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写新闻的_和大家谈谈好新闻的写作
作者:嘉华的走狗 提交日期:2005-11-9 20:13:33
最近我在看由《南方周末》记者谢春雷写的《揭开真相——〈南方周末〉知名记者报道手册》一书,感触很深,这些知名记者的相关文章我都看过,现在通过看他们文章背后的故事再去看他们的文章,肃然起敬的还有对他们的人品和对新闻的执着。这里我提炼的是书中记者的一些经典的说法:
1、“一篇新闻稿,要在高度上把握全局,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在细节上追求丰富、精彩。为达此目的,就要进得去,沉得下,出得来。一个记者要能吃苦,有耐心。” ——曾民
2、“我觉得采访高官没什么,还是应该以平视的角度进行采访,不管多高的官他也是人啊!”采访一个乞丐也好,采访一个部长也好,心态是一样的。我也许在情感上把我的采访对象当作朋友或者敌人,但在采访时要始终保持记者的职业状态,与采访对象保持一的距离。只有冷静观察,才不丧失判断力,做出的报道才能尽量客观。”——寿蓓蓓
3、在采访中主动与同行接触,时刻寻觅好料(地方媒体的处境使得好多猛料无处发表),依靠〈南方周末〉在同行里的影响,建立信息网络。这将是一个资深记者的财富之一。另一方面,记者应该注意积累,最终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从而能够关注并且采访到更新鲜‘更深入、更独到的新闻。〈南方周末〉的记者不应该是“来料加工”式的,专业化和深度化报道始终是记者追求的目标。调查记者应该清楚自己的方位感,我们不是为了调查而调查,我们调查的那些具体的东西,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部分,对水下更坚实的部分要有更丰满的把握。无论做多么细小的事件调查,记者应尽可能做到身在局部,胸怀全景.调查版的记述方式是”汇聚式”的:记者开始面临的是一个新闻由头所夹着的大量复杂事实,随着调查的深入,新闻事件的轮廓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归于一个点,这个点也许已经是事情的结论,也许是最接近结论的疑点。一个好的调查报道,是我们的记者引领着读者去寻求一个未知的结果,读者的视角始终跟着记者的脚步所指,当他们有了参与感,他们会兴奋的,当他们一兴奋,我们就成功了。“ ——伍小峰
3、”很多记者没有理解文学的表现手法在新闻里起到的作用。有人认为:新闻中是不能出现文学手法的,只能白描。这是个绝对的想法,不要怕用它,因为他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只要不伤害新闻的真实性,我们不应该放弃任何的技术手段。我的办法是以刻苦的调查为基础,拿到第一手资料,然后你爱用什么手法写就用什么手法写。——吴晨光
作者:xiaolang701 回复日期:2005-11-9 20:32:00
、“一篇新闻稿,要在高度上把握全局,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在细节上追求丰富、精彩。为达此目的,就要进得去,沉得下,出得来。一个记者要能吃苦,有耐心。” ——曾民
新闻不一定要长,但一定要有深度。
作者:彭雪枫 回复日期:2005-11-9 23:29:00
学习完毕!
作者:记者理少 回复日期:2005-11-10 0:23:00
最好的新闻就是“一语道破“,意思就是一句话就可以让人明白整件事情的始终.
作者:归鬼 回复日期:2005-11-10 9:58:00
一人有一种说法!主要是你要有深刻的积累,否则你就是知道,也无法发现
作者:奇奇的单眼泪 回复日期:2005-11-18 15:19:00
谢谢各位
很受教
作者:帝国朝阳 回复日期:2005-11-19 18:10:00
一般来说,记者应该熟练掌握各种文体。我觉得自己现在写些记叙文和评论文还可以,但是不会写散文,不知在校期间应怎样加强一下~~
作者:yhb2100 回复日期:2005-11-26 10:21:00
个人认为,文学手法及文学语言,适当地在新闻中运用,可起到画龙点睛作用,效果特别好!就象一潭死水突然变活了一样!!
作者:身在海岛 回复日期:2005-11-26 15:24:00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很受教!记下了!
作者:media-gipsy 回复日期:2005-11-26 16:01:00
个人比较反对使用太多的所谓文学手法。
尤其是太多的形容词会让人反感。
作者:寒门公子 回复日期:2005-11-27 10:09:00
还要一颗善良的心
记者作为光明和正义的使者
就不能昧着良心说话
作者:一半的山 回复日期:2005-11-27 10:14:00
记住了
作者:iamjupiter 回复日期:2005-12-13 23:09:00
总之是要靠积累的~~~~~还有一次次地从经验中学习
作者:田行楷 回复日期:2005-12-15 10:22:00
也就说说吧,南方周末现在都给整成什么样子了,就差天天报道送温暖活动了。所谓舆论导向根本不是报纸记者能控制的,别说假新闻有偿新闻了,就是报道真正的新闻都难免会惹祸上身。没有健康的舆论环境何谈记者个人的职业操守呢?
作者:嘉华的走狗 提交日期:2005-11-9 20:13:33
最近我在看由《南方周末》记者谢春雷写的《揭开真相——〈南方周末〉知名记者报道手册》一书,感触很深,这些知名记者的相关文章我都看过,现在通过看他们文章背后的故事再去看他们的文章,肃然起敬的还有对他们的人品和对新闻的执着。这里我提炼的是书中记者的一些经典的说法:
1、“一篇新闻稿,要在高度上把握全局,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在细节上追求丰富、精彩。为达此目的,就要进得去,沉得下,出得来。一个记者要能吃苦,有耐心。” ——曾民
2、“我觉得采访高官没什么,还是应该以平视的角度进行采访,不管多高的官他也是人啊!”采访一个乞丐也好,采访一个部长也好,心态是一样的。我也许在情感上把我的采访对象当作朋友或者敌人,但在采访时要始终保持记者的职业状态,与采访对象保持一的距离。只有冷静观察,才不丧失判断力,做出的报道才能尽量客观。”——寿蓓蓓
3、在采访中主动与同行接触,时刻寻觅好料(地方媒体的处境使得好多猛料无处发表),依靠〈南方周末〉在同行里的影响,建立信息网络。这将是一个资深记者的财富之一。另一方面,记者应该注意积累,最终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从而能够关注并且采访到更新鲜‘更深入、更独到的新闻。〈南方周末〉的记者不应该是“来料加工”式的,专业化和深度化报道始终是记者追求的目标。调查记者应该清楚自己的方位感,我们不是为了调查而调查,我们调查的那些具体的东西,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部分,对水下更坚实的部分要有更丰满的把握。无论做多么细小的事件调查,记者应尽可能做到身在局部,胸怀全景.调查版的记述方式是”汇聚式”的:记者开始面临的是一个新闻由头所夹着的大量复杂事实,随着调查的深入,新闻事件的轮廓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归于一个点,这个点也许已经是事情的结论,也许是最接近结论的疑点。一个好的调查报道,是我们的记者引领着读者去寻求一个未知的结果,读者的视角始终跟着记者的脚步所指,当他们有了参与感,他们会兴奋的,当他们一兴奋,我们就成功了。“ ——伍小峰
3、”很多记者没有理解文学的表现手法在新闻里起到的作用。有人认为:新闻中是不能出现文学手法的,只能白描。这是个绝对的想法,不要怕用它,因为他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只要不伤害新闻的真实性,我们不应该放弃任何的技术手段。我的办法是以刻苦的调查为基础,拿到第一手资料,然后你爱用什么手法写就用什么手法写。——吴晨光
作者:xiaolang701 回复日期:2005-11-9 20:32:00
、“一篇新闻稿,要在高度上把握全局,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在细节上追求丰富、精彩。为达此目的,就要进得去,沉得下,出得来。一个记者要能吃苦,有耐心。” ——曾民
新闻不一定要长,但一定要有深度。
作者:彭雪枫 回复日期:2005-11-9 23:29:00
学习完毕!
作者:记者理少 回复日期:2005-11-10 0:23:00
最好的新闻就是“一语道破“,意思就是一句话就可以让人明白整件事情的始终.
作者:归鬼 回复日期:2005-11-10 9:58:00
一人有一种说法!主要是你要有深刻的积累,否则你就是知道,也无法发现
作者:奇奇的单眼泪 回复日期:2005-11-18 15:19:00
谢谢各位
很受教
作者:帝国朝阳 回复日期:2005-11-19 18:10:00
一般来说,记者应该熟练掌握各种文体。我觉得自己现在写些记叙文和评论文还可以,但是不会写散文,不知在校期间应怎样加强一下~~
作者:yhb2100 回复日期:2005-11-26 10:21:00
个人认为,文学手法及文学语言,适当地在新闻中运用,可起到画龙点睛作用,效果特别好!就象一潭死水突然变活了一样!!
作者:身在海岛 回复日期:2005-11-26 15:24:00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很受教!记下了!
作者:media-gipsy 回复日期:2005-11-26 16:01:00
个人比较反对使用太多的所谓文学手法。
尤其是太多的形容词会让人反感。
作者:寒门公子 回复日期:2005-11-27 10:09:00
还要一颗善良的心
记者作为光明和正义的使者
就不能昧着良心说话
作者:一半的山 回复日期:2005-11-27 10:14:00
记住了
作者:iamjupiter 回复日期:2005-12-13 23:09:00
总之是要靠积累的~~~~~还有一次次地从经验中学习
作者:田行楷 回复日期:2005-12-15 10:22:00
也就说说吧,南方周末现在都给整成什么样子了,就差天天报道送温暖活动了。所谓舆论导向根本不是报纸记者能控制的,别说假新闻有偿新闻了,就是报道真正的新闻都难免会惹祸上身。没有健康的舆论环境何谈记者个人的职业操守呢?