了吗?吃惊,存疑。
                  3、 “画作小方井,以计幅圆之广袤、道里之远近”。这是把“计里画方”的比例尺绘图模式,给用在了地球仪上了。元朝人要是有地球仪可用,想绘制出南北半球图又有何难?
                分析二:
                  天圆地方
                  今天网络上轻薄为文的,总拿“天圆地方”这个词说事,说中华古人认为大地是平的,连大地是个圆球都不知道,还总是贴出这个“盖天说”的“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出来。

                殊不知中国的盖天说起源于殷周。在汉朝之后,浑天说成熟,盖天说成了被浑天说打击的对象。
                  《隋书•天文志》(又名《开元占经》)记录的张衡著作《浑天仪注》中:张衡《浑仪注》曰:“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 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 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一百八十二度八分之五覆地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之五绕地下。故二十 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则北 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南极,天之中也。在南,入地三十六度,南极下规七十二 度,常伏不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强。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 浑天也。赤道横带,天之腹;去南北二极,各九十一度十九分度之五。
                  译文:天球像一个鸡蛋,天体像弹丸一样圆;而地就像鸡蛋黄,独处在蛋内部。天大而地小,天球表面里有水。天球包裹地球,像蛋壳包裹蛋黄。天与地都靠气支撑着,都装载着水而飘浮。周天划分为365.25度;中分得182.625度覆盖地上,182.625度绕在地上,因此二十八宿一半出现一半隐。天球两端谓南北极。北极星,是天球的中轴。处在正北,出地角度是36度(相当于360度下的35.48度),在北极处使圆规画范围七十二度的天球是常见到不隐。南极星,是天球的中轴。处在正南,入地角度是36度,在南极处使圆规画范围七十二度的天球常伏藏不见。两极距离182.625度。天球转动像似车轴的运转,圆周旋转无起终,形状浑然,因此叫浑天。赤道中横一带,是天球之腹,距离南北两极,各是91.3125度(分数部分应是5/16,原文却是5/19)。
                  关于浑天说给出的天地模型,“天体圆如弹丸”,说日月星辰跟弹丸一样圆,跟着就说“地如鸡子中黄”,大家自己说,鸡蛋黄的形状是不是球形的?弹丸的形状是不是球形的?前后句同读,就是地球跟所有天体一样是圆球形的,没有妄解的理由。
                  中华古人的浑天说里的日月大地是不是就是现代人的理解水平?误读古人的轻薄为文者,连鸡蛋黄是什么形状都可以装做不知道吗?
                  把“天表里有水”,和“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放在一起读。这里出现的“表”字,绝不可以忽略掉,天球的“表里有水”,解释成天球的表面里有水也好,解释成天球表面内外都有水也罢,是针对遥远天球那想象出来的薄层在做解释。天球薄层的水,是在描述“银河”?那些忽略了“表”字的人,居然能说出半个天球里都是水,妄解天地模型了,后患无穷。 “天地各乘气而立”,天球与地球,有如御气驾云的神仙一样,借着气场来支立(万有引力场?)。“载水而浮”这里的“载水”,是装载水的意思。外形像个鸡蛋黄的地球装载着水,在气场中飘浮。而装载着银河的天球,也在气场中漂浮。在此同情一下那些丢了“表”字,却认为半个天球里都是水的家伙,把“乘气而立而浮”的飘逸给丢个干净,却把半个天球及半个地球搞得湿淋淋的。
                  关于浑天说对盖天说抨击嘲笑,在 《隋书•天文志》中,有“难盖天八事”,引其中两条:
                  其三曰:日入而星见,日出而不见,即斗下见日六月,不见日六月,北斗亦当见六月。不见六月,今夜常见,何也?
                  (在浑天说中,北极星为中心范围七十二度的天球常见到不隐。北斗处在这个范围内,夜夜可见)
                  其六曰:天至高也,地至卑也,日托天而旋,可谓至高矣。纵人目可夺,水与景不可夺也。今从高山之上,设水平以望日,则日出水平下,影上行,何也?若天体常高,地体常卑,日无出下之理。於是盖天无以对也。(登山望日,发现太阳的高度比山顶水平线高度低)
                  在元朝 赵友钦 写的《革象新书》中,还专开“盖天舛理”一章(舛:本义错误、错乱 ):有“葢天之说以天愈低而愈逺,今北斗近南则髙而小近北则低而大,由是观之北极之北天虽愈低郤与中国相近,如此则葢天之谬明矣”说法。
                  一个被汉朝之后的中华天文人嘲笑打击上千年的“盖天说”,却被轻薄为文的家伙频频拿出来说事,说中华古人“天圆地方”,不知道地球是圆的,西人来了中国人才能知道。我又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IP属地:山东13楼2021-08-19 19:52
                回复
                  2025-07-21 14:56: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分析三:
                    中华古人没办法认为大地它是个平的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文中:尝闻之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曰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内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内景”
                    “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天圆”就是“天道为圆”的缩写,“地方”就是“地道为方”的缩写。天道和地道,是认知天地道理的哲学概念。古人做天文观测,要以天球的坐标体系记录日月星辰的环绕轨迹,古人用圆规来绘制天球上的圆。

                  古人做大地测量,要在地面上建立地平坐标系,“地道为方”,指的是东西南北四方。要认知大地上的道理,依靠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才能顺利出行和返回,把远方的消息带回中央。

                  “地道为方”也可指大地上的人造事物,不管是制砖,砌房,修院,建城,丈量田地,画地图,都要方正,古人用矩尺来确保方正。
                    就算揪着“地方”这个词来研究,它也从来就不包含“地平”的含义。在产生“盖天说”的殷商时代,中国人还没有走遍世界,还没资格说大地及海洋是个方形的。
                    古人走遍四方观察自然形成的大地,大地上只有圆,没办法找到一个“方”。
                    中华从大禹治水的上古开始,就是西高东低,有中国地理三大阶梯在,有青藏高原在,江河自西向东流。中国人看中华大地它就不是个平的,又怎可能认为全部大地它是个平的?

                  而“地平线”这个词,本身就因为大地是个曲面,曲面以下看不到了,天与地的交界线交出来的一个圆,不方,不平。后人妄自给古人断一个“平”字,古人该有多冤枉?
                    上古奇书《山海经》里面画出来的大地,它也是个圆,不方,不平。有地,有海。


                  IP属地:山东14楼2021-08-19 19:59
                  回复
                    反向分析1:如果大地它是个平面的,大地处处都有相同的昼长和相同的夜长:
                      在太阳从东方升起时,有限尺寸的大地如果是个平面的,那大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会同时看到东方升起的太阳,(这时出地角度是零度)。一起黎明一起天亮(有拿大山背面不见太阳抬杠的,难道天亮时大山背面的天就不会亮?)。
                      在太阳在西方落下后,大地如果是个平的,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会一起看不到太阳,一起黄昏一起天黑。大地处处都会有相同的昼长和夜长。
                      在平面大地上,不允许在极地出现长昼长夜。
                      推论:长年观测昼夜时长的中华天文人,不会认为大地它是平的。
                    反向分析2、 如果大地它是个平面的,在平面大地上应该看不见入地的南极星:
                      东汉张衡浑天说:“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南极,天之中也。在南,入地三十六度,南极下规七十二 度,常伏不见。”
                      假如人只能生活在一个平面大地的一面,除非到达大地的另一面,是看不到南极附近星空的。
                      在《新唐书志第二十一天文一》中,开元十二年(公元726年),测交州,夏至,在表南三寸三分,与元嘉所测略同。使者大相元太言:“交州望极,才高二十余度。八月海中望老人星下列星粲然,明大者甚众,古所未识,乃浑天家以为常没地中者也。大率去南极二十度已上之星则见。”
                      唐朝天文人在公元726年, 在北纬二十余度的夏至夜晚,看到了南极老人星。
                      推论:能够在中华大地上,同时观测到北极星空和南极星空的中华天文人,不会认为大地它是平的。
                      中华天文人,靠观测日影长度,观测昼长夜长,观测北极星出地角度,足够证明脚下的大地是个球面了。“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


                    IP属地:山东15楼2021-08-19 20:02
                    回复
                      地球是圆的分析四:日影告知大地不平

                      当阳光直射赤道的时候,在任一地点立表测影,得到的日射倾角度数,与当地的北极星出地仰角求和,都是90度。这是因为北极星对应的地轴垂直于赤道平面。
                        如阳光直射点北移到北纬10度,在直射点北方任一地点的日射倾角就会增加10度;
                        如阳光直射点北移到北纬20度,在直射点北方任一地点的日射倾角就会增加20度。
                        你会说:这不是很正常吗?——这是与大地是滚圆球面对应的很正常。
                        在所谓的平面大地上,日射倾角可不是这样变化的。
                        我们假设在平面大地的北纬45°处有一个天文台,当太阳直射赤道的时候立表测影。日光如箭,如日影角度也是45°,可绘制下图:

                      太阳高度距离平面大地的距离L,等于这个天文台到赤道的距离L。
                        对这个平面大地,如阳光直射点北移到北纬10度,计算日射倾角等于arctan(45/35)=52.125°,增加了7.125°;如阳光直射点北移到北纬20度,计算日射倾角等于arctan(45/25)=60.945°,增加了15.945°。
                        推论:中华天文人士,通过日影长度变化计算日射倾角变化,就可推算出脚下的大地是个球面,不是个平面——平面大地上的日射倾角和日影长度与实际测量值不相符。
                        见下表:

                      对每日观测日影的中华天文人来说,要确定大地是个球面还是平面,就是这么容易。


                      IP属地:山东16楼2021-08-19 20:06
                      回复
                        地球是圆的分析五:日晷的摆放
                        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指向测定时刻的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表的作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方正石台上。
                          赤道式日晷的“晷面”的摆放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球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按日出日落时辰,刻划出大格对应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再刻划出八小格对应八刻。
                          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就能显示白昼的时刻。

                        日晷的晷针与晷面互相垂直。在北半球任一地的水平面上,将晷针对准北天极的同时,晷面对应的平面,都平行于天球赤道面。从南到北的众多日晷,晷针都是平行于天(地)球旋转轴的同时,晷面都是平行于天(地)球赤道面——日晷的摆放是如此地合理,这只有大地处在滚圆球面上才会发生。
                        对赤道式日晷,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球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球赤道的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

                        赤道式日晷的“晷面”与安装平台的夹角,对应春秋分时的日射倾角。低纬度地带春秋分日射倾角大,“晷面”与安装平台的夹角大。高纬度地带春秋分日射倾角减小,“晷面”与安装平台的夹角减小。
                          赤道式日晷的“晷面”倾斜角度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再次说明中华古人很清楚大地表面是一个球面的形状。
                        日晷的晷针与晷面互相垂直。在北半球任一地的水平面上,将晷针对准北天极的同时,晷面对应的平面,都平行于天球赤道面。从南到北的众多日晷,晷针都是平行于天(地)球旋转轴的同时,晷面都是平行于天(地)球赤道面——日晷的摆放是如此地合理,这只有大地处在滚圆球面上才会发生。

                        而在假想的平面大地上呢?因为天球中腹平分面与平面大地交角是唯一的,在平面大地上摆放的所有日晷晷面应该是同一个倾角角度,统一的摆放样式。

                        而中华天文人摆放的日晷晷面倾角角度,做到了从南到北做到了由大到小逐渐调整倾斜面角度。
                        这说明他们很清楚脚下的大地是个球面,不是个平面。


                        IP属地:山东17楼2021-08-19 20:19
                        回复
                          地球是圆的分析六:正方案确定赤道平面
                          在《授时历》中,没有明确提到大地是个球面。但在《授时历》中,有句话却明确表述了大地处在一个球面上:“正方案:……又测用之法,先测定所在北极出地度,即自案地平以上度,如其数下对南极入地度,以墨斜经中心界之,又横截中心斜界为十字,即天腹赤道斜势也。”
                            用倾斜墨线经正方案中心,测量出天空中北极星(南极星)出地角度,又在对应出地角度倾斜墨线上横截中心得出来的十字交叉,得到的就是天球赤道面的倾斜度。
                            正方案是郭守敬创造的测定方向的仪器,是郭守敬对圭表测影方法的发展革新,移动式测量装置为木制,固定位置测量是石桌铜面。
                            石桌铜面正方案每边长四尺,厚一寸,周边设有水槽以置水平。正中安一圆柱,其高与直径均两寸,其上固定一细棒,此棒由案面起算高一尺五寸(春分秋分时用),夏至时则再加长五寸,冬至时减五寸。案面上从圆柱外起,以一寸为间隔,画十九个同心圆,最外一圈为重规,附刻有十二方位和乾、坤、震、坎、艮、巽、离、兑等以表示季节,以及周天度。此仪器用途有三:(一)水平放置可测太阳方位;(二)正南北方向可测北极出地高度;(三)帮助安装天文仪器如日晷、浑象,使天文仪器日晷的枢轴与天极轴平行,中分面对应天球赤道。

                          因为北极星距离地球远在434光年,测量中可以认为北极星是无限远的一点,我们在地球的各个位置看向北极星的方向,和地轴方向都是平行的。南极老人星距离地球310光年,在南半球测量中同样可认为南极星是无限远的一点。
                            对于滚圆球面上的大地,在任一处做“又横截中心斜界为十字,即天腹赤道斜势也”,这句话都生效。任一处指向北极星的斜线做横截中心十字交叉,都可对应天球赤道面的倾斜度。

                          而在假想的所谓平面的大地摆放正方案,测量北极星出地角度时,“又横截中心斜界为十字,即天腹赤道斜势也。”这句话就是无效的废话,不可能实现。在假想平面大地各处,晷针,墨线对准北极星后,几乎不能平行于天球转动轴线。

                          在浑圆大地上,晷针,墨线对准北极星后,时时处处平行于天球转动轴线,这就保证与其垂直的晷面,横截十字的倾斜度对应天球中分面的倾斜度。
                          中华天文人,长期做天文测量。他们在《授时历》中,写出一句工作描述“又横截中心斜界为十字,即天腹赤道斜势也。”,就已经说明了他们清楚大地处在一个球面上。
                          说出大地是平的的人,那可绝不是中华天文人,丢不起那个人。


                          IP属地:山东18楼2021-08-19 20: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